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厂长生产胶合板,自然要用到大量的胶,所以一定认识化工厂。
找到向厂长之后,颜辉问了问胶水的情况。
“化工行业啊?你说的没错,咱们的胶水就是从化工厂直接买的,毕竟咱们需要的量比较大。”向厂长点了点头。
现在单单是颜辉这里,每周就需要1500张胶合板,他生产胶合板的这条线路,产能已经被颜辉占了一半。
“咱们这边的胶水叫啥名来着?我记得你和我说过。”
“脲醛树脂。”向厂长看向颜辉,“怎么,颜总需要买胶水吗?”
“那倒不是,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化学博士,有老板想投资他搞个化工厂,我就想着了解一下。”颜辉只能这么说。
“那没啥问题,这家工厂我熟悉,我也算是长期客户了,这样,明天我去拉一批胶水,你可以跟我一起去,他们老板肯定给我面子。”向厂长点了点头。
“行,感谢向厂长了。”颜辉点了点头,检查了一下胶合板生产线就离开了。
这个年代的胶水,尤其是建筑用胶合板,是没人考虑环保的。使用的脲醛树脂(UF),主要原材料就是尿素和甲醛。而另外一种常用胶水酚醛树脂(PF),是由苯酚与甲醛为原材料合成的。
也就是说,这些胶水里面,甲醛是主要原料之一。
相比之下,万华生产的聚氨酯胶水,生产过程中就没有甲醛,环保方面遥遥领先。颜辉如果要搞,肯定要搞这个聚氨酯,但目前也只是想想,他连UF和PF都没办法投产。
转过天来,颜辉又到了加工厂,跟着向厂长一起参观了胶水生产厂。
脲醛树脂的生产并不算太复杂,但也有七八个步骤,颜辉进了化工厂之后,闻到的味道比胶合板加工车间还要大。虽然工厂已经做了一定的环保措施,但还算得佩戴防毒面具。
加工过程,从亲核加成,到缩合,再到添加催化剂、调节PH和温度.
颜辉从头到尾参观了一圈,问了问投资金额,和向厂长一起离开了这里。
经过学习、参观,颜辉得出了最终结论:搞不了。
第267章 资产50万
多说无益,接着搞木材吧。
颜辉很快就明白,自己下一步要做的,还应该是木材生意,化工真不是他这点资产可以玩的。
现实就是这样,要不断地去了解、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放弃。
脲醛树脂的工厂,算是一家中小型化工厂,同时生产大概三种化工产品,其中拳头产品就是脲醛树脂。在这边参观的时候,颜辉认识了这里的生产车间负责人,这个人是鲁省一所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在这个车间已经待了两年半,和颜辉互留了联系方式。
这段时间,颜辉一直在忙于各个工地之间,他的摩托车都快要骑报废了。
4月份是工地最热闹的时候,所有的工地都开工了,趁着这段不那么热、每天施工时间长的阶段赶工。
颜辉供货的工地里面,单个工地最大的,就是这个20万平米的盘,这边的几个分包领导,颜辉已经全部熟悉了,其中关系最好的,就是第一次接收胶合板的王强主管。
这时候的工地没有“职务”这个概念,王强属于一个大的分包团队的项目负责人,说主管也可以,说项目经理也可以。
经过几次合作,颜辉已经开始给王强等人送板材了。
颜辉比起大部分的老板,有个优势就是他有文化。不要觉得这是个笑话,很多人都觉得颜辉初中学历能有什么文化?
外人不知道,熟悉颜辉的就会明白,颜辉基本上自学了高中的数理化,虽然那些向量、导数、洛伦兹力、化学方程组等等他都不会,但是这些也用不到。凡是商业上能用到的东西,颜辉学得都很好,他非常擅长计算利润,并且总能卡到别人的需求点上。
同样的货,颜辉就是可以做到同品质低价,王强都有些佩服颜辉。王强这边也有自主采购的权力,但是他需要对老板负责,老板也不是外行,想随便吃回扣肯定要出问题。但是自从和颜辉合作,他发现颜辉给他留了几个点的空间。
这个空间他吃不吃、怎么吃,颜辉不会管,颜辉只需要保证物美价廉就可以了。
这个小区的地面建筑都已经起来了,这就离不开脚手架,这需要板材,而且是落叶松。
需要的量少,颜辉一直都是在耿中兴这里拿货,耿中兴突然发现,颜辉的需求量在大幅度增加,以前一个月只是零零散散地需要10方、20方木材,现在需求量已经增加到了50方以上。
耿中兴是个聪明人,他为了留住颜辉这个客户,主动给颜辉当起了客户,从颜辉这里又陆陆续续买了800张胶合板,价格75元一张。
这就进入了一个正面的循环模式,王强等项目主管、项目经理需要他,耿中兴不敢给他报低价,向厂长又对颜辉负责
这个供货季,颜辉逐渐找到了熟悉的感觉,轻易地游走在各个工地、供应商、加工厂之间,赚取有限的利润差价。
忙碌起来的时光让颜辉觉得非常充实,动工之后的这半年,颜辉一直在忙,一直在跑,他不得不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一辆二手的哈飞松花江面包车,摩托车已经彻底报废了,几百块钱卖掉了。
有了面包车之后,颜辉已经可以顺便给工地送一些常见的货物了。
到了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颜辉已经拿下了建安集团负责的80%的项目的胶合板供应。建安集团并不都是大项目,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胶合板,这些工地加在一起,每个周大概需要3000张胶合板。除了建安集团负责的工地之外,颜辉还拿下了额外的三四个工地的胶合板供应。
现在,他每个月大概需要1.5万张胶合板,向厂长的生产线都引入了新的设备,几乎所有的产能都留给了颜辉。
除了胶合板业务之外,颜辉的板材生意也逐渐做了起来,每个月大概有150方的稳定需求。
150方这个数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换算一下就明白了--两个车皮。
单论板材来说,一个月两个车皮,算是在建业的起步阶段的需求,但是现在他不需要管前面的流程,只需要选货供货就行,对于他来说非常轻松。
现在单月需要1.5万张胶合板,颜辉的利润达到了每个月18万,要想办法给韩总分一半,韩总都觉得有些惊人,一直拒绝颜辉的分红。
具体的事情暂且不提,9月,颜辉手里的资金已经达到了50万元,在本地有了不小的名气。
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是:现在,有人愿意垫资了。
给工地供应板材或者木方,耿中兴和他的朋友,愿意先货后款,主动垫货垫资。
这一切,都是颜辉一个人闯出来的,他甚至没有一个跟班。
但走到哪里,都有人喊颜总!
绝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飘,颜辉没有,他一直拒绝各种回扣和诱惑,每天都在外面跑至少十个小时,每天至少半箱汽油,检查木材、胶合板、记账、结款,全部亲力亲为,很多认识颜辉的人都觉得他很离谱,就连韩总都觉得他离谱。
这要是换做其他人,这个时候就该雇人、享受了
日常和颜辉接触最多的,就是向厂长了。
他和颜辉之前的合同早就履行完毕了,早就超额完成了。
颜辉之前提到的10万张板子,真的快要做到了,他不仅引入了新的产线,而且还盈余了不少!现在他就差给颜辉弄个佛像供着了,如果颜辉这里断了订单,他都不知道该怎么过!
2001年,物价比2000年略微涨了一点,但向厂长给颜辉的供货价格依然稳定,没有丝毫的上扬,颜辉嘴上没说什么,心里自然是满意的。
随着订单量的增加,颜辉越来越有威严了,向厂长从来都是客客气气的。
这天,颜辉找到了向厂长,咨询起了加工厂建设的事宜,把向厂长吓坏了。
他就怕颜辉自己搞一家加工厂!那他就完了!
但是,当他听说颜辉要搞普通加工厂不是胶合板加工厂,他这才放下了心。
颜辉终于要开始建厂了。
(这章我删了好多中间剧情,感觉没什么用,往后跳了一段,希望大家能适应)
第268章 组建团队
胶合板的利润,一定是有上限的,颜辉走到这一步,看到的视野就更广了。
泉城的胶合板业务,除了建安集团负责的这一片区域之外,其他的都不是那么好进入,这个行业在木材行业算是比较混乱的。
需求不稳定而且需要专门的生产线,很少有人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
颜辉试着去别的区域推销胶合板,发现困难重重,这东西从外表看都差不多,要用起来才知道好坏,有些工地管理混乱,吃回扣严重,颜辉根本满足不了。
比如说,同样的板子,颜辉这边成本68一张,有的工地供货价却只有55。
这是什么板子颜辉也清楚,要么质量厚度远远不行,要么是二手板子,有的上面还沾着混凝土,但是工地的队长依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板子颜辉不是没有,甚至可以利润率更高,但是一旦他做了这种货,他的口碑就全完了,甚至会影响建安集团的声誉。
而且,颜辉现在的口碑和实力,要是一直去跑这种业务,也能偶尔吃到一点正常订单,但是时间成本和收获已经不对等了。为了几百张板子需要跑半天。
这个时候,颜辉才开始反思自己。
说起来,自己来泉城已经一年半了,居然一个班底都没有培养出来。这么多的业务,他一直是全靠自己跑出来的!
人才
从哪里获取人才呢?
这才是颜辉真正头疼的事情。
他为人处世和做事的风格摆在这里,现在把他扔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他都有信心能够成事,但是培养班底实在是太难了。
加工厂这里,他需要一个靠谱的厂长;胶合板业务这里,他需要几个靠谱的业务员,这是目前需要的。
泉城这边,他现在比较熟悉且相信的人,一共就只有四个人。
第一个是刘建磊,也就是高空作业的工友。刘建磊干活是肯定行的,但是没什么技术,也不懂商业,他的上限应该能当个加工厂的副厂长。
第二个是周平,也就是陶瓷厂周总的侄子。这个人其实也可以挖过来,颜辉了解过,周总的那边是有一个跟了十几年的财务负责人的,才40岁,周平现在只是历练,并不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
第三个是王宗博,做铝材的。王宗博和颜辉一样,从基层做起,一点点地跑业务,六七年下来,攒了至少二三十万的身家,他如果跟着颜辉,有希望赚得更多。
第四个是陈剑,化学博士,现在博三了。这个人就不用说了,短时间内肯定用不上。
除了这四个人之外,颜辉还认识一些像王强这样的人,起码认识并熟悉几十个,发展两三个业务员倒是也有可能。
比如说,颜辉找几个靠谱的人,让他们去别的工地推广他的胶合板,颜辉给他的价格是75一张,一张让业务员赚5块钱。业务员推广200张就能赚1000,这已经是一般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这些对外的业务,颜辉不需要给韩总分成,75一张的话,他每张的利润有7块钱。
而对业务员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扯颜辉这张大旗,让其他人有基础的信任。
想了这么多,颜辉下了决定。
先找业务员,至少找4-6个,然后慢慢培养,看看能不能提拔一个负责人出来。
等业务员团队稳定下来之后,再筹建加工厂。加工厂的人选,可以从向厂长这边挖一个人过来,只要不是核心人物,向厂长肯定会同意的。
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就是关系社会。颜辉去找业务员,都是找王强、王宗博这样的人介绍。他们介绍的人,至少要稍微负责点,不会随便跑掉。
问了四五个人,颜辉只找到了两个勉强能做这种业务的人,考察了一下,这俩人还凑合,懂一点工地和木材、胶合板的业务,说话也还行,但是能力差距还是有,颜辉暂时记下了两个人的联系方式,让他们等一个周。
两天后,颜辉去姐夫家,吃饭聊起这个事,姐夫想了想:“我这边空调业务到了秋天以后,业务员都不怎么忙了,可以给你介绍两个。不过你这边的工地,是不是入了冬就没什么业务了?”
“现在才9月,空调可能少了,工地能干到11月底,还不至于没业务。我现在不培养,就得等明年了。”颜辉解释道。
“也是,你也该有点自己的人了。对了,你打算什么时候成立公司?”姐夫问道。
“我现在并不打算成立公司,我以前搞过公司,虽然说公司是所谓的有限责任,实际上根本不是。上个公司我出了事,后面有欠债,我照样得拿自己的钱补上,不然我的信誉就没了。而且我发现公司公转私还是很麻烦。”颜辉摇了摇头。
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限责任”,如果公司破产,并不会“连累”公司的负责人,但是这只是法律规定,颜辉现在个人信誉非常重要,公司破产他也得个人负责,所以公司最大的优势对他反而没什么用。
“公司早晚都得成立,不然你留不住人才。你现在搞个业务团队,搞得像工程队一样,暂时还可以,以后人越来越多,你总不能什么事都自己付钱。”姐夫说道。
公司的成立自然是有很多好处的,除了降低个人风险之外,还可以申请各种执照、对公资质、贷款等等,可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增加团队的稳定性。再进一步说,公司有利于打造品牌、拓展业务等等。
“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团队我还管得过来,一年内我还不需要成立公司,我需要积攒点钱。”颜辉摇了摇头。
“你还要攒钱?你打算做什么?”姐夫有些惊讶。
“很多事,我现在挺缺钱的,我感觉我很穷。”颜辉叹了口气。
他想搞木材加工,想搞工地设备租赁,还想开化工厂,这需要太多的钱了。
“那行吧,我这边有两个业务员不错,他们现在不太忙,我先借给你用。要是哪个你愿意留下,最多留一个,要给我剩一个。”姐夫点了点头。
第269章 业务员团队
“要不,你给我三个吧,我留一个,给你留俩,我保证我能教他们一些东西。”颜辉和姐夫也不客气。
他能迅速崛起,一定是有一些手段的,熟悉他的人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