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家族废奴此起彼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声势也越来越大。
但有一种废奴却很低调,那就是官方废奴,在魏郡案传达给天下各郡县后,几乎是一夜之间,官奴便彻底消失了。
十月初,朝廷又颁布了另一条通知,要求所有官员都进行自查,尽快把家中奴隶释放,从明年正月初一开始,一旦被人举报官员家中依然有蓄奴,吏部将立案调查,一旦查实,该官员将被革职。
另外,家中有蓄奴的士子将不会被科举录取,就算侥幸被录取,也会无法通过吏部审核。
就这样,萧夏计划在五年内完成的废奴目标,在年底就已经完成了八成,剩下两成也会在一年内完成。
第834章 高昌灭国
李靖率领的五万西征大军抵达了敦煌,这时他得到消息,西突厥出兵三万东征高昌国,高昌和伊吾两万联军在轮台和西突厥交战,高昌和伊吾联军大败。
后面就没有消息了,这个时候,李靖倒不急西进了,下令大军在敦煌郡驻扎下来。
现在他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去救援高昌国,而且冬天来临了。
现在是十月中旬,这是农历,公历是十一月中旬了,进入北庭的星星峡已经下起了小雪。
如果没有高昌兵败的消息,李靖大军进入北庭后还有补给过冬之地,可如果高昌已经被西突厥占领,五万隋军进又进不了,退也退不了,被困在北庭一个冬天,最后不战自溃。
这种冒险就是兵家大忌了。
官衙内,李靖正和敦煌郡刺史陈孝意讨论军队过冬问题。
陈孝意是鄯善郡兵马副使兼且末县兵马使,他和曹太岳为大隋守住西域十几年,都得到了提拔,曹太岳出任张掖郡刺史,陈孝意则出任敦煌郡刺史。
“可以将一部分军队驻扎在城内,我昨天看了一下,如果不考虑冬天训练,城内军营可以容纳两万军队,另外三万可以驻扎在县城南面,紧靠城墙,这样既可以避风,同时把哨兵安排在城墙上。”
李靖沉吟一下问道:“城外军营的水源怎么解决?”
“可以掘井取水,或者挖一条水渠,连同敦煌河,不过冬天会结冰,需要大量燃料化冰煮水。”
现在隋军最不缺的就是燃料,他们携带了大量蜂窝煤,张掖那边还会提供大量三珍饼,燃料足够。
李靖欣然道:“那就趁现在还没有结冰,引了一条水渠过来。”
次日一早,五万大军开始挖掘水渠,大军干得热火朝天,进度很快,最多三天就能完工。
就在这时,一支骑兵从远处疾奔而来,为首斥候向李靖禀报道:“启禀将军,晋昌县那边出现一支残军,约数百人,护送高昌国的王室。”
李靖一惊,难道是高昌国被西突厥攻下了吗?
他连忙翻身上马,率领三百骑兵赶往百里外的晋昌县。
晋昌县位于两条主官道分岔上,向西去北庭,向南去敦煌郡和鄯善郡,这里是丝绸之路南线和北线的分道处,生活着大量粟特人,同时也驻扎了三千隋军。
抵达晋昌县的数百残军正是高昌国王阚伯雅和王后。
高昌国决定向隋朝求援,但事机不密,被西突厥收买的大臣派人赶去伊丽河谷告了密。
西突厥叶护阿史那泰立刻率领两万大军前来兴师问罪。
阚伯雅派兄弟阚昌玉率一万五千大军,配合伊吾国的五千军,在轮台迎战西突厥大军。
尽管双方兵力一样,但实力相差较大,高昌联军抵不过两万西突厥骑兵,联军大败,阚昌玉和伊吾国王都不幸战死。
阚伯雅已经无兵抵挡,他一边派丞相向西突厥投降,他自己则带王后自我放逐,离开高昌国,前往大隋。
这也是草原上规矩,失败后如果不愿投降,也可以选择自我放逐。
年迈的阚伯雅见到李靖,忍不住失声痛哭。
年迈的阚伯雅见到李靖,忍不住失声痛哭,李靖好言安抚他,又派军队将他护送去张掖,等开春后再护送他们去洛阳。
李靖当然不会让阚伯雅和自己在一起,他的任务可不光是击败西突厥,他还要北庭建立三郡一府,高昌郡、伊吾郡、西州郡和伊丽府,把北庭完全纳入大隋的版图。
如果带着高昌国王去收复高昌,让他怎么建郡?必须将高昌国王送走。
高昌国王阚伯雅一行当天就被送走,十天后队伍抵达了张掖,在他们抵达张掖的第三天,一场暴风雪席卷河西走廊。
整个河西走廊变成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洛阳,天刚亮,无数洛阳商人都跑到洛水码头上,今天将有今年的最后一批货船到来,官船和民船都有,规模盛大,商人们把这天叫做抢尾货,错怪了今天这批货物,下一批货物就要到明天开春了。
河水冰冻三个月,这期间有腊八、新年、上元和春社四个大节日,都是销售旺季。
备货充足对商人们尤其重要,而且抢尾货的价格都比较便宜,南方过来的商人们也想尽快把货物卖掉,赶紧回家过年,各种商品比起平时普遍要便宜一成。
上午时分,一支由几千艘货船组成船队终于出现了,缓缓驶入城内,码头上敲锣打鼓,商人一片欢呼,大家都一拥而上,在民船码头上占据了有利位子。
洛水北面是官船停泊,而南面停满了民船,十几里的河边全是南方来的各种货船,商人们直接在船上出摊,开始卖货了,数十万百姓都跑来,就仿佛过一个盛大的购物节。
今年卖得最火爆的便是绵,大隋虽然羊毛也不少,但羊毛制品主要供应军队,帐篷、地毯和军绒衣等等。
而普通主要是用绵,绵在开皇年间还是奢侈品,只供应官员,现在随着木绵树在南方各地的大量种植,绵早已走进千家万户。
从最早的几贯钱一两,现在是百文钱一斤,两斤绵就能做一件棉衣,四斤做一件绵长袍,深受百姓欢迎。
尤其今年是大年,木棉产量极高,价格就开始跌了。
在十几里的沿河市场,专门有一个区域就是卖绵,数百艘大大小小船内全是木绵,都是一袋一袋的卖,一袋二十斤木绵一贯钱,但需要自己找铺子剥绵取籽,但算下也只要六十文一斤,比市场上百文一斤便宜四成。
现场简直抢疯了,一家买一大袋,家里每个人都可以盖棉被了。
御书房内,有侍卫给天子萧夏也送来一袋木绵,铺得一地都是,几名相国进来,都无立足之地了。
“啊!听说木绵卖得火爆,陛下也买了吗?”
萧夏笑道:“这是官船运的木棉,不是外面民船卖的那种,民船的木棉是岭南和建安郡的木棉,朕只是想看看流求岛木棉的品质和建安郡木棉的品质相比较如何?”
“官船都是流求的木棉?”
“这一批几乎都是,今年是大年,整个岛上全是木棉,水军专用动用两万人去摘木棉,要不然全烂掉了。”
萧夏笑了笑又道:“朕接到沈光的报告,说流求岛上的木棉品质很高,可以用来纺织布匹,朕想看一看。”
一直都说木棉不能织布,只能用来填充,这话当然是扯淡,若木棉只能填充,那宋元时期的黄道婆去海南向黎族学什么纺织技术,难道黎族已经开始种棉花?
黎族当然是用木棉纺线织布,因为海南的的木棉品质高,纤维长度可以用来纺织,虽然比不上美州长绒棉和埃及长绒棉,但至少经可以用来纺织了,这就是个巨大进步。
“几位相国请坐吧!朕想和大家聊一聊流求岛的事情。”
第835章 沿河市场
棉花是朱元璋的强制推广下才普及起来,萧夏也想推广棉花,以取代麻,但现在棉花都是短绒棉,纺织困难,反而不如麻,所以他只能耐心等候高品质的棉花品种出现。
如果可以用流求岛的木棉来纺织棉布,或者和麻一起混纺,这样有利于提高棉纺技术,等高品质的长绒棉规模普及后,棉纺技术便水到渠成。
而且如果流求岛的木棉可以用来纺织,那么开发流求岛就顺理成章了。
萧夏把两种木棉摆放在一起,对众人道:“很明显,流求岛的这种木棉品质更适合纺织棉布,每年让军队去采摘始终不是办法,朕必须考虑在流求岛建县了,之前我们已经在龟龙岛建了县,人口已达一千多户,那么接下来在流求岛建县就势在必行。”
刘文静微微笑道:“陛下在流求岛建县的想法不会是因为木棉吧!”
萧夏摇摇头,“早在江南之时,朕就考虑在流求建县,但条件一直不成熟,所以这些年一直发展龟龙岛,把龟龙岛发展起来,然后以龟龙岛为跳板,向流求岛发展,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废奴搞得如火如荼,很多被解放的奴隶都愿意去边疆,这是好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这时,魏征沉吟一下问道:“”陛下,其实岭南东道、岭南西道,黔中道、云南郡我们都还有大量土地没有开发,还有建安郡,甚至还有辽东的广袤之地都无人居住,我们人口有限,为什么要急着去开拓海外?”
魏征这个问题很经典,也回答了一个千年疑问,为什么隋唐两宋的航海技术那么发达,却不去海外占领广袤的土地?
答案就是魏征这个问题,大陆的土地还有很多都没有开发,朝廷为什么要投钱移民去开发海外?
朝廷有机会开发的时候,没有足够的人口,等后来人口足够了,又遇到了满清当政。
完全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泱泱大国竟无一块海外领地。
萧夏缓缓道;“魏相国这么问题问得很好,我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维护丝绸之路,因为西方的黄金白银大量输入,这支撑我们的财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样,我们向海外扩张,也是想建立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的产品源源不断卖出去,拿回来大量黄金白银,支撑我们财政,这是其一。
其二便是海外很多物种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会极大提高我们的生产力,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交趾稻,把我们南方的粮食产量提高了四成。
再比如西汉张骞通西域带回来大量农作物,这是第一次农产品大改变,如果我们能找到产量更好的农作物,比如亩产几千斤,甚至上万斤的粮食,我们还会有粮食问题吗?我们还会担心百姓过冬难吗?”
御书房内一片安静,好一会儿,刘文静道:“如果流求岛的木棉可以用来纺织,倒是可以在流求岛建县,用来纺线织布,这样一来布匹的产量大增,确实是一件好事。”
萧夏点点头,“棉布的保暖要比麻布好得多,哪怕是细麻也不能和棉布相比,另外,流求还可以大量种甘蔗,成为糖料来源地。
还有就是棉的需求量很大,我们不能只考虑洛阳,木棉都运到洛阳来,京城百姓是不缺棉了,那别的地方呢?大隋四千万人,每人做一件棉衣,就要八千万斤棉,现在这点棉产量根本不够,所以开发流求,每年至少能提供两千万斤木棉,占到所需木棉的两成了。”
房玄龄道:“陛下最好能先从别处搞一些劳力,进行先期开发,砍伐树木,平整土地,建设城池和港口,同时驻扎军队,把这些都做好,再迁徙百姓过去就容易多了。”
这个问题萧夏当然想到了,萧夏最初考虑是从天竺搞人,但李家不争气,没有把潘地亚王朝征服。
“朕决定从新罗、百济以及倭国那边招募青壮劳力,这件事朕已经交给水师和建安郡那边官府了,估计明天开春,第一批劳力就上岛了,最迟后年,第一个县城必须出现。”
说到这里,萧夏笑道:“各位,流求大岛那边只是先期建设,我们明年要关注西方,我们对西突厥的战争。”
这时,外面钟塔上的大钟敲响了,“咚!咚!咚!”
午时到了。
午休时间,官员们也纷纷出了皇城,来逛沿河市场。
沿河市场并不是刚刚才出现,三年前就有了,主要是方便江南的商人,虽然对固定商铺有一定的冲击,却深受普通百姓欢迎。
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船为仓库,商人直接摆摊,这里没有固定摊位,各郡官府也会组织船队来洛阳和长安卖土特产。
这就有点像后世的展销会,出售各种各样的特色产品。
一辆大车内,太子杨俶带着两个妹妹,杨君君和杨倩儿也来逛市场了。
他们不能下大车,周围有女侍卫严密保护,人流太多,马车当然挤不进去,两位公主各拿一支千里眼,搁在在窗口上眺望,寻找她们感兴趣的物品。
太子杨俶则坐在另一边窗边小桌前,写他的调查报告,这是弘文馆布置的功课,写一份洛阳市场调查。
杨倩儿忽然惊喜喊道:“君君,你快看那一家,那个团扇漂亮啊!”
两人发现了一艘卖扇子的船只,船上挑了一个杏黄色旗幡,有三个大字,苏绣扇,有罗扇、宫扇、芭蕉扇等等,做工非常精致,可以使用,也可以用来做房间的装饰
两人都喜欢扇子,连忙叫来女侍卫首领关小莲,“莲姐姐,帮我们去买扇子,每一样买两把!”
关小莲带着两名女侍卫去了,不多时,拎了两大袋回来,每一袋都有一百多把,堆上了马车。
女侍卫和太子杨俶已经习惯这两位公主的做派了,她们不能下车,所以每一样都会买一件,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剩下的送给母亲和姨娘,或者赏给身边宫女和女护卫,大家都开心,反正父亲宠她们,花钱也从不吝啬。
玩了片刻扇子,不多时,她们又看见一家余杭郡的店铺,钱塘虞记螺钿,专门卖各种螺钿制作的漆器、屏风、盒匣、盆碟等等。
所谓螺钿就是把各种漂亮的贝壳磨得极薄,镶嵌在各种器皿上,有时也作为头饰,一直是深受贵族欢迎的传统工艺品。
两位公主自然又买了一大堆螺钿盒匣,在阳光下美幻绝伦,甚至连女侍卫们都喜欢上了。
马车继续前行,又看见了一家专门卖海珠的船铺,两个公主不想离开了。
关小莲跑过去问了问,向对方出示了侍卫牌,又指了指远处的马车。
不多时,东主从船舱内取出两只盒子,递给了关小莲。
关小莲回来道:“这是他最好的明珠,要五十贯钱一颗,你们自己看。”
两位公主打开盒子,每盒都一样,正好二十颗,颗颗大小如大桂圆,异常的珠圆玉润,光泽照人,两人眼睛都看直了。
一盒就要一千贯钱,她们每人带了一千枚银钱,之前买扇子、买螺钿已经花钱了三百多贯,想买明珠钱就不够了。
“阿哥,想想办法嘛!”
杨俶无奈,只得叹息一声,“说吧!还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