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是草原商人或者吐蕃商人不再允许进入内地,只允许在边境指定之地进行贸易,这又恢复了汉朝以来的传统,推行边贸。
第三是扩大内卫的管辖范围,以前内卫不管外国人的经商贸易,现在针对外国人的违禁品管理也纳入了内卫管辖权限内,另外边境走私,也由内卫进行严管。
这样,内卫也会出现在边境市场以及出境口岸,严格管辖违禁品流出。
任何胆敢走私违禁品的外国商人,视情节轻重进行严惩,轻则重打五十棍、没收财物后驱逐出境,永不得入境,重则公开处斩,以儆效尤。
但最重要一条,《大隋王朝安全制度》开始起草,从律法进行规范,各地官府就有法可依,不用等内卫,各地官府发现苗头,就立刻进行堵漏处理。
随着一系列的制度出台,技术和禁品管控也为之一新,各种漏洞都被堵死,洛阳、长安、太原等地也见不到草原商人的影子了,大隋划出十四个口岸进行边贸。
时间进入三月,科举日也一天天临近,目前集聚洛阳的各地考生接近十万人,当然,这和今年的科举改革有关系,原本参加科举无望的大量算、农、工、医专科生也有机会进京参考,最后成为技术官员。
大隋王朝的官员体系除了武官和文官之外,又多了一类技术官,简称术官,术官下面又有技吏和匠工,也就是工程师和工匠。
这就是顶层设计了,注重科学技术,尤其是航海技术,必然会带来王朝的大发展。
文科和技术在发展的同时,随着天下统一,社会安定,遍地武馆的局面也渐渐消亡,取而代之各种学文和学技术的私塾和官学。
当然,武学也没有完全废除,是被各县官办的武校、还有各郡的士官学校、最后还有朝廷的军事学院等等取代了。
三月初五,天不亮,各个客栈的士子都纷纷起床,开始洗漱吃早饭。
褚遂良起床了,他的两个好友韦厉、王冠和今天不用参加科举,他们只是童生,没有考上秀才,便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不过他们可以参加三天后的专科考试。
至少有一两万人和他们的情况一样,沉溺于专业,就考不上秀才了,所以今年科举改革后,他们也有机会了。
洗漱完毕,褚遂良吃完早饭便下楼了,客栈前停满了牛车,参加科举的人数太多,科举统一在城外的大营内举行。
一辆辆挂着红灯笼的牛车出发了,灯笼上写着科举二字,一路畅通无阻。
东城外,一座巨大的军营已经矗立在洛水北岸,军营分为十座大门,延绵十里,对应着十大天干,每座大门又有十二考营,对应十二地支,所以一共有六十座考场。
因为战乱刚结束,读书人占总人数还是太少,所以没有具体分进士科和明经科,目前只有进士一科,要到天下稳定几十年后,读书人越来越多,进士科考试才会细分下去。
褚遂良的考号是丁亥考场第八帐二十四位,这时,牛车停下,车夫大喊:“丁字门到了,有没有下车的,赶紧了!”
“有!有!有!”
褚遂良连忙举手,跳下了牛车,他一眼看见了巨大的灯笼,一个‘丁’字格外醒目。
进门只允许携带考券,也就是准考证,其他物品一律不准携带,但也不需要搜身,这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这和明清科举不一样,明清科举是在一个个考号里,携带进去了就可以作弊,而现在科举是在一座大帐内,每座大帐有三十名考生一起考试,监考官站在大帐门口,盯着每一个考生,携带的作弊物品根本就没有机会拿出来。
就算躲过了监考官,旁边考生还可以揭发你获得加分,一旦作弊被抓,就没有机会再进行科举了。
所以进门虽然宽松,但后面的监管和处罚都很严厉,大家心知肚明,也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
褚遂良找到了自己的考位,在桌案前坐下,他是二十四位,偏后面,桌案上有个篮子,篮子里有笔墨纸砚和水杯蜡烛等物品,还有浆糊和糊名纸,和地方科举考试完全一样,大家都很熟悉。
这时,进来一名士兵提着水壶给他们杯子加水,这不是上茶,而是给他们研墨用的。
考试还没有开始,所有人都在研墨,很快,钟声敲响了,“咚!咚!咚!”十座大门缓缓关闭,考官开始发答题纸,士子们开始写考号、姓名、籍贯,还有考卷号,考卷号写在右上角,不用糊名。
每个人进考场时都拿到一个考卷号,因为考试考两天,会有两份考卷,考卷号就是方便考官把两份考卷合二为一。
每个考生都经历过地方上科举考试,都很熟练。
随着
每个考生都提笔疾书,考场上一片写字的沙沙声。
第799章 科举之路
省试的科举内容和解试完全一样,可以说,解试就是省试的预考。
第一天考贴经,第二天考两门,上午是诗赋,下午考论。
两天的紧张考试结束了,休息一天,专科考试开始,一共有一万八千人参加考试,其中书画科有一万人左右,律科有三千人,其他五千人则是算科、农科、工科和医科。
专科的资格要求比较宽松,只要童生以上就能参加,所以童生也好,秀才也好,区别不大,考中后需要再去学校读四年,好处就是这四年算入仕途年限。
如果是举人或者省试上榜的考生来考专科,那就不用再进学校了,考中即可授官。
专科是最大的科举改革,也是百花齐放,让各个行业人才得以出头的改革,是大隋王朝的顶层设计。
这次科举省试,录取人数一共为三百人,分配下去,最多是江南东道,录取人数五十人,江南西道和山南道都是三十人,剑南道、京畿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都是二十人等等。
另外,专科录取为两千人,其中包括专科考生录取一千人,科举优秀落榜生一千人。
这天上午,褚遂良和两名好友来到皇城,皇城广城内搭建了十几座发榜台,每个道一座,发榜台下挤满了考生,十万考生挤满了皇城。
随着号角声吹响,巨大的榜单挂出来了,名字很大,站在几十步外都能看清楚。
褚遂良忽然看到了自己名字,洛阳府褚遂良,褚遂良激动得浑身发抖,泪水一下子涌入眼中,他考中省试了。
好一会儿,他终于平静下,挤出人群,去看专科发榜,走到半路上,正好迎面遇到了韦厉和王冠和,两人也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们都考上了。
“恭喜褚兄,书画科第一名!”
褚遂良满脸笑容道:“我科举也录取了!”
三人大笑,这时旁边一个年轻士子行礼道:“请问哪位是褚遂良?”
“我是!”
年轻士子连忙行礼道:“小弟是长安阎立本,也报考了书画科,久闻褚兄大名了!”
韦厉连忙对褚遂良低声道:“他是书画科第二名,以绘画出名。”
褚遂良连忙行礼,“恭喜阎公子高中!”
阎立本笑道:“我们去喝一杯庆祝吧,我请客!”
众人来到洛神大酒楼,褚遂良这才知道,阎立本和自己一样,也考中了科举省试。
四人在二楼窗前坐下,酒楼里全部都是各地士子,格外喧嚣热闹,欢笑者有,痛哭者,失落者有,愤世嫉俗者有。
不过不少优秀考生都面临一个选择,他们虽然没有考中科举,却被太学录取了,要不要去太学读书,让他们很矛盾。
这时,有人喊道:“立本!”
阎立本一回头,顿时大喜,来了一个年轻人,正是他兄长阎立德。
“兄长怎么在这里?”
“和一群朋友聚会!”
阎立本给兄长介绍了其他三人。
阎立德听说褚遂良也在,连忙行礼笑道:“褚兄能否赐一幅墨宝!”
褚遂良摆手笑道:“不如坐下来一起喝酒。”
“那就打扰了!”
阎立德加了一个位子坐下,阎立本看见了榜文,知道兄长落榜了,他又问道:“兄长是优秀吗?”
阎立德点点头,“我被太学录取了,现在很犹豫,要不要去读书?”
韦厉和王冠和笑了起来,韦厉笑问道:“阎兄有什么爱好吗?”
阎立德点点头,“我喜欢绘画和建筑,曾师从宇文恺学了几年。”
韦厉笑道:“巧了,我也是被工学录取,不如我们一起去工学读书吧!”
阎立德叹口气道:“我现在后悔一件事,应该参加专科考试,这样我在工学读书也算仕途,四年啊!正好一个任期。”
王冠和笑道:“阎兄理解错了,据我所知,优秀生如果选农学和工学也是算仕途,不算仕途只是国子学、书画学、律学和算学,医学的话要基础,优秀生进不了。”
阎立德惊喜道:“是这样吗?”
韦厉点点头,“是这样的,朝廷为鼓励优秀生选工学和农学,所以四年读书也算仕途。”
阎立德大喜,“那我就选工学的建筑学,读出来便是正九品了。”
五人举杯喝了一杯,五人都各自有前途了。
次日一早,褚遂良来到皇城应天门参加殿试,正好遇到了阎立本,他们昨天省试录取,有做官的资格了,但科举本身还有名次,三百名省试录取者,还要继续参加殿试。
殿试只考一门,对策,这对褚遂良非常有利,他最弱的科目是贴经,强项便是对策。
“殿试考对策,贤弟有准备吗?”褚遂良问道。
阎立本轻轻点头,“听说今年朝廷要发动对突厥之战,我估计就是考这个。”
褚遂良小声道:“我听说是三道题,三选一,开疆拓土一题,民生一题,技术兴国一题,这是大范围,但具体考什么我不知道,估计就是贤弟说的,突厥是其中一题,正好契合开疆拓土。”
这时,钟声敲响,众人都走进了应天门大殿,大殿上摆放了三百张桌案,笔墨纸砚都准备好了,今天的主考官是相国萧瑀。
待三百名考生全部坐好,萧瑀高声道:“今天是殿试,为明卷,不用糊名,前三名为进士及第,第四名到第二十名赐进士及第,第二十一名到第一百名为赐进士出身,后面两百名皆为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为一甲,赐进士出身为二甲,同进士出身为三甲,最后授官时会有区别,希望大家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侍从开始发卷,褚遂良接过卷细看,果然三道题,《应对漠北之我见》、《人口增长良策》、《乡村治理论》,三道题可以任选其一,不低于三千字,限时三个时辰。
随着第二道钟声响起,殿试开始了。
这时,天子萧夏和五名相国都出来了,视察考生们的答卷。
萧夏走到褚遂良身边,一眼看见了他题目,《应对漠北之我见》,这道题比较好押,应该是做了充足的准备,说不定这里面还有其父褚亮的高论。
这倒没有关系,科举只是人生的第一步,能不能成为治世名臣,还要在后面漫长的仕途中体现出来。
第800章 大举北伐
次日上午,三百名士子站在应天门前,听取礼部郎中段文敬唱名,“进士及第三人,第一名京兆府崔元礼,第二名渤海郡高季辅、第三名洛阳府褚遂良,赐进士及第十七人,分别是第四名吴郡陆敏远、第五名京兆府阎立本”
在殿试中,北方士子明显占据上风,前一百名,北方士子占了六十二名,南方士子占了三十八人,这也是北方士子重对策,南方士子重诗赋和经义的区别。
虽然省试南方士子考得好,但殿试就是北方士子全面占优了,前十名只有一个吴郡陆敏远,他的《人口增长良策》很有见地,分别从粮食、税制、医疗、纳妾、雇佣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褚遂良提出了在漠北中心的娑陵水南岸、金山北麓以及辽东西部各建大型军城,长期驻扎重兵,并修建直道直通三座军城,同时在阴山修建二级军城。
这比唐朝的三座受降城还要激进,但前提是彻底战胜突厥,控制漠北草原。
唐朝的遗憾就是战胜突厥后从草原撤军,拱手又把草原主导权让给了铁勒各族,导致了回纥人的崛起。
接下来便是骑马夸街,接受洛阳满城民众的庆贺,这也是士子们最荣耀的一刻,然后是天子赐宴,最后是吏部选官。
直到三月中旬,延续了半个月的科举季才终于告一段落。
几乎就是科举开考的同时,二十万隋军兵分两路杀向草原,所有士兵都骑马代步,另外还有二十万头骆驼背负补给跟随。
突厥已经和汉朝的匈奴不一样,匈奴行踪不定,很难寻找,但突厥人基本上都生活在漠北水草最肥美黄金地带,也就是由娑陵水、额根河以及独洛水等水系组成的数十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地带,这里也是整个漠北草原的白菜芯。
占据了这里,也就控制了整个漠北草原,就像占据了最好土地的大地主,其他游牧民族都得给大地主当佃户。
这也是萧夏的宏伟蓝图,在漠北最富饶之地建设一座大城,驻军三万,用强大的火器作为统治根基,并把三万驻军的家人迁徙到这里种地生活。
三月下旬,李靖和裴行俨的二十万大军在阴山北部汇合,之所以分兵两路,主要是防止和突厥大军错过,现在两支大军合二为一,北面八十里外便是突厥王帐所在地。
上千名隋军斥候分成数十队,奔赴各地探查突厥军队的消息。
很快,第一个消息传来,突厥王帐所在地已经空无一人,突厥王帐和跟随部落都不见了。
二十万隋军没有选择,沿着额根水继续北上,两天后,隋军遇到了第一个突厥部落,这个部落来不及逃走,被一万骑兵包围,俘虏了八千牧民和数十万头牛羊,大大改善了隋军的补给。
李靖命令长史张公瑾进行审问,这里是突厥贵族阿史那克鲁的领地,阿史那克鲁本人率领三千军队跟随可汗北撤,剩下的老弱妇孺准备向西撤退。
只是没想到隋军来得这么快,使得他们逃跑不及,抓住了贵族女人正是阿史那克鲁的妻子,据她交代,突厥可汗很可能在娑陵水和额根水之间的三角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