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76节

  “既然说错了,那刘兄就自罚三杯吧!”

  “哈哈哈,徐兄说的是,那小弟我就自罚三杯,给诸君赔罪了。”

  几个公子哥看着邸报上的最新捷报,一个个都是大为快意。就连那说错话的刘公子,在笑呵呵喝下三杯罚酒后,也是在心底一瞬间涌起无限豪情。

  刘公子捏着酒杯:“看着这邸报所说,真恨不能亲上战场,去学那杨大将军,杀虏报君,建功立业。”

  旁边的徐公子说道:“刘兄喝多了,这杀虏是报君,可考上进士,入朝为官,一展抱负,为明君圣主鞠躬尽瘁,那也是建功立业,报答君恩啊!”

  拿着邸报的青衫公子哥跟着笑道:“说得对,军人将士战场报国,我等文人还是安心静待今年恩科,这科场这才是吾等建功立业,大展抱负的战场。”

  此话一出,其他在座的公子哥们全都点了点头,接着又都在心里无奈暗叹。

  因为这已经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了,他们这些人能在荆州府城居住,还能在青楼开的起包厢,请得起清倌人,明显都是荆州本地豪族子弟。

  按理说,作为大汉拿下的第一个府城,这些豪族子弟但凡站队够早,愿意下去从基层做起,现在最低也得是个县令了。

  可惜,这些人没能抓住机会,一开始他们觉得大汉兔子尾巴长不了,所以不愿意接收大汉的招贤令。而后大汉越做越大,根基渐渐稳固,他们又自视甚高,不想从分田官、镇长这样的芝麻岗位干起。

  再到现在,等他们差不多想明白,已经错过了升官的最佳时期。

  如今做分田官和镇长,那可真的是要忙成狗。不仅是对应官职要管的事情,干的杂活变多了,还因为上面的官职不够分了。

  大汉的地盘扩张速度在聂宇看来太快,分田官和镇长完全不够用,可下面的分田官、镇长们却觉得还是太慢,官职完全空不出来。

  空不出来怎么办?

  那就内卷呗!

  汉王眼里揉不得沙子,不喜欢官吏贪污使坏,那就只能从政绩上卷了。

  因为这些地方上的分田官、镇长清一色都是年轻人,所以都有一股子狠劲。卷到最离谱的时候,干脆有镇长带着分田官住到了乡下破庙,就在破庙里头常驻办公,用来修缮衙门的钱都被分给百姓,恢复生产去了。

  不但如此,这些地方官吏还干脆亲自下地干活,想用这种办法来带动百姓恢复生产的积极性。

  一来二去,还干垮累倒了许多乡镇官吏。

  吏部实在看不下去,只能下令地方官吏不得恶性竞争,这样强行内卷只会把人干垮,应该量力而行。

  地方上已经变成这种工作强度,这些还在青楼包厢喝酒听曲的公子哥们,显然是受不了的,那就只能寄希望于科场了。

  青衫公子哥突然举杯说道:“诸君,今日酒局便是今年最后一次,过了今日,吾就要归家闭门,潜心备考。”

  “提前预祝李兄金榜题名!”众人连忙起身作揖。

  话音落下,那李姓公子哥招呼众人坐下,喝酒吃宴,同时也继续翻看邸报上的其它内容。

  还没翻看两页,这位李公子忽然顿住,眼里充斥着不可置信,就连隔壁的刘公子敬酒都没听见。

  “李兄,小弟敬您一杯。李兄……李兄?”

  刘公子端着酒杯半天没得到回应,倒是没有生气,反而也凑过去看了看邸报。

  不看不晓得,一看当场吓一跳,整个人都是控制不住,脱口而出:“真是有辱斯文!”

  刚说完,就又忙捂住了嘴,看了看四周。

  看到那两个抚琴的清倌人,也顾不上包厢主人是那李公子,就挥手驱赶道:“快,出去!全都出去,这里不用你们伺候!”

  几声呵斥驱赶,那两个清倌人都吓了一跳。

  因为对方是客人,所以两个清倌人心里虽有火气,但也没表露出来,恭敬快速的退出了包厢。

  在场其他人都是被刘、李二人的反应,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正要开口询问,刘公子倒先说道:“有辱斯文,实在是有辱斯文啊!诸位,你们也都快看看吧!”

  这么一说,其他几人瞬间更好奇了,连忙把头凑了过去。

  “《女诫》添文和《大汉新律》?我大汉的新法居然这么快就出来了?”

  “不要看新法,你仔细看《女诫》添文都写了什么?”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这……这叫什么话?这是谁说的,居然敢驳斥圣人之言。”

  “等等,王兄,先别动气,下面还有,此为朱子圣言?朱子,圣人说过的话,这怎么可能?圣人怎么会自己驳斥自己,一定有哪里弄错了。”

  “荒唐,简直是荒唐!”

  “有辱斯文,果真是有辱斯文啊!”

  “诸位,下面还有呢,这《女诫》添文不仅否定了女子失节,还认为女子可以抛头露面,出外接触,甚至还有言曰女子不应缠足,缠足就是损害发肤身体,是不孝不忠的恶行。”

  “这……这……这……”

  众人只是简单看过,就已经面面相觑,好几人干脆跌坐在椅子上,脸色茫然仿佛被抽干全身气力。

  他们不晓得这世道是怎么了,汉王可是大汉的圣王明君,将要推翻伪清胡虏,建立他们汉人新朝的开国雄主,怎会在邸报上公开下达如此荒唐的政令?

  “这《女诫》添文何其荒唐胡闹,汉王怎能如此任由此等荒唐文章,登上这《大汉邸报》啊?”有个公子哥满脸的痛心疾首。

  又有个公子哥附和:“就是啊!这女子守节本是应该,哪有什么丈夫死了而改嫁就是不得已,还有圣人不能禁,这简直就是胡闹啊!”

  那位刘公子也干脆说道:“这些还不论,女子缠足为宋元明就有之雅俗,而与缠足名妓同榻,抚及金莲,觉倚翠偎红之乐,更是此间雅事。若今后废止,那岂不是我等都要面对那硕大扁平之天足,再是天姿国色,那我等怕是也难提心欲。”

  众人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就要有大不敬之言。

  好在那李公子脑袋姑且还算清醒,知道酒壮怂人胆,那也要分一下场合。这里是青楼包厢不假,但谁说包厢就一定隔音,万一有人在屋外听到了什么,可就大事不好了。

  “咳咳。”

  李公子连忙咳嗽了两声,收起手中邸报,说道:“这邸报上虽然刊印了这《女诫》添文和《大汉新律》,但新法从推行到刊印需要不少时间。而这《女诫》添文吾等不方便插手,但汉王是我大汉的圣主明君,会有这《女诫》添文必是有奸佞在进谗言,只要吾等今科中第,有了功名在身,就可在传胪宴会上亲自劝谏大王,请求收回成命!”

  此话一出,众人清醒过来,连忙赞同道:“李兄说的对。”

  经历了此事,众人已经没有心情再继续吃宴,他们对着邸报又研究小半天,确定里面的《女诫》添文和《大汉新律》没有看错,这才草草散席离场。

  ……

  数日后。

  最新一期的《大汉邸报》,正式在大汉治下州府宣发,又有专门的分田官、镇长和学府先生们,负责给百姓读报。

  “诶?徐先生,这报上的《大汉新律》是个啥呀?”一个小村子的村长对村学(小学)先生问道。

  徐先生认真解释:“黄老村长,这《大汉新律》就是我大汉制定的全新律法,有了这新律法,官府才好正常断案子,才能抓捕坏人,约束鸡鸣狗盗。”

  黄老村长微微点头:“哦,原来是律法啊!这老头子我还是能懂,只是之前都是用的旧法,官府这突然换了新法,不会出什么乱子吧?”

  徐先生听到这话,哪能听不明白,这老村长表面说是怕乱子,实际还是怕新法会不会太严苛。

  徐先生哈哈一笑:“老村长放心,这《大汉新律》是汉王主编,每条都是汉王钦定审阅,汉王对百姓有多好,老村长您是知道的,所以这《大汉新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这么一说,黄老村长瞬间懂了,新法是汉王定的,汉王可是他们老百姓的大恩人,那可是妥妥的好汉王。

  好汉王定的新法,肯定也是好法,那他就放心了。

  “那这后头的《女诫》呢?”

第259章 叩的哪门子阙

  徐先生略斟酌了下语句,说道:“《女诫》就是女子要守的德行规范,一如三从四德、夫为妻纲这些。而这邸报中所写,便是对《女诫》添加的一些新规,而且都是王后娘娘添文批注。”

  一听是王后娘娘加的《女诫》,还是关于他们女子德行的新规。

  正在给这来客的徐先生做饭的村长婆子,连忙就凑了过来,把活计都交给了儿媳:“老头子,你上一边去,给我腾个座,我也来听听,娘娘给咱定了什么新规?”

  徐先生早已跟村长一家相熟,对此并不见外,当下说道:“娘娘定下的新规一共三条:第一,孤寡女子今后可以改嫁;第二,女子今后可以抛头露面,不必忌讳男女授受不亲;第三,女子不得裹足,裹足即为不忠不孝。”

  话音落下,村长老夫妇已经双双呆住,就连正在忙活煮饭的村长心儿媳都愣在了原地,似乎怀疑自己听错了。

  黄老村长回神后问道:“徐先生,您这莫不是跟咱老头子说笑?”

  徐先生摇头:“我明白老村长您也不敢相信,可这邸报上确实是这么说的。而且,晚辈我这次过来找老村长,也是镇衙门下来了命令,要我务必跟老村长您提前通好气。这些新规虽然现在还只是放在邸报,可能再过一二月,就得正式由官府下发了。”

  黄老村长听到这里,一时有些迷糊:“这有什么要通气的?”

  徐先生皱眉提醒道:“老村长,别忘了您家孙女……”

  话只说一半,老村长瞬间意识到了什么,脸色突变。

  徐先生接着说道:“老村长,这次可是镇衙亲自下达的命令,早些做好准备吧!不光是您家的孙女,还有村中各户人家也是,晚辈也能理解,村里人现在都有钱了,也有田了,这日子骤然间有了盼头,总会有人想要学着上面的老爷们,去学那些陈规陋习。”

  “晚辈这里奉劝一句,趁早都断了吧!现在补救,还不算太晚。”

  徐先生这话说的,几乎不亚于是在明示了。

  黄老村长当然能听懂对方是在明示什么,因为他自己的孙女如今可是正在缠足裹脚,效仿那些上绅老爷们的所谓大雅。

  要换成从前的伪清,肯定不会这样。老百姓饭都吃不饱了,活下去都是艰难奢侈,哪有什么闲工夫给自家闺女缠足裹脚,那不是损失迫害劳动力嘛!

  离谱的是,这也是聂宇来到此世,难得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为聂宇给百姓分田,给百姓降低了赋税重担,让百姓都能挺直腰杆活下去。百姓手里有了余粮余钱,不再需要依赖妇女作为劳动力,而后就有一些钱粮富余的百姓,开始给自家闺女缠足裹脚了。

  缠足是大雅,这可是读书人相公说的,肯定没错!

  开始这还只是个别农户百姓在学,可随着时间推移,事情慢慢发酵,渐渐地就有越来越多农户,也都跟着去效仿。

  理由嘛,别人家闺女都缠足,我家的闺女不缠足,将来闺女嫁不出去了咋整?

  聂宇之所以把舆论导向《女诫》,除了给《大汉新律》铺路,还有就是地方官吏的上奏呈报。

  百姓太疯狂了,刚刚才能吃饱饭,就学豪门大户缠足暴脚,这不是白白放着好日子不过,瞎折腾嘛!

  “徐先生说的是,老汉我的孙女这就不让她再缠足了……”黄老村长已经明白徐先生意思,连忙开口说道。

  刚说完,村长婆子就怒骂道:“你这糟老头子,说什么呢?咱孙女不缠足,以后咋嫁出去?”

  “你这泼妇……”

  “你说谁是泼妇?”

  “咳咳!”徐先生轻咳着快速起身抬手,制止了就要驾架的村长夫妇,“好了好了,老嫂子您先坐下,这事不是老村长可以决定,这可是镇衙门的命令,再往上还有县衙门、府衙门,就是县太爷和知府老爷,而且还得有汉王的圣旨。”

  “这可是圣旨啊!这缠足不光是老村长和老嫂子您们俩的孙女不能缠了,咱这村子家家户户也都不能缠了。老村长您也不必为难,明日我跟您老一道,咱们一块给村里人家挨个去说,跟他们晓以利害,说明道理。”

  “都说什么缠足大雅,可晚辈也是读书人,姑且也算是个相公,可从未听说什么缠足大雅。这缠足便如王后娘娘题写,就是在虐害女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此轻易毁伤,放在晚辈这样的读书人相公,那可是大不孝的罪过!”

  “对父母都大不孝了,那对汉王、对这大汉又何来孝顺忠诚。这就是大不孝和大不忠,官府知道不说打板子,这汉王赐下的田产和赋税的恩典,怕是也得都收回了!”

  好家伙,这一说就来波大的,先说到大不孝,接着又是大不忠,而后还要因此收回田产和赋税的恩典。

  这可比直接打板子下狱的处罚,要有威慑力多了!

  田产和赋税可是百姓的命根子,收回任何一个恩典,那都比直接割肉要严重多了。

  当然,这明显不是聂宇下达的政令,甚至跟州府一级都没什么太大关系,纯粹地方乡镇自作主张,县衙一级肯定也知道,但都装作不知道,反而还帮着一起打掩护。

  没办法,不搞这么大,吓不住那些百姓,那就没法遏制百姓的缠足陋习成风。

  这位徐先生还只是其中之一,凡是那些村落乡镇,不是村学先生出面,就是分田官出面,再不济还有农民公会的成员负责劝说。

  总之,愿意听话的,自然一切都好说,不愿意听话的,那就重拳出击,直接用收回田产恩典作为威胁。

  他们当然没权力收回田产,可百姓自己不知道啊!

  一来二去,以荆州府为中心,迅速朝大汉治下的两湖地方扩张。

  到处都是农民公会、分田官、村学先生,甚至还有镇长亲自下乡出面,说明缠足裹脚的危害,又说汉王和官府已经准备要全面禁止女子缠足,同时宣传女子今后也可抛头露面,出门赚钱。

  期间,难免有头铁的读书人出面,说官府这是在虚民害民,迫害百姓的缠足自由。

首节 上一节 176/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