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51节

  当然,最关键的是,关羽治军很严,骠骑将军府的部曲属于募兵,具备不兹扰百姓的前提条件。

  如果这些部曲能做到抑制权贵恶吏的作用,将来未必不能以他们为基础,组建一支东汉版的锦衣卫。

  正是怀着这样的期望,刘辩在事成之后特意召见了关羽,告诉他一定要严明军纪,除了巡查不法之外,还需注意情报的收集。

  关羽则郑重承诺:“臣必不辱使命!”

  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样子。

  ……

  公文来到河南尹所在,袁术看完后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过去,他的治下向来豪族百姓安居乐业,别管真不真,反正都未曾发生过这等丑闻被送到尚书台的事。

  袁术当即遣人把雒阳令叫到府衙狠狠地大骂一顿,又道:“不过是个下贱的部曲而已,便是他董重来了,我袁公路也不惧他。你依律法办事,若有违禁犯法者,尽可以处置,有哪家权贵来找你,尽可推到我这儿来。若是雒阳治下再被何车骑的部曲抓住把柄,莫怪我不留情面!”

  雒阳令不敢反驳袁术,回去后叫来雒阳市长、市丞,将怒火转而发泄到这两人的身上,末了也同样吩咐道:“不过是个寻常部曲而已,便是骠骑将军来了,也有袁府君在前面顶着。你们不要怕,遇事秉公处置……切记,莫要被车骑将军的部曲寻到错处……”

  两人出了县衙,他们都是相熟之人,也不避讳,市丞问道:“种公怎么看待方才明廷所言?真要对权贵的子弟奴仆秉公执法吗?”

  种市长摇了摇头:“伱到底年轻,还真信了他的鬼话,河南尹高高在上,还能时刻在意我等小吏的死活不成?就算当时没出事,如何能躲得过后来的报复?”

  市丞深以为然。

  

第97章 荀彧的奏书

  种市长回去后,又召集来了隶属于雒阳市的十来个一百石的啬夫,以及俸禄不足百石的斗食、佐史,共三十多人。

  他也传达了上官的训斥和命令。

  不过种市长终究知道小吏的难处,说道:“依照过往经验,少则数日,多则一两个月。你们瞧着吧,那些消息灵通的自会在这段时间有所收敛。至于仍顶风作案的,若非你们原本就认识的那些,多半不会是什么招惹不得的权贵,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车骑将军的部曲巡逻时,尔等定要机灵些,好言好语地应对。有什么事及时遣人告知我,莫要被人抓到错处,否则我也保不住你们。”

  在场之人齐齐称是。

  搞定了张温,在下午处理尚书事前,等到卢植等人都到齐了,刘辩说道:“我批阅奏书,常常有新的收获。天下的事情这么多,一定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我想请百官上书,论朝政得失、郡国弊病,卿等以为如何?”

  卢植称赞道:“殿下广开言路,此乃贤德之举,有何不可呢!”

  樊陵等人也是连连称赞支持。董重经过之前的弹劾,也有些别扭地称赞了刘辩两句。

  广开言路属于政治正确。

  刘辩觉得如果放到游戏中,这一举措至少也能来个声望+3。

  不过百官上书局限于六百石以上的朝中官员,这些人基本过了年少热血的阶段。

  对于刘辩来说,如果能多发掘出一两个愿意说真话的官员,他就心满意足了。

  很快,这一决定便落在纸上形成公文,出现在朝中百官的案头。

  随着消息的发酵,在朝野内外为刘辩赢来了诸多赞誉。

  而原本有批评车骑将军部曲可能会兹扰百姓的声音因此被掩盖了一些。

  于此同时,回到军中的关羽召集隶属于车骑将军的八百部曲,开始分配任务。

  过去雒阳的军队之中,有在雒阳巡逻之权的唯有执金吾,但执金吾还要守卫武库,巡逻的范围也仅限于雒阳城内。

  关羽则要分配兵力,兼顾雒阳内外,尤其是城外的里坊和市。

  董重的部曲强买布匹,就发生在城外的南市。

  刘备为雒阳北部尉时,关羽对于其所辖事务也是很上心的,虽然没帮刘备想出什么媲美曹操五色棒的扬名计策,但对雒阳的情况也算是清楚的。

  原本他训练这些部曲是为了打仗,如今转为巡逻,侧重点不同,自然不能一声令下就改了兵种属性。

  但这也难不倒关羽,昔日刘备当安喜县尉时他也积累了许多经验,而且无论是刘辩还是何苗都没要求他立马带人参与巡逻。

  训练期间,刘辩则派人向他传达了对于这支部曲的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百姓一粒米一尺布,不收一钱贿赂!”

  “买卖公平,不踩踏田亩,不调戏妇女。”

  关羽读完,觉得

    这些要求通俗易懂,而且非常合理,是对于现有军纪的很好补充,马上向兵卒宣讲。

  宣讲完后,关羽不忘说道:“太子殿下有言,如能谨守这些事项,年前必有重赏!”

  因关羽素来以身作则,常与普通兵卒共饮食,若兵卒有事,关羽也会将之视为自己的事,在这些部曲中向来一呼百应。

  虽有人觉得这些要求过于复杂严苛了,但在关羽的要求下,最终还是很顺利地让每个人都将之牢记在心。

  等到将士们都明白了接下来的任务,关羽这才找上何苗。

  正式开始巡视雒阳内外。

  而这些举动吸引了诸多目光,御史台中并未前往地方州郡的侍御史们更是做好了准备,只待这些部曲犯下错误,便要上书弹劾。

  ……

  这时,百官对于“朝政得失、郡国弊病”的奏书,也陆续落在了刘辩的案头。

  刘辩翻看了前面好几份奏书,不出他所料,全是认为宦官祸国的。

  然后这些奏书也不出意外地被刘辩放到一旁去了。

  然后,他看起了下一份奏书。

  刚一打开,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奏书来自荀彧,他的黄门侍郎六百石,正好处在能上书的门槛上。

  荀彧在开篇引用了些圣贤道理之后,第一件事便将矛头对准了目前的选官制度。

  他认为选拔官吏应该依据士人的才能,而非士人的家庭情况。

  根据刘辩的了解,目前门生故吏满天下的“阀阅”们,在同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之下,就该轮到颍川荀氏和沛国桓氏这等在上升期和衰落期的经学家族了。

  所谓阀阅,乃是章帝所言。指的便是那些以经学传家的家族靠着与门生故吏缔结隶属关系,从而影响察举选官,并作为地域性的小团体进一步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

  如羽林中郎将桓典便出身于沛国桓氏,只是桓氏自梁冀当政之后便已经有了衰落的趋势。

  不过这些阀阅向来互相通婚,只要族中人才没有断层,与门生故吏的联结没断,便也衰落不到哪去。同样可以凭借门生故吏垄断官员选拔。

  荀彧能在开篇写出“背叛阶级”的话,刘辩决定认真看下去。

  其二,荀彧提及目前郡国的太守、国相已经开始插手县令县长的任命,朝廷对此没有作为,他认为这是非法的行为,必须禁止。

  刘辩非常认同。

  这是放权给太守的恶劣影响之一,不过因为其本身就是违反律法的行为,禁止倒没那么难。

  其三,荀彧认为民间盛行卜筮,不仅寻常的百姓会去占卜,就连官吏也参与其中,他认为这些事需要被抑制。

  又言所通行的刑罚律法已经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局面了。所谓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要用刑罚去震慑潜在的犯罪者。

  还有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存古今之学……

  如是种种。

  在奏书之中,荀彧也没有忘记将圣人的言论、圣王的作为穿插其中,用这些来佐证他的建议的合理性,并以此达到“渐敦教化,王道两济”。

  刘辩通过这份奏书,仿佛看到了一个无比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亦或是一个极富理想精神的实干家。

  这让刘辩忽然想到了诸葛丞相。

  

第98章 云台对

  对于荀彧的奏书,刘辩必须做出回应,他第一时间召见荀彧。

  不得不说,哪怕没有后世记忆中名气的加成,光凭这份奏书的内容,即便是个籍籍无名之辈,也足以让刘辩重视。

  这应该就是王佐之才的含金量吧。

  荀彧被征辟担任黄门侍郎也有近一年了,刘辩觉得正好也听一听不同于卢植这些老成持重大臣的声音。

  荀彧爱用熏香,相传他“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刘辩以前没什么察觉,如今面对面的时间稍长一点,果然闻到了一股与宫中所用熏香不同的幽兰之香。

  在就奏书的内容稍作讨论之后,刘辩屏退郭胜等宦官,只在殿中留下他与荀彧两人。

  荀彧愿意跟他说真话,切实指出朝政中的真实情况,刘辩也愿意坦诚相对。

  投我以木瓜,报之于琼琚。

  他问道:“自我知政事以来,方知天下盗贼四起,乃有聚众叛乱攻杀长吏者。而今年初河东白波贼叛,其前因后果已有定论,实乃官逼民反。然官吏贪腐欺压百姓,岂止于西园买官者。吾所见百姓不安,国朝不宁,卿谓计将安出?”

  荀彧对此早有准备。

  谁说古代没有标题党的。

  荀彧就很敏锐地察觉到了刘辩对于这些朝堂内外政治过失和弊病的关注。

  他通过点出了其中一些问题,从而吸引刘辩的注意力,进而得以面见刘辩。

  他最终的目的在于向刘辩诠释自己的治政理念。

  荀彧答道:“臣以为,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

  在刘辩的注视下,他进一步解释道:“所谓四患,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弄虚作假会扰乱道德风气,图谋私利会破坏法令纲纪,任性放纵会致使行为越轨,奢侈浪费会败坏规章制度。道德沦丧,法令崩溃,人的行为没了约束,欲望也得不到限制。是谓四患。”

  “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

  刘辩点头认可,这四者是对如今吏治崩坏状况的最好阐释。

  “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彰显国家的法律。是谓五政。”

  刘辩继续点头,鼓励农桑,引导公序良俗,施以文章教化,增强军备,严格法令,这五项同样是良言。

  按照荀彧四患五政的政治纲领,成为一个合格的裱糊匠完全不成问题。

  以之为指导,刘辩甚至还有机会来个众正盈朝,死后大概也能得个“仁”的美谥。

  四患五政称得上治国的良言,但对于门阀政治兴起的阶段,还显不足。

  门阀政治有多垃圾不必多言。

  执掌国家的决策者们执掌国政的优先目标不是国家利益,而是通过各种精致利己的政治计算从国家攫取个人和

    家族利益。

  魏晋南北朝,荒唐且美好……多么小布尔乔亚的话语,如果一家人整整齐齐、死亦同锅烹也算美好的话。

  刘辩便深入地问荀彧道:“兴农桑是国之大事,可而今富者阡陌连野,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前七郡国水灾,卖身为奴者不知凡几,国家岁收无以为继,继而使朝廷无力安抚百姓。以卿之见,当从何处入手?”

  荀彧当然明白刘辩屏退左右的含义,这一年来他身处内朝,看得分明。

  他起初只想进言“四患五政”,此致治之术并非是他一人总结的,而是颍川荀氏多年积累的结果。

  今上显然是不愿意接受这一套说辞的,可太子却像是能纳言之人。

  荀彧原本没打算说得过多,能让太子知晓这一策论便足矣。

  可如今,他听闻太子对于五政的思考和对百姓的关心,远远地超过了他的预期。

  荀彧愿意多说一些。

  他对此并非没有思考,回答道:“国家在收取田租之时,会考虑到田亩的产出,在收取算赋时却做不到根据百姓的家产来进行调整。百姓承担的算赋要远高于田租,但却不分贫富。且算赋须得以钱计,而百姓家无闲钱,为算赋尚需卖布卖粮,便有商人低买高卖以此牟利,损害百姓,增加百姓负担。”

首节 上一节 51/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