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49节

  永州瑶代表闻言还没开始高兴,聂宇就接着补充道:“但限期内不做出调整,你们分的田产不会收回,但不再享受我大汉子民的赋税减免。”

  永州瑶代表脸色一僵,旋即咬了咬牙答应道:“好吧!我们永州瑶愿遵大王之命!”

  对永州瑶聂宇还算比较温和,因为永州瑶确实听话,只是内部全都聚集成了一块,让大汉的镇长官、分田官都无从下手,不太利于大汉对永州瑶民的管理。

  至于让永州瑶民们完全自治?

  那就别逗了吧,现在还是两百多年前的伪清时期,让一个少族全部聚集在一块完全自治,时间长了必定诞生一个瑶王,然后出来带头闹事造反。

  说完了永州瑶民,接着还有宝庆花瑶。

  聂宇的脸色不光阴沉,语气也变得更重:“你们花瑶几次三番,都拒绝下山落户,也拒绝让我大汉的分田官插手建立农民公会,那就怪不得孤了。”

  “从今日起,宝庆府的花瑶所在山寨,全部禁止与外界交易,凡是敢与山中花瑶交易买卖货物的,抓到一律流放,收回所分田产。”

  花瑶代表闻言忍不住了,怒道:“汉王你这是在歧视我花瑶百姓。”

  聂宇都气笑了:“孤说了,孤从未歧视你们花瑶,再说孤哪有什么闲工夫,去歧视这歧视那的?你们花瑶不愿意听令,不愿意服从我大汉的管理,那就干脆不要管了。你们花瑶要是不服的话,可以尽管造反,孤对你们也不只有仁慈,还有刀子。”

  “普通的花瑶百姓,肯定都是愿意安稳过日子,能下山落户分田,傻子才在山上过清苦日子。孤在这里也给你们提个醒,但凡你们花瑶的首领头人,敢煽动花瑶百姓造反,孤不介意多杀几个人来立威。”

  “而且,你们造反一次,你们下山落户,能分的田产就少一亩,能减的赋税就少一分,自己掂量着办吧!”

  赤裸裸的威胁了,但确实很有用。因为花瑶知道自己打不过汉军,前面蓝金龙还活着的时候,他们跟汉军刚过一次,结果直接被打到狼狈溃逃。

  汉军甚至连大炮都没用上,也是实在不敢用大炮,生怕一不小心就把花瑶打得太惨,打出没法弭和的血仇了。

  花瑶代表敢怒不敢言,而且这么一道最后通牒,花瑶代表也确实认真思考起了该怎么办?要不要继续跟大汉硬扛下去,还是说就此服从大汉,下山落户分田,让大汉的分田官进寨子帮他们组建农民公会。

  从实际利益出发,若是大汉官府确实不对他们歧视压迫,那下山落户分田确实对他们花瑶是有利的,能下山过安生好日子,谁愿意窝在山沟里刀耕火种、绝地求生啊?

  花瑶代表们不说话了,聂宇继续看向侗苗代表:“你们靖州侗苗,孤暂时不会对你们进行经济制裁,因为你们对我大汉还不了解,但是通道县必须先交出来。要不然我大汉的官员都进不去,你们怎么能看得出来我大汉到底是好是坏呢?”

  侗苗代表有些犹豫:“我们不是不信你汉王,但是万一那新县令虐待歧视我等怎么办?”

  聂宇说道:“若果真如此,那你们可以去靖州城,找靖州知州告状。要是靖州知州也偏帮县令,你们告状无门,那就造反吧!只要确实是官逼民反的,孤这里提前赦你们无罪,这样如何?”

  好家伙,直接允许他们官逼民反,这样的胸襟气度,确实跟之前的官府不太一样了。

  侗苗代表服气了,拱手说道:“我们侗苗愿意相信汉王。”

  “湘西苗部的兄弟……”

  聂宇说到湘西苗部,语气稍微拉近了一些,因为湘西苗部可是第一个内附大汉的少族百姓,还帮着大汉干翻了湘西清军的余部,等于是带资进组。

  湘西苗部代表非常识趣:“我们湘西苗部愿遵大王之命。但听大王刚才所说,我们湘西苗部突然也有个条件要求,就是想请大王也能从我湘西苗部迎娶一位苗妃。”

  这话一说出来,聂宇顿时就是一个愣神,脸色有些尴尬。

  而其他在场的几族代表,全都愣神片刻后反应了过来。

  让这些苗人抢先了呀!

  什么要这要那的,哪有直接送个妃子给汉王来的实在。他们虽然不是汉人,但枕边风这手段可是各族通用的,能有个妃子在这位汉王身边说上话,地方上的汉人官员脑子抽了,才会对他们欺辱歧视啊!

  眼看其他几族代表有些跃跃欲试,聂宇连忙一抬手说道:“孤这次南下匆忙,此事还需回去商量一下。”

  湘西苗部代表闻言有些失望,但好歹汉王没有一口回绝,而且他们也需要回去报告商量,应该是可以通过的。

  打发了湘西苗部的代表,其他几族代表来不及说话,就被宣布这场见面会谈结束了,几十人的各族代表都被各自送去了驿站休息。

  聂宇等到人都走了,才算松了口气,用土苗妃子来让各族代表安心,好用归好用,就是副作用也大了些。

  这么搞下去,他怕自己天下还没统一,后宫里的五十六个民族妃子就提前先统一了。

第224章 推恩法

  鹤峰土苗是鹤峰土苗,湘西苗部是湘西苗部,二者亦有分别。但实际上只要聂宇纳了一个土苗妃子,那起码就能让湘西苗部在内的湖广各少族代表,都能信他说的不歧视少族了。

  清朝年间的湖广二省,少族百姓不算太多,但也完全不少,起码占了湖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其中,土苗和苗部人口合计起码超过了两百万,而瑶民、侗民、僮(壮)民合起来又有上百万人,且这么多的人口也大多集中于湘西、湘南、颚西、鄂南地方。

  所以,聂宇要想安抚湖广少族,那跟他们联姻就是最好的手段。

  因为打仗要死人,还要花钱,得不偿失。

  湘西苗部最早内附大汉,还帮大汉解决了湘西清军残部,属于是带着功劳和地盘入伙。大汉能为了安抚鹤峰土苗纳妃,那汉王就必须也给湘西苗部一个妃子名额。

  要不然湘西苗部肯定得有想法,鹤峰土苗和湘西苗到底不是同族,侗苗、土苗、湘西苗三家只是都带了苗字,归根结底还是伪清为了方便控制,索性都划入了苗民。

  聂宇没有当场答应湘西苗的联姻请求,因为鹤峰土苗都还未来及跟大汉联姻,事情总得有个先来后到,人家土苗先提了,不是你湘西苗先内附了就可以临时插队了。

  而且湘西苗的代表也要先回去一趟,把事情的结果报告给石柳邓在内的湘西苗寨首领。

  当然,这事情肯定没有悬念,石柳邓是真想带着苗民安心依附在大汉的羽翼下,安稳过种地吃饭的好日子。其他各苗寨首领也大多是这么想,能不打仗自然最好,他们之前反清起事可是已经死了不少苗民,不能再随便大动干戈了。

  聂宇通过亲自到场会谈斡旋,总算勉强解决了湖南少族与大汉地方的矛盾冲突。

  确实只是勉强解决,因为矛盾不可能一场简单会谈见面,几句话就能消除的了的。

  这些湖南少族百姓抗拒大汉,都是在于之前的伪清官府做的太过了,已经让这些少族对汉人官府产生了应激警惕。就像侗苗代表说的愿意相信汉王,但也只是愿意相信汉王而已,他们对大汉的地方官府还是抱有迟疑。

  不过还好,至少他们不完全抵制分田官和建立农民公会了,农民公会都是分田官引导他们自己的族民建立。

  只要农民公会建起来了,他们不信任汉官,那自己的兄弟族人总得信任,有了农民公会作为两边的关系纽带,后面的问题纠纷慢慢想办法消弭就是了。

  聂宇跟各族的代表会谈见面过后,没有立刻回湖北,而是先去了一趟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门口。

  “拜见汉王!”

  “罗老山长快快请起!”

  聂宇连忙抬手,十分客气说道:“您是这岳麓书院的老山长,在书院执教十五年,劳苦功高,孤曾经也是个读书人,对老山长自当敬重礼戴。”

  这话一出,周围闻讯赶来迎接,顺便也是围观汉王对书院态度的年轻学子们,全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汉王果然还是尊重书院,尊重他们读书人的!

  只是,不等他们高兴太久,作为“主人公”的罗典却是眉头微挑,人老成精的他哪能听不出来,汉王这话里的弦外之音?

  “汉王谬赞了,老朽已经在书院执教十五年,精力早已大不如前,还请汉王能够准许老朽请辞,回乡归养!”

  罗典非常光棍,反正他已经一大把年纪了,汉王再怎么样也得顾及名声,肯定不会真拿他开刀,那就不管有的没的,直接当面辞职了事。

  聂宇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哑然失笑,他本意是想利用这罗典好生敲打一下岳麓书院,却不想对方拿捏住了自己,压根不配合。

  那就不配合吧,反正这位老山长已经主动辞职,比他直接下令免职调任肯定更好看,敲打书院的作用也有,但没那么大而已。

  聂宇失笑:“老山长说笑了,孤观您这精力还是沛然有余,便是再执教十年也是无碍。不过既是老山长请辞,孤也不好驳了,还请老山长再勉励坚持几月,待礼部确定了新山长,再请老山长回乡颐养,可好?”

  好家伙,流程手续的速度太快了,标准的三请三辞都不走。

  一个当面请辞,一个当面允了。

  罗典似乎心中大石落定,拱手应道:“老朽愿遵大王命!”

  周围的书院学子已经看傻,他们就是跟着山长出来迎接汉王,顺便看看汉王对书院未来的态度,结果山长出了一趟书院山门,就直接撂挑子不干,回家养老了。

  既然罗典已经当面请辞了,原定的一些行程自然都被取消,聂宇简单进到书院里头逛了一圈,便在罗典送迎下出了书院山门。

  聂宇坐上了南下的官船,他要接着再去一趟衡州府。

  衡州府作为当初吴三桂称帝的“国都”,不论战略、经济地位都是不容小觑,士林地位上甚至还有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撑腰。

  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已经正式请辞,石鼓书院的山长陈士雅当然不能再继续磨蹭。

  过了两日,汉王龙船停靠在了衡州码头。

  说是龙船,就是一艘大点的客船,能装下汉王卫队,还有几门大炮,又在大船上悬挂一面“汉王”字样的大纛。

  衡州知府赵志杰亲自前往码头迎接:“臣恭迎大王驾临衡州府!”

  聂宇上前虚手搀扶:“赵卿免礼。”

  赵志杰立马配合跟着起身,聂宇笑道:“一别两年,赵卿瘦了!”

  “大王言重,臣只是一开始不习惯湖南饮食,这才瘦了些。”赵志杰却是不敢随便笑,连忙拱手解释道。

  聂宇上前握住他的手说道:“不必如此拘礼,赵卿在衡州的辛苦,孤都看在眼里。”

  一句孤都看在眼里,赵志杰顿时感动到热泪盈眶。

  这里面肯定有表演的成分,但也确有几分真心实意在,他在衡州尽心做事,埋头苦干了两年,为的不就是能让汉王看到,好将来有一天能成功进部嘛!

  作为大汉的首批“封疆大吏”,大汉将来地盘肯定越来越大,汉王未来必定是要成为皇帝的。

  汉王做皇帝,他们这些人不说登阁拜相,那六部尚书起码也得努力一把,不然怎么对得起当初的九族梭哈上车?

  简单聊过几句,稍作安抚一番,聂宇跟着赵志杰入城。

  入城第二天。

  赵志杰先是简单汇报了一下自己在衡州两年的工作业绩,同时也是汇报衡州府的地方宗族势力分布,这些地方豪族是如何的盘根错节。

  哪怕靠着汉军的武力,再加上分田官和镇长在基层深化控制,赵志杰都还是用了接近两年的时间,才基本把这些家伙理清压住。

  赵志杰说:“但臣也只是理清压住了,这些地方豪族的势力依旧很大,而且大多互相联姻通婚、盘根错节。即便我大汉分其田产土地,不许其畜养奴婢,这些豪族依旧还是地方上的豪族,我们的镇长、分田官在地方组建的农民公会,只能是勉强与之分庭抗礼。”

  聂宇顿时有些意外:“本地豪族难道没有分家析产?”

  赵志杰摇头:“分家析产了,但用处不大,我大汉的分家析产多是按宗族来划分。衡州豪族虽然也分主脉支脉,可不论主支各脉都人口奇多,分家至多只是将一个大宗族,变成了两个不那么大的大宗族。而且即使分家析产了,这些宗族大多依旧藕断丝连,甚至为了对抗镇长和农民公会,联系的反而更为紧密。”

  “还是分的不够彻底啊!”聂宇这下听明白了。

  赵志杰点头:“这些分家的豪族依旧保有基本的宗族体系,只是拆分了主脉支脉,让支脉也变成了主脉。反而让农民公会和地方乡镇的工作更难开展,只能靠大军的武力弹压,可治民主要在治,也不能一味靠武力弹压。”

  聂宇理解赵志杰的难处,衡州虽然不比长沙,但衡州却是产银的,产银地方是非多。

  衡州本地豪族确实是有些盘根错节,之前的分家分田已经有些难以收拾。

  聂宇对此有心理准备,最早定下分家分田的基本政策,他就知道肯定不可能一直这么推行下去,必须随时根据实际的政策情况做出调整。

  聂宇认真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补一条吧!今后地方豪族分家析产,不再以主脉支脉来分,而以子孙后代为主。就比如父亲生了儿子,那儿子成年以后就必须成家落户。”

  “推恩令?”赵志杰下意识说道。

  聂宇笑道:“当然不能是推恩令,还是叫分家法吧!作为表率,就先从孤这里开始分。”

  汉王虽然有表亲,但这些确实都是表亲。严格来说都不算一家子,按照之前的分家模式,那也是要被分出去单独立业的,所以这从汉王先开始,顶多只能分王后的家族。

  不过,这也是让赵志杰非常佩服了,为了能瓦解地方宗族势力,居然就这么一言而定,分起了王后家族的势力。

第225章 铸钱

  “大王要对豪族动刀了。”

  冯修永身为湖南巡抚,又在长沙办公,离衡州很近,所以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谢彦辰不无忧虑道:“这分家之法,名为分家,实为推恩,会不会太快太猛烈了一些?”

  聂宇说是分家法,但稍微读过几部史书的都知道,不就是大汉用过的推恩令,史书上有名的政治阳谋,简单实用,就是有点费人头。

  冯修永脸上带着冷色,说道:“快一点也是好事,衡州地情复杂,又是我大汉的产银重地。就算为我大汉的反清大业,这些宗族豪绅能乖乖退让自然相安无事,可他们偏偏不愿意退让啊!”

  “确实。”谢彦辰深以为然,点头说道,“这些宗族豪绅盘根错节,若是继续纵容下去,假以时日必成地方毒瘤,遗害无穷。”

  “……”

首节 上一节 149/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