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448节

  西突厥的盾军已经杀到在两百步外,徐世绩一声令下,“射!”

  “咚!咚!咚~”密集的鼓声敲响,紧接着一片咔咔声,一千支箭雷带着无以伦比的强劲力量向西突厥军秘密的人群中射去。

  只听见一片轰轰轰的爆炸声,随即是西突厥军的嘶声惨叫,火雷在人群中爆炸,密集的毒钉射透了西突厥军士兵的身体,甚至穿身而过。

  中间第二集团的两千西突厥骑兵纷纷惨叫倒地,紧接着第二波一千支箭雷脱弦而出,雨点般射向西突厥骑兵,又是数百西突厥骑兵被直接射翻。

  一连三轮劲射,西突厥军死伤近三千人,由于隋军几乎是一气呵成,在极短的时间内西突厥军并没有反应过来。

  当三轮箭毕,西突厥军这才被吓得魂飞魄散,这种能产生剧烈爆炸,毒钉穿肌透骨的箭雷,它所产生的强大杀伤力令西突厥军士兵胆寒了,西突厥军调头向西北方向亡命奔逃,

  隋军骑兵在后面追杀,杀得西突厥骑兵尸横遍地。

  不断有战马摔倒,这是毒性发作了,骑兵挣扎着爬起身没跑几步,便被追上的隋军骑兵一刀砍去脑袋。

  九千西突厥骑兵最后逃到车师古道时已不足四千人,车师古道这里有一千骑兵接应,让他们稍稍安心。

  五千骑兵进入车师古道,向伊丽河谷方向逃去。

  ……….

  隋军一战击溃了西突厥军,占领了高昌国。

  高昌县的十几万汉人百姓听说隋军到来,倾城而出,载歌载舞欢迎自己民族的军队。

  高昌国的汉人比例超过了伊吾国,达到七成以上,五十万人口,汉人近四十万,主要是汉朝遗留已经五胡乱华时代,大量汉人逃往边疆,由汉人建立的高昌国自然成了大量陇右、河西百姓的逃亡之地。

  萧夏也是看中了高昌国和伊吾国的汉人,才下决心灭掉高昌国和伊吾国,把它们变成大隋的郡县。

  李靖召集高昌县数百名士绅,这里面很多都是高昌国的官员,李靖对他们宣布了朝廷决定建立高昌郡,并宣布了朝廷吏部的任命。

  刺史徐岚,长史李瑾良,同时又宣布了几个县官员的任命。

  高昌郡一共有五个县,除了郡治高昌县外,还有天山县、交河县、柳中县和蒲昌县。

  而且高昌郡距离安西的焉耆镇很近,翻越南面的银山就是焉耆镇,距离龟兹镇也不远。

  所以拿下高昌郡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用高昌做桥梁,沟通了北庭和安西。

  李靖随即将后勤调到高昌,但李靖并不打算将后勤放在高昌,高昌北面是天山,要穿越天山,后勤运输太费力。

  李靖便将目光投向了天山北面的金满城,这座城池曾是车师国的都城,是汉朝军队修建,唐朝就以金满城为治所,建立了庭州,北庭节度府就设在金满县。

  大隋朝廷早已意识到,必须要在天山北面建一个行政区,金满城就落入了朝廷的眼中。

  休整了三天,大军继续北上,沿着车师古道向天山北麓而去。

  车师古道其实就是横穿天山的一条峡谷通道,也是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

  如果商队要走伊丽河谷,那就必然要穿过车师古道进入北庭,如果走南线,那就要南下翻越银山,走焉耆、龟兹一线。

  所以高昌国也是丝绸之路的分界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但从另一方面,高昌国位于盆地,四面环山,一旦被大隋控制,基本上就不会再丢失,除非是唐朝后期那样,失去了河西走廊和整个西域,被吐蕃和回鹘瓜分。

  从战略位置而言,高昌国更适合成为后方,偏重于防御局势,如果战局处于进攻开拓状态,那么天山北麓的庭州更重要一些。

  数日后,隋军主力抵达了金满城,金满城内也有汉人,但人数远没有高昌国多,约万人左右,由于车前国早已灭亡,金满城属于高昌国的疆域。

  李靖当即在这里宣布建立第三个郡,北庭郡,将金满城改为金满县,将另外两个小城,奇台城改为奇台县,蒲类城改为蒲类县,同时由徐世绩出任北庭行营总管。

  但北庭行营总管的管辖范围很广阔,不光是高昌、伊吾、北庭三郡,还包括伊丽河谷以及碎叶。

  接下来,隋军真正的硬骨头是伊丽河谷和碎叶,基本上就是和西突厥决战。

  李靖以金满县为后勤重地,命令大将王孝师率军五千坐镇金满县。

  李靖继续率领四万大军和五万头骆驼继续杀向伊丽河谷。

  伊丽河谷北面是西北至东南走向的车岭,南面是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天山,两座大山正好相汇形成一个夹角,这里就是伊丽河谷的起点。

  但进入伊丽河谷有南线和北线南线是乌孙古道,穿过天山到龟兹,另一条线也叫乌孙古道,穿过天山到姑墨。

  而北线则叫弓月古道,经过今天的赛里木湖和独库公路,隋军在弓月城遭遇五百突厥军的阻拦,但再艰险的军城对隋军都是小菜一碟。

  经过一个时辰激战,隋军轻松拿下了弓月城,全歼五百西突厥军,并从这里突厥士兵口中得到了一些重要情报,比如伊丽河谷内有牧民大帐五万顶,军队三万人,牛羊数百万头。

  夺取弓月城后隋军继续南下,穿过车岭大峡谷,十天后,大军终于进入了伊丽河谷。

  这里是整个中亚最富饶的一片土地,整个面积达十五万平方公里,呈现在隋军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绿洲,到处是大片大片森林和草原,南北是皑皑雪山,这里降雨丰沛,无数条河谷汇集成伊丽河,向西方夷播海流去。

  但摆在李靖面前的形势也很严峻,他不仅要击败西突厥,还要伊丽河谷内建城,驻扎下来,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补给。

  紧靠金满县的后勤补给远远不够,他必须要夺取西突厥在伊丽河谷内的牛羊,不能让它们跑掉。

  进入伊丽河谷后,李靖下令全军加快速度,尽快和西突厥军主力决战。

第839章 伊丽之战

  其实对于西突厥也是一样,他们可以放弃伊吾,可以放弃高昌,甚至可以放弃北庭,但他们绝不会放弃伊丽河谷。

  西突厥镇守伊丽河谷的主帅是统叶护可汗的伯父阿史那莫贺咄,去年他派儿子阿史那泰灭了高昌国和伊吾国。

  莫贺咄已经知道隋军进入了伊丽河谷,他心中极为焦虑,但他不可能再撤退了,必须集中所有兵力和隋军一战。

  他又从牧民中征集了两万军队,使兵力达到五万人,让他稍稍心安。

  这天上午,他得到探子消息,隋军主力距离他的叶护大帐已不足五十里。

  莫贺咄只得亲自率领五万大军,迎战隋军主力。

  两支军队终于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相遇了。

  莫贺咄大喊道:“排列阵型!”

  西突厥军号角声不断吹响,开始迅速调整阵型,这也是西突厥军最大的优势,训练有素,他们迅速集结,排开了一主双翼阵型。

  这种阵型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结构,很常见,主要是两翼保护主阵。

  两翼各一万军队,左翼是儿子阿史那泰,右翼是莫贺咄的心腹大将乌统。

  西突厥也自有他的军事体系,主帅下面是五名万夫长,万夫长下面是千夫长、百夫长和十人长。

  莫贺咄最害怕隋军的火器,但此时他已经没有选择余地,只能硬着头皮和隋军决战。

  但西突厥也有优势,那就是天气,原本阴沉的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这很不利于弓弩和火器,这就让莫贺咄看到一线希望。

  莫贺咄挥剑大喊:“右翼杀上去!”

  “呜——呜——”低沉的号角声在草原上回荡。

  西突厥军右翼的一万骑兵开始缓缓向前推进,一手执长矛,一手举盾,用两腿控制着战马,保持着严密地阵型,两军越来越近,嘶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鼓声隆隆作响,鼓舞着各自士兵的士气。

  距离隋军还有两里时,一万西突厥骑兵骤然发动了,马蹄敲打着地面,大地在颤抖,一万骑兵铺天盖地杀来。

  李靖冷峻地注视铺盖天地杀来的敌军骑兵,这是敌军的试探进攻。

  他当即下令道:“重甲步兵准备迎战,两千投矛手准备!”

  对于敌军的试探性进攻,李靖并不打算一开始就上大菜,他也要用些凉菜招待对方。

  大将萧天成一挥刀槊大喊道:“准备迎战!”

  八千重甲步兵大步上前,他们排列成两排,半蹲在地上,八千支锋利的刀槊呈六十度指向天空。

  每根刀槊长达两丈,也就是六米,它不是陌刀,而是刀和槊的结合,不但具有陌刀的劈砍锋利,同时刺杀也极为犀利。

  四百步.....三百五十步....三百步,西突厥军已经冲入隋军弩箭的杀伤范围。

  在细细密密的雨雾中,隋军已经没有了弓弩的射击,李靖一声令下,隋军刷地举起刀槊,准备迎接西突厥军的第一波冲击。

  但隋军在长期的作战中,也渐渐发明了不少战术,比如重甲步兵一定是和投矛军配合。

  投矛军负责杀伤最前方的骑兵,减缓重甲步兵遭受的冲击。

  李靖并没有急于下令投矛,他目光锐利的盯着西突厥军骑兵手中的盾,这是双层牛皮覆盖在木盾上,这种盾牌可以抵挡住普通弓弩的射击,但无法抵挡住隋军的钢矛。

  五十步了,李靖依然没有下令。

  西突厥军俨如山崩地裂的气势令人胆寒,但隋军重甲步兵同样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根本不为所动。

  战马奔腾,西突厥骑兵呼喊着向隋军铺天盖地杀来,三十步,李靖战刀一指,大吼一声:“投射!”

  鼓声如雷,前面数排隋骑的两千支短矛倏地投射而出,两千支短矛投射出两千道抛物线,短矛如劲雨,呼啸着向西突厥军骑兵群刺去。

  强劲的钢矛交织成了一片密雨,在空中飞舞,声势骇人,刺穿了西突厥军骑兵的盾牌、射穿了铠甲,直透身体,战马扑地摔倒,骑兵惨叫着从马上摔倒,瞬间人仰马翻,近七百人被射翻。

  凶猛的投刺令西突厥军士气为之一挫,紧接着又是千支短矛投射而出,密集地刺入西突厥军骑兵中。

  短短两轮短矛投射,西突厥军便损失了斤千人,就在两轮短矛投射完毕,西突厥骑兵的冲击力已经大大减弱,如潮水般冲进了隋军重甲步兵的刀槊大阵之中。

  隋军显然没有打算全军押上和西突厥军集体混战,他们以八千重甲步兵的犀利刀阵,再配合短矛的威力击溃西突厥军的进攻。

  隋军犀利的重甲步兵和密集一致的矛雨,大量杀伤敌人,一批批的突厥骑兵被斩杀,死的惨烈无比,不是被斩掉脑袋,便是被拦腰斩断,空气中秘密着内脏刺鼻的腥臭。

  尽管西突厥军训练有素,却抵御不住隋军的这种重甲步兵作战方式,被杀得节节败退。

  这时,阿史那泰的一万左翼骑兵也杀上来了。

  隋军右翼尉迟恭的五千骑兵和左翼侯君集的五千骑兵也掩杀而上,他们从两翼迎战西突厥军。

  两支大军在茫茫的雨雾中鏖战,泥泞的地上和无数处水潭使这场战役打得格外疲累。

  此刻西突厥军还有三万人在等候命令。

  隋军同样没有全线压上,李靖率领两万军盯住对方的主力。

  此时,西突厥军右翼的败象便已经渐渐呈现,他们死伤过半,没有统一指挥,没有互相配合,显得凌乱不堪,西突厥军右翼眼看着要溃败了。

  这时,西突厥主帅莫贺咄喝令道:“全军压上!”

  三万骑兵开始冲了上来。

  李靖见时机已到,他立刻下令:“箭雷准备!”

  四千支箭雷刷地举起,对准了敌军主力骑兵。

  隋军箭雷有防水功能,只要不是瓢泼大雨,普通的蒙蒙细雨不影响火绳燃烧。

  考虑到以后的长期驻扎,这次李靖带了四千具重弩,一共八千名箭雷手。

  在这场决战面前,四千具重弩全部杀出。

  “发射!”

  四千支箭雷骤然间腾空而起,拖着一条条长长的黑烟从空中划过,箭雷如雨点般地落入人群中爆炸。

  三万骑兵被炸得人仰马翻,哭喊连声。

  紧接着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一连五轮两万支箭雷的爆炸,使三万骑兵伤亡过半。

  所有突厥骑兵都吓得胆寒了。

  “徐世绩军出击!”

  李靖一声令下,八千箭雷手身后杀出了最后的一万隋军骑兵,他们队列整齐,排成一个完整的方阵,战马疾速,杀气冲天,向左翼一万骑兵席卷而来。

  随着隋军这支最犀利的生力军杀出,隋军前后夹击,西突厥军左翼和右翼都支撑不住,士气崩塌,开始溃退了。

  西突厥军左右翼骑兵的溃败引发西突厥大军全面溃败,两万隋军骑兵在后面追杀,杀得西突厥骑兵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不足两万的突厥残军逃远了,剩下了五万顶大帐的老弱妇孺,约十几万牧民全部成了隋军的战俘,隋军缴获牛羊数百万只。

首节 上一节 448/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