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的能力之强,不用多说。
司马欣将萧何当作知己,两人有着一致的想法与理念。
那就是这天下只有一个贤明的公子扶苏是不够的。
这天下,还需要有很多厉害的臣子。
司马欣又道:“将来你一定可以入丞相府的。”
萧何道:“我……”
司马欣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有限,恐怕一个郡守已到头了,他不是数术天赋高超的张苍,也不是程邈。
更不是章邯,亦不是叔孙通。
他司马欣有的只有勤勉而已,那么他的前途也就只有郡守了。
或许,将来公子扶苏需要一个榜样,他司马欣自是愿意为公子扶苏站出来的,可在此之前,他也就只能是个郡守。
公子是一个眼光何其了得之人,岂会看不清臣子们的能力所在。
考试也好,升迁令也罢,都是为了选拔人才。
他司马欣是一个因勤勉而升迁的郡守,公子也是在告知他人,只要为官勤勉哪怕是才能不出众,也能够升迁。
司马欣看着坐在堂内的萧何,萧何的才能不比张苍差。
这是这两年来,与萧何接触所得。
而两人又是因支教夫子稂所结识。
萧何长叹一声,道:“如果将来还能有机会升迁,我想回到楚地。”
司马欣困惑道:“回楚地?”
萧何颔首道:“不瞒郡守,也感谢郡守这两年来的照拂,我此来关中其实就是为了回楚地治理,可在楚地我不过是个小小县吏,深知不能改变楚地形势。”
衡吃着饼喝着汤,听出了萧何的意思,他悄悄看了看身边的章敬。
章敬自然也看得明白。
这萧何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升迁,再回到楚地,好好治理楚地。
楚地很大,大到包括了两淮与长沙郡与洞庭郡。
在大秦的版图中,楚地是很大且很重要的一块。
萧何此来关中是为了回去,再看萧何说着他在中阳里与许多朋友之间的事,还有一个叫做刘季的人。
曹参说刘季不是个好人,那个刘季一身的麻烦,碰到他就没好事。
萧何觉得看了曹参一眼。
曹参又低下头,不再言语了。
众人依旧喝着酒,司马欣又问起了楚地的情形,萧何一五一十地说着。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衡与章敬两个学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了。
今夜,萧何向司马欣说了很多话,都是推心置腹的话语,以及他放心不下楚地的担忧。
司马欣是萧何在关中唯一的朋友,也是第一个能够说心里话的人。
尤其是那两个孩子离开之后。
司马欣道:“在我还在华阴县任职时,我从未想过我能够成为郡守,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你在关中两年了,谁也不知道你将来又会在何处。”
萧何道:“郡守所言在理,当年来关中之前,是稂劝我的,他来书信说秦需要在楚地立一个榜样,我入关中之后,才知这关中与外界之人所言一样,萧何不敢言入丞相府,待往后有所建树,再回中阳里建设,哪怕辞了官身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也愿意回家乡。”
其实衡并没有当即离开,他与章敬在门外多听了一会儿,就听到了这些话。
听到此言,两人这才转身离开。
衡道:“像萧何这样远道来关中的人很多吧。”
章敬道:“这样的人是很多,但很多人没有萧何这样的境遇。”
“他还能想着家乡。”
章敬道:“正因为萧何身在关中还能想着楚地的家乡,那么将来等他回到楚地,他也会想着给了他机会的关中与丞相府,他重情重义,不论他将来去了哪里,都会回报恩情的。”
衡道:“有能力又重情重义的人,怎么才只是个县令。”
章敬道:“正因为他是个县令,从县丞到县令一步一步往上走,才足以令人信服,这才是对萧何的保护,才华出众者必然遭人非议,丞相府只是不愿意萧何遭受这些,而当他真的在泾阳有了这一年的成效,与散布关中各县的其余县丞共同比较,萧何的成果就有目共睹了。”
直到翌日,衡要去书舍听课时,才知道萧何与曹参回了泾阳,此刻又想起了章敬大哥的话。
现在的萧何会为楚地着想,那么将来的萧何也会回报关中对他的恩情。
今天的关中又下雪了,衡望着外面的大雪,已无心听课,还记得老太爷与老夫子计较豆腐钱的事。
衡忽然一笑,以后每年的大雪天时,都会想念老太公。
第217章 岁首
老太公是一个总是面带笑容的人,有人说老太公出去打仗杀了很多很多人,但在衡的记忆里这位老太公一直都是和蔼可亲的模样。
书舍里的课结束之后,也不见章敬大哥,衡就独自一人去了郡丞府。
如今的郡丞府已换了门面,如今是郡守府了。
这门面像是今天刚换的。
走入府内,就见到司马欣正在翻看着卷宗。
见到是小公子独自前来,司马欣也习惯了小公子出入此地,便道:“臣还还有诸多要事需处置,小公子随意坐吧。”
衡在一旁坐下,这原本应该是郡守府文吏所坐的位置,不过此刻没人坐,就想当然的坐下了,翻看着这里的书正看着。
司马欣一边查阅着卷宗,目光时不时看了看小公子,道:“小公子可看得懂。”
衡道:“有些看不懂,平日里听的故事比较多,文书相关从未仔细看过,我偶尔看时也是章敬大哥教我。”
司马欣颔首没有言语。
衡又想起了老夫子对司马欣的评价,老夫子认为一个人的智慧在于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司马欣是一个善于守着岗的人,却不是一个擅长解决问题的。
老夫子说过所以呀,张苍这样的人会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是因张苍善于解决问题,而父亲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
再者说,章邯也能够解决问题,但章邯此人是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需要在外领兵。
再者,丞相李斯也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所以呀,司马欣此人能够达到的成就却是有限的。
老夫子其实是欣赏司马欣的人,他老人家觉得司马欣这样的普通人虽说是大多数,张苍这样的人才是极少数。
可在普通人之中,有司马欣这样品质的人其实并不多。
现在,衡也觉得萧何应该也是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府外传来了话语声,紧接着有一人走入府内,先是向司马欣禀报了一声,而后衡就发现这个身影正在朝着自己走来。
衡抬头看去见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有些面熟。
正在回忆着这张熟悉的脸是谁,衡发现对方也在看着自己。
“小公子。”
眼前这人先开口行礼了,衡这才回想起来,道:“你是李左车。”
李左车行礼道:“小公子,这是我的位置。”
闻言,衡往边上挪了挪。
李左车在自己的位置坐下,看着已久被翻乱的文书,只能重新整理。
司马欣已离开了,衡见四下也没别人,问道:“是你爷爷厉害,还是我太公厉害?”
闻言,李左车握着的笔忽然停下了。
“你爷爷是李牧,我的太公是王翦。”衡继续道。
李左车道:“祖父过世多年,我不曾听家中人说起过此事。”
衡道:“可惜了,他们都不在了。”
李左车这才继续开始书写文书。
“以前也没见你在这里任职?”
李左车的下巴留着短须,看着三十岁出头的模样,他道:“我得到了升迁令,任郡守的郡尉,负责潼关城守备。”
言罢,他继续看着眼前的文书。
这位小公子像是自觉无趣,就离开了郡守府。
李左车独自坐在郡守府内,见小公子真的离开了,这才松了一口气。
那是皇帝的孙子,也是当今公子扶苏的儿子。
再想起小公子的话,李左车心中有所不甘,但这不甘不是对秦的,他深知爷爷是怎么死的。
身在将门出身,李左车反倒是对秦与王翦,没有任何的抱怨。
当年爷爷为了对抗秦军,双方是对手一切全看本事。
但爷爷却不是死在秦军手中。
李左车更痛恨当年赵国的一些人。
直到近黄昏时,李左车这才下了值,他与几个校尉交谈,布置了今晚的巡防事务,就打算离开了。
潼关城的兵马其实并不多,一共也就六百人。
布置六百人的队伍,轮换与休息,李左车还能应付。
别看潼关城没什么兵力,是为了减少潼关的负担,实则距离潼关不远处的函谷关依旧布置有秦军重兵。
但皇帝已有好几年没有向中原各个关隘增兵了,其实布置在中原各地的关隘兵马并不多。
皇帝把绝大多数的兵力都放在了北方,传闻蒙恬的手中有三十万大军。
李左车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韩信。
韩信说过只要放弃函谷关,只守潼关,一千人也能挡住数万大军。
李左车才刚接任郡尉不久,韩信说他又走了一遍函谷关,他说潼关才是入关的第一关。
现在李左车也想看看,他说的是不是真的。
“李郡尉。”
听到校尉又在呼唤自己,李左车回头看去,道:“怎么了?”
校尉道:“李郡尉恐怕不知,今天有一个叫衡的学子跟着郡守巡视城防,那位叫衡的学子对郡尉整顿的防务,指指点点。”
“对,那个小子好生无礼。”
李左车深吸一口气,道:“若无其他事,就去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