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21节

  刘协当然不愿意,小脸皱成一团,冥思苦想。

  刘辩在一旁偷笑,被灵帝横了一眼,他不以为意。果然,下一秒,灵帝自己也偏头偷笑起来。

  半晌,刘协总算想到了一个可以提出来让灵帝应允的事。

  “我想和阿兄一起去东观读书。”

  刘辩愈发幸灾乐祸起来,他还清楚地记得,几个月前他也曾作此提议,灵帝当时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一定可以说服董太后。

  结果……

  灵帝好些天都不好意思向刘辩提这件事。

  刘辩能想到,灵帝自然也能想到。

  不愿丢脸的他再次做出了保证!

  于是乎,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刘辩眼睁睁地看着数个月之前的事再次重演。

  不过后来他从张让口中打听到,这次灵帝失败的原因与上回不同。

  这一回董太后同意了刘协去东观读书,但却提出了要求。

  董太后想让郑玄和蔡邕亲自教授刘协。

  哪怕灵帝再昏庸,也干不出命令当世大儒去给童子开蒙的事啊!哪怕这个童子是皇子。

  更别提现在这俩人教刘辩只能算是副业,各自的主业都是灵帝亲自准许的。

  一同读书这事再次不了了之。

  

第43章 战事进展

  也是在这段时间,灵帝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启发,见原来的关内侯卖不上价,于是给关内侯升了个级。

  不仅给原本就有的金印紫绶,还新增可以把爵位传给后代子孙,仅仅只要五百万钱,每年还有俸禄可以拿,看上去非常美好。

  堪称顶级投资,长久回报。

  五百万,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这天,刘辩来到玉堂殿,见灵帝心情很好,便问起缘故。

  原来,是在长沙平叛的盖勋传来了好消息。

  他上任不到两个月,联合荆州刺史王睿,增加郡兵、提拔军官、整顿军备。

  此后率军攻打聚众一万多人的区星,一战而下。

  盖勋遂上书表功,并告诉皇帝他下一步准备继续率军平定分别在长沙郡南边的零陵郡和桂阳郡起兵响应区星的周朝、郭石。

  最让刘辩留意的是,盖勋在奏书中以功举荐了一人为军司马。

  黄忠黄汉升。

  可惜盖勋在奏书之中只夸赞了黄忠的战功和武勇,对于黄忠的履历只说黄忠是南阳人,是南郡的县中小吏,没说究竟是如何挖掘到他的。

  刘辩打算等以后盖勋回雒阳了,要好好问一问。

  对于盖勋的奏书,灵帝没有不准之理。盖勋做的越好,越说明他没有看走眼。

  因着心情不错,这天灵帝处理政务的时间要比往日多上不少。

  ……

  刘辩本以为盖勋能举荐出一个黄忠已经非常不错了,结果,没过多久,盖勋又给了他一個惊喜。

  十月,盖勋刚同王睿一起征讨完周朝、郭石。

  平定之后大军还没离开呢,便有零陵郡人观鹄自称“平天将军”,带人劫掠桂阳郡。

  这不是自己送到刀口上来了嘛!

  盖勋这次来荆州,就是为了平息叛乱的,根本不做犹豫,当即联合零陵郡太守,率部征讨。

  这次,他又发现了一个军事人才——零陵人黄盖黄公覆。

  黄盖的起点要比黄忠要高,他先为零陵郡吏,后又被举孝廉,成了郡治泉陵县尉。

  他被盖勋发现的过程也在奏书中被很简单地呈现出来——黄盖奉太守命率领郡兵服从盖勋调遣。

  此前周朝、郭石败亡的太快,没给黄盖发挥才能的空间,然天不绝人之路,“平天将军”从天而降。

  刘辩想到,原本孙坚应该就是在这次平叛中将黄盖纳入麾下。

  考虑到现在孙坚被封为了乌程乡侯,虽然比不上历史上的县侯,但也算不错啦,还提前了几个月呢,乌程县距离孙坚的本籍吴郡不远,正是功成名就之时。

  刘辩琢磨着他应该不会在意……的吧?反正孙坚也不知情。

  相比较荆州盖勋的顺利,幽州叛乱规模更大,平叛难度也更高。而且,活跃在幽州北部的鲜卑三部又有趁乱南下寇略幽州和并州的趋势。

  刘虞无奈,只能从内附的南匈奴调兵。

  刘辩知道历史上的匈奴与鲜卑绝对称

    不上安稳,又听曹嵩说朝廷断绝给匈奴的赏赐已经好几年了,心中登时警钟长鸣。

  他虽不记得具体在这个时候匈奴有没有趁火打劫,但在他的记忆中有匈奴多次入侵雒阳关中地区的印象。

  而且刘辩现在的便宜师姐蔡琰,历史上便是在某次匈奴入寇时倒了大霉。

  想让这帮胡人心甘情愿地打白工,刘辩觉得是天方夜谭。

  可刘辩得知这件事时刘虞已经通过使匈奴中郎将完成调兵了,而南匈奴羌渠单于也痛痛快快地派了兵。

  并且在此之前,南匈奴已经被灵帝下诏调过一次匈奴兵协助幽州平乱了。

  上一次羌渠单于派出的还是他的儿子、右贤王于夫罗带着匈奴兵出发协助平叛,还没提出什么要求。

  调兵进展之顺利,让刘辩都觉得自己小人之心了。

  他以此向卢植询问,可卢植也不是万能的,对于南匈奴了解不算多。

  之后他们派人查询过去关于南匈奴的卷宗,总算知晓原来羌渠单于十年前在争夺单于之位时并未占据多大优势,是被汉室推上单于之位的。

  总算解除了刘辩的疑惑,原来是自己人啊!

  但他立马察觉到了隐藏的危机。

  刘辩对卢植说道:“羌渠单于愿意听从朝廷的号令,这是好事。但朝廷数年没有赏赐匈奴义从,我担心匈奴内部会有人因此不满。过去匈奴人也时有叛汉之举,如今国内不靖,羌渠单于未必有二心,但他却不一定能控制住匈奴各部。”

  卢植认为刘辩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一同通报给灵帝。

  还好灵帝没有忽视刘辩的意见,最终决定下诏书,令并州刺史张懿警惕非羌渠单于直领的其余匈奴各部,防止这些匈奴余部效仿鲜卑寇边。

  刘辩虽觉得不足,但也知道以朝廷目前的情况,其实也没啥好办法。

  并州的人口情况也就比凉州稍稍好一点,同样是汉胡羌杂居,汉人的比例比凉州要稍高一些,但也只能占到半数,越往北,胡人越多。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东汉一代的一直对外政策受光武帝刘秀的“偃武修文”思想影响,尤其是在面对匈奴的威胁,战略保守,往往守多攻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西域“三绝三通”。

  而在对待北方边境防守的问题上,光武帝也做出了不同于西汉募民屯边的政策,选择了省罢边郡、内迁吏民之策,用以收缩防御战线。

  以此再结合胡人和羌人内附、以夷制夷等策略,在并州等地出现此等人口结构便显得不足为奇了。

  不过提起并州,刘辩其实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武将,三家姓……咳咳。

  没错,正是死后不知有多少人皆有不下其之勇的吕布。

  说起来,纵观吕布的一生,杀董卓、背刺曹操、与反汉称帝的袁术反复拉扯数次背盟,妥妥的“大汉忠臣”啊!

  也不知他现在有没有投到丁原的麾下……

  刘辩猛然想到,当初何进召外地武将入雒阳,其中之一就是丁原。

  说不定他可以通过何进给并州再多上一道保险。

  

第44章 试探

  每当这种时候,刘辩总要烦恼于他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皇子,连组建自己班底的资格都没有。

  偏偏他又不好通过追求封公、封王去谋求开府。

  过去,虽然有以王被封为太子的例子,但这些例子的前提无一例外都是被封王者的同期有别的太子存在。

  没有先例,且在没有太子的情况下被封王,的确会在某种意义上传递出一种失去太子竞选资格的信号。

  所以,还是要把目标定为太子。

  只是刘辩目前虽然与灵帝相处的还行,但仍有些摸不清灵帝的脉络。

  作为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灵帝对于帝国目前存在的千疮百孔的现状的态度,让刘辩觉得他在乎却又不在乎,简直魔幻。

  由此导致,刘辩开始逐渐怀疑灵帝在他成为太子这件事情上的迟疑,是否真的出于董太后的反对。

  所以,刘辩想做一次试探。

  不得不说,得陇望蜀是人之常情,刘辩起初觉得能参与到政务处理中就已经足够了,有实无名也不是不行。

  现在,他意识到了什么叫唯名与器不可假于人,忍不住想再进一步。

  不过,刘辩也是有理由的,现在国家这么乱,他再不出手,还能靠谁啊!总不能靠袁绍、张让这种虫豸吧?

  目前,刘辩大体有两种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何进的办法。一是利用小黄门和黄门侍郎的制度,直接用官方渠道通知大将军;二是选择将这件事托付给毛弘这样的中间人,由他代为传话。

  大将军掌军事征伐,与负责四方兵事功课的太尉有一定的权力重合,在窦宪之后,大将军位高于三公。严格来说,对于并州匈奴,大将军何进也有管辖权。

  并不算逾矩。

  所以,刘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种。

  这是他首次利用固有的制度来联络外臣。

  第一步,先写小纸条。

  一份正式诏书的形成其实是比较麻烦的,不是皇帝大手一挥,再盖个印就完成了这么简单,而是要经过有司的主官一一圈阅签名,主官空缺要由副手顶上,还得留下备份,防止有大聪明矫诏。这一圈流程下来,一般一两天都算是效率高的了。

  所以,皇帝在实际处理政务的过程中,碰到什么事想要大臣们去办或是出主意,自然不会选择流程拖拉的诏书,小纸条就此诞生。

  理论上,小纸条是内外朝中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实际约束力,大臣们接到小纸条,愿不愿意照着做全凭自愿。

  做下了决定,刘辩当即写了手书一份,言明他对并州匈奴的担忧,多的也没说。

  灵帝不在,刘辩叫来张让,把本来由小黄门传递的东西交给了张让,道:“张公可将此手书由黄门侍郎荀彧交给大将军。”

  张让一愣,拿着手书到玉堂殿门口,交代给了一个小黄门。

  对于刘辩来说接下来,便是等待了。

  如

    果何进有回应,那就说明灵帝不在乎刘辩在玉堂殿联络外臣,这意味着他给了刘辩更大的施展空间。

  若何进没有回应,就意味着刘辩的小纸条没有到何进的手上,刘辩则需警惕了。至于何进看到小纸条却无动于衷……刘辩觉得何进无论如何不至于蠢到这种地步。

  何进的回应远比刘辩预想地要来得快,他表示会命令太原郡都尉丁原警惕匈奴异动。

  刘辩也算是勉强去了一桩心事。

  归根结底,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匈奴会反。以目前朝廷的情况,实在无力调集更多资源去预防了,只能依靠地方的力量。

首节 上一节 21/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