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是可以说话的,所谓食不言、寝不语,这话也没错,但人家说的是你吃东西,嘴里还没咽下去,就囫囵着说话,这才是不礼貌。
聂宇在问田政怎么解决?
这不是随便问问,因为汉军的田政才只一年不到,就遇到了极其严重的问题纰漏。
一年前,刚刚起兵的汉军,分田分的爽快,也的确收拢了流民、佃户的民心。就连许多中小地主、自耕农都倒向了汉军,因为汉军田政下,小地主、自耕农也能分地,中层地主倒是分不了地,却也少了很多纸面“土地”。
飞洒嘛!
为什么只有大地主能豪富,中小地主都过得艰难?就在于大地主把自己应该交的税,都飞洒给了百姓和中小地主,这样大地主就不用交税了,中小地主和百姓背上了千钧重压。
汉军能在新税法推出后,迅速收拢大量人才,一方面在于新税法能让中小地主得到好处,另一方面也是汉军彻底清掉了飞洒。
那些中小地主,本来以为自己还要交飞洒的赋税,结果发现汉军来真的,新一年的正税里,不仅没了苛政杂捐,连正税也恢复成了正常的税额。
到了这里,似乎一切还好,可这里头出了一个意外的bug!
因为汉军的田政,经过几次改良,从户口分田,变成了以人头来算分田,也即男女老少都有田可分。
这样一来的好处,是百姓一户能分的田产变多,对百姓肯定有好处。
那么坏处呢?
坏处就是,男女老少都能分田,男子和老人孩子,都是这一户名下,那女子不同,女子是要嫁人的。
女子嫁人了该怎么办?
那田不是分到户头,而是分到了人头,女子嫁人,与别人组建新户口,那田是不是也跟着走?
要是一户农家,生了几个女儿,女儿们都嫁人了,那这户农家的田是不是就得缩水大半?
土地可是百姓的命根,分田时候有多高兴,女儿要把田带去夫家,那就得有多痛心。
都是女儿的还好,父母也不在乎女儿带走田产,可有儿有女的,娘家人怎么能同意?
李琛说道:“来到岳州初时,我还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因为百姓对这一套已经有了解决方案,那就是有儿有女的,各自对娶,那就田产都不会有损,两家也能结成双亲家。”
聂宇瞬间听出了问题的关键:“那没有女儿的怎么办?”
刘骏摇头:“没有办法,没有女儿的,只能在村子里打光棍。这次问题之所以暴露,还是因为一户农家子,他的父母只有他一个儿子,实在娶妻困难,就来到府城想要从军当兵。但新一轮的募兵令还未下发,所以这农家子思来想去,觉得憋闷,就把他们村长给告了……”
好嘛!一个讨不到老婆,想来当兵的汉子,发现兵也当不了,一怒之下就把村子给告了。
也难怪会惊动到了李琛这个岳州知府,还有刘骏这个民政衙执掌官。
他们两个一开始甚至以为是村长贪污,成了村子里的村霸,还准备大干一场,好好肃清一下汉军官场的吏治。
闹了半天,是百姓没法正常嫁娶了,关键这问题还是汉军搞出来的!
汉军没法效仿,因为汉军是土地直接分配,而非承包,一旦立法强制女子可以带走土地,那必会招致所有百姓集体怨怼。
改成土地承包?
那更是扯淡了,就古代这生产力,再给聂宇三十年,也没可能把土地变成承包制度,基层的田政肯定会糜烂。
现在直接分田,已经是汉军的极限,直接把田产变成百姓私产,不允许土地买卖,即使未来出现问题,田政糜烂了,也不会烂的太过,还有法可依,可以进行调控恢复。
土地分到最后不够分,那就大不了转移到海外,对外殖民转移矛盾,刺激国土和经济发展,同时搜刮世界白银。
不过现在,汉军分田的第一步,也是第一年,就出现了民间嫁娶艰难的难题,几乎让聂宇以为自己梦回现代……
刘骏、李琛汇报了问题,但同样也表示束手无策。
聂宇想了想,立刻召集麾下众官,集思广益一起想办法。
连续商议好几天,总算得出解决办法,那就是……放任自流,让百姓自己解决。
田已经分了,好处已经拿了,剩下引发的问题,那就让百姓自己想办法解决,互相换女儿嫁娶,这个办法可以,那就可以吧!
只要不出大问题,那就各自凑活着过呗!
没有女儿的,儿子不能结婚,那你要么忍着,要么就承诺不要女方的土地。
又想要土地,还想要结婚,什么好处全占了,哪有那么美的事情?
第123章 义务教学
民间婚嫁艰难,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聂宇不是神人,他没办法解决,就连后世同样也很难解决。
因为对百姓而言,土地等同于财产,两家有儿女的互相嫁娶,进行换田成婚。
说白了,就是一方给聘礼,一方出嫁妆,两家都不亏,还能加深关系,结成儿女亲家。
可没有女儿的想娶妻,那等于不出聘礼,又想要娘家的嫁妆,这谁能愿意?
聂宇倒是可以强制立法规定,可将心比心,换做聂宇自己是百姓,要是汉军官府下了这道法令,心里也得生出怨怼和不满。
不光是那句话,凭什么?更严重,可能还会导致民间的重男轻女现象加剧化。
原本汉军治下,虽有重男轻女,但已经有所改善。因为汉军按人头分田,男女都能分到同样多的田产,又进行减税免赋,生女儿的百姓家也能养活儿女,还能分田得土地。
如此,民间农户一生女儿,就把婴儿溺死粪桶的陋习,被汉军用几亩地就解决了。
也许还有重男轻女,但好歹也算迈出了一大步。
可一旦汉军把法令宣发下去,甭管古代这行政效率,能不能真正落实到地方,就说生女儿能分田?那有屁用,到时候还是夫家的,跟娘家没有半点关系,还得花粮食养闺女,不如溺死了事!
难,都难啊!
解决了旧的陋习,又会出现新的糟粕。
至于用工业革命来解决问题,这就不要来搞笑了,工业革命不是灵丹妙药,工业革命的早期必然伴随土地兼并,以及大量失地人口的出现。
这些失地人口,一部分会成为工厂的新劳动力,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持续输血,但更多人口会沦为无地无房无产的流氓。中
当年的英国人就是前车之鉴,这也是为何说澳洲是罪犯大陆?因为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本土失地农民太多,工厂的扩张速度跟不上农民失去土地的速度。
为了解决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严苛峻法,比如你因为被工厂资本家兼并了土地,没有地种,没有饭吃,就偷了一块商店的过期面包,然后转手就被英国法庭宣判流放澳洲大陆。
好好好!英国工业革命的问题成功解决,还同步开发了新大陆,让新大陆不再是蛮荒土地。
什么?你问这些人口流放到新大陆怎么生活?
那关资本家和贵族老爷们什么事,他们只负责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又不负责解决问题。
资本海外殖民,总得伴随点流血牺牲嘛!
汉军的分田政策,实际在各方面已经趋近于时代的极限,能维持几十年稳当就算不错。
真正的出路还是在海外殖民,以及工业完全发展起来,度过了早期的土地大兼并与工厂大扩张时期。
保守估计,聂宇活着的时候应该是看不到了。
顺其自然,不做干预,百姓自己可以解决问题。
之所以婚嫁难,还是在有些人认不清现实(或者心里不平衡),既想要儿子能讨到老婆,还要儿子顺便得到娘家的土地,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
既要又要还要,那肯定只能是两头空了。
……
却说汉军官吏们集思广益,耗费一天时间最终认清现实。
百姓之间的正常嫁娶,愿意给聘礼作补的,可以协商拿走娘家土地,但什么都不给的,那也别怪娘家人把土地拿回去。
不过,大将军府还是做出了一定干预,民政衙、刑法司共同拟定新法二条:
第一、民间嫁娶,聘礼嫁妆必须秉承公平自愿,不得出现天价聘礼,或者仗着家里女儿多,以聘礼为买钱去卖女儿。
违者收回一半田产,取消赋税优免!
第二、民间农户百姓凡生下女婴,不得再溺死粪桶或抛之荒野。
违者同收回一半田产,取消赋税优免!
新法制定下发以后,不用猜都知道,必然会招致民间的抵制反感,但地方官吏总归是能出手、也有理由出手去管了。
不要小看官员们的积极性,这可都是明晃晃的政绩啊!
至少新法下发的前期,官员们肯定会依法严查,严查可能得维持个好几年,后续才会慢慢放宽松,等宽松了,百姓差不多也该形成习惯,知道溺死女婴和天价聘礼都是犯法。
这已经是极限,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的执行基层都还是人,思想观念不是简单提高生产力就能改变,哪怕到了后世现代社会,都可能还会有类似情况出现。
聂宇只要确保自己还活着,情况能维持的差不多,那就算是烧高香了。
百年以后,那是百年以后的事情,他现在连满清都还没推翻,想那么多干嘛?
“大将军,臣与林执掌一同仔细计算过,这义务教学别说六年,就是三年都难,想要推行下去基本不可能,财政撑不住的。”
礼学司执掌官顾景、度支司执掌官林文昌,二人一同前来求见聂宇,并呈递上一份统计报告。
礼学司,礼部。
度支司,户部。
后者倒是与户部基本重合了,现在主管汉军的钱袋子与地方税收钱米。
前者的礼学司不同,说是礼部,但目前只能管汉军治下的教育师资,那些民办官办书院、府学、县学都归礼学司管,而贡院实际也是归礼学司管,可惜不能用。
因为贡院是科举专用,汉军目前没法子搞科举,强行搞的话只会名不正言不顺。
半个多月前,聂宇才回到岳州府,就给礼学司安排了一件大事,顾景作为汉军的“礼部尚书”,虽然年纪轻轻就“位极人臣”,但不代表他就没有野心抱负。
可转手一看,大将军给他安排的事情,居然是让他看,能否普及民间百姓的六年义务教学?
这能行?
“给我先看看。”聂宇接过两人整理半个月下来的预算开支。
顾景无奈说道:“大将军,确实是撑不住的,别说六年义务教学,就算三年义务教学也是不可能的。”
聂宇问道:“两年或者一年呢?”
林文昌摇头说道:“可以是可以,但是很难,如果只是一年的义务教学,那以我们目前的财政岁入,应只会伤筋动骨,倒是不会难以支撑。”
这话说的很委婉,汉军如果已经推平满清还好,没推平满清,这伤筋动骨跟找死,已经没什么区别。
“嗯,我记得前面看过官衙的统计档案,地方的社学数量并不少,这又是为什么?”聂宇再问。
顾景说道:“这不一样的,地方社学多来自于民间自行集资,成者地方乡绅富户们出钱,便如那些大户宗族的族学一般,所以能够支撑消耗的起。而且社学、族学数量看着很多,但若是对比庞大数量的农户百姓,这社学可能连一半都无法覆盖,能上得起社学的,不是大户地主家的亲威,就是有些积蓄的小地主、自耕农。”
林文昌叹道:“若只是建杜学,其实还好,虽然财政开支很大,但也能撑得住,可让百姓全都把家中子女送去读书,由官府出钱进行义务教学,这财政开支几乎难以想象。”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林文昌半月前刚得到大将军的命令,还觉得信心满满,可等到实际一算下来,顿觉脑袋快要爆炸。
就说目前汉军的地盘治下,看着只有五府二州,地盘可能还不到湖南省的一半,但总人口上却是已经超过了湖南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还多。
不光有外省涌入的流民人口,还有地主豪族们隐匿的佃户农奴,把这些人口全部算上的话,汉军总人口已经快突破一千多万。
这么多人口带来的好处,就是税收的持续增长,汉军的田政税法降低了百姓身上的负担,提高了百姓的生产力和积极性,完全足够养兵和养大量基层官吏,维持内部统治的良性循环。
坏处就是,人口太多了,一千多万人里,去掉不用读书的老弱青壮,余下需要教育的孩童,也还能占个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这起码得有一二百万人要去读书,还是官府出钱让他们去免费读书,相当于平白养了两百万的脱产读书人,这得是什么概念?
用纯粹口粮来算,这都是一笔天文数字了,哪怕孩子吃的口粮,实际不如成年人吃的那么多,那四舍五入也得有一百万人要吃饭了,再加上其它的书本材料费用。
这账稍微一算下来,汉军的财政就绝对撑不住。
聂宇反复看完预算报告,才发觉自己确实有些想当然了,他只是看着军队里的讲武堂建起来,就想着要不要把民智也顺便开启,总不能真的跟其他穿越者那样,过来就是当个皇帝,开了个新王朝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