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9节

  即羌人与凉州地方豪强合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遂与边章被“裹挟”为一部首领。

  傅燮又提起当初凉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规,他是皇甫嵩的叔父。

  与主张杀伐的段颎不同,皇甫规力主怀柔,希望通过清明吏治来将羌人纳入汉室统治。

  他到凉州的第一年,叛乱的羌人听闻那个二三十年前为他们请命申冤的人来了,没两三个月就直接归降了十万多人。

  此后征发这些投降的羌人去平叛,一路道路断绝,军中瘟疫,羌军的死亡率达到了足足四成,但在皇甫规的带领安抚下,军队没有溃散哗变。

  可当皇甫规开始整顿吏治,罢免压榨羌人的官吏时,他受到了来自朝中的攻击——“养寇自重,收买叛羌假降”。

  

第39章 再论平凉策(求追读,求求了)

  面对朝臣的弹劾,皇甫规据理力争,赢得了桓帝的信任。

  可遗憾的是,皇甫规虽然躲过了关东士人的明枪,却没避开宦官的暗箭。

  他在凉州的善政只持续了一年多便因他的罢黜而消失,随后关东士人上台,自上而下对羌人的压榨再度开始,羌乱再次发生。

  这次镇压叛乱的却是杀伐果断的段颎了。

  傅燮认为,皇甫规的办法才能真正解决羌乱。

  他总结了自己之前收拢羌人胡人屯田的失败,认为主要原因是时间太短,而他没有当初皇甫规在凉州羌人间的声望。

  但他从这些屯田之人愿意保障他的安全这一点分析,认为现在的羌人和以前一样,是明白恩义的。

  之后,他又提出当初落户在益州汉中郡、广汉郡等地的羌人,在历史上出现的叛乱很少,如今益州汉羌近乎不分彼此,这才是理想中的状态。

  这位历史上为国捐躯的“壮节侯”活了下来,势必要继续贯彻他的政治主张。

  侍御史郑泰在卢植读奏书时一直被灵帝忽视着,一直拜在殿中,原本扬名的行为在只有卢植稳重声音存在的朝堂中,衬得他仿若小丑一般。

  待卢植念完,郑泰又当场弹劾道:“傅燮所集屯田之人只知有他,而不知为朝廷效命。傅燮所为,实是养寇自重,收买羌胡之举!”

  如果说郑泰之前让灵帝出西园钱只是让刘辩皱眉的话,现在直接让刘辩无语了。

  刘辩等了好一会儿,竟然发现根本没人想要帮傅燮说话。

  唯有卢植作势再次离席。卢植身为尚书令,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坐皆专席,谓之曰“三独坐”,他的动作从刘辩的角度看,分外明显。

  显然,卢植大约也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

  刘辩突然想到了一句话——“和这帮虫豸在一起,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呢!”

  当即将猥琐发育的念头置于脑后,抢在卢植之前起身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灵帝自然准许。

  刘辩道:“凉州地处边境,位置偏僻,汉羌胡杂居,儿臣观看过去六七十年朝中对待凉州的策略,只有在凉州人主政时方不至于有大乱,想来父皇当初派遣汉阳太守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吧!”

  “对于凉州之事,朝中谁敢言比凉州人更了解?如今汉阳太守发来奏书,不该细细商讨其中的可行性吗?”

  刘辩又看向郑泰:“傅太守履任要职,岂能不知这份奏书会引来猜疑?只是为了国家不在乎个人荣辱得失罢了!今岁叛乱初期,傅太守几欲殉国,怎不见侍御史提起?”

  刘辩话毕,朝堂之中一时之间十分安静。

  刘辩的表现比上次朝会时要激进得多。

  没人想到刘辩会在这个时候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群臣各怀心思,倾向不一。

  郑泰最先反应过来,反驳道:“臣为侍御史,自当察举非法

    ……”正说着,却有一人大声打断了他的讲话,也让他不得不把话憋在了心里。

  却是大将军何进。

  何进离席拜道:“陛下,臣以为诚如殿下所言,昔日皇甫规之策实为良政,只是因为宦官的诬陷才半途而废,不能施行到底。如此可见宦官……”

  何进一如既往地骂着宦官,骂的很是过瘾,猛然听到身后何苗的几声咳嗽,这才想起他原本是要力挺外甥的,这才纠正了主题。

  “……以傅燮效仿皇甫规之策,同时还可以坚定朝廷不放弃凉州之心。”

  何进前些日子一道上书使得灵帝给了不少贤达下诏书诏之入京,给自己刷了不少声望。

  他一带头,许多在场的官员跟随附和,何苗也第一时间跟进,登时支持傅燮的人就多了起来。

  就连刘辩都不免觉得人有点多了。

  不过刘辩转念一想,何进机智地将这件事同反对宦官绑定在了一起,自然会引出那些反对宦官之人。

  只是,从过往的接触来看,他有点难以置信,何进有这份急智吗?

  他却不知,宦官在何进脑海中是个敏感词汇,属于加黑加粗的那种。但凡能跟宦官沾边的坏事何进都会把它当做清除宦官的理由。

  刘辩看向灵帝,却见灵帝望着群臣,面无表情。

  “该不会用力过度适得其反了吧?”刘辩心里寻思着。

  良久之后,灵帝点名司隶校尉张温,问道:“以卿之见,若依傅燮之言,需派多少兵,每岁出多少钱粮?”

  刘辩松了口气。

  张温至今还管着凉州汉军的后勤呢,闻言在心头默默思索一会,回答道:“以臣愚见,若要守住冀县,仅需精兵两千,若要守护汉阳全境,至少要添三千精骑。之后便可以汉阳为起点,采用傅燮之策,收拢人心,逐步收复其余诸郡。”

  张温又说:“汉阳郡远,臣估算养此五千精兵需七、八千万钱。”

  这意味着从国库挤出来的钱仍不够用。

  曹嵩忙诉苦道:“国家租税不足,实在填不了亏空啊!”

  大司农袁滂说:“往昔定西域,每岁拨近八千万钱,凉州比西域更近,每岁花费八千万不算多。臣曾计算自和帝以来,六十余年,统共在东、西两羌上的前后花费,足足有五百六十亿钱。与之相比,八千万何其少也。”

  曹嵩原以为袁滂是可靠队友,却没想到袁滂直接投敌了,瞪大眼睛指着坐在他旁边的袁滂说不出话来。

  值得一提的是,袁滂出身于陈郡袁氏,汝南袁氏在许多年前就已从陈地迁出,双方的关系并不算亲密。

  袁滂纯素寡欲,不言他人之短。历任卫尉、司徒、执金吾等,坚守己道,反而不受各方势力牵连。是個货真价实的纯臣。

  灵帝终于说道:“既如此,便依傅燮所言,迁傅燮为凉州刺史,主管凉州抚民之事,以孙坚为汉阳太守,率五千步骑镇守,辅佐傅燮,尚书台稍后拟诏,主者施行。”

  这时,灵帝注意到曹嵩一脸的纠结,饶是他十分心疼自己的私房钱也有些忍俊不禁,好一会儿才说:“军费超出五千万钱者,由西园补足。”

  “再议议有功将士的封赏吧!”

  

第40章 朝会之后

  自三月初开始征兵备战,皇甫嵩与朱儁三月末出发,如今到八月中旬,五个多月的时间,将叛军消灭大半。

  为这场战争准备的四亿多钱还剩两亿有余。

  当初段颎十年花四十四亿平羌,这么省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能做到用汉人军官率羌人士兵,且使麾下羌人不生乱。

  今时不同往日。

  坏消息是剩下的两亿钱绝对不够支撑对金城郡剩余叛军的进攻。

  好消息是有功兵将的奖赏不用国库再掏钱了。

  还有就是以皇甫嵩、朱儁为代表的军功列侯要增加食邑了,董卓好歹是四万大军中的三号人物,功虽小,也在此列。

  与前面的冲突景象相比,现在朝堂之中要和谐得多。

  而对于这些人凯旋后的官职安排,则是后事了。

  下朝后,刘辩依旧跟着灵帝离开。

  路上,灵帝欲言又止,回到玉堂殿后,才对着刘辩感慨道:“朕未曾想我儿会做出如何慷慨之言。”

  刘辩其实也知道自己当众斥责侍御史的行为有些冲动,不过他不后悔就是了。

  遂回灵帝道:“只是看不惯有人胸无大义,不分轻重缓急,一时激愤。”

  之前郑泰弹劾宦官时灵帝还觉得没什么,如今郑泰让他效仿桓帝出西园钱填补军用,立马就让他看郑泰不顺眼起来。

  灵帝赞同刘辩对郑泰的评价:“此言得之。”

  张让早就厌恶郑泰了,马上趁着这个时机打起了小报告:“臣听闻郑泰在未被大将军征辟前,曾在家乡结交门客豪杰。郑泰家中有四百顷田地,粮食却仍不够他招揽结交的门客吃。”

  刘辩听着,顿时有些理解为什么灵帝始终舍不得张让等人了,实在是灵帝的心思被他们揣摩地太准了。

  灵帝起初犹有不信:“竟有此事?”

  张让回答道:“臣最初听闻也觉得诧异,这是从他同乡人那儿听说的,当做不得假。”

  灵帝便信了,斥道:“贪慕虚名之徒,非是良臣,朕要免了他的官。”

  刘辩见灵帝连派人去验证一下张让话中真实性的想法都没有,三言两语就听信了张让的话。

  即便他知道可能灵帝是故意选择性相信的,但刘辩心头仍一阵无语。

  连忙劝说道:“父皇,我认为郑泰才在朝堂之上触怒过父皇和我,若是现在将其罢官,岂不是成全了他强项的名声?不如等到这件事情平息了,也派人去他家乡将事情调查清楚,最好再找一找当年的门客今在何处……

  四百顷能养活的何止千人,郑泰聚集这么多人,无论其所图为何,届时证据确凿,岂不是任由父皇决断?”

  灵帝态度略有软化,但还是嘴硬道:“朕乃天子,还能被他胁迫不成?”刘辩继续说:“父皇,你也不想让天下人对父皇有睚眦必报的误解吧。”

  而且,郑泰终究是言官,刘辩也不想让人觉得他睚眦必报

    。现在罢黜郑泰,无论是以何种缘由,总免不了因言获罪的嫌疑,容易阻塞言路。

  刘辩又道:“不过稍等些时日罢了!”

  灵帝允之,并使张让派人去郑泰家乡取证。

  刘辩稍作犹豫,没有反对。

  随后,灵帝问起刘辩在凉州事上的看法。

  刘辩先肯定灵帝的举措:“父皇派出傅燮为汉阳太守,以凉州人治凉州,我认为在现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举措。凉州偏僻,不似关东多州相邻,‘三互法’的籍贯回避对凉州士人影响过大。”

  灵帝点了点头,心中却有些赧然。他当初外放傅燮为太守,除了因为傅燮说话慷慨激昂,还很好听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傅燮与宦官的矛盾,灵帝两边都不愿意处理,只能眼不见心不烦了。

  刘辩又说:“按照傅燮奏书所言,今次的羌乱汉羌合流,对待凉州士人单靠原本的征为县吏郡吏已然不足。我读本朝史书,曾见虞诩之策,拜长吏子弟入朝为郎官,我认为可以再次施行。此外,若有心向汉室之羌人,知晓经典,亦可在征辟之列。”

  简单来说,以前凉州的本地汉人豪强和关东官员都没把羌人当人看,但现在由于官方长期对于凉州士人的忽视,凉州三明的结局更是给了本地豪强们警示,本地人心变了。

  “以军队威慑叛贼,以能臣安抚汉羌百姓,以郎官拉拢地方豪族,这就是我之所想。尚有浅薄之处,还需裨补阙漏,父皇觉得怎么样?”

  灵帝听完感慨道:“吾儿用心了!”

  张让在一旁吹捧:“殿下所言哪里浅薄了,分明是老成谋国之言!臣绝非睁着眼睛乱说的,老臣跟随陛下多年,也算是见多识广,却根本找不出需要查漏补缺的地方。”

  刘辩对之一笑:“公谬赞了。”

  是否可行,唯有实践才能论证。

  灵帝派出小黄门去宣来卢植,又让卢植将刘辩所说的征辟之事写进给傅燮的诏书之中。

  郎官这事卢植是知道的,没有卢植帮忙,刘辩很难知晓虞诩之策。

  但征辟羌人却是刘辩临时想的,此前倒不是没有征辟外族为官的先例,但过去汉室对待羌人的封赏最多也就是封個某某羌王。卢植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好处,皇帝都同意,他自然也不会反对。

  ……

  下朝后的何进很是兴奋,久违地同何苗说了一路的话。

首节 上一节 19/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