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445节

  施孝真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便问道:“这个秀才在哪里?”

  “我可以告诉施将军,但欺君这个大帽子我承担不起。”

  “可以,你只要让我找到这个秀才,我就当你配合了内卫。”

  裴玄应这才缓缓道:“这个秀才叫做张宝才,戚郡丞要杀他灭口,被我藏起来了。”

  裴应玄取出一份地址交给施孝真,叹口气道:“这个秀才是善良正直之人,请将军宽待他。”

  在安阳县城南的一座小村子,施孝真亲自带领一百多名内卫士兵包围了一户人家,施孝真敲开了门,开门是个年轻少妇,她愣了一下,“你们找谁?”

  “我找张宝才,是裴县令让我来这里找他。”

  这时,少妇身后出现一名书生,抱拳道:“我便是张宝才,不管你们是哪里的人,我都可以跟你们走,但请不要为难我妻子。”

  施孝真淡淡道:“我们是天子派来查案的内卫,只查真相,不杀无辜,你们最好一起走,内卫能保护你们。”

  张宝才听说是内卫,这才稍稍松口气,点点头,“我们跟你们走!”

  夫妻二人上了马车,内卫严密护卫着二人返回了县城,施孝真安排他们住下,让张宝才来大堂,张宝才取出一份名册递给了施孝真,施孝真看了看名册,顿时吓了一跳,难怪地方官和御史都不敢查了,漏掉的一人竟然是崔弘舟,皇后的父亲。

  施孝真沉吟良久,这件事倒有挽回余地,崔弘舟目前出任太子詹事,并不在魏郡庄园内,他应该不知道这件事。

  施孝真立刻亲自率领百名内卫赶到了崔弘舟的庄园,庄园位于安阳县东南二十里外,是一座占地两千亩的庄园,庄园内一共有六十七户农奴,负责种植两千亩土地。

  其中七十名奴隶来自二十八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带孩子的人家,这也是张宝才组织这次奴隶集体脱籍的主旨,让孩子不再为奴。

  庄园大管事听说内卫大将军到来,不敢怠慢,迎忙迎出来。

  “在下大管事李深,参见大将军!”

  施孝真也不跟他废话,立刻喝问道:“这里可有崔家子弟?”

  李深连忙道:”这里是吴国公的私人庄园,和崔氏家族无关,只有我负责管事,没有其他任何崔氏子弟。”

  “从今年以来都没有过吗?”

  “一般都是我进京报账,主人没有时间来这里。”

  施孝真立刻道:“你立刻把庄园所有奴隶资料送去县衙脱奴籍,然后改签佃户合约,按照朝廷规定佃租五五分成,现在就去做。”

  “啊!这件事我不能做主,要禀报老爷才行。”

  “现在你家老爷没有被内卫抓捕,就是因为他不知道,如果他知道了,那他会成为第一个因废奴令被斩首的皇亲国戚,天子要拿人开刀,你不要把自己主人送上断头台。”

  李深吓得脸色惨白,连忙道:“但他们奴契都在主人手中。”

  “无妨,我已经让县衙准备了脱奴籍证书,把所有奴隶组织起来,按下指印,就算脱离奴籍,原来的奴契就算作废了。”

  这是废奴令中专门针对逃亡奴隶设计的便捷制度,根本不需要主人手中的卖身契,只要在县衙的脱奴籍证书上按上手印,就算脱籍为平民了,也会在平民黄册中登记,原主人手中的卖身契自动作废。

  所有的六十七户都出来了,近两百人,在内卫的要求下,全部摁下了脱籍指印,获得了脱离奴籍证书。

  施孝真随后又让内卫士兵给李深录了一份口供,确保此事和崔弘舟无关,这才返回了安阳县。

  五天后,施孝真返回了洛阳,向天子汇报了调查结果,这个结果着实让萧夏愤怒,用人情和制度做交易,这是最让人痛恨的官场恶行之一。

  但萧夏还是比较谨慎,他又问道:“你确实刺史王佑南是故意编出来的谎言,不是他被人蒙蔽?”

  “启禀陛下,他根本就没有派人去调查,我们详细审问过,只有郡丞戚沛派人调查过,更重要是,十六户主家中就没有超过四十岁的奴隶,我们详细审问过才知道,一般奴隶到四十岁后,主家就把他们脱离奴籍了,省去了给他们养老的麻烦,良心好一点的,让他们继续做佃农,种地养活自己,良心坏的,就直接赶出府去,让他们自己去投亲奔友。”

  萧夏闭目沉思片刻道:“此案以违反废奴令论处,刺史王佑南、郡丞戚沛公然对抗废奴令,让逃出的奴隶遣返回主家,以对抗君令之罪处斩,另外十五户主家阻拦奴隶还籍,全家流徙边疆,此案抄给天下各地郡县,令天下官员引以为戒,任何阴奉阳违,对抗废奴令者,以此案为先例,皆斩!”

第832章 崔氏破局

  不多时,褚遂良在门口禀报,“陛下,太子詹事来了!”

  太子詹事就是崔弘舟,萧夏点点头,“请他进来!”

  不多时,崔弘舟匆匆进来,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萧夏对崔弘舟这个岳父印象很更好,为人开明,通情达理,远比他兄长崔弘升要好得多,崔弘升太骄横,所以新朝廷没有他的容身之地,被迫退仕回家了。

  “詹事请坐!”

  崔弘舟坐下,有些忐忑不安道:“陛下找我,是不是为魏郡之事?”

  “詹事已经知道了?”

  崔弘舟点点头,“我昨晚刚刚收到庄园大管事的快信,我才知道我竟然也卷进了魏郡大案,着实没有想到。”

  萧夏笑道:”魏郡之事和你没有直接关系,詹事不用太担心,内卫已经处理好了,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是,庄园大管事不是奴隶主人,詹事或者两个儿子才是,所以在你们知情之前,奴隶已经全部被县衙释放,算是符合废奴令,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崔弘舟心有余悸道:“多亏内卫处理及时,否则我真要吃不了兜追走了,这么多人竟然是因为我而违规,让我情何以堪!”

  萧夏沉吟一下道:“问题就在这里,不光太守和郡丞要被处死,监察御史侯亮也被革职,所以朕希望詹事把善后之事做好,不要给任何人拿到把柄,说你因为是皇亲国戚才被网开一面,那就没有意思了。”

  “微臣该怎么做,请陛下教我!”

  “你先把属于你的所有奴隶全部脱籍为平民,然后废奴令就和你无关了,等过几天,你在《早报》上刊登一则申明,说自己所有奴隶都已释放为平民,废奴令从此和你无关,这样就没有任何人能指责你了。”

  “微臣明白了,这就回去安排!“

  崔弘舟告退走了,萧夏望着他走远,着实感到欣慰,有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的父亲,才会生出母仪天下的女儿。

  中午时分,《京都早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魏郡对抗朝廷,公然藐视天子令’的重大消息,这个消息几乎是瞬间传遍了洛阳。

  几乎所有的酒楼都在谈论这件事,也几乎所有人都在嘲笑郡丞和刺史的愚蠢,为了这点小事不仅丢了官,还把性命也丢了。

  当然,也有人感觉这里肯定有蹊跷,官场上两个人都做愚蠢的事情,这种事情本身就很少见到,但又确确实实发生,这里面没有问题才怪。

  “大隋已经很多年没有处死官员了,一个正四品,一个正五品,也不是什么大罪,应该免职就行了,可居然说杀就杀了,真是可怕!”

  清风酒楼内,一群酒客在谈论着魏郡奴隶案,一名老者冷笑一声道:“你们懂个屁,这杀一儆百,杀了他们,警告天下各地官员,再敢对废奴令阴奉阳违,也是死路一条。”

  “应该是杀一儆百,不过天子很看重废奴令啊!天子登基三年了,唯一的天子令就是废奴令。”

  “废奴令实为了增加人口,战乱这么多年,大隋五千多万人口只剩下四千万出头,损失了一千多万啊!如果把奴隶都释放,至少又能增加几百万人口,你说重不要要。”

  “听说很多脱籍奴隶都送去辽东了,是真的吗?”有人问道。

  一名中年男子点点头,“确实是真的,我释放的五户奴隶,都高高兴兴去了辽东,去辽东每户能分一百亩土地,又能远离我这个原主人,何乐而不为?”

  “原来如此,我说那些脱籍奴隶为什么都愿意去辽东,原来是可以远离原主人。”

  “奴隶脱籍哪有这么简单?很多奴隶就算脱了籍,还是被人歧视,主家还是把他们视为奴隶,他们心中就想远远离开,去辽东正好,没有人歧视,没有人认识,才真正脱离了奴隶身份。”

  下午,萧夏回到后宫,他很自然回到自己书房,这是他的习惯,每天先回书房,然后准备用膳,随着后宫增多,已经没办法全家一起用膳,但萧夏还是坚持和皇后一起用膳。

  他没有独宠哪个女人,如果说更喜欢一点,他会稍稍偏爱小眉一些。

  这时,皇后崔羽来了,萧夏也知道她会来,她母亲上午进宫了,一定提到了魏郡之事。

  崔羽把参茶放在桌上,小声道:“夫君,我父亲去见你了?”

  萧夏笑了笑道:“不用担心,魏郡之事和他无关,朕心里有数,他压根就不知道魏郡之事。”

  “但我今天看了报纸,事情好像很严重,刺史和郡丞都被处死了。”

  “废奴令颁布已经两年了,但下面官员依旧阴奉阳违,不把朕的君令当回事,朕需要杀一儆百,他们自己撞到刀口上,也怪不得朕,已经开了先例,接下来,御史台和内卫会去各郡县检查废奴令执行情况,半个时候就能解决的事情,如果还是不肯做,那就只能证明他们想死。”

  停一下,萧夏笑道:“你父亲已经把所有奴隶都释放,以后废奴令和他无关,你就不用担心了。”

  崔羽苦笑道:“其实我担心的是博陵崔家,母亲说,博陵崔家至少有奴隶几千人,父亲劝家族把奴隶都释放了,但二伯坚决不肯,说话很难听。”

  “崔弘升?”

  “对!其他伯父都愿意听从父亲的劝,就是他死死卡住,说只要他在一天,任何人休想打崔家奴仆的主意。”

  “这个崔弘升还真是不消停!”

  “他是心中不平衡,他嫉恨父亲,嫉恨我和小眉,他女儿再嫁,嫁得也不好,一回家就和父亲闹,说父亲把她害了,崔弘升就把怒火撒在我们家身上,只要是我父亲提议的事件,他就坚决反对,父亲反对的事情他就坚决支持,导致博陵崔氏每况愈下,连续两年都没有子弟考上科举,族人都对他极为不满,他也不管,他现在是家主,资格最老,谁也动不了他。”

  萧夏沉吟片刻道:“需要朕插手吗?”

  “夫君怎么插手?”

  “上个月高唐县有家织布工坊失火,烧死了四十七名织工,朕命令刑部去调查此案,根据刑部反馈,这家织布工坊的背后东主就是崔弘升。虽然是织工做饭时不小心引发了火灾,但作为东主,必须要负责,朕可以不杀他,但最轻的罪也是流放三千里。“

  “啊!”

  崔羽一惊,“崔家在高唐县确实有一家织布工坊,陛下确定不是崔家的族产吗?”

  萧夏摇摇头,“以前或许是族产,但现在不是了,两年前崔弘升就买下来,成为他私人的产业,和家族无关,事实上,朕正在考虑怎么处理这件事,毕竟他是崔氏家主,需要听听你的意见!”

  崔羽恨声道:“我父亲反对出卖族产,他就偏偏对着干,把家族的产业都贱卖了,原来他自己居然买下了最大织布工坊,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我完全支持陛下以公论处,也希望这个害人精远离崔家。”

  萧夏轻轻点头,“朕希望他离开了以后,博陵崔氏能带头释放奴隶,这样,天下世家就会跟着效仿,连博陵崔家都不肯带头释放奴隶,试问哪个世家还愿意释奴?”

第833章 从龙之功

  几天后,《京都早报》刊登了一则消息,高唐县纺织工坊燃烧事件经过刑部查明,为防火安全不严格导致,因其死亡人数惨重,影响巨大,其东主负有不可推卸责任,朝廷决定严惩其东主崔弘升,特革去其郡公爵位,贬为庶民,并徙居辽东。

  《京都早报》同时刊登了另一条申明,吴国公崔弘舟脱籍其府全部奴隶,包括其子府中奴仆,至此,吴国公以及二子府中再无奴籍,特此申明。

  这天晚上,崔家四兄弟,包括崔弘峻、崔弘寿、崔弘正和崔弘舟齐聚崔弘舟的府中,商议崔家大事,虽然博陵崔氏不止他们一房,但家族诸事,基本上都由第二房做主。

  博陵崔氏的第二房,被称为天下一等世家,被誉为天下士族之冠。

  崔弘舟虽然最小的六弟,但他地位最高,不仅是皇后之父,而且大家都知道,他最迟明年就会接任裴矩的相国,本来太子詹事就应该入相,但为了照顾裴矩,崔弘舟就只能等下一任,但崔弘舟现在是尚书门下行走,这就是入相的先兆了。

  崔弘舟缓缓道:“二哥不听劝,为谋私利贱卖家族产业,最后高唐织坊出事,反噬其身,可见冥冥中自有天意。”

  “二哥事情,皇后娘娘干预了吗?”崔弘寿问道。

  崔弘舟点点头,“肯定说情了,否则就是发配去安西充军了,死了四十七人,他怎么可能脱身?”

  众人又沉默了,崔弘峻又徐徐道:“二哥不在博陵对家族是好事,很多事情我们得纠正过来,这几年我们家族处处受挫,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倒行逆施,被他贱卖的产业必须全部收回来,不符合崔家资格的学生全部清退,把歧视庶子的条款废除,把松弛的家族规矩重新强化,把被他赶走的几位大儒重新请回来,把救济孤老的善行重新请回来,废除对寺院的奉养,非子嗣问题严禁纳妾,不准子弟去青楼等风月场所,总之,这三年二哥作出的决定要一条条审核,违反规则的要坚决整治。”

  崔弘峻对崔弘升的各种倒行逆施愤恨到了极点,他就恨不得将其革除家族。

  崔弘峻的态度赢得了众人一致同意,四兄弟决定让老六崔弘舟出任家主,取代崔弘升的家主之位,崔弘舟不在博陵,则由退仕在家的崔旷暂行家主职权。

  这时,崔弘舟又对几位兄长道:“天子还交代我们一件大事。”

  众人顿时精神一振,崔弘舟缓缓道:“天子希望博陵崔氏率先实现废奴,为天下士族做榜样。”

  崔弘峻沉默片刻道:“这次天子公开处斩魏郡刺史和郡丞,还给他们安了对抗朝廷和君令的罪名,我也着实没有想到废奴令这么重要。”

  “所以我说这是一次机会。”

  崔弘舟对几位兄长道:“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废奴令的重要性,天子亲口告诉皇后,废奴令不光是增加人口那么简单,更重要是事关社稷安稳,家奴是造反的根源,他必须要在五年内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崔家能带头,这其实就是从龙之功,各位明白我的意思吗?”

  这时,一直没有吭声的崔弘正徐徐道:“我算过这笔帐,我们整个博陵崔氏有奴隶三千两百余人,但奴隶也要吃饭生活,也要住房,还要主家包生老病死,各种开销并不小,折算成田租差不多是四六开,如果把奴隶改为佃户,佃租是五五开,基本上区别不大,三千余人脱奴籍最多也就万把贯钱的损失,但我们获得政治利益将极为巨大,我们是一个响应天子号召全面废奴的名门士族,将来天子不可能不给我们回报,任何一点回报都会远远超过废奴损失。”

  四兄弟最终统一了意见,博陵崔氏率先全面废奴,一旦他们四兄弟作出决定,整个家族都会执行,他们四人掌控着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氏第二房又控制着整个家族,这就是领头羊效应。

  次日一早,生活在洛阳京城的一百多名崔氏族人在宗祠举行了议事,正式通过了崔弘舟接任家主的决议,同时通过了博陵崔氏全面废奴的决议。

  两天后,《京都早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博陵崔氏全面废奴’的重磅消息,这几天报纸都在连续刊登废奴的消息,所以博陵崔氏全面废奴的消息出来后,就像一颗深水炸弹,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实际上在各大士族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博陵崔氏是风向标,崔家废奴必然让很多心怀侥幸的家族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很快,闻喜裴氏也宣布全面废奴,裴矩这个官场老油条已经意识到废奴势在必行,与其最后不得不废奴,还不如主动一点,给天子留给好印象。

  紧接着元氏家主也宣布愤怒,一万多奴隶全部脱离奴籍转为平民,关陇士族也开始跟了,下一个是清河崔氏,两大崔氏基本都是互相跟随。

  所有世家都不傻,知道在大势之下,顺其而为才是最好的办法。

  紧接着太原王氏、荥阳郑氏、京兆韦氏、京兆苏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渤海高氏、吴郡陆氏、独孤家族、侯莫陈家族等等家族纷纷宣布废奴。

  两年来一直无法破局的废奴令,最终因为博陵崔氏的带头废奴而破局了,当然,根子还是魏郡大案。

首节 上一节 445/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