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注意到四周的甲士们都被冻得直哆嗦。
得到了始皇帝回话,王贲让各队将领对全军下令道:“前去避雪。”
大军跟着李由往东走了几里地,在前方的旱塬果然有一大排的棚屋,而且还有不少的民房,这里的民房是没人住的。
说起这个村子为何会被荒废,到了如今已是无人居住的地步,李由解释说,公子觉得咸阳桥西边的三县人口太少了,早在去年的时候,就泾河北面的几个村子都搬过去了。
当年,李斯在应对匈奴人时用了迁民戍边的计策,现在公子扶苏也开始了迁民屯田。
老师与学生两人倒是有意思,公子扶苏还能学老师的本领。
注意到王贲的笑容,李斯收回目光低着头,脸上没什么表情,迎着始皇帝进了旱塬下的山洞避雪。
这处山洞应该是这里村民原本用来储存粮食的地方,李斯在地上发现了不少黍米。
一走入山洞中顿时暖和了不少。
火光在山洞里亮了起来,一个烛台也被点亮,原本黑暗的山洞深处也亮堂了许多,烛火光照映下,始皇帝还在看着蒙恬递交的边防卷宗。
山洞顶部还有两个洞口,还能通风,多半是以前有人住过这里。
当李由回山洞时,外面的队伍都已安顿好了。
这一路上,李斯对这个儿子表现越发觉得意外,他的表现异常的好。
外面的雪越来越大,李斯望着外面的大雪,又侧目看了眼坐在洞口的正在烧火取暖的儿子,问道:“公子还与你有何交代?”
听着父亲的话语,李由道:“交代挺多的,我半月前将北方的形势送信给公子了,多半过两天就会有消息送来。”
李斯望着雪景又沉默。
这场大雪越下越大,一夜过去,到了第二天早晨,这大雪依旧没有减弱的趋势。
始皇帝的西巡队伍也只能暂时被困在这里,好在这里距离咸阳不远,再走三五天就能到,也就不用担心粮草的问题了。
一驾快马冒雪而来,来人将一卷竹简递上,又道:“公子书信。”
李由接过竹简,刚打开要……就注意到有目光正盯着自己。
见状,李由抬眼看去,见到是父亲正看着自己,便将竹简先递上。
李斯接过竹简,打开看着,这一看便是蹙眉,脸上也多了几分思量之色。
“你问了公子粮草运输之事?”
“那倒没有。”李由摇头道:“只是与公子禀报了北方的形势。”
“是公子让你禀报的?”
“公子说过,但凡有情况还须禀报咸阳,不然儿子这一路上的粮食都是从何而来?”
见父亲一直看着竹简,李由又理所当然地添了一句,道:“粮食当然是从咸阳运来的。”
李斯蹙眉看着竹简中的内容,以长城为仓,既十里一燧,燧存三月粮,闲时可让戍卒背粮入燧,以备所需。
战时通过各燧调度粮食,减少长途征调民夫……
在公子扶苏的论述中,长途运粮需要征调民夫成本巨大,最好少用这种运粮方式。
而公子的千言万语,落在最后……是公子用墨最重的一句话,则是:让粮食长在边防线上。
看到这句话时,李斯的双手明显有些颤抖,是啊,若是让粮食长在边防线,哪里需要那么多人运输粮食。
李由站在一旁念出了声,“让粮食长在边防线上。”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是那么沉重。
李斯缓缓抬头,他迁民戍边所求的不就是这个?
要存储粮食,要开垦边境的田地,公子所求的,不就是他李斯迁民戍边的理想。
这话要是别人写出来,李斯或许看都不会多看一眼,
可这是公子扶苏所写,当年旱地上万顷的渭南,也是公子扶苏让人凿穿了商颜山,才有了渭南两万余顷田地,养活了二十万人口。
若公子说要让粮食长在边防上,那么……此事他李斯一定会倾尽全力帮助公子完成。
李斯想到了当初在章台宫,为了北方的边防主持迁民戍边,却引来了齐鲁博士们的反对。
原来……一直以来,公子的心里一直都是支持这个国策的。
“哪怕,斯这个丞相不当了,哪怕斯要亲自去北方垦田,也要帮助公子,如公子所言,要让我们的粮食长在边防线上。”
李由正想问怎么在边防线上种粮食,却见到父亲已快步走向了始皇帝。
之后,李由又见到右相冯去疾与王贲,以及廷尉冯劫都被召见。
这场雪停了又下,下了三两天又停了,又过了半月,扶苏披着大氅站在咸阳城下,心中暗想着父皇此次西巡两月有余,从去年的岁末未至时离开,转眼间新年的一月都要过完了。
扶苏看向咸阳桥的方向,从咸阳桥那边而来的民夫与商客以及很多,扶苏看到路边有人吃着蒜与肉,有汉子饮下一口酒大呼爽快。
扶苏依旧站在城下,等着消息。
吴公策马而来,禀报道:“公子,队伍从咸阳北郊入城。”
扶苏再一次翻身上马,与张苍带着队伍一路前往北郊。
父皇是沿着泾河的河谷而来的,之后又顺着直道来北郊,因这里是秦直道前往上郡的起点。
从这里的直道一路向北走,直达北面的长城。
在父皇心中,这里象征着大秦北伐的起点。
看来西巡一趟,让父皇更加坚定了将来要北伐匈奴的决心。
今天的雪不大,雪花很小,却也让人觉得这雪没完没了,下得令人心烦。
扶苏策马到了北郊的林光宫外,问道:“父皇车驾距此还有几里地。”
有骑兵快马而来,回道:“禀公子,六里地。”
六里地走到林光宫也就大半个白天,扶苏对张苍吩咐道:“让咸阳百官前来相迎父皇。”
又有一支队伍得到公子的命令,策马前往咸阳送消息。
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
咸阳北郊,林光宫北面有一片开阔地,这里是直道的起点,平日里此地常有兵马驻防,每一次从关中调粮食送去北方,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而且在这里还能看到很深的车辙印,扶苏望着远处的道路,良久沉默,心中思量着如今的形势,就如当初南征,父皇是始皇帝,他不是别人。
正因他是始皇帝,当有了北伐的准备之后,就一定会有北伐。
古往今来的人们,用长城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的界线。
春秋列国八百年过去了,如今天下一统,农耕文明与北方的大战却要来了。
扶苏的印象中,再过十数年……北方的匈奴人就会大举南下。
过了两个时辰,后方从咸阳来的官吏也纷纷到了北郊,朝中大臣三三两两而来,远远看去人数还不少,有年迈的也有年轻的,还有高矮胖瘦……总之看起来黑压压的一大片。
程邈快步跑来,行礼道:“公子,都到了。”
扶苏颔首,面向北方。
吴公再一次策马而来,他禀报道:“距此还有三里地。”
张苍抬眼看了看天色,已过了午时。
扶苏总算是明白吴公此人即便是有些笨拙,丞相还会将他留在身边的另一个原因,有时身边有一个诚实的人,心里就会很踏实。
但若是十分紧要的事,还是不要让吴公去办的好。
又过了一个时辰,众人都站得有些累了。
张苍看了看身后的百官,又看了看站在前方依旧站得笔直的公子扶苏,再看天色已是近黄昏。
扶苏站在最前方,终于在直道的尽头看到了队伍,手执黑旗的骑兵在前方,后方则是甲士。
当这支队伍走得更近了一些,后方的百官们也看清了这一支庞大的队伍,那是一眼看不到头的甲士队伍,黑色的旗帜迎风招展,队伍肃穆而来。
扶苏站在官道一侧,群臣站在了官道的两侧。
当始皇帝的车驾来到近前,扶苏带头,领着众人纷纷躬身行礼。
始皇帝的车驾缓缓而过,当车驾从眼前而过时后方的队伍依旧没停,车驾路过了林光宫一路朝着咸阳城而去。
不多时,有一骑快马而来,来人是李由。
“皇帝有令,诸位皆回咸阳,明日廷议。”
看来是始皇帝也觉得路途劳顿,扶苏听到了后方传来了议论声,对身边的吴公吩咐道:“让众人回去吧。”
吴公颔首。
直道边有还未化开的积雪,黄昏之后,从北方吹来的风也更冷了。
众人散去之后,扶苏这才回了高泉宫。
王棠儿正站在梅花树下,看着树上盛开的梅花。
扶苏道:“田安总说这两棵树总是不按照时令开花。”
王棠儿扶着腰笑道:“关中的梅花并不多,我小时候在洛阳也看过梅花,其实这花在这个时节开花,并不晚。”
扶苏迟疑道:“其实它开花的时令是对的?”
妻子一番话,给了扶苏启发,也解开了田安一直以来的困惑。
气候是不会变的,田安之所以会觉得开花的时令不对,是因他没见过别的地方的梅花。
其实,是梅花一直在提醒着田安,它到了开花的时令就一定会开花。
王棠儿低声道:“要去告诉田爷爷吗?”
扶苏摇头道:“不用告诉他,若不能骂这两棵树了,反倒是他的人生乐趣少了些许。”
王棠儿颔首。
扶苏牵着妻子的手走回了殿内,除了有时忙于国事,还要时常对照历法节气,秦的历法与节气与后世不同。
扶苏从书架上拿下一卷竹简,秦的节气分为八个,其中有立春,立夏……也就是四立,但只有两分,分别是春分与秋分,所谓四立与两分两至……还有夏至与冬至。
在扶苏认为,农耕文明发展到以后,到了后世有二十四个节气,它们的名字也美丽,如白露,霜降与芒种。
不过秦人的节气与耕战体系有关,譬如说夏至后三庚为伏,祭犬神避兵灾,说的是秦军入伏休战。
或者是立春禁伐木,立夏禁烧荒。
譬如说,扶苏还想起了一句后世的民谚,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扶苏在高泉宫画了很多表格,写了很多的记录,以及月象,找个润月很难也很费劲,因此需要多看看每天的月亮。
王棠儿看着一卷图,问道:“公子这是在算历法吗?”
扶苏闭着眼,放松着眼睛,揉着眉心道:“是呀。”
王棠儿道:“能算历法的人都很厉害,当年爷爷出去打仗,在出函谷关前总会询问节气。”
坐在烛台边看书还是很累的,离得近了还有些热与烫,远了光又不够亮,很伤眼睛。
现在扶苏已尽可能将这些事放到白天去做,留在晚上的事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