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隆庆朝的内阁也有意思,端水大师李春芳,组织能手高拱,理财天才张居正,加上一个精通军务的心学大师赵贞吉,谁也不敢在政务上和这四位阁老打马虎眼。
不过苏泽都是知道李春芳请假的原因,西游记的存稿不多了。
沈一贯又说道:
“王鸿胪请奏陛下,苦兀加贡木料,从三年一贡改为一年两贡,朝廷赐盐铁糖酒和丝绸,苦兀贡使又在鸿胪寺跪谢了一天。”
罗万化记得苦兀来贡的事情,他问道:“苦兀贡使还没走?”
“没走呢,见了京师谁还愿意走啊,那苦兀贡使已经将自己首领位子让给了儿子,说是要在京师养老了。”
“也是,苦兀苦寒之地。”
苦兀,其实就是后世库页岛。
王世贞上任的鸿胪寺,四方贡务就是他主管的。
中原发展千年,能砍伐的巨木已经不多了。
要不然嘉靖重修三大殿,也不会从云南运送木材。
而随着登莱海运的兴起,木材短缺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时候苦兀岛上的大片冷杉林,就是最高的造船材料。
历史上,明末就曾经在苦兀造船,想要从后方袭击女真,但是那时候大明已经日薄西山,无法组织这样的工程了。
这些优质的造船木材运到登莱,市舶司就可以制作成海船。
木材还关系到海军舰队。
福船的厢式结构虽然方便运输货物,但是远洋航行的战舰,还是西方的龙骨战舰更适合。
其实宋代也有龙骨战舰的造船样式,苏泽怀疑明代开始用平底福船,很大的一个可能就是宋代以后,中原已经找不到足够长度的木材来制作这种战舰了。
冷杉是最好的造船木材之一了,苦兀岛附近的陆地上也有大片的冷杉林,这些都是极佳的木料产地。
而且苦兀还有不冻港,倭国海峡的暖流经过苦兀岛的西侧港口,带来了丰厚的渔获之外,也让这里的港口冬季都不会结冰。
不冻港就意味着全年不停地贸易路线,用木材换取天朝上国的各种物资,苦兀人可是乐意疯了。
只能感慨,东亚这块真是宝地。
地广人稀的远东地区,是欧洲人苦寻不得的优质木材产区。
南洋又是西方殖民者都流口水的热带蔗糖产区。
大明的朝贡体系,是一个完全能自循环的超级经济体。
只可惜大明自己放弃了朝贡体系,到了今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少,很多朝贡国都和苦兀一样断贡了。
苏泽看向沈一贯问道:
“肩吾兄,最近王鸿胪的身体怎么样了?”
沈一贯从草原回来后,就和王世贞的关系更加亲近了,毕竟两人是共患难了一次。
而且如今沈一贯执掌礼部主客司,王世贞执掌鸿胪寺,两个衙门的职责还有些重叠,所以沈一贯也要经常来往鸿胪寺。
“挺好的,听说李神医寄来了养脾的药方,王鸿胪吃完好多了,最近身体好多了。”
听说王世贞的身体好了,苏泽也放下心。
他掏出一份奏疏,交给沈一贯说道:
“肩吾兄,你看看这份奏疏。”
沈一贯接过奏疏,看到标题《请奏四方来朝疏》?
这是什么?
四方来朝,这不是吉祥话吗?
哪有把吉祥话写进奏疏标题里的?这也太谄媚了吧?
咱读书人也不能这么谄媚君上吧?
沈一贯疑惑的翻开奏疏,这才明白为什么苏泽要问王世贞的身体怎么样了。
四方来朝不是吉祥话,而是苏泽要办的事情。
苏泽请求仿照成祖旧例,要求大明朝贡藩属国集体来京朝贡!
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议
看完了苏泽的奏疏,沈一贯看向苏泽问道:
“子霖兄,你这份奏疏怕是又要引起朝野争议了,要不要和阁老们通通气再上?”
苏泽奏疏开头又是“祖制”起手。
“为仰稽祖制、恢廓圣化、敦睦藩属事。”
“‘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故成祖膺符受箓,敕遣中使巡狩八荒,郑和七下西洋,敕谕三十余国,珊瑚贡柱,玳瑁盈庭,此实华夏赫赫之盛也。”
“今陛下绍统垂衣,德被遐迩,臣窃见诸蕃驿路渐疏,贡表鲜至,甚有朝贡世胄如苦兀者,亦断贡百载。”
“伏乞陛下稽永乐旧章,申明万国来朝之制,清点藩属,再彰圣朝绥远之猷。”
看到这里,沈一贯头皮发麻,王世贞的鸿胪寺和自己的主客司又要忙起来了。
果不其然,苏泽首先就没有放过鸿胪寺。
“乞敕礼部会同鸿胪寺,重订《诸蕃朝贡则例》。仿苦兀岁贡巨木二百根,赐盐铁千担之例,各依道里远近、物产丰薄,分岁贡、期贡、特贡三等。”
“伏惟陛下奋永乐之遗烈,敕使四出,再下西洋!”
看完这里,沈一贯再次看向苏泽,忍不住说道:
“子霖兄,朝中怕是又有刘大夏之议了啊!”
苏泽点头,他也明白这份奏疏的阻力。
其实“再下南洋”,大明也不是没有议论过。
这就要说到成化年刘大夏焚毁郑和海图的事情了。
成化年,曾经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进言,要重新开启郑和下西洋。
于是皇帝派遣太监去兵部搜寻《郑和海图》,却被当时兵部车架司郎中刘大夏阻拦。
刘大夏的理由是,“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刘大夏于是将郑和下南洋的海图和福船图纸都藏了起来,坚持不肯交给太监。
事后刘大夏将海图焚毁,郑和海图从此失传。
离谱的是,刘大夏藏匿烧毁郑和海图的行为,却在明代作为劝谏君王的典型。
后来刘大夏还官至兵部尚书,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是他劝谏皇帝的功劳。
“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这句话也成了明代中期坚持禁海的理由之一。
当然,如今海禁已开,但是朝中依然有不少大臣反对,更不要说组建船队再下西洋了。
沈一贯已经可以想见朝野恐怖的反对声。
苏泽的手指轻敲书案说道:
“郑公下西洋乃是成祖功绩的明证,是让周围藩属沐浴王化的王道圣事,为什么要反对呢?”
沈一贯看着苏泽装糊涂,接着说道:
“可下西洋耗资巨大。”
苏泽摇头说道:“耗资巨大,但是海贸利润丰厚,户部和市舶司如今都看到了。”
“就是民间做买卖,也知道先投入本钱,再收其利。”
“再者,下西洋也是由近及远的,第一次去南洋诸国就行了,等后几次再远行,先让南洋诸国复贡来使,慢慢推进就是了。”
“再说了,万国朝邦,这又岂是一笔买卖?怎么能用盈亏来算计?”
沈一贯摇头说道:“子霖兄,这些道理你我都知道,但是依然不妨碍有人要反对你。”
苏泽说道:
“所以我才要上书朝廷,请求陛下和阁老们斟酌。”
“但是在我看来,下西洋是有百利的事情。”
沈一贯知道苏泽的行事风格,于是他拿起笔说道:
“子霖兄,主客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这事情也和我有关,我也附署。”
“肩吾兄,这。”
沈一贯说道:
“这次出使草原,沈某也见到了寰世之宇,通商互市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我就是赞同子霖兄的奏疏才附署的。”
通商,开海的好处显而易见,沈一贯只是担忧朝中的保守派意见太大。
但是苏泽坚持要上疏,沈一贯也不犹豫,直接站在了苏泽的一边。
苏泽也看出来了,这一次沈一贯并不是出自友谊附署,而是真心的赞同自己的意见才署名的。
穿越至今,苏泽终于在朝廷中培养起了一个进步派的团体。
这个团体可能现在的力量还很小,但只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进步团体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力量。
——
通政副使杨思忠,拿着苏泽的奏疏来到了内阁。
高拱第一个看完了苏泽的奏疏。
其实在上疏前,苏泽已经拜见过高拱,高拱对这份奏疏也没有把握。
开埠和组织舰队下西洋,完全是两个概念。
倭乱平定后,朝廷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海禁不可维持,所以开港几乎是必然选择。
倭乱以后,海防体系已经破坏,朝廷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走私,在这种堵不如疏的情况下,开海就自然而然成为共识。
换句话说,大明的开海,一方面是部分利益相关方的推动,更大的则是被时局所迫。
所以隆庆开关选择了漳州月港这个扭捏的地方。
而苏泽请求开港登莱,以及开港直沽,群臣也是捏着鼻子认了。
开港之后,这些港口确实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这也让朝中对开港的态度逐渐软化。
但是组织舰队下西洋就不一样了。
海上风险大,而且下西洋是需要花钱的,群臣也看不到好处。
这一点上,苏泽倒也不苛责群臣目光狭隘。
中华文明一直都是个陆权国家,而且物资上高度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