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的钓场,竟成全国休闲圣地了 第654节

  转悠着来到后村,陈渊又来到祠堂这边,白天都没好好看看,正好现在没什么事,他朝里面去。

  管理人员自然不会阻拦他。

  来到大殿。

  正中间祭祀龛位上,最中间的正龛,也就是神龛并没有牌位,按理说这里是该摆放祖先的牌位。

  但村民们集体意愿是保留,待得百年之后会放上陈渊的牌位。

  在传统习俗中,供奉在神龛上是极高的荣耀,必须是对宗族或祠堂主体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才可。

  而陈渊便是如此。

  无论是从经济、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陈渊对禹城村的贡献都是无可媲美,正因如此斌叔和村里的老辈子们商议,并了解村民的意见后做出如此决定。

  陈渊本是强烈拒绝,毕竟这还是有些不合适,但村集体都是这意愿,他便也没法强求。

  在正殿还有关于禹城村历史文化的介绍,以及禹城村的发展历史,自有记载或可考究的大事都有记录,形成特有的禹城村文化。

  陈渊看的津津有味,除最后一部分是现在禹城村的发展轨迹,他都非常清楚,前面那些就像故事一样让人着迷。

  “原来这就是禹城村起源~”

  陈渊看完后还有所回味,这样的文化传承极具价值。

  继续转悠。

  名人堂暂时没有名人纪录。

  毕竟宗祠的名人堂,一般都是族里的杰出人物,是那种在历史上都有一定影响力,或对家族社会都有巨大贡献的人。

  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有着非常显著成就的人。

  禹城村追根溯源也找不到这样的先祖。

  但功德轩却有不少记录。

  名人堂更多是纪念和展示族中的杰出人物,而功德轩则是记录表彰对家族或宗族有巨大贡献的人,两者的侧重点截然不同。

  前者注重个人成就和荣誉,后者则注重贡献。

  陈渊来到功德轩,便看到有不少记录。

  “陈延卿,禹城村老村长,一心为村繁荣致富,带领禹城村脱离贫穷,乃是禹城村凝聚团结先驱者……”

  陈渊首先看到的就是老村长的功德介绍。

  当年的老村长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禹城村,后来将接力棒交接到陈文斌手中,没能看到如今繁荣昌盛的禹城村,或许是老村长最大的遗憾。

  “陈文斌,禹城村书记,接过陈延卿交接的大旗,继续带领禹城村发展,奈何时代洪流滚滚,非人力所能抗衡,即便如此也未曾放弃禹城村。”

  “又得幸禹城出人杰……”

  除了陈延卿这些为禹城村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先辈们,功德轩里还记载了不少当世人。

  陈文斌、陈莉等都是在列。

  当然也包括陈渊。

  他们所做是禹城村能有如今这般繁荣昌盛的绝对功臣,这功德轩都难以记录他们的贡献,他日必受后世所祭拜。

  陈渊饶有兴趣的想看看禹城村对他的记录。

  “陈渊,禹城村繁荣昌盛的奠基人,禹城村真正的领头羊,他曾说过一人富不叫富,所有人富裕才能改变禹城村。”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陈渊做到带领禹城村发展致富,以凡人之躯扛起禹城村发展重责……”

  关于他的纪录很多。

  详细介绍了他为禹城村做出的贡献,从回村打造第一口小塘开始,无论是鱼塘钓场的发展,还是禹城村的发展,包括各种项目和沙滩音乐节等热门活动。

  还有禹城影视的建设、三只羊茶饮的推广、陈氏渔具的布局……

  每一次都给禹城村带来巨大变化,最直接的就是利润体现,一步步将禹城村带到如此繁荣昌盛的程度。

  除此之外,还有医疗教育对禹城村的贡献。

  单看功德轩的介绍,陈渊对禹城村而言确实功德无量,哪怕在禹城村享受无上地位,受禹城村后世祭拜都不为过。

  “太夸张了。”

  陈渊看着对于他的记录介绍不由摇头一笑。

  他有这么完美么。

  禹城村对他的介绍仿若圣人,虽说每件事每个信息都是对的,但如此完美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夸张。

  “禹城村的发展非一人之功,即使我是领头羊,也需要整个族群团结凝聚,这份荣光全村共享。”

  陈渊扫视一圈功德轩,随后又转悠了其他地方。

  最后走出正殿时,他看到了功德轩,看到了名人堂,看到了透着威严肃穆的正殿,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这代人正走在路上。”

  “相信这座祠堂会见证禹城村更多的辉煌。”

  “名人堂不会永远空缺。”

  “功德轩会有更多记录。”

  “禹城村一次次繁荣昌盛的事件,都将纪录在祠堂……”

  迎着月光,陈渊笑容灿烂的离开祠堂。

  他开疆拓土,创造禹城村现如今的繁荣。

  相信后人会在这基础上,沿着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进,再创辉煌。

  禹城村,荣光!

  (全书完)

首节 上一节 654/6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