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240节

  当两人来到频阳县外,见到了不少往来的兵马。

  章敬道:“平时,这频阳县有这么多兵马围着吗?”

  衡摇着头道:“平时,就算是多一个秦军在老太公面前晃,老太公都会觉得很烦。”

  两人回到一处矮坡下,章敬道:“是不是频阳公丢了重要的东西,让军中过来抓人了?”

  衡摇头道:“整个频阳县都是老太公的封邑,会有哪路贼人?”

  章敬挠了挠头,又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趁着一队巡视的秦军走远,衡带着章敬快步闯入县内,靠近县内的积雪就没有这么深了。

  他一边跑一边道:“章大哥,老太公平素不喜有兵马在周遭,平日里没有兵马会去打扰平阳县。”

  章敬道:“那是出事了?”

  衡道:“会有这么多兵马在此地,只有一种可能。”

  他的话语顿了顿,冷风吹得脸颊通红,又道:“是因,从咸阳来了很重要的人。”

  闻言,章敬落后一步跟着,思考着小公子的话语。

  终于两人跑过一条狭窄的巷道,路过一片房屋,见到了一间间屋内窗户中的温暖灯火。

  终于,两人跑到了县里的主路,衡停下脚步向着老太公的家看去,他见到一驾马车停在宅院前,走下来的一人披着大氅,分明就是父亲。

  扶苏刚下了车驾,正要扶身后未下车的妻子,却见到儿子就站在不远处,就给了田安一个眼神。

  田安笑呵呵道:“小公子,章小将军。”

  衡目光困惑走上前,道:“父亲是来看望老太公的?”

  王棠儿面带笑容地看着自己的儿子,牵着衡的手道:“你怎么来了?”

  衡意识到父亲没有回话,这一次就连母亲也来了频阳县,心中越发不安,但还是道:“孩儿想老太公了。”

  王棠儿拍去儿子肩膀上的积雪,再拿下儿子戴着的斗笠,整理好他的衣襟,道:“走吧,去看看老太公。”

  “兄!”小公子礼也下了马车。

  “弟!”衡笑着拉过他的手。

  田安看着两兄弟面带笑容,却笑得并不开心,因今天不是个该开心的日子。

  衡注意到章大哥到了这里之后,就有军中的将士正在与他商谈,还见到章大哥的目光时常看过来,这目光有着担忧也有些悲伤。

  谁都没有与自己说这里发生了什么,衡只是牵着弟弟的手,目光不停观察着,想要从大人的表情中,看出一些端倪,想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衡又见到父母进入了老太公的屋中。

  直到外公走出屋子,来到两人面前。

  王贲道:“去见见老太公吧。”

  闻言,衡领着弟弟礼快步走入屋内,见到了躺在榻上的老太公,而老太公身边有着父母还有许多他不认识的人。

  王翦见到了两个孩子,只是笑了笑,而后又是点头,没有说一句话,就这么闭上了眼。

  屋内顿时传来了哭泣声,衡见到很多大人都哭了,满头白发的外公正在屋外吩咐着,这里的人们都很忙碌。

  一直等到天色入夜了,衡陪着弟弟坐在屋外,看着往来走动不停的人,还有母亲与外公正在交谈着。

  见到两个小子坐在一起,王贲走上前道:“衡,过了今年就九岁了?”

  “嗯,衡今年八岁。”

  “听老夫子说你学得很好。”

  “衡学得不好,我是老夫子的弟子中最笨的一个。”

  四岁的礼道:“我也想学。”

  王贲与两个孩子坐在石阶上,雪终于停了但天却更冷了,他低声道:“以前你们的老太公时常看到已过世的弟兄。”

  衡蹙眉道:“为何?”

  “你们的老太公征战了半辈子,他的很多好兄弟都在战场上过世了,回来之后他就常说与老兄弟在外讲话,其实县里哪里还有他的老兄弟,谁又能像他这样活这么久,他呀……这辈子过得最好的时候,就是与小公子玩耍的时候。”

  衡终于哭了起来,再也忍不住地抽泣着。

  小公子礼还年幼,他虽不知兄长的情感,也没见过老太公几次,但他也觉得该悲伤。

  王贲拍着孩子的后背,道:“不过你老太公这一辈子都知足了,这都要感谢你的父亲,给了他老人家一个这么好的晚年。”

  有些许白发在寒风中凌乱地飘着,王贲胡须也都花白了,又道:“当年我灭了齐国之后,你老太公就不让我再领兵了,他自己却带着大军去攻打楚国,公子命人在咸阳宫的壁画上画下了他老人家的六国征伐图,记下了他老人家的功绩。”

  衡擦了擦眼泪,继续听着。

  “皇帝给了你们的老太公规格最高的陵寝,甚至僭越了礼制,那是一座有这么诸侯王规模的陵寝,立青石圭首碑。”

  “你们的老太公说了,但凡入他陵寝的兵器,皆钝其锋,从此王氏不再掌兵,命王离辞去了军中的职权。”

  衡听不懂这些,他只是知道再也见不到老太公了。

  这场丧事进行了三天,直到老太公下葬了,衡还是觉得很难受。

  王棠儿对这个儿子说了很多话,让这个孩子继续在敬业县读书,将来成为一个不让爷爷失望的人。

  衡一直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他听得懂,但他也是真的舍不得老太公。

  半月之后,衡一直留在频阳县守孝,章敬也一直陪着。

  不过主要守孝的人是老太爷的孙子王离。

  衡平素没见过王离,他第一次见到王离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刻板的人。

  衡不喜王离,但还是离开了频阳县,回到了敬业县。

  敬业县一切依旧,章敬站在老夫子面前低着头。

  衡也站在老夫子面前低头不语。

  叔孙通看着两个弟子足足骂了半刻时辰,骂得他老人家渴了,喝了一大壶水。

  最后,章敬被罚拉磨一天,不许吃饭。

  衡就知道老夫子的惩罚不轻不重。

  夜里,直到用饭的时候,衡端着一碗面,两张饼而来。

  章敬还在屋内拉着磨,正是冰天雪地的季节满头大汗,为了拉磨胳膊上绑着粗绳,如今勒出了好几条红印子。

  不过这对章敬大哥来说算不得什么,都是小事。

  衡自己吃着一张饼,他将面与另外的饼放下,又道:“章大哥用饭吧。”

  章敬咧嘴一笑,见小公子关上了门,便吃了起来。

  每一次被老夫子惩罚,两人都是这么配合的。

  吃着饼的时候,章敬发现衡正在看着一卷书。

  自从频阳公过世,这两天常看书,学得比以往更认真了。

  章敬看了一眼,小公子看的还是咸阳的文书。

  嘴里嚼着面,章敬道:“这是什么文书?”

  衡回道:“这是近来要升迁官吏,这文书上写着官吏的功绩,有个叫萧何的县丞升任县令了。”

  章敬用拿着筷子的手挠了挠头,又道:“这萧何……我们是不是见过。”

  衡摇头道:“当初考试的人这么多,肯定记不住的。”

  章敬嘴里嚼着面点头,又口中塞了一口饼。

  饼子很厚实,也很香,外面是焦黄的内部是米色的,咬一口麦子香都快要从鼻子里喷出来了。

  这卷文书所写的萧何这个官吏治理泾阳县的诸多成效。

  在萧何的治理下,泾阳县上缴了比之往年多一倍的田赋,并且主动招收入关的人口,让人口也多了一倍,并且积极开辟水源,建设学舍。

  原本贫瘠的泾阳县在这一年间,富裕了不少。

  章敬看着小公子认真的神态,他吃着饼也看不懂这卷文书,吃完之后休息了片刻继续拉着磨。

  当雪基本上化去之后,衡与章敬又去了一趟频阳县祭拜频阳公,并且去了一趟泾阳县。

  章敬道:“我们现在去泾阳县,多半赶不回来了,恐怕要在那里过夜了。”

  衡道:“今天难得老夫子放我不用读书,出来游玩也挺好的,”

  两人就这么去了泾阳县,远远跟在后方的两个乔装的秦军就这么在暗中保护着。

  其实,他们心中也清楚,有章敬保护着小公子,这个关中就算是成队的兵马,说不定都不是章敬的对手,最重要的是肯定能够小公子全身而退。

  有章敬这个天生神力的人保护着,小公子可以在这关中横着走。

  当两人走到了泾阳县,没有见到萧何,见到了这里的一个文吏曹参。

  “我们是大夫子的弟子,来此地看看,萧县令可在?”

  曹参正在看着文书,道:“萧县令去上林苑了。”

  衡反问道:“萧县令不在泾阳县,去上林苑做什么?”

  “说是都水长从陇西回来了。”

  “都水长禄?”

  ……

  PS:还有一章,晚点会发,大概半小时。

第214章 不必言谢

  曹参狐疑地看了一眼这个孩子,心说这孩子的见识倒不小,还知道都水长禄。

  不过再看这个小子身后的少年,曹参神色警惕,但又见这小子神色和善,一时间又觉得眼前这两人很是古怪。

  章敬道:“当年开挖敬业渠之前,还有修建咸阳桥之时,都水长都指点过公子扶苏。”

  衡道:“我知道。”

  章敬道:“公子扶苏曾有言,要治国需要严明国法,更要治水,让万民富庶,自那时开始公子扶苏就一直在治水,白渠便是近年来的治水成果,也就在这里建设的泾阳县,这里既是郑国渠的上游,更是白渠的流过之地,此地的优势也很大,萧县令去过问都水长也是应该的。”

  “嗯?”曹参更加狐疑地看着这个壮硕,又觉得这个壮硕小子懂得更多。

  这两个小子更不简单。

  两人告别了曹参,离开了县府。

  衡是很羡慕章敬大哥的学识的,鲜有人能够武力称霸整个渭南不说,学识还远超同龄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完美了。

  章敬大哥是老夫子的亲传弟子,尽心尽力教导,并且还十分严厉。

  所以呀,章敬大哥才是老夫子最骄傲的弟子,只是老夫子从未说过,还不断责罚他。

  其实,章敬大哥的父亲章邯戍守西北,他是老夫子养大的。

  章敬道:“我们此刻去上林苑多半已入夜了,说不定还会与萧县令错过。”

首节 上一节 240/3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