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2节

  还是那句话,灵帝不愿意出钱,如之奈何?

  ……

  话说当初何苗平叛十分顺利,灵帝一高兴,拜何苗为车骑将军,封济阳侯,仍担任河南尹如旧。

  但很快就有人上书表示车骑将军不宜兼任河南尹,毕竟车骑将军能开府,有部曲。再担任地方官,职权就过于夸张了,这是应有之意。

  何苗知道后也立刻上书请辞河南尹。

  而接任何苗的正是此前一直在地方上刷声望的袁术。

  随着皇甫嵩、朱儁的回朝,增加食邑自不必说,战时所赐的将军印绶上交后,二人接下来的任命也有了定论。

  皇甫嵩上书认为只在汉阳驻兵五千还是有些单薄,需以三辅为后援,遂被拜为京兆尹,操练京兆虎牙都尉部所辖的郡兵。

  与依旧守右扶风的董卓一同镇守三辅。

  朱儁原来九卿之一的太仆自然是没了,回朝后被拜为光禄大夫,比二千石。

  虽属于光禄勋之下,但自光禄大夫以下,到谏议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

  换句话说,光禄大夫是皇帝的顾问,若是能让皇帝记得,事事相商,属于给個三公都不换的职位。

  当然,若是皇帝完全不召见的话……只能说是养老专属。

  新被拜为议郎的刘备自然不愿意养老。

  他与皇甫郦一同两人率部击杀王国,得到了很大功劳,只可惜打的落水狗。

  孙坚能够封侯,除了这次平叛得了破阵首功外,还包含了他以前协助平定“阳明皇帝”、剿灭黄巾等等一系列军功。

  而以刘备此时的军功,尚不足以封侯,但已经可以使他的仕途一片明朗了。

  皇甫郦放弃被拜为议郎的机会,依旧选择侍奉在皇甫嵩左右。

  而关羽与张飞也不顾刘备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傅燮的招揽,选择跟随刘备回到雒阳。

  在何苗的安排下,关羽与张飞被拜为中郎,成了储备军官。

  何苗当然不是胡乱安排的,关羽与张飞有了中郎这一层履历后,可能去当个校尉、中郎将之类的还尚有不足,但在军中当个军司马,或去地方当个县令,基本没啥问题。

  桓帝、灵帝在最开始卖官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三署郎和虎贲、羽林的数种郎官,就是因为这些郎官能提供这样一种机会。

  十一月,朝廷对立军功者的奖赏到位,军功复查工作也已经完成,征募的三河及三辅等地的士兵陆续归家,完成在军中最后工作的刘备也正式入职议郎。

  

第45章 政出玉堂

  第一次踏进内朝中枢,第一次成为有资格上朝的朝臣,这两件愉快的事情交织在了一起。而这两份喜悦,又带了来许许多多的喜悦……

  于是乎,喜悦的刘备在当上议郎的第一天就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奏书。

  奏书之中历陈他认为的能够改善天下现状的举措,包括虚心纳谏、赏罚分明等等,共提出了六项。

  书写完成后,他只觉得分外过瘾。

  又通读了一遍,只觉得这六点用尽了他毕生所学,只要皇帝能接受他的建议,他相信过不了多少年大汉就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期间,光禄大夫朱儁路过刘备所在官署。

  朱儁出身寒门,对刘备还是挺欣赏的,遂问起刘备正在做什么。

  刘备同样尊重这位当初派人远绕萧关联系到冀县的老上司,忙不迭地将他非常满意的奏书交给了朱儁。

  嘴上还很谦逊:“还请将军斧正。”

  “我已上交将军印绶,以后不可如此称呼。”朱儁虽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很受用的,看着刘备的奏书评价道,“以我之见,玄德所言,句句在理。”

  “朱公既言可,备这便上书!”说罢,刘备朝朱儁拜别,上书去了。

  完全没有注意到背后朱儁复杂的目光。

  刘备送完奏书,回来看发现朱儁已经离开了。同在内朝,干的都是一样的工作,见面的机会很多。

  随后刘备就心怀忐忑的期待起来。

  一天。

  两天。

  三天。

  ……

  终于,刘备憋不住了。

  在尚书台没找到卢植,遂又找上了朱儁。

  “朱公,我之奏书为何如石沉大海一般不见回音?”

  闻言,朱儁递给了刘备一本书。

  刘备思索片刻,问道:“朱公的意思是,我的学识还不够,需要勤加读书,争取写出更好的奏书?”

  朱儁摇头:“我的意思是,你没事干的话就多看看书,打发时间。”

  刘备回想起过去几日在议郎所在官署的见闻,心中已有某种猜想,但仍不死心,试探着问道:“朱公身为光禄大夫,为陛下顾问之首。备斗胆,敢问公履职这些时日,共蒙陛下几次召见?”

  朱儁缓缓伸出了一根手指。

  刘备心想:“虽然议郎那边一次没有,好歹光禄大夫这边还有一次!”

  刚要松一口气,却听冰冷的话语被朱儁平静地吐露出来。

  “一次都无。”

  刘备突然茫然了,皇帝不在乎,那这个议郎当着又有何用?

  原本那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呢?

  这时,刘备猛然想到了与关羽、张飞最初相遇的那段日子,纯粹而美好。

  那时的他誓要荡平天下不平之事。

  回过神来,刘备不再茫然,如今自己的境况远胜于当日,怎可因为一时困扰而颓废呢!一直关注着刘备的朱儁见刘备自行恢复了斗志昂扬的状态,满意地点了点头。

  遂问道

    :“玄德现在还要继续上书吗?”

  “自然要继续,我为议郎,虽不得陛下相召,亦要尽为臣本分。”刘备答得郑重。

  朱儁又问道:“玄德,你可知我伸出这一指所谓何意?”

  刘备摇头,总不能是在消遣他吧。

  朱儁道:“我曾被史侯召见一次,询问三辅与凉州百姓境况。”

  刘备想到了当初兄弟三人与史侯见面的情景,肯定道:“这是史侯会做的事。”

  二人相视一笑。

  ……

  给何进传信的顺利完成让刘辩在玉堂殿中主动了不少,他开始尝试根据奏书的内容,主动在玉堂殿召见外臣。

  最开始灵帝在时刘辩都会向灵帝汇报见了哪些人,灵帝的表现和以前没啥区别。

  后来天气变冷,灵帝有时或在掖庭、或在西园,会直接派人来取当日奏书公文的条目。

  总体而言,事实要比刘辩原本预想的局面好太多了。

  灵帝的表现似乎证实了他真的只是因为董太后的反对才没把刘辩立为太子。

  十二月,平息荆州三郡叛乱的盖勋回到了雒阳,论功被封为都乡侯。

  刘辩终于有机会询问盖勋是怎么发掘出黄忠的。

  原来,荆州刺史王睿不知兵,却看不起武人,有轻蔑之举,黄忠虽有斩将夺旗之能,但王睿不能用。

  “臣自南阳过,南阳郡守羊兴祖言,荆州不乏豪杰之士,可召之讨贼。

  于是,自南阳郡起,臣便以讨虏校尉征召士卒,从中选拔勇者为伍长、什长。

  后至南郡江陵县,见刺史,本欲以州府佐吏为军官,奈何不尽人意。

  此时,臣却听说有县中小吏,门下督盗贼,颇有勇力,一试之下,方知其勇不可当。”

  说到此处,盖勋不禁感慨:“只因其出身低微,便弃其能而不用。天下郡县,有此者不知凡几!”

  盖勋大约是想到了凉州士人在关东士人处受到的歧视。

  其实,刘辩差不多能听出来,盖勋称呼南阳太守羊续的字,但提起王睿只道是荆州刺史。

  盖勋作为一个去荆州平叛之人,与地方官没有利害关系,按理说不该如此态度分明。

  只怕是因为王睿有轻慢之举。

  当然,这终究是一面之词。

  目前黄忠与黄盖都被盖勋留在了荆州为官,刘辩则想着,现在关羽和张飞都在当郎官,自己需不需要整一个光禄勋下三虎上将。

  可若是万一地方上的叛乱出现反复,有猛将在,能更好平叛。

  毕竟自己在雒阳,虽然对猛将也有需求,但更需求的是对虎贲、羽林这两個负责守卫皇宫的军队的掌控权。

  刘辩这边还正纠结,结果并州出事了。

  并州刺史张懿上书,匈奴休屠各部有异常之举,因休屠各活跃在西河郡之北,张懿决定前往西河郡去了解休屠各异动的原因,并加以安抚。

  于此同时,太原郡都尉丁原上书说并州刺史张懿不听劝告,未携带足够的兵马出发,休屠各部有反叛的风险,到时张懿危矣。

  五日后,丁原再次上书,休屠各寇西河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西河郡守邢纪试图救援,亦死于匈奴之手。

  

第46章 并州形势

  如果说刘辩第一次接到张懿和丁原的奏书,尚且能因为来不及追回张懿而尝试从乐观的角度说服自己,张懿不至于蠢到明明收到了警告还去送死,说不定他有什么丁原不知道的凭借。

  那么现在,张懿战死的消息就传来了。还顺便带走了西河太守邢纪。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

  刘辩不懂,张懿怎么敢的,他凭什么啊!

  “谁懂啊!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人啊!卢师,你懂他是怎么想的吗?反正我是不懂!哪怕他老老实实地待在刺史府呢!”

  灵帝接到消息后刚到玉堂殿就看到了暴躁的刘辩在殿中走来走去。

  他倒觉得刘辩这种带有几分孩子气的模样十分有趣,安慰道:“若你以后处理的文书多了,便会知道,这种事是常有的。此前那丁原的奏书之后,不是令他整军备战了吗?这便令他接任并州刺史,统率并州郡兵,防御匈奴入寇。”

  刘辩平静下来,但依旧有些意难平。

  他犹自说:“这张懿既不像知兵之人,也不像知匈奴之人,是如何被选为并州刺史的?”

  卢植回应道:“大概是因为三互法吧!起初以各地长官籍贯回避,后又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至先帝时三互交错回避,愈发禁忌严密,尤以幽、冀二州为最。十余年前,十一州有禁,只可取二州而已,乃至久缺不补,逾月不定。”

  大汉一共十三个州,一度有十一州的人士不得担任幽、冀二州长官,也难怪能为边地选出既不知兵也不知胡的长官。

  卢植并不反对回避法,反对的是过于严苛的三互法。

  灵帝只笑了笑,反对三互法的声音一直都有。

首节 上一节 22/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