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6节

  叛军进军的鼓声再度响起,傅燮熟练地呼喊士兵靠着外城墙躲避箭羽,但奇怪的是,他们半天都没等到。

  “援军?是援军!府君,援军来啦!”有人大着胆子朝城外张望。

  傅燮听到旁边有人呼喊,仿佛从脊梁中涌现出了一股力量。

  他透过女墙望去,是一面面代表着炎汉火德的红色旗帜。

  那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颜色!

  傅燮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看着这抹红色从叛军侧翼穿插而过,引起一片混乱。随后汉骑军分成两股,来回在乱军中穿插,利用叛军阵型的混乱所向睥睨。

  傅燮看明白了援军的用意,他们想要驱赶侧翼的叛军去冲击王国的中军。

  可叛军能在凉州肆虐,岂是这么好击败的,王国在中军的弓箭手并不在乎同袍,箭雨与长枪不分敌我,逼退了援军。

  傅燮举起长枪,大呼:“还有余力者,随我开城门,迎接援军!”

  他明白,失去了突然袭击的优势,援军已经无法对严阵以待的王国中军造成多大威胁了。

  这支援军自然就是皇甫郦与刘备所带领的前锋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能在汉阳郡遇到叛军攻城,但短暂的惊愕之后,他们发现了一個绝佳机会——叛军也没考虑到他们的骤然到来。

  可惜叛军中不缺懂得排兵布阵的将领,中军阵型严密。皇甫郦与刘备只能选择从侧翼,对叛军的附庸所在进行突入。

  他们先用无人的马匹冲击敌方阵型,骑兵紧随其后。之后,关羽与张飞各自一骑当先,带领一部人马冲锋陷阵。

  在尝试一鼓作气击败叛军失败后,他们没做犹豫,直接冲向了还在坚守的城池。

  活跃在外围,未受乱军影响的匈奴骑兵被汉军的战力所怯,不敢追击。

  傅燮提前打开了城门,前锋顺利进入城内,在傅燮、皇甫郦的安排下部分精锐带着弓箭上了城墙。

  等到王国派出的骑兵追至城下,迎接他们只有紧闭的大门,他们只能止步于弓箭射程之外。

  皇甫郦与刘备巡视着城墙,短时间内,王国应该不会再组织进攻了。

  他们望着一个个精疲力竭的守城士兵……鲜血与伤口。

  “府君,我等来迟矣!”

  “不迟,不迟,尚未迟也!”

  

第13章 冀县内外

  韩遂,原名韩约,在凉州叛乱刚开始时,因为他与同为金城郡府从事的边允素有声望,一同被叛乱的羌人北宫伯玉和李文侯携裹。后来两人遂化名韩遂与边章,成为一部首领。之后,前去镇压叛乱的湟中义从在宋建、王国的带领下加入叛军之中。

  当年,他们就趁着汉室没有防备,一路劫掠到了三辅。

  被击退回金城郡之后,叛军内部发生内乱,北宫伯玉、李文侯、边章俱死,韩遂、王国、宋建兼并了死者的部众。

  内乱过后,韩遂与宋建推举王国为首,王国自称合众将军,并吸纳了响应叛乱的陇西太守李参与马腾。

  这些叛军贼首全都有在汉室为官的经历,王国的中军大帐也几乎与汉军相同。大军侧翼被击破,还未做休整,当日是无法攻城了。

  待到来袭的汉军避入城内,贼首们纷纷来到王国的大营商议。

  王国问起两部汉骑的来历,但在场的没人知道。

  韩遂曾去过雒阳,知道雒阳与汉阳郡一千多里的距离,分析道:“虽不知这两部汉骑具体来自何处,但自耿鄙之死至今,我军每日行军不停,日六七十里,沿途诸县甚至不知耿鄙之死,皆一战而下。我以为,雒阳此刻未必知晓耿鄙死讯。这两部汉骑不管是从哪里来的,短时间内都不会再有援军抵达汉阳了。不过为防意外,还是要多派斥候,亦要遣人至三辅探查。”

  李参和马腾虽是新附之人,但手上有兵,还是说得上话的。

  李参道:“冀县城中本就兵少,即便加上这两部人马也绝对没有三千人,只是因为城池坚固,不好强攻。不若留下些许人马在此处看守,我等趁雒阳不备,直驱三辅之地。届时取下长安,发讨伐檄文,定然天下震动,必有豪杰群起响应。以三辅为基,凉州为后备,合众将军亦可趁势而为。”

  李参作为一个两千石,他想的当然不是从贼劫掠,而是真正的造反。

  汉阳距离右扶风六百里,京兆长安八百里。

  步骑混合行军,要抵达右扶风西边的陈仓,要不了十日。若是轻骑先行,那就更快了,至多五六日。这还都是在保留战斗力的前提下。

  韩遂并不认同李参的想法,也没有李参那么大的野心,他反驳道:“我军上次进攻三辅前,虽然也没有攻下冀县,但当时冀县的守军缺乏骑兵,只有守城之力。

  今时不同往日,须知困兽犹斗,更何况这两部精锐汉骑?若是我军东去三辅,一旦汉骑脱困,搅乱我等后路,又该如何?况且如相如所言,拿下长安何其难也。”

  韩遂又向王国建议道:“今骑兵入城,如瓮中之鳖,我军只需封堵冀县四处城门,攻城即可。到时汉骑必将下马守城,如自断一臂,灭之易尔。”

  王国一时之间不能下决断,他明白韩遂的话最有道理,

    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参描述的前景让王国狠狠地心动了。

  李参闻言再劝:“将军,兵贵神速啊!”

  王国思虑再三,终究还是理智占据了上风,决定道:“抓紧打造攻城器械,明日继续攻城,本将亲自督战!”

  最后,他又派人给后方征调兵员的部下送信督促。

  王国意气风发,如今他将兵三万便已称霸凉州,待到整合各郡,征兵十万,天下何处去不得?将来少不得要去长安圈一圈地。

  ……

  汉阳郡,冀县。叛军停止了攻城,原本带着傅干躲藏在城中的主簿杨会也走了出来,协助傅燮安排伤员救治和战死者家属的抚慰工作。

  等到一切妥当,皇甫郦与刘备带领的汉骑也被安置好了,傅燮终于有时间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傅燮叹道:“士达与玄德但凡晚来一刻钟,我怕是就见不到你们了。”

  皇甫郦知道傅燮想要的不是安慰,直言道:“我临行前,曾听叔父感慨,若非史侯相助,绝不会这么快出兵。叔父托侄儿转告傅公,仕途起伏不过一时之事,不妨静待来日。”

  刘备也说:“若非史侯相助,备焉能在此与府君相谈。”

  傅燮听完万分感慨:“我离开雒阳不过一年,竟不知史侯,当真是消息闭塞了。”

  感慨几句,平复心情后,傅燮很快谈起了正事。

  这个时候,他才从皇甫郦和刘备口中得知耿鄙遭遇兵变身死的事情。这还是后者从抓到了叛军斥候口中问来的,足以看出叛军行军之快。

  傅燮说:“当初耿鄙不听我的劝告,仓促行事,我便知道会有此日。我向朝中上书之后,一直在为守卫冀县做准备,但却没想到耿鄙败亡地如此之快,而陇西太守李相如和军司马马腾也从了贼,这事要尽快让雒阳知晓。”

  皇甫郦答道:“今日探得叛军踪迹,便已经派人送加急军情了。只是大军再快,自雒阳来一千七百里而来,也得月余时间。敢问傅公,城中粮草如何?人力几何?”

  傅燮对城中的人口粮草了如指掌,说道:“冀县城池不大,原本就有郡兵。耿鄙走后我又就近征召,今日战后除去伤亡有七百余人。这几日再对民夫多加训练,足以守城。如今多了两部人马,人力已经不成问题。”

  可人力没问题,粮草却有些支撑不住了,他大概估算了一下,原本城中的粮食勉强够用三个月的,按照他最初的打算,若没有战争足以撑到城外的冬小麦成熟。

  但现在外有强敌,加上新来的两部人马,战马可是吃粮大户,府库粮食能支撑的时间立马减半,这样粮食问题立马就捉襟见肘起来。

  要知道,即便朝中大军来了,也很难立马解了冀县之围。

  三人都是知兵之人,没有人提杀战马这种自断手脚之事。

  相反,他们很容易就有了一個共识:城里缺粮食,城外呢?

  有这么精锐的骑兵,不去抢他丫的岂不是浪费了!

  傅燮当即拿出周边地图,与皇甫郦和刘备细细谋划起来。

  

第14章 雒阳趣事

  雒阳接到刘备等人传来的紧急军报,时间已经来到三月末了。

  在此期间雒阳并不平静。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自西园卖官以来,最大的单笔消费已经产生了。

  它的创造者是曹操的父亲曹嵩,花了整整一亿钱,买下了三公之一的司空。

  一亿钱看似只有一个小目标,但无论放在哪个时代,其实都是一大笔天文数字。曹嵩送来的一亿钱中铜钱和用来折钱的黄金都有,加起来也有数万斤了,不论是筹集还是运输都是一件麻烦事。

  考虑到西园一放出收复凉州钱的消息,曹嵩就迫不及待去了西园,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早就有此打算。

  刘辩不知道曹操听到会怎么想,根据他打听到的,在黄巾之乱之后,朝廷任曹操为东郡太守,但是他以病辞官,目前正在家乡隐居。

  想必到时候这位一代枭雄的表情一定很好看,只可惜刘辩是欣赏不到了。

  不过曹嵩倒是有趣。郭胜告诉刘辩,在咱们的曹司空花了一亿钱之后,有人拿着当初崔烈只花了五百万钱买下司徒的事嘲笑曹嵩。但曹嵩不以为意,对外宣称说,他这一亿钱不是为了买官,而是单纯为了支援朝廷对凉州作战,乃是利国利民之举。

  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当过九卿,但宦官的标签一直让他不受士人待见,如今花了这一亿钱,本来比较差的风评反而好了不少。

  旁的不说,起码他以司空参与皇帝安排的会议时,太尉张温、司徒崔烈、尚书令卢植、卫尉杨彪、射声校尉马日磾等人对他十分的和颜悦色。

  且不说张温和崔烈,卢植、杨彪、马日磾当初同蔡邕等人在东观典校官藏《五经》记传,并参与续写东观汉记,是货真价实的经学大家,在士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曹司空非常满意。

  另外十常侍中,除张让以外,其他十一位中常侍果然同张让一样,也都各自捐了一千万钱。

  十常侍是懂阴阳怪气的,他们故意挑着灵帝召见大臣们商讨如何消灭凉州叛军的时间,而灵帝也想向大臣们证明一下他的宦官还是知道为国分忧的。

  他们的说法和张让一样,为陛下分忧云云。也都说是多年积累的家产,他们不敢把话说的太死,毕竟这一千万钱只是他们家财的一部分。

  这些已经足以灵帝感动万分,甚至高兴之余还提出既然十常侍不要官位,他要给十常侍封列侯。

  这个时候的十常侍无比后悔他们选择的时间点。

  果不其然,在群臣的劝谏下,灵帝大约也意识到一千万钱买一個有封地的列侯太便宜了,哪怕是列侯中最低的亭侯。随后灵帝顺势纳谏,封列侯的事提也不提了。

  以致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刘辩总能在张让、赵忠、郭胜等人的脸上看到懊悔的神情。

  十常侍最羡慕曾带领他们的宦

    官曹节,不是因为曹节带头诛杀了窦武陈蕃,而是因为曹节先是长安乡侯,食邑六百户,后来改封育阳(县)侯,增加食邑三千户。

  但他们也明白封列侯的难度,十常侍皆被赐了关内侯,关内侯比列侯可差远了,只有俸禄,也不能世袭,西园的关内侯五百万就能买到一个,列侯是根本就不卖的。

  在曹嵩的带领下,收复凉州钱聚集的速度比一般时候卖官时要快一些。幸而灵帝卖官还是有些许底线的,会考量买官者的家世、名声和过往履历,不会说随便来个人拿着钱就能把官给买了。从而把卖官对官僚体系的破坏性降低一些,当然,只要西园还在卖官,不论做什么措施都是亡羊补牢罢了。

  灵帝对收复凉州钱的表现也很满意,卢植等人虽然觉得这军费来的不甚光彩,但终究是从无到有,总比皇帝捂着私房钱不松口要好。

  有人满意,同样也会有人不满意。

  刘辩结束在东观的课业,正准备去玉堂殿看看,然而半路上就被董太后拦住了。

  董太后对于钱财的喜欢不比灵帝来得少,甚至可以说灵帝如此爱钱,其中绝对少不了受了董太后的影响的因素。

  与灵帝喜欢把钱财花在享受上不同,董太后大约是年轻时穷怕了,她就喜欢钱财越来越多的感觉。

  作为最先提出让灵帝卖官的人,董太后始终觉得西园钱既是灵帝的钱,也是她的钱。灵帝用来修建园林啥的自然没问题,但借出去充当军费就有问题了。

  对于董太后来说,把钱借给朝廷使,不是有借无还嘛!况且,所谓收复凉州钱本质上不还是原本属于她的卖官钱,换了个名目就与她无关了?

  当董太后从董重口中得知这个主意是刘辩出的,当即出了永乐宫(西宫),来找刘辩的麻烦。

  面对董太后的大声斥责,刘辩只保持着最基本的礼仪,对董太后说的话不置可否,反正听董太后说话他又不会少块肉,难不成董太后还能打他不成。

  “你马上去同你父皇说,别再搞什么收复凉州钱了,那原本就是私钱,凭什么作为公用?”

  刘辩沉默不说话。

  董太后急了,对一旁的中常侍孙璋说:“去取我的竹杖来,今日我要亲手教训一下这个不肖子孙!”

  真敢打啊!

  孙璋连忙劝说:“太后玉体尊贵,何必同史侯置气,史侯被太后训斥了这么久,定然也知道错了。陛下想必也在东宫等着史侯呢!”

  刘辩听出了孙璋的暗示,但认错是不可能的认错的,真要打他,刘辩准备撒腿就跑。

  他目前在后宫中,董重和侍卫都无法进来,他倒不信了,除了董太后外的内侍和宫女真有谁敢上手拦他。

  “你瞧瞧,他哪里知错了?”董太后怒道,“快去,取我竹杖来!”

首节 上一节 6/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