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 第292节

  初期移民仅五百余人,采取“一堡四屯”的准军事化垦殖模式。

  永平堡,作为拓殖区行政与防御中心,设有木制寨墙、官署、粮仓及简易码头,堡内驻有三十余名老移民,都是经过两到三年正规民兵训练的好手,负责维持秩序并防范可能的土著袭扰。

  四屯,分别命名为安民屯、兴农屯、广济屯、丰裕屯,呈品字形分布于堡外,每屯用木栅栏圈出聚居区,八十到一百名移民分散居住其中,清晨闻鼓上工,日暮鸣金收队,就近开垦的土地已初现田垄阡陌之形。

  经过初期移民们的辛勤劳作,永平堡已开垦出耕地约五千二百余亩,沿着琼江东岸形成连绵的田畴。

  去年试种的土豆长势喜人,让移民们对来年丰收满怀期待。

  待今年移民季到来,专区一口气又向该地输入了一千三百余移民,使得该地人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大量移民的到来,让原本寂静的拓殖区瞬间变得热闹起来,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也为大规模农业开发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

  随着永平堡大规模开发序幕的拉开,琼江之上也变得繁忙起来。

  作为连接外界与永平堡的重要交通要道,江面上船只往来不断,将新移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永平,粮食、工具、种子、布匹、建材等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物资也陆续运转而来,为拓殖点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和物资的持续输入,永平堡的面貌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主堡周边相继建起九个新屯,与原有四屯形成十三屯的规模。

  耕地沿着河谷不断延伸,截止到上个月底,总面积已达一万二千余亩,新修的灌溉水渠如银链般穿梭其间,将琼江水引入田垄。

  整个拓殖区炊烟袅袅,渐成欣欣向荣之势。

  在这种情势下,专区自然要委任一名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官员总览一切,对该地区进行统筹规划,有序开发,以期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其打造成子午河专区的核心农业区。

  显而易见,这个位子极为炙手可热,凡是有抱负(野心)、有作为的基层管理人员无不趋之如骛,竭力争取专员大人的青睐。

  叶青三年前毕业于新洲管理培训学院,便被分配至子午河拓殖区,任沐阳堡(今华盛顿州温哥华市)主办文书,凭借细致的文案工作和敏锐的问题洞察力崭露头角。

  随后又入了专员高文瑞的眼,成为他的政务助理,三年间紧随高文瑞处理各类政务,从土地丈量到移民安置,从物资调配到纠纷调解,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

  他深知高文瑞赏识勤勉务实之人,始终保持着晨起先到、暮后才归的工作节奏,重要文件必亲自核校,疑难事务主动请缨,早已成为高文瑞最信赖的左膀右臂。

  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当高文瑞询问他是否愿意下基层,全面主持永平堡拓殖工作时,叶青几乎没有任何迟疑,一口应下。

  他清楚这是上司的刻意栽培,更是自己仕途的关键一跃。

  明年中枢政府换节,高文瑞必将晋升内阁部堂,自己若不能在此之前积累基层主官经验,未来晋升之路必将受阻。

  新华官场向来注重“基层历练”,没有独当一面的地方治理经验,即便文笔再好、谋划再精,也难登高位。

  更让叶青心动的是永平堡的发展前景。

  根据中枢与专区的十年规划,琼江河谷将成为新华重点开发区域,每年都会获得足额的移民配额和物资支持。

  这片被地理学家称为“西部膏腴之地”的河谷平原,未来十年将迎来持续开发热潮。

  今年一千三百人的移民规模只是开始,按照规划,明年的配额极有可能突破两千,后年或许会更多。

  照此速度,不出三年永平堡人口就能突破三千之数——这正是设立建制县份的标准。

  “届时我便是永平县的首任县令了。”叶青望着船窗外飞速倒退的江岸,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江风送来湿润的泥土气息,仿佛已嗅到永平堡田垄里的麦香。

  他从行囊中取出折叠的拓殖区地图,手指沿着琼江上游滑动,在标注着“永平堡”的位置重重一点。

  这里不仅是他施展抱负的舞台,更是通往更高仕途的阶梯,他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机会。

  船行渐深,两岸的林木愈发茂密,偶尔能看到岸边林间闪过土著的身影,但他们只是远远观望,并未靠近。

  叶青收回目光,将注意力转向随身携带的《拓殖区治理要义》,书页间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批注。

  他知道前路不会平坦,但胸中的雄心与抱负早已盖过了离别的怅然,只待船抵码头,便要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东翁,此去永平,定当宏图大展,做出一番惊天伟业。”一名三旬男子走到近前,用略带谄媚的语气说道:“翌日,东翁必受朝廷所重视,一飞冲天,封候拜将亦是早晚之事。晚生于东翁帐下,愿效犬马之劳,尽心辅佐。”

  “东翁?……晚生?”叶青听到这两个从未在新华境内出现的词语,脸上不由露出一丝惊讶之色,怔怔地看着对方。

  “东翁……”刘文成见这位年轻的上官向他投来疑惑的神情,心下不由一慌,以为自己的行径太过亲昵,连忙躬身施礼,“若是东翁不喜晚生如此称呼,那小人便以‘大人’相称?”

  “刘文成,你是专区任命的永平拓殖分区初等文书,是政府公员,可不是我叶青的私人幕僚或者刑名师爷。”叶青笑着说道:“也就是说,我们仅为官制上下级,可不是彼此人身依附的关系。”

  “啊?”刘文成愕然,“这文书之职,难道不是地方主官的附庸小吏?”

  叶青放下手中的文件,目光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新华官制讲究权责分明,每一份俸禄都来自中枢拨付,每项职权都有章程规定。你我皆是为政府效力,为拓殖区百姓谋福祉,何来附庸之说?”

  刘文成脸颊涨得通红,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

  他自幼读书,但科举艰难,过了童生后,再无寸进,曾想着依附官员,引为幕僚,但终未寻到一丝机会。

  两年前,清虏寇掠山东北部,兵锋直抵济南。

  他虽居青州府,但恐慌之下,便随着大批难民往登州逃难,唯恐遭了清虏的屠戮。

  然而,在路途中,他不仅与家人失散,而且还被其他难民抢了随身的行李和财物,到了登州时,立时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民。

  未多久,就病倒在街头。

  就在他困顿无措之际,新华人在登州开粥棚,招移民,不期将他给救了。

  因为会读书认字,被临时招录为书手,帮着新华人登记移民信息、统计钱粮花销。

  后来,他又跟着新华人坐船到了长山岛,处理移民收容事务。

  未几,又被送至哭娘岛(今海洋岛)。

  随后,便稀里糊涂地混同大量移民一起乘坐船只,漂洋过海来到了新洲大陆。

  其实,在北瀛岛时,他是有机会向新华移民官员说明自己的情况,以有家人尚在大明的理由,拒绝前往新洲。

  但他却生出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在新华谋一个锦绣前程。

  听闻,这个国家创立仅十余年,人丁稀少,急需各类人才,每年都会从大明招揽数以万计的移民。

  这等新兴崛起的小邦,想必非常需要他这种经天纬地的惊世之才。

  前宋时期,像那屡试不第的张元和吴昊在投奔西夏后,未几年,便官至西夏太师、中书令,成为西夏国相,荣耀一世无两。

  而他刘文成亦可仿效之,谋一个百年富贵。

  可是,抵达新华后,被拉到这处被称之为子午河专区的地方,新华人除了让他做点抄抄写写的文字工作外,竟无人将他视为管仲之材,乐毅之将。

  这种轻视,让他颇感沮丧和失望。

  于是,他便写了一篇《琼江拓殖疏》,托人呈给专员大人观览,以期获得对方的重视。

  这个效果嘛,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

  人家看了他的文章后,确实给了他一份任命书,前往永平堡拓殖分区,任职一个捞什子的初等文书。

  不过,他在稍事打听了一下后,得知这个所谓初等文书,根本没有任何品级,只是新华政府最为基层的办事员。

  呃,大概跟我大明府县下面的胥吏杂役一般。

  不过,他还是决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他相信,自己的满腹才华早晚会被新华人所看到,并迎来自己的飞黄腾达那一天。

  此番,随叶青赴任本想攀附权贵--据说,这位年轻的上官是专员大人的心腹,在基层历练一番,就会获得高升,却没想到碰了个软钉子。

  “你且记住。”叶青声音放缓,但语气严厉,“在永平堡,评判文书一职表现优劣的标准是户籍登记是否清晰、田亩统计是否准确、民生诉求是否及时传递,以及各项物资分配是否合理,而非溜须拍马,做一些漂亮的官样文章。”

  他指了指舱室角落摆放的公文箱:“这里有去年移民的名册和耕地台账,你先熟悉起来。到永平后,第一件事就是核对新移民的安置记录,勿要有丝毫疏漏。”

  刘文成连忙应诺,额角已渗出细汗。

  江风从舱门缝隙灌入,吹动叶青案头的《拓殖区治理要义》,书页停在“官民权责章”的篇目上。

  叶青望着窗外渐散的晨雾,心中暗忖:看来改变这等大明文人的观念和行为,要和开垦荒地一样,从基础做起。

  ——

第449章 琼江河谷(三)

  1640年 12月 26日,寒风掠过琼江河谷,永平堡(今俄勒冈州塞勒姆市)的寨墙在冬日暖阳下泛着冷光。

  作为新华重点开发的农业区域,琼江河谷独特的地中海气候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也让在此拓殖的移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种气候的显著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燥少雨,且全年光照十分充足。

  这样的气候组合对农业生产而言,可谓是老天的馈赠,带来了三重不可多得的优势。

  其一,冬季的降水充沛且持续时间长,如甘霖般滋润着土地,让土壤在作物休眠的冬季充分积蓄水分,保障了良好的土壤墒情。

  这就大大减少了来年春季播种时的灌溉需求,为农业生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其二,夏季干燥少雨的天气,有效抑制了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降低了农作物患病虫害的风险。

  同时,干燥的气候延长了作物的生产期,让农作物能在充足的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的养分。

  其三,夏季较大的昼夜温差是提升农作物品质的关键。

  白天充足的光照让作物高效生长,夜晚的低温则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有利于农作物果实中糖分的积累和风味物质的合成,使得这里产出的农作物口感更佳、品质更优。

  去年和今年两季收获的数千吨小麦,在口感上就比金川河地区(今弗雷泽河谷)所产的稍稍胜出一筹,这便是琼江河谷气候优势的有力证明。

  相比之下,金川河谷和启明岛则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虽然全年湿润,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持续的水分,但夏季凉爽的气温却限制了诸多喜温农作物的成熟度,使得部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琼江河谷的土壤条件同样堪称一绝,这里的土壤主要以火山灰衍生土为主。

  这种土壤具有高孔隙度与出色的保水性,能够很好地调节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既不会让作物因缺水而枯萎,也不会因积水而烂根。

  更重要的是,玄武岩等火山岩风化后会释放出大量的铁、钾、镁等元素,为土壤增添了天然的肥力,让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到丰富的营养。

  而新华境内其他地区的土壤条件则各有局限。

  比如金川河谷的冲击土虽肥沃,但黏土含量高,在雨季时容易形成积水,进而限制农作物的根系发育,影响其正常地生长。

  比如启明岛上的土壤主要以砂砾和石灰岩为主,保肥能力差,而且部分区域受海风影响,盐碱化严重,需要持续施以鸟粪矿或者人工粪肥,才能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促使其健康生长。

  至于新华湾(今西雅图所在的普吉特湾)地区,主要是以冰川沉积土为主,土层较薄,深层养分不足,也需要持续地人工施肥,才能提升田地肥力,保障农作物的产量。

  除此之外,琼江河谷还具有甚为优越的地形条件。

  这里有广阔的平原面积,整个河谷宽约五十公里,长约三百公里,可耕地面积超过两百万公顷,是新华境内最大的连片农业拓殖区。

  如此广袤的连片土地,为大规模农业开发提供了绝佳的基础条件,便于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反观其他地区,金川河谷虽有大片平原,但两侧山地挤压导致可耕地分散,而且还需应对周期性洪水威胁,对水利建设要求极高,增加了农业开发的难度和成本。

  启明岛和新华湾两地以丘陵为主,可耕地面积零散而狭小,限制了大规模农业开发。

  琼江河谷大部分区域海拔都低于两百米,充足的光照条件让该地区无霜期长达200-240天,远超金川河谷(160-180天)和启明岛(160-190天)。

  这漫长的无霜期能使这里几乎能种植所有类别的农作物,从喜温的玉米、水稻,到耐寒的小麦、土豆等,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

  正是得益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条件,新华政府列为国家重点农业开发地区,在政策和物质保障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从而保证大量输入的移民都能吃饱肚子。

  自1637年开始拓殖以来,短短四年时间,移民拓殖部便向子午河专区输送了两万一千多移民,其中超过百分之八十都集中于琼江河谷。

  截止到1640年11月,整个河谷地区开垦出了二十八万亩耕地,粮食总产量达到九万余吨,其中六成以上为玉米和土豆,为新华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琼江河谷农业开发的不断推进,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该地区先后设立四个县。

  会川县(今波特兰市)作为最早设立的县之一,地处河谷下游,交通便利,商业逐渐兴起,成为子午河专区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沐阳县(今华盛顿州温哥华市)虽然不在琼江河谷,但凭借子午河北岸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物资转运和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近会川的曲沃县(今俄勒冈城),经过三年开拓,农业基础扎实,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

首节 上一节 292/3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