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37节

  贾诩拜见之后,刘辩便问起了他在雒阳的生活。

  “回殿下,臣在雒阳甚好,多谢殿下挂念。”

  贾诩回答地很谨慎,与大将军的见面非但没有解决他的疑惑,反而让他面对的疑团又增加了。

  他原先想着或许是某个认识他的大将军亲信向大将军举荐的他,但在他与大将军交流时,话里话外似乎并不存在这么一个人。

  在他刻意藏拙之后,大将军毫不在意地将他丢到了东宫。

  难道是太子的亲信?

  可他打听了一圈,却没有他的旧识。况且,在雒阳期间,也并无熟人来寻他。

  总不能是以前他为了从羌人手中活命,撒谎称他是段颎的外孙,有人当真了吧!

  “文和为何不愿为大将军效力?”刘辩很直白的问道。

  现在的情况是他知道贾诩而贾诩却不了解他,正是打直球的时候。

  贾诩心头一惊,他听说了不少太子的传闻,此前就没将刘辩当成寻常孩子看待,如今更是谨慎,拜道:“臣岂有不愿之理。昔日承蒙大将军看重,征辟于臣。臣见得使者,当日便向度辽将军请辞,之后便携家人入京,不敢有丝毫怠慢。”

  “是吗?可我听说有人称赞你有良、平之才,这与你在大将军那儿的表现可不相符。”

  贾诩又拜道:“臣愚钝,委实不知,臣实在当不得如此盛赞。”

  刘辩笑了笑,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穷追猛打,而是换了个话题:“你是凉州武威郡人,如何看待去岁朝廷定下的对凉州的国策?”

  贾诩没想到太子的话题转变如此之快,这次,他没再藏拙:“臣以为若是早十年推行此策,数年便可安定凉州。”

  说到这,他稍作停顿,趁机观察了一下刘辩的反应,却看不出喜怒,继续道:“只是如今汉羌合流,尤以北宫伯玉等羌人首领死后,羌人皆奉本地汉人豪强号令,国策虽好,然如今必然生效缓慢。”

  “如此,文和有何良策?”

  听到这话,贾诩便知道自己选对了。不过,太子十二三的年岁,他竟觉得像是在和一个成年人说话。

  这就是太子吗?

  贾诩心思百转,回答道:“昔日韩遂弃王国而去,其部众虽多,然背信在先。朝廷若欲再兴兵平凉,可以离间之计分化凉州豪强,用以辅国策。”

  发低烧,感觉有点不对劲,尽量更

  

第72章 益州后续

  刘辩笑道:“看来,称赞文和为良、平之才,绝非虚言。”

  “臣愧不敢当。离间之法只能用作辅助,算不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

  “文和不必过谦,一时之间能想出可行的计策,已经足以称能了。”刘辩又将话题一转,“文和日后有何打算?是愿意定居雒阳还是重回度辽将军麾下?”

  贾诩闻言,干脆利落地答道:“唯殿下之命是从!”

  “好,那文和便先担任中庶子吧!”

  “谨受命!”

  “那今日便到这里,日后若有何需要问到文和的地方,还望知无不言。”

  “殿下放心,臣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忠职守。”

  临别前,刘辩问道:“文和可有什么话要跟我说?”

  贾诩继续表忠心:“殿下大恩,臣必不敢忘,定当尽心竭力……”

  刘辩原还想着贾诩会不会问称赞他的人是谁,但直到离开,贾诩都没开口。

  只能说,一丁点风险都不愿意冒,不愧是他。

  之后,刘辩带着小万年去逛了逛对她来说很新鲜的永安宫,数个时辰后方归皇宫。

  ……

  刘辩见完贾诩没几日,假益州刺史种拂上书。

  其奉命安抚广汉郡百姓,至绵竹县,有百姓告发当地黄巾贼马相试图勾连受郤俭荼毒之民,意图谋反。

  时已聚集千余人。

  种拂乃以益州兵曹从事贾龙引兵击之,破其众,斩之。

  种拂是雒阳人,曾任颍川太守,在任期间拒绝了皇帝傅母程夫人的亲族霸占地方山泽的要求。

  后入朝为太中大夫,二月底作为使者假节去益州调查。

  起初他弹劾郤俭的奏书抵达雒阳,没两日,才到任的广汉郡监察从事的奏书也被送到了尚书台,说法与种拂一般无二。

  在之后商议益州刺史的人选时,便定下使种拂暂代刺史,待到郤俭受廷尉审过之后,再根据种拂在刺史任上的作为决定去留。

  如今看来,种拂假益州刺史前的“假”字可以去掉了。

  刘辩在事后想来,尚书台和三公府大约在选定使者人选时就考虑到了接替的可能性吧。

  他也因此回想起,这个马相大约就是历史上刘焉入蜀的契机了吧。

  刘辩还记得汉中那边还有一个五斗米教,只是不知道如今发展的如何。

  对于这件事,尚书台给出的初步处理意见是召有司商议以种拂为益州刺史,并令种拂巡视广汉郡诸县,查找黄巾贼。

  刘辩在询问了卢植的意见后,又将种拂需要提前巡视的区域扩大到了巴郡、汉中郡等广汉周边四郡。

  对于刘辩的要求,尚书台会传达给负责执行的三公府。同时,如果负责执行的三公府或代三公行事者认为有问题,也可以提出异议。但这种事通常不会发生。

  凡国有大造大疑,三公可通而论之。

  这就是所谓的三公议事,算是在国家大事

    上的一层保险。

  永初年间,羌人匈奴人同时作乱,蹂躏并、凉二州,大将军邓骘认为军情紧急,不能兼顾,想要放弃凉州。

  这一次“弃凉”就是因为三公议事的存在而破产。

  将这些送到尚书台后,他将这份奏书放到了要交由灵帝查看的那些奏书的最上面。

  如今虽然书写用纸尚未完全普及,但除了传统的诏书依旧使用竹简,很多都被替换成了纸与帛。

  不然全使用竹简可放不了多少。

  等到晚些时候,灵帝面对又一个因为主动求官之人而引发民变的血淋淋的教训,即便是他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告诉刘辩,以后在任命地方官时,西园那边一定会等到朝廷先任命后,再收钱!

  灵帝又解释起了他的初心:“昔日那些官员动辄违背朕,朕便有意将那些主动求官者派到他们的家乡。”

  然后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

  眼见着天下似乎很平稳了,灵帝再次起了出巡去河间老家的念头。

  这次他的理由更充分了,刘辩作为太子,可以更加名正言顺的监国。

  还能顺便考验一下,没有他这个父皇的帮助,刘辩能不能治理好国家。

  还表达了不让刘辩随行,让他留下监国的必要性,并安慰刘辩下次一定。

  随后灵帝很任性地宣布了出巡计划。

  刘辩原本还想以八校尉经历的训练还不够,战力不足,灵帝则表示可以将八校尉部和北军五营各带一半。

  于是乎刘辩开始考虑究竟是把王芬这个冀州刺史给免了,还是钓鱼执法。

  如果是刘辩刚穿越的时候,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放任灵帝成为鱼饵。

  现在,他会考虑到王芬虽然好像菜的过于明显了,但为了防止万一灵帝在面对兵变时做出某些作死的骚操作,刘辩还是决定先把王芬这个不确定因素召来雒阳。

  至于理由,很好找。

  王芬是名士,调来雒阳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天子出巡,自然不可能说走就走,尤其是雒阳距离河间并不算近的情况下。

  在出发之前,灵帝出巡的诏书已经发往沿途的州郡长吏处了。

  当诏书来到冀州刺史王芬府上时,故太傅陈蕃之子陈逸、南阳许攸与青州方士襄楷正在王芬府上。

  年初二月时,天象有变,有星孛于紫宫,于是襄楷曾对王芬和陈逸道:“天象显示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这回真的要被灭族了。”

  王芬、陈逸闻言大喜,于是和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为帝。

  同时邀请平原名士陶丘洪、华歆一同参与谋划,但被拒绝。

  王芬认为陶丘洪、华歆作为名士,不会揭发他们。

  后来曹操回雒阳,许攸建议写信给曹操,作为内应。

  但陈逸认为曹操目前高官厚禄,曹操之父曹嵩位居三公,不值得信任,遂罢。

  如今,他们终于等到机会,许攸给王芬出了个主意:“使君可以黑山贼侵掠郡县为由,上书增加麾下募兵。如今募兵不需等到朝廷批示,正好利于我等行动!”

  王芬以许攸此言大善,从之。

  奏书送向雒阳次日,王芬乃得诏书,诏其入朝为侍中。

  吃了药,睡了一觉,出汗之后感觉好多了,大家也要注意身体哦。

  重复的可以刷新一下,不好意思哈。

  明天上架,待会写个上架感言就睡了,早起码字。

  

第73章 上架感言

  首先必须感谢大家的支持,今晚编辑告诉我,我的追读有一千四,说实话,完全没想到能有这么高。

  感恩!

  感谢我的编辑青狐大大,我还记得被捞的那天是个周日。

  然后……不知道说啥了。

  就觉得码字的时间过得好快。

  就先这样吧,晚七点,不见不散。

  再次感谢大家看到这里。

  还有,关于爆更,只能说请相信一个手残党想要赚钱的心。

  我会努力的!

  

第74章 风雨如晦(现在发不了VIP)

  作为天使向王芬宣布诏书的乃是宦官左驺。

  他早先在羊续处吃了瘪,知道王芬是和羊续齐名之人。虽没得到免除王芬礼钱的命令,需要索取礼钱,但态度好了很多。

  随后他发现王芬果然不像羊续那般阴阳怪气,就连礼钱都没拒绝,只是说要稍加筹备。

  左驺只觉得名士之间,亦有差距!瞧瞧人王芬,多好说话,哪似羊续那厮顽固。

首节 上一节 37/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