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清退的宫女和宦官又分三类,第一类是可以投亲靠友,而且亲人愿意接收她们,每人给一百贯钱和两百匹布以及二十亩土地,放她们回家,大概有三千人左右,基本上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儿。
第二类是没有家人投靠,且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宫女,则由内府总管牵线,许配给尚未成家的皇宫侍卫,同样给予百贯钱和两百匹布以及二十亩土地作为嫁妆。
这一类宫女最多,大概有万人,她们中其实大部分都有家人,只不过家人也不愿意她们回来,隋朝婚姻很讲究嫁妆,她们回家会给家庭带去很大的负担。
最后一类就是年纪在三十岁以上,已经无法嫁人,又无处可去,那就留在皇宫办的白云药局做事,可以养活自己,也算是有个归宿。
至于宦官,一部分年纪大的留在药局,另一部分则释放还乡,给五十贯钱和五十亩土地。
这样清理下来,皇宫最后只留下一千名宫女和三百名做粗活的宦官。
而与此同时,萧夏补了三名昭仪,一个是太原王家之女王雪飞,一个是京兆韦家之女韦湛柔,还有一个便是李渊的小女儿李宜兰。
这是很明显的政治联姻,笼络关陇世家、河东世家以及在海外建国的李渊家族。
十二月初,暴风雨席卷中原大地,洛阳顿时变成了白雪皑皑的世界。
第792章 巡视报馆
时间一晃到了中兴二年的正月下旬。
这天上午,舍人陆逸在门口道:“陛下,裴相国求见!”
“让他进来!”
片刻,裴矩快步走进御书房,躬身行一礼,“微臣参见陛下!”
“裴相国,科举报名今天开始了吗?”
“正是!今天到二月下旬都是报名时间,三月初五,科举正式开始!”
“报名人多吗?”
“应该很多,据微臣所知,有数万考生在新年后就来京城了。”
萧夏点点头,笑问道:“你手中拿的是什么?”
裴家连忙将手中的报纸呈上,“陛下请看!”
“居然出来了!”
萧夏大喜,连忙接过这份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朝政旬报》,这是萧夏从十几个名字中定下来的,准备每十天一期,分发到各郡县,人人皆可订阅。
萧夏翻开报纸细看,无论字迹大小和清晰度,行间排列,还是报纸的整洁程度,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虽然不能和后世的报纸相比,但已经相当不错了。
“不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看看去!”
这一刻,萧夏对日报的出来,充满了期待,他和裴家来到了报馆。
报馆位于紧靠皇城的清化坊内,是一座占地五亩的官仓,被改造为报馆,门口竖着一块大木板,上面贴着招募撰笔的通告,‘三十岁左右,文笔上佳,头脑敏锐,性格活泼,待遇优厚。’
馆主褚亮和总撰温彦博两名官员已经在门口等候了,温彦博从幽州归顺朝廷后,被任命为礼部郎中,他对办报充满了兴趣,主动向褚亮推荐自己,经裴矩同意后,温彦博被任命为总撰,所有的内容都有他负责审核,目前有四名撰笔,三人来自国子学,一人来自县学助教。
褚亮给萧夏介绍自己的长子褚遂贤,他目前出任总管事,就像大管家一样,整个报馆的运营都由他负责,上至人员招募,下至纸墨采购都由他负责。
萧夏很赞许褚遂贤能力,报纸印刷得如此高水平,这里面就有褚遂贤很大的功劳。
褚亮领着萧夏先来到一座大仓库前,介绍道:“陛下,这座主仓库就是我们印刷工坊,目前有五名印刷匠,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以后会慢慢增加!”
萧夏走进仓库,只见仓库很大,在一个角落,五名老工人正一丝不苟地印刷着《朝政旬报》。
“有五套板子?”
褚亮点点头,“对,一共拼出了五套板子!”
“一套板子一天可以印刷多少份报纸?”萧夏又问道。
“大概一百份左右!”
萧夏缓缓道:“褚馆主,你应该意识到最严重的问题在哪里了吧!”
褚亮叹口气道:“卑职明白,在板子数量上!”
将来一份日报销售量达三万份,那就需要三百套板子,需要三百套活字,还有造纸,一天三万张纸,一个月就近百万张,这需要多大的造纸工场,萧夏一阵头大,只能慢慢来吧!
走出印刷场,又来到了一座三层的砖木楼,一楼就是排字间,一共有三十名年轻人在苦练排字,其中还有十名年轻女子。
排字要求很高,不光是识字全那么简单,必须头脑敏锐,手脚灵活,简单说就是心灵手巧,眼力也要极好,当然待遇也很高,每月能挣十贯钱,一个人挣钱可以养全家了,关键还很稳定,
每个人坐在一个很大活字盘面前,活字盘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有同样的几个活字,最常用的字活字也最多,旁边抽屉里还有备用活字,不够用了再添加。
萧夏拾起一颗活字细看,活字非常小巧,方方正正,大小如一只蜜蜂,上面雕的字也极为精细。
“这种木质不怕变形吗?”萧夏问道。
褚亮摇摇头,“启禀陛下,这和雕版一样,军用木质,保证五十年不会变形。”
军队的弓弩枪杆都不会变形,都是反复浸油晒干处理,性态非常稳定了。
“如果很熟练了,每个人一天能拼多少套板子?”
“启禀陛下,我们这里最熟练一个女工匠,半个时辰就能拼一副板子,但问题是,他们最多只有半天时间拼字,其他时间要留给印刷。”
萧夏点点头,“所以要想办法,朕给你们提几个建议吧!
褚亮父子和温彦博都连连点头,“感谢陛下的建议,太有作用了。”
萧夏又笑了笑道:“当然,这样会耗费很多活字,另外还要专门有人来管理,否则会乱套的。”
“请陛下放心,我们一定会考虑周全。”
时间也差不多了,萧夏和裴矩走出报馆,萧夏忽然想到一事问褚亮道:“你儿子褚遂良是不是也要参加科举?”
“微臣次子确实要参加今年的科举!”
萧夏笑问道:“他去年秋试排名如何?”
“都畿道第七名。”
这个名次只能说勉强还可以,科举虽然是一份统卷,但绝不是按照成绩排名,而且分地区给名额,如果按照成绩录取,那么很可能江南考生占据九成以上,肯定会让天下沸腾。
历朝历代统治者要的是什么,是秩序,而不是公平,所谓公平也是做到秩序公平,简单说就是名额分配,按照道来分,每个道分多少名额。
考虑各种因素来划分,比如士子人数、税赋上缴多寡,还要政治上重要程度,再比如都畿道和西京道的名额会多一些,还有河西道也会被照顾两三个名额,否则他们一个都考不上。
只能说,在每个道内是公平的。
这和后世的高考同出一辙,为什么高考要分省录取,不是全国统一录取,原因就在这里。
第793章 科举到来
省试录取名单出来后,然后再进行殿试,殿试就是真正的科举排名,那些因为地域照顾而被录取的考生,排名肯定就在最后了,名称也叫做赐进士出身。
所以说各道的秋试排名就非常重要了,不管卷子难不难,但排名是很清晰的,比如江南道有二十个名额,你秋试排名是第一名,那么考中科举把握就比较大了。
为什么不能说肯定会考上,因为还有往届的士子也要参考,这就是变量。
都畿道的名额大概有十个左右,褚遂良排名第七,这个排名确实有点危险,
如果把往届士子的因素考虑进去,褚遂良的实际名次可能是第九或者第十,正好卡在边缘上,十分危险。
萧夏笑道:“令郎可以参加专科考试,他的书法非常出色,参加书画科就容易多了。”
褚亮躬身道:“回禀陛下,犬子确实有这个打算。”
。。。。。。。。
此时洛阳城内到处可见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
今年是科举改革第一年,备受天下各地读书人瞩目。
按照朝廷颁布的新科举制度,科举分为殿试、省试和乡试三种。
其中乡试又细分为解试、郡试和县试。
县试考过叫童生,社会地位提高了,见官可以不拜,但童生也是最容易得到,如果是正规官学毕业,那不用考,直接认定为童生。
如果是私塾毕业,那就需要参加县试,但也不难。
郡试考过叫做秀才,秀才除了见官不拜外,还有个好处,得到七品勋官,有住三亩宅的资格,也有纳妾的资格,还能进县衙出任二等吏或者三等吏。
商人们也想住三亩宅,也想纳妾,那就得有社会贡献,捐钱粮修路办学。
累计捐钱达一千贯后,就可以享受秀才的待遇了。
考中秀才后,还要参加每个道举行的统一考试,考试一般在八月或者九月举行,所以一般被称为秋试,但它的官方名称叫做解试。
当然,士子不用跑得太远,还是在本郡内参加考试,整个道的考试都是同一份试卷,各郡在同一时刻开考,考完后,卷子封存,送去每个道的督学府统一进行评卷。
解试以前没有,它是去年才出现,大背景就是萧夏准备提高道一级的权限。
解试有两个资格,成绩良好就能获得贡士资格,可以进京参加科举。
这个贡士门槛比较低,一般秀才都能考过,说白了,只要不是靠作弊拿到的秀才,那么只要参加解试,都能得到贡士资格。
没有什么发榜,年底前自己去县衙领取一张贡士证便可。
解试真正值钱的是前一百名,这就是考中解试的举人,在县里要敲锣打鼓,戴花游街的。
举人还需要得到朝廷派来的监察御史的认可,它的重要性远远不是秀才和童生能比。
获得举人头衔除了童生和秀才的好处外,最重要的是它能进官府出任一等吏,由朝廷发俸禄。
做满了十年一等吏,如果考评良好,就有机会提升为官了。
这是地方上的科举改革,但到了京城后,省试的科举改革又不一样了。
今年正式有了专科考试。
专科考试又叫偏科生考试,一共考六门,书画科、算科、律科、农科、工科和医科,他们首先要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要及格,简而言之,只要成绩不是很差就可以了。
更重要是,报考农、工、医三门专科甚至不需要贡士资格,也就是说,没有考过地方科举,也可以直接报考。
这一条让很多专科世家怦然心动。
科举结束后,就是专科考试,只考专业,当然,最多是书画科,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书法不错,所以要报考专科的书画科。
再比如你是个造船世家,对船只非常精通,然后就可以报工科,再注明一下造船业,就会有造船署的官员出题,考中后去学校进修几年,然后出来就任命为专业官员了。
如果考试双中,科举考中了,专科也考中了,那就直接授官,不用再去太学读书。
虽然科举是按照各道的名额录取,不是完全按照成绩录取,看似不公平。
但另一种公平还是存在的,比如江南道今年录取二十名士子,而你的排名是第二十一名,正好落榜,但你的成绩比都畿道的第一名还要优秀。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去读官办太学,太学的招收条件就是,成绩优秀的落榜生。
所以今年科举第一次有了优秀的概念,凡是试卷进入第三轮阅卷的,都可以认定为优秀。
优秀者直接被太学录取,太学下面有六所学校,国子学、算学、律学、农学、工学、医学,学制四年,能读出来,直接授予正九品官员。
所以进太学读书就有两类士子,专科录取士子和优秀士子。
傍晚时分,洛阳仁风坊的嵩山酒楼内坐满参加科举士子,士子们都是今天报完名后聚在一起喝酒,褚遂良和好友韦厉、王冠和也坐在二楼大堂内小酌。
他们三人的年龄都一样,只不过褚遂良要大几个月。
韦厉举起酒杯笑道:“听说今天报考书法科的人排了几里长,褚兄是不是压力很大?”
褚遂良微微笑道:“我当然有压力,但两位呢?你们也报专科了,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