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188节

  听罢,叔孙通拿过这卷纸,纸用红绳绑着。

  冷风吹得胡子都在晃动,叔孙通解开系在纸上的红绳,打开纸张入眼的是一纸工整的隶书,其上写着小公子的名字。

  公子扶苏让自己教导将来的小公子蒙学,小公子衡如今才三岁,要说蒙学还早。

  在纸张的右下方盖着印,印是少府令印。

  看来这是一次很诚挚的邀请。

  叔孙通会意之后,又走回了屋内,写了一卷文书,与公子扶苏约定四年之后,让小公子衡来敬业县蒙学,还是他叔孙通亲自教导。

  写完之后,叔孙通将回信交给了站在门口的内侍。

  本来,门口的这个内侍说不定也是不得到回信就不离开的态度。

  叔孙通自然是不敢怠慢的,写了一卷回信就恭恭敬敬地交给了对方,而后这个内侍就离开了。

  教导这些孩子也就罢了,将来还要教导公子扶苏的儿子。

  如此一来,叔孙通就觉得自己或许还要在这里留很多很多年,在教导小公子衡之前,按照约定要等四年。

  教导小公子,也不知要教导多少年。

  可能,这就是公子扶苏挽留人的方式。

  如此一来,叔孙通觉得自己恐怕这辈子都不能离开关中了。

  这样也好,反正叔孙通也不想离开这里了,恐怕齐鲁两地也不会有人再欢迎他了,其实公子不用做这些事,他也不想离开此地了。

  送走了这个内侍,叔孙通在冷风中长出一口气,穿着布鞋踩在积雪上,一路朝着县府走去。

  “老夫子。”有县民来报,“内史郡的人收到粮食了,问我们缺不缺人手。”

  内史郡的距离渭南并不远,而且内史郡的北方就是正在修建白渠的渭北,叔孙通吩咐道:“让他们安排一些人手,去渭北修渠。”

  “是。”

  对方又策马离开了,关中就这么几个郡,距离近的郡就是邻居,郡与郡之间往来总要互相帮助的。

  内史郡缺少粮食,叔孙通就愿意先给对方一部分,让他们支应县里的人。

  而当渭南郡缺少人手时,对方也能给渭南一些人手相助。

  寒冬时节,关中的人们都在窝冬,冬日里作坊里也没人,也只有正在挖渠的张苍缺少人手。

  叔孙通就让内史郡安排人手去了渭北帮助张苍。

  这也并不怕对方派去三两个人手敷衍,都是关中的郡,低头不见抬头见,要互相帮助,人情往来都知道分寸。

  渭南郡也不会向内史郡要粮食,现在关中的人都知道,渭南是现在关中最富有的一个郡,渭南郡也看不上这么一点钱。

  吩咐完这些事,叔孙通就要开始今天的教书,作坊可以不开工,天寒地冻不影响教书。

  叔孙通要给三百个较为年长的少年人教书,他们以六十人为一班,每天轮流上课。

  这三百个少年人就是下一批就要东出的支教夫子。

  自这八百年的列国纷争以来,公子扶苏说过,这天下的书籍足够多了。

  按照公子扶苏的说法,现在需要将这些书籍收为己用,用纸张将这些书重新都写一遍,而后教给世人。

  用公子的话来说,书籍是固有的,教书的夫子是不一样的,比起书籍更在乎教书的夫子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要从孩子蒙学开始,就要给他们教授思想品德,树立更好的品德观。

  叔孙通知道,公子极其看重这方面,因此才会有老秦人的故事。

  今天这堂课所讲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

  这个故事叔孙通已讲了很多遍了,今天又讲了一遍。

  当听完课的孩子们都离开之后,又有人送来了书信,书信是从西北送来的。

  叔孙通最看重的一个弟子,也就是公子高。

  这一年来,公子高一直在编写史书。

  公子高希望用竹简与石刻来撰写史书,纸张是好用,但竹简与石刻能够更好的保存书籍。

  公子高是一个守旧的孩子,他依旧用小篆书写着。

  年复一年的教书,让叔孙通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讲课之前都要喝一碗茶水。

  皇帝去了骊山过冬,扶苏则要留在咸阳城内,继续主持着国事。

  闲暇之余,扶苏就想着造浑天仪。

  古人对星空思考有数千年了,浑天仪是人类天文历史上的最大的转折点。

  当年阴阳家邹衍用管子的残篇,《宙合》一篇,将天与地进行了阐述,当年齐国建设了观星台,有了七衡六间之说。

  扶苏想要将现在的天文理论扩展到日月与五大行星,再增加子午线。

  咸阳宫内保留着从齐国带来的玉衡组件,但扶苏不喜玉衡组件使用的烦琐计算过程。

  最好,还是想着用现在的青铜器,重新造一个浑天仪。

  北伐之后的第三年,今年过去的平静,按照公子扶苏施行的二十四节气,现在过了冬至,该是小寒。

  关中的气候依旧严寒,又下了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咸阳城。

  小公子衡坐在父亲身边,他的目光看着眼前的书,他还不识字,只知道这个是书,他的目光满是好奇,好奇为何父亲如此痴迷看书。

  放在扶苏面前的有两卷书,这两卷书分别是秦火算书,周髀算经。

  看了许久,扶苏揉着眉间放松着眼睛,张苍不需要借用浑天仪,只是用算数就算出了日转一度是三百六十五日,月行每一天,十三点一九度。

  而这在根据浑天仪算法的测算中,误差仅仅只有零点一度。

  对此,扶苏是知道答案的,自己可以从答案开始反推。

  可是对张苍来说,他不借用浑天仪这种运算工具,而是仅仅通过手中的笔的运算,就能将天文算到这种地步,其数学水平高得令人发指。

  这个张苍,真是一个不得了的天才。

  扶苏在一卷书的外封皮上写了两个字,这两字就是九章。

  扶苏最早看到九章这卷书时,那是在很多很多年前,那时的九章数学还够精进,它应该再完善一些。

第157章 大秦的平缓期

  理科的答案有且只有一个,扶苏觉得自己上辈子最擅长的理科,在张苍面前显得十分的平庸。

  后天的努力,无法与一个天才相比。

  大概是擅长理科的人,其生活与思维也是简单的,因目的只有一个,答案也只有一个。

  田安将两份历法的日历挂在墙上,并且对照了一番,侧目看去时见到了公子正在阁楼上,看着咸阳宫。

  阁楼下的道路上也没有宫人路过,咸阳宫的西侧总是很荒芜又寂静的。

  这里存放着不少杂物,以及一些以前的家具。

  现在的高泉宫到处都是小公子的玩具,反而寻常的家具都有些放不下了。

  田安觉得公子衡是这个世上幸福的孩子。

  “茶叶给张苍送去了吗?”

  田安道:“回公子,送去了,张府丞最喜蜀中的茶叶。”

  扶苏吃着核桃坐在阁楼上,享受着此刻寒冬时节的宁静,等再过半个月,秦人窝冬时节就结束了,秦廷内又要开始忙碌了。

  “公子,最近渭南有一种风气。”

  “什么风气?”

  田安道:“说是嫌弃闲汉。”

  “怎么?现在的渭南还有闲汉?”

  “渭南是没有,听说章邯如今在西北,陇西的闲汉想逃的都被章邯将军抓了,如今陇西也没有闲汉。”

  扶苏吃罢一颗核桃,喝了一口热茶。

  自从章邯拿下了河西走廊之后,就送来了吃不完的核桃。

  本来河西走廊应该是不盛产核桃,扶苏蹙眉吃着,他怀疑是不是那些西域的小国,看章邯如此神勇,才将核桃进献。

  一个强大的国家,自有西域国主前来攀附。

  扶苏又捏开一个核桃,挑拣着核桃肉,也分给了田安一些,又道:“你觉得各地的官吏会因建设国家而觉得骄傲吗?”

  田安一时间没有回答得上来。

  扶苏笑着道:“回去吧,准备今天的午食。”

  田安颔首行礼。

  明明新年已经到了,这天地之间的冰雪却没有要消融的迹象,嬴政坐在骊山的离宫中。

  骊山离宫最早是周王室的建设的,周幽王之后这里就一直被废弃,前后修过几次,却几次修了,几次荒废。

  温泉虽好,但皇帝似乎并不喜温泉的味道。

  因此,皇帝在这里小住了半个月之后,就回了咸阳。

  今年又是严冬漫长的一年,寒冬持续的久了,田安会有问一些从北方戍守回来的将士,问问他们现在的北方又冻死了多少匈奴人。

  这算是田安的一个喜好,关中都酷寒至此,想必北方冻死的牛羊与人口不计其数。

  按照往年,每年的这个时候应该会有一段晴朗的天气,可至今还在飘着细雪,恐怕这是近十年间最冷的一场冬天。

  扶苏走入殿内,站在群臣的前方,但还是落后丞相半步,站在丞相的后方。

  冯去疾回头看了看站在后方的公子扶苏,投以笑容。

  扶苏也微笑以对。

  直到皇帝走入大殿内,九卿就开始各自禀报着各自的工作,穿着一身黑色朝服的扶苏站出朝班,讲述着如今少府正在主持的国家工程。

  最重大的两项工程就是白渠与河西走廊。

  扶苏又兼领着太仆令,国家的马政主要还在北方与西北,秦律对马政有着极其的严格的规定。

  所以扶苏不需要修改马政,一切按照秦律来安排就好,天下各个郡县的官吏也都是按照秦律来管理马政。

  因此,扶苏只是根据西北的章邯与在北方草原的蒙恬,这两人近一年来的禀报做了一个总结,告知了父皇。

  公子扶苏如今对国家大事的应对越发得心应手了,冯去疾为丞相李斯觉得高兴,再用余光看向站在一旁的李斯。

  果不其然,李斯笑得嘴角都上扬了。

  冯去疾真的很羡慕李斯。

  廷议结束之后,扶苏与群臣一起离开章台宫,一边走着一边还与廷尉冯劫说着话。

  “廷尉,那些拒绝支教的人,能给予惩罚吗?”

  冯劫想要开口回话,可三缄其口后,还是将话语咽了回去,给了公子一个笑容。

  扶苏见到对方的笑容,也笑道:“我就随口一说,难道我还能将那些拒绝支教的人杀了不成?”

首节 上一节 188/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