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好一会儿,见对方怎么都想不起来,甚至都不愿假装认识,曹参觉得此人多少有些不识好歹。
不过韩信的身边有一个女子,她也提着包袱。
两人相依而坐,看起来是一对年轻的夫妻。
萧何道:“是调往何处?”
韩信回道:“我要去云中郡。”
闻言,曹参顿时来了精神,他反问道:“北方草原的云中?”
韩信颔首。
萧何道:“我叫萧何,在渭北任职县丞。”
见对方行礼了,韩信也起身道:“我叫韩信,前往北方云中郡,在军中任职校尉。”
校尉只是一个军职,具体在军中做什么,还要看具体的安排。
韩信又看向身边的对萧何介绍道:“这是我的发妻,我们本是淮阴人,上月才成婚。”
萧何道:“原以为军中军职只能靠战功获得。”
韩信笑着没有多言。
萧何与曹参都没有看过韩信的考卷,虽说司马欣可以调取所有人的卷子,但秦廷的官吏还是会首先保护这些卷子,只有那些叫嚣之徒的卷子会被拿出来。
司马欣更是忍无可忍了,才会将卷子拿出来示众。
不到万不得已,秦廷是不会拿他们的卷子示众的。
韩信会被派去北方肯定与他写的卷子有关,甚至包括自己的调令,这一切都是公子扶苏的安排。
雨势越来越大,直到入夜也没有要停的意思。
有人已冒雨离开了,却有两个少年人匆匆跑入了这个草棚。
那个年纪稍小的少年道:“章大哥,我就说今天要下雨,现在回去晚了,该如何是好。”
“还能如何?无非就是多磨一桶豆花。”
“很累的。”
章敬满不在乎地道:“我自己磨就好,不用一起受罚。”
叔孙通惩罚的方式很简单,无非就是磨豆腐。
老夫子自然不会惩罚公子,只会用没有照顾好公子为由,去惩罚章敬。
章敬对此不觉得有什么委屈,对他来说老夫子如今的这些惩罚,他觉得不疼不痒。
意识到草棚内还有几人,两个少年停下话语。
曹参以前就是县吏,而且还是管刑狱的,他十分擅长观察人,通过这两个少年的言行就能猜出大概,问道:“你们两个是敬业县的人?”
公子衡没有回话。
章敬道:“当然是。”
公子衡坐在一旁,伸手接了一些落下来的雨水,章敬大哥的力气十分了得,三五个成年男子联手,都不一定是他的对手。
以至于,草棚内的这些人公子衡没放在心上。
曹参又问道:“小兄弟,你们敬业县是不是有个叫叔孙通的老夫子。”
“你们是哪里人氏?”
“我们是楚地来的,刚通过考试,要去渭北就职。”曹参一边说着话,目光观察着年纪更小的一个。
说话的虽说是大个壮少年,但很明显这两人的主心骨一定是那个小少年。
曹参见不管怎么试探,那个小少年始终不讲话,也自觉没趣不再问了。
入夜之后,也不知道到了夜里几时,雨水终于停了。
章敬道:“既然你们都是去各县任职的,不如与我一起去敬业县过夜,在渠边过一夜,容易着凉。”
曹参忙行礼道:“多谢。”
众人跟着这两个少年人走出草棚,正如曹参先前所想的,果然那个一直不说话的小少年是主心骨,大少年落在小少年半步后。
注意到萧何递来的目光,曹参稍稍低下头,他知道自己有所冒犯了。
他也只是忍不住好奇而已,毕竟这渭南有关商颜山的传闻太多了,有关商颜山的事,多数就与公子扶苏有关。
章敬先让公子衡进入村子,他则带着几人去了村子外的空房子住下。
曹参注意到这个村子里竟然还有甲士走动,秦军往来戒备森严,立刻就老实了。
“听闻公子扶苏好看书,当年皇帝东巡,公子就欲收天下书籍,后来又有传闻,说是天下的盗贼都在为公子扶苏寻书,好多名家都将自己的书藏起来。”
说话的人是韩信,他又道:“可我看过很多关中书籍,并没有找到有盗贼为公子扶苏献书的记录,反之很多盗贼到了关中,不出两天就会被抓起来。”
见韩信与他的发妻正说着话,曹参在干草堆躺着,侧过身背对着两人。
萧何则独坐在屋檐下,一旁点着油灯正在看着泾阳县的县志,此番要去泾阳县就职,提前多看看县志没坏处。
第193章 去信中阳里
白渠在开挖的时候,泾阳县才开始建设,此县落成也不过两年,如今县令一职还空缺至今。
不仅没有县令,而且也都是当初迁入关中的平民,这两年却没什么乱子,一直都很稳定。
这让萧何挺好奇的。
正在看书的萧何听到不远处有话语声,抬眼看去见到了有人正在与看守这里的秦军说着什么。
之后,就有秦军提着一个篮子快步走来,打开篮子是四碗热乎的面,又道:“这是章小子给你们吃的,面里加了姜,我们关中的秋雨很凉,吃了驱寒。”
原来,刚与秦军说话的人是章小子。
萧何心中暗暗记下。
甲士从篮子中将面端出来,就提着空篮子离开了。
先将面吃完,再将碗中的羊汤喝完,也让五脏六腑有了暖意。
吃罢一碗面,萧何继续看着手中的书,也不知道到了夜里的什么时候,秋雨依旧在下着。
这个村子的守卫依旧森严。
直到有了睡意后,萧何这才放下手中的书。
翌日,等萧何睡醒时,见那对年轻的夫妻已不在这里了。
“半个时辰前走的,他说他们要去的云中郡路途遥远,要接着赶路。”
萧何走到屋外,眼前的景色一片湿漉漉,天空还在飘着细雨,两人戴上斗笠背着包袱就继续朝着渭北赶去。
只是萧何刚走两步,就听到了身后的远方传来了说笑声。
回身看去见到了后方有不少人正在走向敬业县,他们三五成群,男女老少皆有。
见萧何停下了脚步,曹参也回头看去,见到了成群的人们正在涌入敬业县。
“传闻,敬业县有个很大的作坊,可以容纳上千人。”
萧何又望向敬业县,看了片刻之后,收回了目光继续往渭北走去。
新设置的泾阳县就在三原县与高陵的交界,三个县挨得很近。
从离开渭南,萧何与曹参先是经过频阳县,来到泾阳县已是第二天的早晨。
秋雨总算是停了,总算是有了阳光,萧何走入泾阳县,这里只有一个小村子,并且村子的房屋破落,道路泥泞。
人们的衣着单薄,还在忙碌地搬运着粮食。
曹参走在一旁神色有些不痛快,好不容易考得了一个县丞的位置,来到泾阳县却没有人来迎接。
萧何倒是一路上无言,泾阳县看起来是个很穷困的县。
比潼关与渭南各县差太多了。
两人走了一段路,才在这个村子的北面找到了县府,县府坐落在白渠边上,县府看起来很大,也像是新造的,可门前就只有一个正在昏睡的门吏。
曹参唤醒了这个门吏,门吏的年纪看起来有五十岁出头,说着地道的关中口音。
见到来人他用关中口音低声抱怨了三两句,但当他见到曹参与萧何都是带着佩剑的,顿时客气了起来。
可在等曹参说明了身份,这个门吏终于行礼了。
门吏推门而入一边道:“萧县丞,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与我说,我是老乌,村子里的人叫我乌伯。”
“乌伯?”
老乌笑着道:“昨晚家里事多,没睡好,我就坐在门前睡着了,萧县丞莫要见怪。”
初来乍到,曹参也知道就算是自己身份再高,也不能跋扈,对方一看就是关中的老吏,还是要客气一些。
老乌领着两人走入县府,他又道:“以前,张府丞就是在这里主持开凿的白渠,后来白渠建好了,张府丞也走了,就留下了这座县府与我这个老汉,我们县是三县之中最大的,也是人口最多的……”
老乌一直在边上说个不停,萧何与曹参看着县府的里里外外。
“此地就只有你一人?”
“只有我一人,此县新设,许多事还要等着县丞来吩咐。”
人少一些也有人少的便利,萧何不觉得这是难事,他和曹参慢慢做事,也能够将这个县建设好。
没有县令,萧何就是这个县最大的官吏。
当天夜里,两人就在县府内住了下来。
收拾一下,其实这个县府并不差,曹参煮了两碗粥,他道:“听老乌说明天他会去咸阳,可以去领米面。”
萧何颔首,继续书写着。
曹参看着信中的内容,又道:“这是给刘季的信?”
“不止刘季,还有中阳里的县令,你我的亲人。”
闻言,曹参在一旁坐下来,他有些想中阳里了,想吃中阳里的稻米。
不过一想起刘季,曹参就三两口把碗中的粥喝完,他又道:“这信要是真到了刘季手中,他肯定就把孩子送来了。”
萧何道:“我许久不见刘肥与刘盈了。”
曹参叹息一声,自顾自去休息了。
这里不比潼关,在潼关吃住不愁,每天吃得好,其实住得也不错。
但在这里吃住就只能简单一些,曹参也不会做吃食,熬了一些粥还有一股糊味。
翌日,早晨时,萧何走在村子里看着村子各处的情况,这个村子建设得很整齐,像是他们用最少的土地,建设最多的房子,而后节省出更多的田地,用来耕种。
看罢村子里的情形,萧何又去看白渠的情形。
因曹参要看着县府,如若村子里有事他也可以先去主持,就没让他跟着。
如今正值秋季,沿着白渠各处的入水口都关上了,如今的白渠内的水位很高。
萧何知道,这是关中特有的秋汛,每年秋汛的时候,河水的水位也会上涨,正如公子扶苏在书中所写,关中是一片河道纵横的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