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淡水新县(上)
大概从十月份开始,第一批百济战俘一共四万人便上了流求岛,砍伐树木荆棘,驱赶毒虫猛兽,平整土地,修建道路。
他们所处位置在流求岛北部,紧靠淡水河北岸。
紧接着第二批六万新罗民夫也上了岛,他们也同样负责开发淡水河北岸,隋朝集中人力物力,用半年时间,先把淡水河北部初步开发完成。
淡水河两岸都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这里天气炎热多雨,植物生长茂盛,上方是高大的树木,中间是粗壮的藤蔓交络,下方则长满了各种荆棘杂草,杂草甚至长得比人还高,泥土里,毒蛇、蜈蚣、蝎子等各种毒虫遍布。
这样的环境让人看见就头皮发麻,但四万战俘在隋军的驱逐下,只得硬着头皮砍伐森林,整整干了一个月,他们只推进了约五里的土地,却付出近七百人死亡的代价。
不过刚开始死亡的人比较多,随着工程继续向前推进,战俘们的经验也丰富起来,他们知道了怎么对付毒虫毒蛇,死亡的人也越来越少,进度也开始加快。
新罗人负责地段也是一样,新罗民夫刚开始经验不足,不断有人被毒蛇咬死,但随着时间推移,死亡率迅速下降,开发效率也提高了,不再像刚开始那样,一条毒蛇出现,吓得几百人一起逃跑,到了后来,一个农民就能干掉几十条毒蛇。
但主要还是得益于发现了一个硫磺矿,众人取硫磺磨成粉,随身携带,并在草地中抛洒,驱毒虫效果非常好。
这天上午,几百条船大船驶入淡水河靠岸,下来无数身材矮小的男子,还有两艘船是涂脂抹粉的女人。
这是从九州招募的倭国农民,一共五万人,十文一天,这个价格对于两三文一天的倭国人,无疑是高价,倭国人争先恐后报名。
又在长崎招募了六百多名过气的妓女,让她们来流求发挥余热,挣一笔养老钱。
倭国农民负责烧砖建城,修筑道路、修建码头,挖掘树根,一共十五万劳工在淡水河北岸劳动,三座大营延绵二十里,由一万隋军负责看守。
整个淡水河北岸成了一个巨大大工地,十几万人干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大片大片的平整土地渐渐成型了。
与此同时,每天说一句汉语运动也在劳工中悄然展开,只要两年会说一千多句汉语,交流就没有问题了。
将来他们回国后能获得大隋海外臣民户籍,无论税赋、土地都能得到巨大好处。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除了个别人比较抵触外,其余无论新罗人、百济人还是倭国人都在积极学习说汉语,每天劳工们互相交流,增强记忆。
……….
时间一晃到了次年二月,闽县码头上,一千五百户大隋百姓扶老携幼开始登船了,这是第一批自愿去流求生活的百姓,基本上都是刚刚获得自由的奴隶,他们都想去异乡重新生活,当他们得知朝廷招募去流求岛生活的百姓,开出的条件让所有人都怦然心动。
每户有一亩的宅地,给永业田百亩,百年免税,每户给一头牛、一头毛驴,孩子可以免费读书,保证每户每年百贯钱收入。
这么好的条件,无疑是地主家了,报名的百姓十分踊跃,很快就超过了五千户,五千五百户会在两个月内分三批过去。
第一批抽中了一千五百户,他们带着家人、家产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出发了。
两天后,十几艘大船缓缓驶入淡水河,站在甲板上的百姓看见一望无际的田野,看见高高矗立的县城,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十五万劳工都转到淡水河南岸去开发了,而淡水河北岸已经初步开发完成。
开辟出一片南北宽五十里,东西深三十里的土地,修建了一座周长二十五里的县城,军队用开发的树木修建了数千座木房子,还给每户圈出了院子,并打了水井。
淡水第一任县令王修、县尉李琼和主薄魏超然已经站在城门处欢迎第一批县民。
在路上百姓们就已经抽签完成,每户人家拿着签牌从县官们手中领取了钥匙,在一名士兵带领下进了县城,前来自己新家。
这批百姓有一百多户都来自河北武都郡清河县,是清河崔家释放的奴隶,他们不少人家还有联姻。
这里面有个叫康有富的年轻人,长得十分壮实,他和兄弟康有武一起报名,带着各自的妻儿来到流求,两人都是一儿一女,孩子都不到十岁。
两家抽签也抽到一起,抽到了第三坊,全县一共十二坊,每坊三百户人家,一共三千六百户人家,这次一千五百户百姓分到五个坊内。
还有十几家商铺也跟着一起来了,主要经营杂货铺、布店、酒馆、粮油铺、肉菜铺、药房等等。
康有富弟兄两家八口人很快找到了他们的新宅,康有富是一百七十四号,康有武是一百六十一号,正好在斜对面,相距不到五十步。
康有富打开院门,两个孩子欢呼着冲了进去,康有富搂着妻子肩膀,两人都忍不住喜极而泣。
一年前他们还是崔家的奴隶,在庄园里种田,住着低矮的茅屋,一家人挤在黑漆漆的小屋里,虽然他们后来脱离奴籍,成为崔家佃农,租种八十亩土地,但变化并不大。
主要是他们依旧住在奴隶区,和几百户人家挤住在一起,依旧是黑漆漆的小破屋,见到主人还是要卑躬屈膝行礼,他们的孩子依然被歧视。
康有富便意识到,必须离开崔家,他和孩子们才能挺直腰做人,否则他们子孙永远摆脱不了奴隶的阴影。
事实证明他选择对了,虽然这里远离河北,但他们有自己的宅子和宽大的院子,占地一亩啊!奴役他们几十年的崔家人再也看不见了。
夫妻二人在院子里转了一圈,考虑着这里养几只鸡,那边种一畦菜,康有富还想种一颗柿子树,就不知道这里能不能种活?
直到孩子在房间里叫他们,夫妻二人才牵着手进了房间。
下午,康家兄弟二人坐在院子里商谈,他们的凳子是树桩,城外有很多大树根,把根锯掉,剩下一截树桩就是天然凳子。
“流求这边只能水稻,一年两季,亩产五百斤左右,但听说朝廷决定让这边种甘蔗,亩产三千棵,一棵就算一文钱,也能赚三贯钱,一百亩地就是三百贯钱,据说一年能种两次,保底就能赚到五百贯钱。”
康有富跳了起来,“你有没有算错,一年五百贯钱?”
康有武笑道:“就算一年一熟吧!那么一年赚两百贯是有的,咱们只管卖给官府,秋天官府还会组织大家去摘木棉桃,全家人一起去,一个人一个秋天也能挣几十贯钱,这些都是王县令说的,他下午来我家座谈,我让小三郎来找你,说你去城外捡树桩了。”
康有富听得悠然向往,“这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第837章 淡水新县(下)
次日上午,一千五百户人家都聚集在城外一块空地前,空地里搭了五座木台,按照五座坊进行分配。
说是分配,实际上所有人的土地都已经抽签过了,就是他们户号,康有富的户号是三坊一百七十四号,他的土地就是三区一百七十四号地块。
这样比较公平,大家都是在船上抽的签,谁也不知道土地是什么样子,不会想着偷偷占便宜。
康有富看见另一边有大群牛和毛驴,便碰了碰兄弟的胳膊,低声道:“那边的牛和毛驴是给我们的吧!”
“应该是!”
“可惜不能挑选,要不然我就挑那头长角的,长得那么壮,像牛王一样。”
这时,台上官员抽出一张纸条,大喊道:“三区一百七十四号,康有富!”
康有富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第一个就抽中了自己。
“有!有!有!”
他急忙举手跑上前,官员笑眯眯将地契和三根木楔子递给他,楔子上用红油漆写着他的名字。
康有富恭恭敬敬行一礼,接过了地契和木楔子,官员指指旁边道:“去挑一头牛和一头驴子,马上有士兵带你去看土地。”
康有富大喜,连忙向妻子招手,一家人向牲畜之处奔去,康有富终于挑到了自己早就看中的牛王,欢喜得嘴都合不拢。
这时,一名士兵上前道:“我带你们去看土地!”
康有富牵着牛,一对儿女骑在牛背上,妻子则骑着毛驴,和兄弟打了个招呼,一家人便欢天喜地去看土地了。
城外是一望无际新良田,水渠纵横交错,分割成一片片的户田,每户一百亩。
土地还有数百名士兵在按照图纸在地里插上楔子,楔子上写着户号。
康有富一家沿着田埂一路行走,南面不远便是淡水河,三架巨大的水车矗立在河边,源源不断将水抽入水渠中。
“请问小哥,那座大房子是什么?”康有富指着远处一座巨大的木房子问道。
“据说是甘蔗榨汁工坊,利用水力驱动榨汁,和水力榨油坊是一个道理,是一个减少人力的好办法!”
康有富点点头,水力驱动已经很普及了,水力磨面、水力轧棉、水力榨油、水力造纸浆、水力纺麻,反正清河县各种水力工坊有几百家,康有富都听说过。
众人走出两里后,士兵一指前面,“那就是三区一百七十四块地。”
一家人走上自己的土地,儿子康平娃打量一圈,惊叹道:“爹爹,这块地好大啊!”
康有富笑眯眯道:“当然大,一百亩啊!”
士兵又接过康有富的三根楔子,跑到其他三个角,把楔子打进事先准备好的地界标志内,这才算把康有富的百亩土地交代完成了。
士兵跑回来气喘吁吁道:“我最后交代一下,地界楔子已经给你打进入地了,你认为哪里不对可以向县衙提出异议,县里会派人来复核,但你不能擅自移动,移动了这块地就不是的了,明白吗?”
“我明白的,小哥放心吧!”
士兵这才回去了,一家四口坐在自己的土地上,一直舍不得离去,直到下午,所有土地都分配完成,康有富一家才念念不舍回城了。
二月,第一批移民顺利落户后,第二批移民两千户于二月中旬也从江都出发了,然后还有第三批三千户于三月初出发。
其中第三批百姓将不住在县城内,而是县城周围形成村落。
就在东南沿海移民如火如荼进行之时,远在西北的李靖大军也开始出发了。
二月下旬,五万大军和十万头骆驼穿过星星峡,官道两侧的冰雪还没有完全融化,远处雪山皑皑,空气依旧寒冷刺骨,五万大军顶着严寒浩浩荡荡向西推进。
星星峡属于伊吾国的范围,但此时伊吾国已经灭亡,国王阵亡,王子在洛阳成为流亡者。
伊吾国就是今天的哈密,穿过星星峡,进入北庭的第一站就是它。
隋军在距离伊吾城还有十里时,城内的两千突厥军自知不敌,当即放弃伊吾城向高昌撤离。
在隋朝,这种放弃城池逃命的做法很可能会被追责,但对于草原游牧军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打不过就逃,从匈奴开始就深入骨髓,人口有限,保护有生力量早已成为共识。
李靖率领大军当即占领了伊吾城,和高昌一样,伊吾城内军民六成左右都是汉人,还有三成乌孙人,剩下就是粟特商人。
另外伊吾国还有柔远和纳职两座小县。
但汉人占多数这种现象只存在伊吾城和其他两座小县内,而在伊吾国北部的草原上则生活着乌孙人、姑师人等其他游牧民众。
还有在蒲类海以东就生活着突厥沙陀部,唐朝灭亡后,沙陀部在李克用的率领下入侵中原,建立后唐,成为五代十国的主角。
但此时的沙陀部还是一只小强,弱小卑微,只能生活在沙漠边缘。
隋军进入城内,数万汉人百姓跑出家门,载歌载舞,欢迎隋军的到来。
数万汉人在西突厥的铁蹄下还能生存下来,主要得益于西突厥国策的变化,西突厥不再像草原部落那样四处抢掠,而是和隋朝一样,致力于扩张疆域,从被占领区的各个民族身上吸血,也就是收取重税,使西突厥有足够的财富养活军队,然后再进行扩张。
汉人也罢,乌孙人也罢,粟特人也罢,都是西突厥的吸血的对象,当然不会轻易杀戮。
当然,如果西突厥杀进中原腹地,那肯定就不一样了,一定是到处抢掠杀戮,他们很清楚自己占领不了中原,那么就只有抢光砸碎。
李靖当即宣布建立伊吾郡,将伊吾城改为伊吾县,任命刺史和县令,这可不是李靖任命的,他出发时,朝廷就已经任命了,伊吾郡和高昌郡的官员跟随李靖出征。
拿下伊吾城的最大好处,就是隋军在北庭有了根基之地,十万头骆驼就不用始终跟随大军了,可以留在伊吾县。
李靖留下五千人守伊吾城,他则率四万五千人精兵简行,直扑高昌国。
高昌国就是今天的吐鲁番盆地,整个盆地就像一个横放的橄榄,四面环山,高温干热,盛产葡萄、棉花和小麦,它出产的葡萄酒品质极高,盛享中原。
他们用棉花织成的白叠布也是中原权贵的奢侈品,萧夏就曾经考虑过引入高昌棉花,但后来发现高昌棉花纤维短,织布很难,也导致高昌白叠布的产量不高。
萧夏最终放弃,暂时用木绵来满足充填取暖,等高品质的美州棉出现后,才开始大量种植棉花。
当然,原产于天竺棉花品质也不错,也就是后世著名的埃及棉,萧夏让柴绍去锡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搞到天竺优质棉花的种子。
高昌国和伊吾国共有一万驻军,主将是一名万夫长,叫做巴里察,当他得知隋军到来时,他想到的并不是逃跑,而是迎战,他当然不会守城,西突厥擅长的是骑兵,放弃骑兵守城,无异于砍掉自己的两条腿。
但巴里察也不敢大意,他立刻派一名千夫长率领一千军队守住车师古道,这是他们撤退的必经之路,一旦车师古道被隋军抢先占领,他们就被会困死在高昌国的盆地内。
巴里察率领九千骑兵向东出发,在距离高昌城约五十里的天山南麓,遭遇了隋军主力。
第838章 北庭三郡
西突厥军队遭遇的是隋军前军,由徐世绩统领的一万五千军队。
徐世绩目光锐利地盯住西突厥军铺天盖地出现在草原上,向隋军汹涌杀来,徐世绩发现这支突厥军和草原突厥军有些不一样了。
这支突厥军居然有盾军,最前面排成长长的队伍冲锋,手执巨盾,大约有一千人,这是敌军的前锋,他们的任务是冲破隋军的弓弩阵,以便让后面的骑兵军杀进隋军队伍中。
徐世绩也不得不佩服西突厥人的作战进化,居然出现盾军,这确实是骑兵突击的有效手段。
但你有张良计,我就有过墙梯,西突厥军怎么也想不到隋军带来了对付盾牌的利器,徐世绩冷笑一声,喝令左右:“箭雷准备!”
两千箭雷军分为两排,刷地举起了冷冰冰的一千部重弩,锋利的铁箭对准奔腾而来的突厥骑兵,箭尖在刺眼的阳光下中散发着死亡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