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0节

  回到府上,他与匆匆赶来的袁绍感慨道:“本初啊,你是没看到史侯今日在朝会上陈词的模样,依我看啊,距离史侯当太子的时日不远了!”

  袁绍试探着说:“郑公业毕竟是言官,还是大将军亲自征辟举荐的……”

  “我知道郑公业受了委屈,但天底下哪有只准言官说话不许他人反击的道理?本初啊,你晚些时候去代我安抚一下郑泰。”

  何进说着说着又十分自信地补充道:“以史侯今日的表现,若是来日他通晓宦官的罪孽,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铲除宦官!我等仍须尽力支持史侯成为太子,这是首先要做的事情,也正合我与诸君铲除宦官的大业!”

  

第41章 群贤来朝

  袁绍远没有何进的自信,但他见何进乐在其中的样子,心知现在不是劝说的时候,只好听从何进的话去安抚郑泰了。

  之后袁绍联络士人自是不提。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卢植回到家中,却见杨彪、马日磾正在等他。

  当初他们在东观修汉记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如今不在雒阳的蔡邕、韩说等人。

  卢植很清楚他们的来意,就坐后不久便直言道:“史侯有主见,今日在朝堂所言,虽然与我政见相合,但却并非是我指使的。”

  杨彪叹息说:“我并非怀疑子干的操守,只是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西北豪勇,实过诸州。若一直以凉州人治理凉州,一旦其心怀不轨,恐成祸患。一旦有此日,为祸必将远甚于羌乱,凉州毗邻三辅,唯恐威胁陵寝社稷。”

  卢植自然明白杨彪话中的道理,他解释起了自己的想法:“过去朝中日夜防范,防出了百年羌乱,如今安抚凉州势在必行,若再拖延下去,都不用朝中再在讨论要不要放弃凉州,而是凉州要脱离汉家了!在现在这种紧要关头,不可为未发生之事而疑心重臣。”

  马日磾问卢植道:“我与文先商议,以我二人之一请调去凉州,推行皇甫威明之策,整顿吏治,何如?”

  卢植摇头:“傅南容本为凉州人,又对羌人施了一年恩义,方才得了些威望。我等虽有薄名,然凉州不知我等之名者多矣。今以关东人代傅南容,徒增骚乱。且若要达到傅南容的声望,又不知要多花费多少钱粮。”

  听到此处,马日磾倒像是早有预料,笑着对杨彪说道:“文先,如何,子干可是同我所言一般坚持,岂会被你三言两语劝服?”

  闲聊之后,二人又同卢植打听史侯的现状,满意而归。

  事急从权,涉及到凉州,需要尽快将皇帝的决议诏书送到主官手中。

  不过雒阳至冀县有一千七百多里,驿站的快马最快也要五天才能抵达。

  当傅燮接到诏书之后,不禁感慨凉州复兴有望。

  孙坚接任汉阳太守,一跃成为二千石,自是春风得意之时。而且,对军功的封赏还没下来,孙坚是很有机会被封个列侯的,哪怕是亭侯也比不能传家的关内侯强。

  他对傅燮说:“我无治民之文德,只懂得带兵征伐。使君选拔良吏、善待百姓,对付叛军之事就交给我好了!”

  接下来皇甫嵩等人整顿大军,又从中挑选五千步骑跟随孙坚留守汉阳,之后便要回朝等待封赏了。

  在这个过程中,张温的信件也传了过来,信中提到了他为驻军争取到的每年七、八千万钱的军资。

  其实七千万钱养这五千人就已经足足够用了,张温嘱托孙坚可以将军资提到八千万钱,反正多出的钱也是出自西园,可以交给傅燮用来招揽羌兵。

  毕竟严格来说五千兵说多

    不多说少不少,如果还要遥控陇右,就必须好好利用羌兵,钱粮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皇甫嵩等人也通过信件了解到了朝堂之中发生的事情。

  傅燮十分感激:“如此看来,有史侯在,国家未来可期。只可惜昔日我在雒阳时,未曾有机会见一见史侯。”

  刘备与站在他身后的关羽和张飞则在心中暗爽,他们可是史侯主动借助车骑将军征辟的,史侯老早就听说过他们的名声。

  皇甫嵩与朱儁虽然在雒阳时就已经对刘辩另眼相看了,但现在对于刘辩的表现仍觉得惊喜。

  尤其是皇甫嵩,他出身凉州,感受更深。

  他的叔父皇甫规一辈子劳苦功高,死后却只获赠大司农;同为凉州三明的张奂甚至要以战功移籍弘农郡。……

  八月底,今年兴起的三大叛乱已平其一,目前皇甫嵩等人尚未归朝,但雒阳城的舆论氛围已经随着郑玄、蔡邕等人的陆续入京而变得火热起来。

  其中以郑玄的应征最值得称道。

  数年前,何进征辟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见过何进后仅隔了一夜,郑玄未等授予官职就跑了。

  这两年三公府数次征辟都被郑玄推辞。

  这次郑玄之所以答应,除了诏书来自于皇帝之外,最关键原因在于皇帝邀请他在雒阳讲学。

  郑玄是真心不想做官,只想研究学问,连太学负责授课的博士都不想当。

  他来到雒阳之后,依旧深居简出,不接受身着官服者的拜访,只与人探讨学术。

  郑玄的作风显然是很符合人们对名士的想象,于是越发期待下一位名士的到来。

  蔡邕就是在这样的万众期待中抵达了雒阳。

  蔡邕早年间陆续得罪了好几位中常侍,被诬陷入罪。被灵帝赦免后不得不远遁托庇于泰山羊氏,一十二年。

  期间,他将女儿贞姬嫁给了好友羊续的儿子羊衜(dào)。

  羊续是党人,党锢因黄巾之乱解除后,羊续陆续担任庐江、南阳太守,蔡邕也一直陪同。

  此番朝廷征召,蔡邕从使者口中听说,朝廷有诏羊续入朝为九卿的风声。

  他只稍作犹豫,便准备出发。

  蔡邕与郑玄不同,他有政治上的追求。

  不过在他心中也有比政治追求更高的目标——汉史。

  在蔡邕过往的人生中,他最引以自豪的经历就是他曾在东观参与汉记的编修。

  “父亲,这里就是雒阳吗?”

  蔡琰的话让蔡邕回过神来,他望向轻轻挑开车帘的女儿,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是啊,这里是外城郭,稍后到了内城,还要更繁华呢!”

  蔡琰十四、五岁的年纪,怀中抱着一把焦尾琴。

  因担心路上颠簸损坏,故而一直抱在怀中。

  “昭姬可是累了?我已去信给雒阳好友,他们回信说已替我安置好了住处,就在我以前在雒阳的旧宅,为父要去拜访好友,昭姬可先去安顿。”

  蔡琰微微颔首,又关心道:“父亲,若有饮宴,还需适量。”

  蔡邕忙忙答应了。又捋着胡子思索着,这次入雒阳,还得多看看好友家的后辈,有没有适龄的贤才。

  

第42章 王佐之才

  在蔡邕抵达雒阳后,另有一个人也携带家眷进入了这座千年古城。

  荀彧,字文若。

  历史上,荀彧在曹操的争霸生涯中,从“奉天子以从众望”,到因曹操进魏公、加九锡而决裂。

  封魏公,便意味着建魏国,食魏禄。

  在事实上证明了,他选择的效忠对象是“王莽”,而非“伊尹霍光”。

  生食汉禄,死为汉臣。

  《三国志》中陈寿在写到荀彧之死后,留下这么一句话——“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现在的荀彧还很年轻,年不过二十四,还尚未被举为孝廉。

  当然,他现在也不需要以孝廉作为晋身之资了,还可以为郡中多留出一个名额。

  黄门侍郎是个很高的起点,当他最初从天使口中得知这個消息时,饶是自认有定力,也不免心生恍惚。

  他的叔父荀爽是著名党人,在党锢解除之后也不应辟命,天使也只说是来自于车骑将军的举荐。

  车骑将军而非曾经试图征辟荀爽的大将军。

  荀彧有志向,仕途还未开始,正是满怀理想之际,不会学他的叔父那样心灰意冷屡辞征辟。

  刘辩与荀彧的见面是在一个下午,相较于没那么容易展露的王佐之才,荀彧在外貌上已经足有引人注目了,长得很好看。

  整个会面也没发生什么惊为天人、纳头便拜的场景。

  就是很寻常的一次见面。

  最关键的是,刘辩与灵帝的赌约因为荀彧的到来开始了。

  ……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天下仿佛也如同这次会面一般,平凡而又安定。

  幽州与荆州的平叛也屡有好消息传来。

  蔡邕入雒阳之后,第一时间拜访了原本一同续修汉记的好友,其中就有卢植。

  卢植通过刘辩这边,很明白灵帝诏来郑玄、蔡邕等人的根本想法,便以郑玄的例子相劝,希望蔡邕起码现在别参与到朝中的政治斗争之中。

  蔡邕蹉跎了十几年,很是听劝,也学着郑玄的模样,不参与政治。

  他原本在避难期间就在私底下编修汉史,如今更是第一时间向灵帝上书请求再次续修东观汉记。

  汉记最初来自于明帝时班固私撰的《汉书》,后来由官方接手,经过数代人的编撰,最近一次续修就是卢植、蔡邕等人做的。

  蔡邕这么识趣,灵帝自然不会拒绝,遂拜蔡邕为太中大夫,专修汉记。

  在郑玄和蔡邕都在雒阳找到各自的定位之后,灵帝为了表示他二人的重视,也是对二人进入雒阳之后没有搀和政治的投桃报李,于是诏命两人每隔几日便在东观教习刘辩经义。

  即便是醉心学术的郑玄,对此也是欣然答应。

  阴差阳错,这也是鼓捣出这一处的何进与袁绍乐意见到的。以大贤对刘辩施以影响,从而让刘辩远离宦官,只是灵帝所召的大贤偏偏是那几个与他们关系不算亲密的。

  只是苦了刘辩与

    毛弘。

  刘辩哪曾想只是替灵帝出了个主意,回旋镖竟扎在了他自己身上。

  至于毛弘——“明明是我先来的”……

  面对郑玄和蔡邕,他一点竞争力都无。刘辩倒是能说出毛弘的竞争力,在把字练得差不多之后,他在毛弘的课上就非常自由了。虽称不上放飞自我,但也算是想听啥就听啥了。

  而无论是郑玄还是蔡邕,面对刘辩时有礼有节,两人在考察完刘辩的经义基础之后,很快联合起来定下了教纲,还先送给了灵帝审阅。

  灵帝见两人准备教纲不会侵占刘辩每日来玉堂殿帮忙处理奏书公文的时间,同样欣然同意。

  唯有原本已经近乎获得半日自由的刘辩,苦兮兮。

  好在这两人的教学方式并不死板,内容也不算无趣。刘辩每每都能有所收获,倒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

  而对于皇帝父子三人在荀彧身上的赌约,负责考验的张让绞尽脑汁,想了不少考验荀彧的法子,其中不乏亲自上阵威逼利诱之举。

  有通过荀彧的上司,少府樊陵拉拢荀彧亲近宦官。

  还有通过暗中交好宦官的司徒许相,暗示荀彧停妻再娶,不要与宦官牵扯等等。

  荀彧皆不为所动,也没有因为这些而上书弹劾,只做好分内之事,完成黄门侍郎的本职工作。

  刘辩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后来见张让越来越过火,生怕回头张让再把人弄得辞官回乡,赶紧制止了张让的进一步动作。

  灵帝倒没有因为刘辩的插手而判定自己赢了,而是愿赌服输,叫来了刘辩和刘协,询问他们俩有什么要求。

  刘辩表示现在还没想好,询问灵帝是否可以留待以后。

  灵帝则回答:“那就看那时朕能否记得这件事吧!”

  刘协原本大约是想和刘辩提一样的要求,便也试探着询问灵帝。

  灵帝佯装生气道:“都不提要求,那此赌约不如作废罢了!”

首节 上一节 20/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