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公子扶苏让叔孙通在渭南种一万棵桑树。
那是因从叔孙通在商颜山下教书开始,每一个出师离开的弟子都会在商颜山下种下一棵桑树。
现在的敬业渠边,种的最多的就是桑树,每年夏季黝黑的桑葚吃都吃不完。
又有人说,公子扶苏给西戎河谷取了一个名字,那个地方现在是秦人的地盘,已建设郡县,听闻就叫作河西走廊。
有人议论着秦军在马鬃山痛击匈奴骑兵的事迹。
还有人说章邯将军也在河西走廊种了很多桑树,听说西北的边关的桑葚更大更红,章邯在河西走廊种了百万棵桑树。
河西走廊确实有百万亩沃田,但要说种百万棵桑树还有些夸张。
扶苏站在高泉宫内,看着河西走廊的地图,如今的秦河西走廊不过是建设了武威县,张掖县,以及正在修建的姑臧城,姑臧城就是武威县边上,而现在的河西走廊也不过是后世的一半范围。
今天衡终于回家了,叔孙通给了这孩子三天的自由。
他回家三天之后,又要回敬业县苦读了。
扶苏给衡讲述着姑臧城这个名字的由来,“很久以前阿尔泰山的月氏人,将这座孤城叫作白帐,寓意姑臧城是他们的东方胜城,后来匈奴人占据了那里,称呼那座城叫作盖臧城,最早传说中周天子曾驾临姑臧城寻找西王母。”
衡问道:“周天子找到西王母吗?”
扶苏笑道:“周天子若是姑臧城找到了西王母,章邯也该找到西王母。”
衡若有所思地点头道:“原来故事中的地方不一定是真的,父亲为何称呼它叫做姑臧城?”
扶苏道:“月氏的阿尔泰语中的白帐其实就是盖臧,这一点与匈奴的语言同音,不过按照我们的语言来说,真要找一个根据可以从周礼中寻找,周礼中有一个姑洗的乐律名,所以我将其称呼姑臧城。”
衡也看着低头,他道:“这座现在是我们的。”
扶苏笑着颔首。
小公子回高泉宫的三天,每天都吃得特别多。
宫里的人还觉得小公子是不是在敬业县吃不好,甚至宫里的人开始同仇敌忾要去问问叔孙通,是不是薄待小公子。
田安知道,其实小公子在叔孙通门下过得很好。
他不过是想田爷爷亲手做的饭菜了。
今天又痛快吃了一顿,小公子又一次离开了咸阳,去敬业县读书了。
田安站在宫门前送别,良久这才回来道:“夫人,小公子说他在敬业县结交了好多个朋友。”
王棠儿道:“正是最需要玩伴的年纪,就让他在外面玩吧,不能总是把他关在宫里。”
田安又道:“夫人放心,叔孙通会教好公子的。”
对此,扶苏与王棠儿都很放心,叔孙通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好人,他总是教他的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好人。
这些天,王婆婆时常陪着夫人。
王婆婆说夫人生产就在这半月了。
但不等半月,过了三天之后,夫人就临盆了。
整个高泉宫为此忙碌了起来,这一次王贲夫妻也来到了宫中,老夫老妻两人紧张地守在门外。
随着殿内传来孩子的啼哭声,王婆婆这才走出来道:“恭喜公子,贺喜王太尉,夫人又生了一个儿子。”
扶苏走入屋内,看着刚出生的孩子。
秦国的宗室确实已凋零,也没个人主持选名的大事,田安只好等着公子来选名。
可惜就可惜在,大秦宗室没长辈主持这些事,公子的次子出生的消息送去给皇帝,皇帝让人送来了两个漂亮的玉圭
玉圭本是礼器,但确实是成色了得,且世上罕见的极好玉圭。
扶苏看着宗室上的一个个名册,只是看了片刻就放下了名册,看着眼前的玉圭,将孩子取名礼。
王贲很喜这个名字,可能是他觉得皇帝送来礼器就有这种意思,公子取名礼的缘由便来自于此。
就当是皇帝赐名了,王贲自然是很高兴。
来年衡也八岁了,扶苏与王贲说了他的大外孙如今的情况。
王贲听得很认真,尤其是这个孩子在商颜山的学堂上胡闹的事,也会听得他放声大笑。
扶苏道:“我打算将来让衡去军中历练。”
闻言,王贲有些犹豫。
扶苏又道:“我想着让军中的人去教他,思量想去还是由太尉最合适……”
王贲行礼道:“臣领命。”
扶苏继续与自家岳丈说着话,说的都是有关这两个孩子的未来。
在田安看来这是公子必须要交代的,看起来只是一些闲聊,但在田安眼里,是公子对王家的承诺与交代。
并且说是让公子衡入军中锻炼,让太尉去带着公子衡入军中。
公子本意其实是在为了将来这位太尉离开秦廷时,承诺的条件。
等多年之后,王贲一定会离开太尉的位置,到时候王贲就可以带着他的大外孙去军中历练。
即是让王贲在外孙的成长下颐养天年,也是为了稳固权力交接。
现实是现实,家庭是家庭,国事是国事,就算是亲家也要明着算账,互换利益。
而达成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公子扶苏需要成为下一个皇帝。
小公子礼出生的当天夜里,当所有人都睡下之后,田安独坐在华阳太后的灵位前,他低声道:“公子越发有皇帝的气概了,现在的公子会权衡利弊,会拿出条件与亲近的人作交换。”
第180章 再遇张良
深夜时分,田安又自语道:“公子要当皇帝,既要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天下人着想。”
夜色很深了,田安又擦了擦灵位前的桌案,才回去休息。
第二天,天还未完全亮,田安就早早睡醒开始为今天的事忙碌了,尤其是和面的活。
当天完全亮堂,扶苏正在与夫人一起吃着早食,孩子刚出生,夫人还很虚弱,需要王婆婆悉心照顾。
快到午时的时候,公子就坐在高泉宫内,忙着国事。
按照往年来看,其实冬日里也没太多国事需要处置,各地的文书在这寒冬天也少有送来咸阳。
偶有国事,公子从来不会耽误,多数都会当天安排好,并且也会当天让人将文书送去各地。
公子扶苏的次子出生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咸阳城。
按照老秦人在秦律下养成的风俗,谁家发生了什么喜庆的事各家要祝贺通常也不会献上名贵的贺礼。
直到现在,秦人的婚嫁都禁奢靡之风,这种禁奢风气当然也包括生子。
频阳公自不用多说了,这位频阳公早就将频阳的老宅院送给了小公子衡,其实这也不算是送,应该说是一种继承。
当然也有人恭贺公子扶苏,整个渭南的人们都在为公子扶苏庆贺。
身在潼关的韩信就看到了这里的人们将一袋袋粮食放在了一间宅院前,这个宅院并不是很大,只是一直空置着,听说每隔三五天都有人在打扫。
每个人将粮食都放在这个宅院前,给的粮食也不多,各家也就一碗麦子而已。
韩信问了周遭的人,他们都说这是为公子扶苏庆贺。
白渠修好之后,青臂就有了一个漫长的假期,这个假期的长短取决于公子扶苏什么时候需要他去做事。
在休息的这一年间,青臂过着与寻常人家一样的生活。
“老先生,人们既然要为公子扶苏庆贺,为何不去咸阳?”
青臂听着对方带着乡音的话语,知道这人不是秦地的人,这年头潼关的人口越来越多,外人搬迁入秦的人自然就更多了。
青臂解释道:“你来潼关多久了。”
韩信的模样看着也就三十岁还未到的年纪,衣着很旧,而且打着补丁,看样子生活也拮据。
“我来关中有四个月了。”
青臂点着头道:“你肯定不知道以前的潼关是什么样的吧。”
韩信摇头。
青臂已是有了孙子的年纪,他道:“以前的潼关啊,是很穷的,这里地处渭河边,每年秋汛或者是春汛,大水就会淹了潼关,生活在潼关的人每年能种的粮食那本就不多,还年年大水,好多人都不愿意留在潼关。”
“那时的潼关还不叫潼关,那时的华阴县也不叫华阴县,很久以前华阴县叫宁秦,那时的潼关也不过是宁秦县外的一个小村子,那时这里的人过着很困苦的生活,这些事你也可以去问这里的县丞司马欣,他当年就是在这里任职的。”
韩信望着潼关城坚固的城墙听着这位老人家的讲述,潼关乃至整个渭南,几乎就是人们靠着双手一点点建起来的,这里的人们用了十年的时间,整整十年的坚持,让整个渭南焕然一新,让这里成了关中最富裕的地方。
在敬业渠还未开挖之前,渭南的有大片的旱地,万顷田地得不到灌溉,而在雨季与汛期大水又会淹了田地,一条渭河能让人吃得上粮食,也会屡屡毁了人们的家,因此公子扶苏下令开渠治水。
是这里的人们赤着脚,身上披着破布用双手挖出来的沟渠。
公子一声令下,这条渠就开始建设了。
起初人们还怀疑过,可人们见到了贫瘠的商颜乡因一条渠开辟了千亩良田,打动了很多人,也惊动了秦廷。
再后来,就开始了迁民。
这些故事甚至听的韩信鼻子发酸。
青臂道:“数十万的贫民入关,他们在章邯将军的号令下开垦田地,建设河渠,搭建房屋,起初那些贫民进入关中时一无所有,他们仅有的是公子扶苏给的希望,这希望就是敬业渠,那些人就靠着这份希望活过了最艰难的一年。”
“那一年,这些贫民甚至养不活他们的孩子,是叔孙通接纳了所有的孩子,并且让那些贫民种出粮食,再用粮食将孩子换回去了,整个渭南包括潼关是从一片荒芜与贫困中建起来。”
“好在这条渠开挖出来了。”正说着,青臂的眼角有了些许热泪。
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关中最富,这一路走来实在是太苦了,如今那些贫民有了良田能够养活他们的孩子了,他们在入关之前也是没有田地的贫民,他们入关之后反而有了田地与一个家,还有一个更好的户籍。
青臂道:“你看看,我们这里的孩子长得多么健壮,我们现在过着多好的生活,你也不用羡慕的,当年这里是关中最穷困的地方。”
他接着又道:“公子曾说过,富有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靠着人们的双手建设出来的。”
韩信站在原地,一时间失语了。
这里的人们都极其敬爱公子扶苏,是啊……一个能让他们吃上饭,养活孩子,能够有一个家的公子,如何不让这里的人敬爱。
这些人也是最信任公子,还有什么不能相信的呢?
谁让他们能够吃饱饭,能养活孩子,能过得更好,他们就忠心谁。
将心比心,韩信觉得换作是自己,也会对公子扶苏无比忠心。
现在,韩信就觉得他有点亏欠公子扶苏,他在潼关看书吃饭,却从未想过为公子做些什么。
韩信缓缓低下头,没有言语。
也不知眼前这人在想什么,青臂道:“当年建设河渠时,这间宅院是公子扶苏住过的地方,公子在这里居住一年有余,当年公子扶苏主持修建咸阳桥就亲自住在这里西渭河,后来公子要建设敬业渠,就住在了潼关城边。”
此刻,韩信也想在这座院子前放上一碗粮食,可是他也明白,自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韩信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怀着莫大的敬意,望着这间宅子。
如果这世上真有什么人能够令天下人敬重,恐怕唯有公子扶苏。
世上的人或许觉得那位一统天下的皇帝,在世人眼中是可畏的,是令六国旧贵族惧怕的。
而公子扶苏,则是一个会让世人敬爱的人。
要说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公子扶苏爱子民,爱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