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07节

  “汝默兄是反对将考成法推广到其他衙门吗?”

  申时行点头说道:

  “子霖兄,如果你是要将考成法推广到整个大明,那我是坚决反对的。”

  苏泽看向申时行,看来自己还是小看了这位好友。

  也对,能做到未来内阁首辅的人,而且是张居正后,整个万历朝秉政时间最长的首辅,申时行如果只是投机分子,是绝对不可能坐这么久首辅位置的。

  申时行也是有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最顶级的政治家都是开派祖师,要创造自己的门派心法,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普通政治家是门派掌门,是门派内功法最高的,要维护整个宗派的利益。

  普通政客就是普通武林高手,武功有一点,但是主要是为了个人私利。

  历史上的申时行,对于万历朝初期的政局稳定也是有贡献的,和张居正没法比,但也不是等闲人物。

  “请汝默兄赐教。”

  申时行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子霖兄,这次湖广之行,我感触颇深。”

  “就说我昨天休息的龙泉驿吧。”

  “龙泉驿,是京城南郊的一座驿站,因为是靠近京城,往来的官员都会在这里休息。”

  “去荆州的时候,勘辽使团这么多人,再加上亲随护卫,这么多人住进了龙泉驿,为了招待洪侍郎,驿长又劝说一名官员让出房间,这才伺候好了洪侍郎。”

  “返回的时候,又到了年关,各路进京的人占据驿站,这些人当中有不少都是地方上往京师送炭敬的,很多都是没有官身,却手持官府通驿文书,也都要求驿长安排食宿。”

  “整个龙泉驿都乱哄哄的,驿长带着驿卒日夜忙碌,还要经常被过往官员责骂。”

  “子霖兄,这一个小小的龙泉驿,一年要迎来送往多少官员?”

  苏泽沉默了。

  申时行接着说道:

  “到了湖广,我也和一名同乡的县令交谈过。”

  “湖广富庶地区的县衙,典史属吏不过八十人,但一个县衙五脏俱全,也承接六部设立六科,要管一个县的农桑刑狱,治安劝学,夏秋二税,一年到头也忙个不停。”

  “可这同乡年年积欠赋税,已经两年被上官记考中下了。”

  申时行停顿了一下说道:

  “这同乡央求我,将他调任别地,做个清闲的督学,实在不想要再做父母官了。”

  “子霖兄,如果要对驿站和这天下的县衙都行考成法,那要变成什么样子?”

  苏泽这下明白了,历史上申时行废考成法,不仅仅是为了和张居正做政治切割,而是他真的觉得考成法不行。

  这种事情,苏泽在前世也遇到过。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苏泽以前也去基层检查过,基层要对接多个部门,就算是每一个上级部门要求报一份月报表,基层有时候要填报的就是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月报表。

  如果再加上督查检查,各种创建活动,有的基层甚至一年到头,都在忙这些工作。

  正如同申时行所说的那样,考成法用于基层,要么就会出现前世那种“唯GDP”的官员,将各种绩效指标当做唯一的标准,强行完成上级的任务。

  要么就出现基层应付上级的考核,用更多的案牍工作来应付考核,那真正做事的反而要被淘汰,而擅长迎逢的却能步步高升。

  正如同很多部门搞绩效考核末尾淘汰,真正淘汰的往往都是办事的。

  也许正是历史上的申时行看到了,在张居正执政末期,严酷考成法下,逐渐扭曲的官场生态,这才顺势废掉了考成法。

  苏泽长叹一声说道:

  “为政难啊!”

  苏泽又拉着申时行说道:

  “汝默兄,我去请肩吾兄进来,请你讲一讲这趟荆州的见闻,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下!”

  这也是大明这套清流升迁体系的问题了。

  内阁宰辅往往是在京师坐一圈官就升上去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很多政策对基层的认识也不足,出现问题都会觉得是基层做的不好。

  而究其原因,大明内阁本来只是皇帝的咨政,就不是按照唐宋那种宰相培养的。

  唐代的宰相,都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很多宰相都是出将入相,能文能武。

  宋代的宰相,也都是要在基层转一圈的,而且久任宰相还会出京担任州主官,做几年地方官再重新回朝担任宰相。

  而大明的翰林都以担任地方官职为耻,那个烧炭自杀的老翰林,京察不合格也能到地方上做个知县,他却宁可死都不愿意去。

  苏泽打开门,请沈一贯和徐渭进来,认真听着申时行讲述这一行的见闻。

  可申时行总觉得有些不对,自己不是来劝苏泽不要上疏的?怎么变成给他讲课了?

  罢了罢了,反正苏泽的奏疏已经送到了通政司,又要不回来了。

  反正考成的对象就是六科和都察院,而苏泽在这两个衙门中的声望已经和严世蕃差不多了,也不差再得罪他们。

  而苏泽也将注意力放在了申时行所说的基层问题上,正如申时行所说的,大明是一个整体,如果真要推广考成法,必然要考虑基层的情况。

  ——

  中书科。

  印君舍人刘珺早早来到中书科,虽然临近过年了,内阁的事情已经不多了,但是刘珺还是不敢怠慢。

  “新的报纸送来了吗?”

  刘珺询问一名新舍人,这名年轻的舍人连忙说道:

  “已经放在诸位阁老的案头了。”

  “昨天通政使没来送奏疏,今早应该会来,来了以后立刻送到内阁,让阁老们早点批完奏疏,下午早点回家”

  年轻的中书舍人连忙应下,都腊月二十了,内阁已经改成了上午半天全班,下午轮流值班了。

  刘珺点点头,离开中书科,前往内阁。

  推门进入内阁,刘珺看着角落中的碳炉,这是按照苏泽的设计,用蜂窝煤取暖的新设备。

  用了之后,内阁要比原来暖和不少。

  蜂窝煤一烧就是一天,还可以热上茶水,小小的提升了内阁的环境。

  这点小事,自然是刘珺亲自做的,阁老们也都看在眼里,这也是刘珺作为印君舍人,能一直留在中书科的原因。

  刘珺又开始检查内阁,再过一炷香的时间,就会有阁老抵达内阁了。

  赵阁老的位置空着。

  赵贞吉弟弟一家子人来了京师,筹备明年侄孙女和苏泽的婚事。

  听说赵阁老对这个因为自己放弃殿试,终生不肯出仕的弟弟十分愧疚,将侄孙女的婚事当做亲孙女的操办。

  当然,在刘珺这人精看来,与其说赵贞吉看重侄孙女,不如说更看重苏泽这个侄孙女婿。

  而刘珺听到的消息,是赵贞吉根本不是筹办婚事,而是在家中聚集心学同道,要写文章驳倒高阁老的“实学”!

  将赵贞吉桌子上的报纸收起来,等会儿命人送到赵贞吉家中去。

  报纸是赵阁老的,就算是赵贞吉在家里肯定有报纸读,这也是中书科的职责。

  刘珺又看向高拱的位置。

  高拱的位置是最杂乱的,这些日子高拱下午也都不来内阁了,正忙着完善“实学”的理论。

  刘珺再看向张居正,他的位置整整齐齐,所有东西都分门别类归放好。

  这一切都是张居正自己整理的,这位阁老从来不让中书舍人乱碰他的书桌。

  仔细想想,这一届内阁实在是奇葩。

  高拱和赵贞吉,已经搞出了两个儒家山头,整天在报纸上隔空硬掐。

  但这倒是不稀奇,稀奇的是张居正。

  在刘珺看来,这位张阁老,干脆不能算儒家,他应该是申韩的信徒。

  当然,张居正还是藏的很深的,只有刘珺这种掌管中书科机要的内阁身边人,才看出张居正的政治主张。

  但话又说回来,信申韩也不奇怪,千百年不都是儒皮法骨吗?

  打儒家名号搞法家那一套的,张阁老也不是第一个。

  刘珺来到李春芳的座位前,他贴心的将《西游记》那一版调整到最上面。

  这位李首辅,才是最奇葩的。

  这位是信黄老的。

  如果不是刘珺真的很了解李春芳,他大概也不会相信,这西汉初年就绝种的黄老之道,竟然还有信奉者。

  就在这时候,李春芳踏入内阁,刘珺连忙迎接了上去。

  凡是报纸出版的那一天,李阁老都会比其他人更早到内阁。

  李春芳和刘珺打了招呼,刚刚在自己座位上坐下,准备翻看这一期报纸的时候。

  通政使李一元,亲自带着苏泽的奏疏来到了内阁。

第135章 圣人无名

  李春芳这段日子心情不错。

  朝廷没什么大事情,内阁的日常事务,有高拱、张居正和赵贞吉在,李春芳大可以放心的“无为而治”。

  李春芳平日里要做的,就是保持一下内阁的平衡,在三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站出来拍板一下,政务就能安稳的运转。

  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有为才能无为。

  李春芳看来,黄老不是不好,而是除了西汉开国的那些人精,后人鲜少能将黄老玩好的。

  没办法,黄老一派还是太注重资质了。

  比如李春芳奉行的执政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因之循理,固能久长。”

  黄老绝对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而改变政令。

  而李春芳心中最好的皇帝,则是先帝嘉靖那样的皇帝。

  所谓“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有主周。”

  简单的说,就是为人君的必须要知道世间的一切道理,如果君主不通人情道理,那么群臣就会发生骚乱。

  人间没有一点声音是不正常的,对内对外都没有交流,又怎能知道天下大事的演变呢?开放或封闭使用不当,就无法发现善政的根源,可见为人君者必须普遍通晓事理。

  当然,在李春芳看来,当今皇帝比起先帝还是差了一些,毕竟世宗皇帝用人还是很厉害的,今上则还要依靠内阁来执政。

  用内阁就用内阁吧,李春芳也认为只要“主上无为,臣下有为”,大明朝也不会出事。

  李春芳走进内阁,先看到自己桌案上的报纸,刘珺已经贴心的将《西游记》那版放在了最上面。

首节 上一节 107/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