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这个少年人,叔孙通能察觉到这个少年人也想要走出的念头,劝道:“公子在这里多学几年也无妨,总归是好的。”
公子高颔首。
始皇帝的西巡一个月后,扶苏得知父皇要在冀县祭拜白帝,而丞相李斯也受命前往陇西。
丞相府又跟着离开了不少人,这一次就连丞相李斯也被召去陇西。
丞相与右相都不在,这一月间的诸多国事,又落在了扶苏身上。
在咸阳的扶苏接连收到了陇西送来的文书,扶苏怀疑大爷爷应该也在父皇的随行队伍中,从雍城开始就一直跟在父皇身边。
父皇西巡路线一路穿过义渠人的故地,一路朝着蒙恬据守的边关而去。
扶苏坐在丞相府内,看着眼前忙碌的众人,自从渭南开始建设时,蒙恬就去了上郡修建长城。
现在父皇西巡路线就是一路朝着边关而去的,而且许多边民都看到了始皇帝的西巡队伍。
传令而来的官吏也送来了消息,始皇帝在西陲设立西县,让丞相李斯去了陇西,就是为了让丞相李斯重新划定陇西郡的区域,将陇西郡的范围扩大到了狄道,也就是河西走廊与陇西之间的咽喉之地,并且派出了兵马驻守。
只不过,又有消息送来,丞相李斯到陇坻,与始皇帝登陇山祭西大冢,传闻乃是秦人祖宗少昊之祠。
始皇帝命李斯在陇坻刻石,皇帝立国,西降戎狄。
颇有一种立志的感觉,这个刻石多半也是对匈奴人说的。
众多边民都见到了始皇帝的西巡队伍,这既是一种威慑也是为了稳住民心,始皇帝从来没有忘记过边关的治理,并且还亲自来巡视,重新再立郡县,再划边地,祭西陲宫,用太牢礼祀秦襄公。
始皇帝西巡的黑旗像是遮天蔽日席卷关陇,震慑着边关,也在警告着西戎与匈奴人。
几天之后,西巡到义渠故地的始皇帝听闻了一个消息,原本与西戎人交战的匈奴人竟然退兵了。
护送始皇帝的车驾还在行进着,这支队伍无声且肃穆,大片的甲士与黑色的旗帜,向此地彰显着秦灭六国且一统南方之后,依旧有足够强大兵力。
在此地生活的义渠旧民见到了车驾悉数拜倒在地。
车驾内,嬴政看着地图,对站在面前的李斯道:“扶苏将戎地比作河西走廊,此地看起来倒的确像个走廊。”
李斯面带笑容,回道:“公子觊觎此地,很久了。”
“怎么?”嬴政面带笑意,又道:“你给他的私产还不够他用的吗?”
站在边上的右相冯去疾也是面带笑容,他当然知道始皇帝并不是说公子扶苏如何贪心,始皇帝明显在夸赞儿子有野心有目标。
如果公子扶苏只是一个守成的公子,倒也无妨。
可他是始皇帝的儿子,若没有野心就没有进取之心,公子扶苏越有进取心,反倒让始皇帝更满意。
始皇帝是如何登上秦王的位置上的?
哪怕始皇帝当初心软半分,哪怕有半分怜悯与软弱,也不会有现在的大秦。
面对始皇帝缓缓移来的目光,冯去疾收起了心中所想,将目光放低。
“前面就是蒙恬正在驻防的长城了吧。”
“正是。”
嬴政收起手中的地图,抬着头看向窗外,又道:“朕出巡有多久了?”
李斯回道:“有四十五天了。”
嬴政低声道:“这四十五天,都是扶苏在处置国事?”
“臣在咸阳时,常听公子说,每年入冬时节实在清闲,各地的官吏应该都挺清闲。”
嬴政放松着身体闭眼道:“见了蒙恬,就回咸阳。”
李斯颔首,心中猜想公子该是不会杀齐鲁博士的。
……
PS:因为身体原因,最近需要调整作息,更新不多,还望见谅。
第106章 北伐决心
得知始皇帝就要到长城,蒙恬带着一队人赶往狄道,兵马一路到了当年的秦西垂宫旧地,秦人称这里是西垂,始皇帝给这里换了一个名字叫西县。
蒙恬翻身下马,看着四下的黄土高原,此地是秦长城的西端。
平日里有兵马驻守,但没有上郡这么多。
而且此地与以前的义渠故地接壤。
“将军!车驾距离此地十余里,”
听到始皇帝的车驾距离这里只有十余里地,蒙恬当即道:“下马!”
众人闻言,翻身下马。
而始皇帝的车驾还未至,有一支兵马带着一车车辎重先来了此地。
护送粮食的人也是一队秦军,穿着一身黑衣的蒙恬朗声道:“哪路兵马!”
领队的李由这才从后方策马上前,见到站在直道上的蒙恬,他翻身下马道:“末将李由!奉命运送粮草。”
蒙恬是认识李由的,神色严肃道:“有劳了。”
李由行礼道:“职责所在。”
走到近前,蒙恬发现了当年那个咸阳城有些纨绔的李由,此刻多了几分坚毅。
蒙恬道:“来此地扎营先休息。”
始皇帝还有一日才能到这里,李由往往比始皇帝提前一天或两天将粮食提前粮食先运到。
李由向蒙恬解释了一番,道:“都是公子安排的。”
蒙恬一手放在腰间的剑柄上,望着正在扎营的甲士,沉声道:“这些年,你的事老夫都听说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蒙恬倒是一点都没变。
其实近些年咸阳发生过的事,蒙恬都知道。
他虽戍守长城边,主持修建着长城,如今的蒙恬手中的军民在边关有十数万人,长城的修建规模比之当初他来上郡,扩建了很多。
别看蒙恬人在北方,他对咸阳发生的事却很清楚。
公子扶苏有个念想,就是想要得到西戎人的河谷,李由将这件事告知了蒙恬。
咸阳发生了这么多事,唯独这件事的确是蒙恬不知道的。
营地里生着篝火,将士们三五成群坐在火边,黄土高原的冬季比之咸阳更冷了几分。
李由吃着饼,道:“公子说西戎人的那片河谷水草长得特别好,可以养很多很多的战马,那片地方像是一个走廊,公子给那个地方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河西走廊,等以后公子拿下了那片河谷,就能让那里叫这个名字了。”
蒙恬嘴里嚼着饼,目光望着火光神色坚定。
几个裨将也站在边上,听着李由的话语,说来这军中,李由与蒙恬的地位是很高的,别看李由是个校令,当年的蒙恬是咸阳城的内史令,更是现在的上郡大将军。
这两人的爹分别是现在大秦的丞相与老太尉。
丞相管着国事,老太尉管着天下兵马调动。
言罢,李由又小声道:“公子从未声张过此事,说是要密谋河西走廊。”
蒙恬若有所思的点头。
一旁的裨将十分有默契地移开目光。
翌日,到了午时,始皇帝的来到了西县。
蒙恬带着兵马迎接始皇帝。
嬴政走下了车驾,一路走向正在修建长城的工事。
蒙恬跟在始皇帝的身侧,脚步亦很快。
此地的长城修建规模并不大,但沿着西县往东,就能见到建设长城的人越来越多,这里的诸多长城遗迹都是从历代秦公时就留下来的。
李斯跟在后方,听着蒙恬向始皇帝讲述着如今长城的进展。
前几年匈奴人一直在作乱,这两年间蒙恬常常带兵进入草原,让一队队兵马与匈奴人作战。
这也是蒙恬练兵的手段之一。
李斯安静地听着,也听到了蒙恬这么练兵的缘由,以前的秦人虽有与义渠人打仗的经验,也能够用在匈奴人身上。
但这些本领都是老秦军们擅长的,近几年新练起来的兵马都在中原各地攻城略地,与匈奴人打仗,还要再练骑兵。
骑兵是需要人命与军械养出来的,要练出一支骑兵需要时间,既需要人马与粮食,军械,还要有能够练兵的对手。
如今分散在河套以北各地的匈奴人很适合来练兵。
话语中,李斯听得出始皇帝对北方颇为担忧,并且蒙恬也觉得北方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
当听始皇帝还要继续向长城增兵,这令李斯心中也满是担忧。
当说起兵力,李斯行礼道:“臣以为可徙囚徒戍边。”
蒙恬当即答应了这个想法,让罪犯来戍边是有些不好管,也总比没有好。
翌日,在西县住了一天的秦军感觉到气候温暖了不少。
李斯迎着始皇帝从大帐中出来,蒙恬已准备好兵马回上郡了。
嬴政看着早晨晴朗的天空,沉声道:“收拾一番,回咸阳吧。”
闻言,王贲带着人去收拾队伍。
李斯低声道:“正值岁末,今有这等暖天,恐来年开春会有大雪。”
嬴政颔首不语,坐回了车驾。
李斯行礼站在原地,始皇帝的心情并不好,这一次来北方蒙恬北方的形势托底说给了始皇帝的听。
一个晚上,李斯也只是零星听了几句,北方的形势只是看起来很好,但要论北伐依旧是个很大的负担,而现在北方屯兵屯田的粮食还不够,更需要关中的补给。
当初南征洞庭郡与长沙郡戍卒五千人一月口粮就需要一千五百石,一个正卒一年需要十八石粮食,一个军中后方的运粮的队伍与民夫占军中三成人手,而骑兵则需更多。
用蒙恬的话来说,若在长城布置三十万兵马,三十万兵马最少需要两百万石,这还是保守估计,还未算其余的损耗。
一年最少需要两百万石粮食,并且年复一年。
李斯也听得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而南征之后的创伤至今还未恢复,李斯看向站在远处还在安排兵马的蒙恬,躬身向他行礼,心中暗想要多谢蒙恬在这个时候劝住了始皇帝,北伐时机还未到。
等到了午时,队伍休整好之后,再一次启程。
始皇帝的队伍从直道一路往泾河而去,沿着泾河的河谷回咸阳。
正如李斯担忧的,本是岁末的寒冬却来了几天暖意,当秦人还在岁末祭祀,天空却又飘起了大雪。
始皇帝的西巡队伍,从泾河沿岸的村子走过,风雪不断落在这支的甲士们的甲胄,不多时队伍中的不少人的肩膀上都有了些许积雪。
李由折返了回来了,他向父亲行礼道:“丞相,少府令,前方准备了一片棚屋,可以休息躲雪。”
王贲诧异道:“你准备的?”
李由回道:“昨日咸阳送来的消息,说是恐怕近两天会有大雪,公子扶苏让人快马送来了消息,末将让人就地搭建了避雪民居,前方的旱塬下还有山洞能够避雪取暖。”
闻言,王贲来到了始皇帝的车驾边,正在禀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