寒门国舅 第820节

  王越面对朝廷接二连三下达让他从河套地区退兵的命令,竟置若罔闻,恐怕早已经做好未经请战就直接出兵的打算。

  虽然之前频频以缺少钱粮为借口跟朝廷叫苦,但以王越的自负,应该是做好了随时出兵的准备,只要让他带兵进草原,莫说没有足够的粮草,就算只给他一千人马,他只需沿途抢掠,以战养战,也能在鞑靼人的腹地杀他个七进七出。

  这也是为何一直到现在,身在大同的张延龄都一直晾着王越的根本原因。

  张延龄在大同也做了两手准备。

  在外人面前摆出的姿态,就是不断地开矿,开厂,大张旗鼓要谋取钱财……但其实他要做的是“害命”,从大同镇出兵,直捣黄龙。

  王越那一路为明,他这一路为暗。

  莫说鞑靼人想不到,就连朝中人也不会料到,张延龄区区一个外戚,甚至连武勋都还不是,只是在都督府内挂了个都督佥事的职务,还有个锦衣卫指挥使的虚职,就敢领军直入草原,且还要作为主力存在。

  为了保证一切顺利实施,张延龄这边配备了大批新式火器。

  燧发枪乃王越所部新军标配,而到了他这里,装备的已经是后膛发射的新式制式步枪,接近于后世大名鼎鼎的M1886。

  对张延龄来说,要完成起爆药的制备并不难,精通化学,在这年头属于一种另类的技能,且他发现医学跟军工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要制造出一两把样品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复杂的机械结构经精细化处理后,在没有机床加工的情况下规模化制造,难比登天。

  还得保证子弹、起爆药和无烟火药等制备……

  以目前掌握的技术和战前紧迫的时效性,很多时候只能靠大明工匠“手搓”。

  他不得不佩服大明这帮擅长制造火器的军械厂老手,只要给他们合格的钢材,他们真就是靠两只手和简单的工具,在一段时间内打造出精细度非常高的机械零部件。

  等把这些机械零部件组装好,再通过简单机床压制出的模具,就可以组装出新式火器。

  只是以目前的生产力,上百个工匠,一个月仅能造出一百多杆新式火器……还要分出不少工匠去压制和装配火弹,这就导致人手严重不足。

  在张延龄看来,如果在年底前打仗,能有个一千杆新式火枪就算不错了。

  本来他还计划制造出加特林机枪,但综合考虑后,这东西实用性是很高,但对后勤的需求实在太大,真正作战时可能效果还不如用佛郎机霰弹炮,所以他只能先这计划搁置,用心先把最牛逼的步枪给造出来,逐渐形成产业化。

  他留在大同,就是为出兵做准备。

  至于开矿……他能做的,就是找出那些相对容易开采的矿脉,暂且不利用商贾的资源,直接靠大同镇的士兵进行开采,采出的煤炭也不对外销售,主要用于冶炼钢铁,然后就地制造武器。

  ……

  ……

  京师。

  张玗坐完月子后,重新管理织布工坊。

  作为皇后,她不用自己带孩子,且因为皇帝的宠爱,此时的她可说是呼风唤雨……也是因为弟弟不在京中,没人给她找来一些话本,或是有意思的事情做,只能自己找事情做以打发时间。

  管理织布工坊,看着大批布料造出来,能给朝廷带来大笔收入,转化成白花花的银子,在她看来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谁说我这个皇后就要靠男人过活?

  我不想当花瓶!

  我能为这个家带来大笔收入……

  我们张家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能独当一面,哪怕我做了皇后,也得给世人展现一下我的本事!

  随着布料大批产出,京师的织布材料,尤其是棉麻等,价格一再提升,且因为供不应求,导致朝廷不得不商讨在各地增加棉麻的种植。

  “穿丝绸衣服不好吗?”这天金氏入宫来,见到女儿,得知女儿现在面对的窘况,有些不太能理解。

  丈夫一直窝在外面不肯回来,俩儿子一个不见面,一个宁可不见!

  就这么个家,还有个当皇后的女儿不好好养尊处优,天天想着织布?

  你当自己是织女呢?

  张玗道:“入宫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谁不想穿绸缎衣服?可是母亲,咱们家以前,一人有一身绸缎衣服就算不错了吧?平常人家谁穿得起?就算穿得起,也没资格穿吧?”

  金氏想了想,问道:“普通人穿不得吗?就记得当初嫁过来时,嫁妆里有好些绸缎,还有背面呢。”

  张玗道:“母亲是想说,自己是大户人家出身吗?”

  “臣妾可没资格决定自己的出身。”

  金氏不耐烦地道,“就想问问,西北的仗几时能打完?还有寿宁侯……就是你父亲,能不能别当官了?回府来可否?”

  这次金氏入宫,明显有所求。

  她希望家里人都回归家庭。

  而眼前张家更接近于分崩离析。

  “男人的事情,不好干涉吧?”

  张玗为难道:“母亲,咱还是说说织布吧……母亲若有闲暇,不妨也学一下,这样家里人就都有事情做了。”

  “还是不要。”

  金氏摇头叹息,“臣妾可没那本事……或者等小女长大后,让她学吧。”

  张玗蹙眉道:“母亲说什么?怎么听起来这般见外?”

  金氏不耐烦地道:“就是让你妹妹学!她现在十岁了,平常在家里也没个事情做。”

  “不是在读书吗?”

  张玗道,“还说将来让她嫁个好人家呢!”

  金氏道:“学得不怎么样……再说了,女娃子学那么多作甚?”

  张玗突然发现,不知何时自己与母亲已经有了代沟,沟通起来竟然那么困难。

  “母亲,如今府上什么都好,不必改变!”张玗道,“父亲要做大事,延龄也在做大事,让他们做去!帮的又不是外人,是你的女婿!现在陛下需要咱们家,咱们就要全力以赴,等以后不需要了,就算想当官,要为陛下效劳,也没机会了。”

  金氏皱眉道:“没机会就让他们回来……”

  张玗坚定地摇头:“有闲暇,我会跟父亲说一声,让他通过户部和兵部的关系,从南方调一批棉麻过来……京城的物价又涨了。棉麻这些都快比织出的布更贵了!”

  金氏黑着脸道:“不说、不说!要说,请皇后娘娘自行找人去说!现在一家人都搭进去,或许真不如在兴济安安生生过日子!”

  张玗道:“母亲现在身上珠光宝气,真想回到以前,家贫如洗?现在要什么有什么,不好吗?”

  金氏想了想。

  内心一边追求以前一家人一起过活,天天埋怨丈夫不争气的日子,一边又觉得眼前的荣华富贵很好。

  老想着二者兼得。

  张玗道:“时候不早,女儿这就让人送母亲出宫……我这里有些布料,母亲回去时一并带上吧。”

  “不要了。”

  金氏摇头道,“家里的布料都快堆成小山了。莫非真是做什么,就拿什么!都往家里搬吗?”

  张玗摆摆手道:“其他我也没什么好给的……母亲要是觉得家里的布匹太多,就拿去赏赐别人。反正自家的东西,拿回去没人说什么!就算是卖了换钱,也比堆在仓房里强。”

  金氏道:“用不上还织那么多?”

  张玗道:“谁说用不上?是个人都需要有衣穿,这都冬天了,布料放到市面上,准能卖个好价!

  “母亲还是别不知足了,咱们家现在是过上了好日子,但天下大多数人还在挨饿受冻!咱得以天下人的利益为先。”

  “啊?”

  金氏闻言目瞪口呆。

  心里想,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我自己都顾不来,还顾天下人?

  哼,一家人都快成疯子了!

第838章 军中的年轻人

  转眼已是十月底。

  朱祐樘这边很焦虑,王越擅自出兵之事,让他心中很不安,尤其他还不像他父亲那般可以躲避上朝。

  因为每天都要临朝议事,大臣一有机会就当众提出三边地区出现的危机,认为王越出兵河套有多不合规矩,除了攻击王越为私利而乱国外,剩下就是请求皇帝早些把王越的官职给撤了,顺带收紧九边军政大权,让这个寒冬不发生战事。

  这天朱祐樘又在朝会上受了一肚子气。

  回到乾清宫后,覃昌进言:“陛下,边镇有不少地方,纷纷上奏催促今年粮饷……将士们的意见很大,认为朝廷未能及时发饷,影响恶劣,据说有的地方连有官职在身的武将都在卖儿卖女以渡过难关。”

  “怎么啥都凑一块儿了?”

  朱祐樘回头看了一眼,皱眉道:“以前各边镇多年欠饷没发,不也没这么多意见?在此之前朝廷刚一次性补发了那么多,积欠一扫而空,他们还想怎么样?难道是说有人贪墨,钱粮没发放到位?为何非要催得这么紧呢?”

  覃昌为难道:“陛下,以往就算有欠饷,毕竟粮开中制在那儿摆着,盐引变粮是在西北之地进行,钱粮补给方便……而眼下盐引发放权已全都归了朝廷,大概西北各处都生出恐慌情绪了吧。”

  朱祐樘不满道:“早就说过,之前粮开中法施行时,西北军饷中的十之七八,甚至有的地方十之八九都是靠本地屯田所得,难道旧法废黜他们就不种粮了?现在改了盐法后,中枢统一收钱,从全国统一购买粮食后运去九边,数量只会比以往更多……为何他们就不理解呢?”

  覃昌分析道:“或许是因为王越在延绥用兵,让其他边镇觉得,或许朝廷要节衣缩食支持三边战事,都怕本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被挪用吧。”

  ……

  ……

  王越在十月底正式统领兵马,快速向北跨过黄河,正式进入鞑靼游牧部族的地界。

  一场由大明主动发起的征服草原的战争就此展开。

  因为王越想打鞑靼人一个措手不及,又怕被皇帝和大臣阻碍他的军事计划,所以采用的仍旧是不宣而战的方式,他给出的理由是夜不收调查到鞑靼人主力正在向大明边塞移动,有入侵大明的迹象,于是准备跟威宁海之战一样,来个突然袭击。

  朱永也是临时得到通知,让他立即开拔,追上前面的部队,渡过黄河跟鞑靼人作战。

  当他匆忙拔营,领兵紧跟在王越所部后边过河时,大批民夫正不断把粮食和物资护送过河,场面蔚为壮观。

  朱晖跟部将做了一番布置,赶到刚刚搭建好的中军大帐,见到正对着地图发呆的父亲。

  “父帅,此番突然领兵北上,延绥本镇兵马准备充分,而我等所部人马粮草和辎重携带严重不足,牲口也因长途跋涉而疲累不已,如果就此展开长途奔袭,只怕将士们会有怨言。”朱晖提到了军中将士士气不高的问题。

  朱永抬头看向儿子,问道:“这么好的立功机会,你想放过吗?”

  朱晖不言。

  “看起来,朝中对此番出兵阻力,的确不小。”

  朱永皱眉道,“否则王军门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面对即将进入寒冬腊月,暴雪随时都会降下的不利情况,贸然引兵北上。虽然军中火器做了改善,威力有目共睹,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心有不安。”

  朱晖道:“儿仔细观察过延绥本镇兵马,其实他们也没准备好!甚至有人私下抱怨大冷天的不好好在城里待着,跑到河套不毛之地筑城……您想连北上河套他们都不乐意,谁愿意在这时候深入草原腹地?”

  “嗯。”

  朱永点了点头,道,“王世昌这是为了成全其一人功名,要牺牲整个大明的利益……真不明白为何陛下会如此纵容他!还是说张氏父子对其另有安排?”

  朱晖叹道:“儿发现,其实王侍郎也在防备那位小国舅……据说小国舅曾与他约定,会领新军到延绥,到那时再出兵。

  “且当时商定的出兵时间应该是来年开春,那时大地刚解冻,正是北方春荒时节,将士们没有农耕的需求,最适合北征。”

  朱永伸手打断儿子的话,因为他看到王越派来的传令兵出现在帐门前。

  “公爷,军门有请,让您到帅帐议事。”

  传令兵道。

  “知道了。”

  朱晖一挥手道,“本将这就过去!”

首节 上一节 820/8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