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第821节

  ……

  ……

  朱永带着儿子朱晖抵达帅帐时,发现里面的会议已结束,一个个将官正从里面走出来。

  这让朱永父子心中多少有些膈应。

  你王越开会就开会吧,连我这个总兵官都抛在一旁,明显是想绕过我,用你自己的方式出击,为的是得到你想要的军功,让我们这群人没活路?

  还是你觉得,平定草原后,你也会晋升为国公,到时都督府内就会跟我平起平坐,以后同行是冤家,才如此不尊重人?

  “王军门。”

  朱永见王越带着一个年轻人从帅帐里出来,赶紧迎上前行礼。

  “保国公来了?”

  王越笑着打招呼,然后介绍当下的情况:“刚才我只是安排了一下防备事务,另外将一路人马先行派了出去,配合夜不收,防止鞑靼人来袭。”

  朱永心想,你武断就武断吧,在军中搞一言堂,还假惺惺把我叫来,准备商量什么?

  毕竟威宁海之战,二人之间已有芥蒂,眼下朱永也意识到王越想跳过他取得战功,所以内心对王越极为抗拒。

  “是。”

  朱永道,“卑职也是因为安顿麾下人马,才来晚了!还望军门您不要怪罪。”

  “无妨。”

  王越表现得很大方,指着旁边白衣飘飘的年轻人道,“给你引介一下,这位是朝中王翰林之子,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来自浙江的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朱永打量眼前的年轻人,心中在想,这位白面书生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公爷好!”

  王守仁急忙向朱永行礼,然后道:“学生远赴北疆,为的是增长阅历,过去数月游历了大同、偏关等处,如今听说王公正在河套之地兴兵,便来投奔。”

  王守仁如今不过十七岁。

  历史上他曾于成化二十三年开始,游历居庸关、山海关等处,甚至历史记录他曾多次出关游历,以增长见闻,并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和天文、地理知识,为他将来成就功名做好了铺垫。

  历史上一直到弘治元年他才回到南昌与诸氏女成婚。

  而王守仁一生中最崇拜之人,就是屡屡出征草原建功立业的王越,后来王守仁做官后,曾得王越家人馈赠的王越所用佩剑,被其视作珍宝收藏起来。

  所以当王守仁知晓王越被委命为三边总制,他连成婚都顾不上,可说是马不停蹄赶到河套来,为的是当面领略王越的风采,甚至找机会跟着王越学习指挥作战。

  当然王越除了自己是个军事家外,在识人上也非常有眼光。

  当发现一个年轻才俊,对于九边军政事务有着独到见解,且年纪轻轻就敢独自来漠北游历……光是这份魄力,就让王越欣赏不已。

  再加上王越本身就是个喜欢与朝中权贵结交的人,而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正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跟翰林学士谢迁乃至交好友,如此一来王越自然对王华的儿子另眼相看。

  毕竟朝中,一个有着关系和背景的翰林,将来很容易成为宰辅级别的高官。

  朱永问道:“这位王公子,可有功名在身?”

  “不曾有。”

  王守仁摇头道,“还在四处求学。”

  “既然求学,为何要到漠北来?这里地广人稀,随时都可能遭遇蛮夷外族,若身陷敌手,不知如何脱身?军旅险地,并不适合你这种年轻人前来。”

  朱永对王守仁可没有好脸色。

  当兵打仗,你以为是闹着玩的?

  你一个年轻书生,看上去也不是练武的,就敢单人单骑,跑漠北来投奔军旅?

  话说别人都恼恨于自己是军户,希望早些脱籍,你一个文人,居然向往我们武人的生活?要说你是一般人家出身也就罢了,你爹可是大明的状元!

  真是世家子,不知军旅的艰辛和困苦,跑这里来体验生活?

  王越笑道:“保国公,年轻人,得多鼓励才行。你或许没跟伯安多聊聊,他这两年,游历于九边各处,调查到的漠北地理和人文,就连许多官员都一头雾水,所见所闻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啊。”

  朱永听到这里,不由有些诧异。

  你王越想巴结翰林官?不至于吧?他爹就算再牛逼,也只是个刚入朝不过七年多的闲臣而已。

  还是说你真觉得,眼前这个少年拥有让你佩服的本事?

  王守仁道:“学生只是将自己游历所见,都给整理了下来,想供给王公您参考,很多调查并不周全,还望王公见谅。”

  “不用妄自菲薄。”

  王越道,“伯安,你的见识真不简单,年轻一辈中,我所见那么多人,能与你相比的也只有……那一位而已。”

  王守仁听到这里,显得很好奇。

  是谁的见识比我还好?

  我也不是说有那自负说无人能比,但你总得说出来,让我知道是何人吧?我跟他互相学习一下呢?

  朱永听到这里,心中暗笑不已。

  别人不知道王越说的是谁,他朱永可是一清二楚。

  这说的不就是张家小国舅张延龄吗?

  人家可不是单纯游历,写点儿游志,做一些纸上谈兵之事,人家可是实打实做事……甚至你王越打仗所需的粮草和物资,都是人家自行筹措的,甚至还绕过朝廷,自己就整训出一支新军来。

  而正是这支新军,让你王威宁觉得自己又能重现当年威宁海一战的威风,甚至彻底平定草原。

  论军事上的造诣,张延龄虽然没有实战经验,却在南京用雷霆万钧的手段把盘踞多年的地方盗寇给一并铲除,甚至连应天府周边强大的士绅势力都为其折服。

  而你王威宁眼下之所以急着出兵,就是怕被张家小国舅抢了功劳。

  所以说……还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啊。

  朱永道:“王军门,您是打算带着这位王小哥……在军中,一同北上出征?”

  “正有此意。”

  王越道,“年轻人,随在军中,也好有个照应。且这里已过了黄河,要折返回去,可不容易啊。”

  带都带来了,难道还让王守仁回去不成?

  留个白衣在军中,只需管口饭吃,就可以让其当一个免费的参谋,还能通过王守仁跟王华以及背后的翰林体系,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简直就是个稳赚不亏的买卖。

  一口吃的,就能拉个牛逼的年轻人为自己驱驰,对方还对自己如此崇拜,言听计从,这种帮手上哪儿找去?

  朱永点了点头,有话想说,却欲言又止。

  王越当然知道朱永作为军中地位最高的武将,许多事情都想跟他商议,且不能为外人知悉,但就是不想给朱永机会。

  “伯安啊,你先回去歇息,我给你调两名亲兵,你有不方便的地方,只管与他们提。”王越笑着说,“还有,你不是对那些不用火绳就能发射的火铳很感兴趣吗?明日行军途中,我亲自与你演示。”

  王守仁急忙道:“学生不敢劳烦王公,且军中弹药都是战略资源,岂能为展示而浪费?”

  王越笑着摆摆手:“以你的见识,正好可以总结一下得失和不足。多一人的意见,也好做一番比较和参考。”

  王越几乎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王守仁身上,对朱永爱搭不理。

  朱永皱了皱眉,自知不得待见,冷哼一声便带着儿子返回自己所部屯驻的营地。

  朱晖道:“父帅,眼下咱们已经过了黄河,这里是鞑靼人的地界,危机四伏,但王侍郎却好像故意制造将帅不和,非要推崇个什么翰林之子……他究竟想做什么?”

  “吾儿,你可以瞧不起王世昌的为人处世,但你不能轻视他的用兵谋略和眼光,既然他认为此时出击乃最好时机,且他认为王翰林之子是个人才,你就得先认同,以后再慢慢想办法验证,而不是一来就质疑。”

  朱永教训道。

  朱晖闻言不由询问:“父亲说这话,您自己信吗?”

  朱永冷声道:“这有何不信的?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可以跨过边疆各处重重阻碍,单人单骑前来投奔军旅,你能说他没有魄力?如果换你是那年岁,你有胆气这么做吗?”

  “关键是做这些没用啊。”朱晖道,“他只是个文人,且看上去,不像个能提刀上马杀敌的人。”

  朱永道:“王世昌自己骑射本事也是稀疏寻常得紧,但没一人敢说他不是大明军队的旗帜!

  “有些人军事上的能耐,往往不体现在冲锋陷阵,而在于其指挥布阵和谋略上,孙武、张良、诸葛亮、李靖等先贤莫不如此!赶紧把队伍布置好,明日动身。”

  朱晖问道:“那咱……还是负责殿后?到时后方就这么一条补给线,是不是得咱来看着?冲锋陷阵没咱的事?最后功劳都归别人,等撤退的时候,又让咱殿后?”

  朱永摇头:“既然我们选择从大同来延绥,就是为了打仗,军功不能为王世昌一人所夺。我们有此想法,王世昌岂能毫无察觉?都是来抢功劳的,必定是此消彼长,我们先与之巧妙周旋,我想……如果鞑靼人真杀来,光靠他本身延绥所部人马,加上新军,必定不是对手。迟早得用上我们!”

  “明白了。”

  朱晖急忙道,“父帅的意思,是让我们静待时机,待大战来临时,究竟谁建功立业还说不一定呢!”

第839章 撇清关系

  王越领兵北渡黄河之事,最先传到身在大同的张延龄耳中。

  张延龄一早就派人盯着,那边一有情况发生,第一时间他就获悉了。

  其实王越刚出兵河套那会儿,张延龄就敏锐地意识到,王越不可能只是为了把大明的西北防线前移,会冒着被朝中人攻讦的风险跑去经营河套,做长期投入的无用功。

  王越煞费苦心在河套腹心地区筑城,必定是营造出固守的假象,为下一步出兵草原做准备。

  至于之前不断跟朝廷讨要钱粮,看起来很无耻也很无礼,更多是王越想以此营造出一种“我兵马和粮草都未齐备,暂时不能出兵草原”的印象。

  王越是个狠人,他真有心出兵,带领几百人马照样敢跃马漠北。

  “二公子,现在形势对您很不利。”

  覃云把消息带了过来,脸色很着急,“按照之前制定的战略,我军从此往北过猫儿庄,直插威宁海,中途会有五六天行军时间……如今鞑靼人并没有在威宁海设立营寨,按照预定计划北上,基本难以遇到鞑靼主力……”

  知道张延龄要从大同镇直接出兵的人不多,覃云算是一个。

  因为张延龄需要调派一路人马配合他行动,覃云虽然以前没有实际带兵和打仗经验,但经过两年相处,已经属于张延龄手下比较能委以重任的一个。

  这也跟张二公子年岁太轻,在朝中显山露水的机会不多,想要取得别人完全的信任不容易有关。

  覃云跟张延龄相处久了,自然知道他的神通,毫不犹豫便会听从他的调遣。

  别人可就不一样了……

  对张延龄都不怎么熟悉,就算你是外戚国舅,可以拿出好处收买我们,但你如何让我们完全信服?

  之前张延龄带兵到南京整那么一出,就是为了让大明的武官相信,跟着他的确有肉吃,也借此在军中建立起一定的威望,为下一步出兵草原做准备。

  不是说你有好的火器,将士们就会完全听从你的。

  相比于张延龄,别人对于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王越更为信任,甚至很多人都为自己未能跟着王越到延绥而感觉遗憾……

  这就是当下张延龄面临的最大问题。

  别人不信任他能建立平定草原的功业。

  如果他带一路孤军北上,谁敢完全信任他,把生命交托给他?

  这也是他放出王越这头猛虎,先行出兵草原的重要原因……

  先让王越去试试水,把别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他身上,然后张延龄再寻找机会,来个悄无声息带兵北上,这样跟着他张二公子打仗的士兵就会觉得,王越那边才是平草原的主力,而他们是跟着去混战功且相对安全的。

  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反客为主。

  张延龄道:“趁着寒冬到来前出兵,乃我之前制定的备选方案之一。如今北方气温已经很低了,如果那位曾经的威宁伯能所向披靡,建立不世功业,不正是陛下希望看到的境况么?

  “如此一来,陛下文治虽还未见到,武功先有了,试问朝中还有谁敢对陛下不服?推行改革也会轻松许多!”

首节 上一节 821/8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