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94节

  在这个背景下,海外殖拓的利润远不如对内挖掘。

  士大夫也都一种规劝君主节欲的政治主张,认为皇帝追求财富和名望,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后果。

  这也是刘大夏烧毁郑和海图,却获得士大夫尊重的原因。

  所以高拱也吃不准群臣对于苏泽这份奏疏的反应。

  但是很多守旧的士人,肯定会认为苏泽是阿谀皇帝的佞臣。

  高拱是一个务实的人。

  登莱开港,其中的好处显而易见,而这次苦兀朝贡,解决了登莱造船的木材问题,也让高拱看到了海外的利益。

  在高拱看来,开海是一件有利于大明的事情,那组织船队重下西洋,恢复西洋诸国的朝贡,似乎也是不坏的选择。

  所以高拱看完了苏泽的奏疏,还是写下了积极的票拟意见,算是支持苏泽所议。

  奏疏送到了张居正手里。

  苏泽自然不可能和张居正密议,这样做是触犯政治默契的。

  张居正仔细看完了苏泽的奏疏,看完后张居正也不得不承认,苏泽抓时机的能力真的很强。

  在苦兀加贡的时候提出“重下南洋”,苏泽在把握皇帝心思这一块上,已经不亚于他这个阁老了。

  但张居正思考的是另外的事情。

  作为执掌户部的阁臣,张居正第一个想到的是:钱从哪里来,第一批舰队的规模是什么样的?

  登莱直沽开埠,已经让张居正看到了海洋贸易的好处。

  无论是港口铸币利润,还是流入的大量白银,甚至登莱海输节约的运输成本,张居正已经成为坚定的海贸派。

  而苏泽提议重下西洋,联络失贡的藩属国,重建以大明主导的南洋秩序,张居正自然也是支持的。

  但是作为户部尚书,张居正也要算账。

  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这也是后世诟病的原因。

  虽然现在国库充盈,但是明年可能要和草原开战,西南也有异动,花钱的地方也不少。

  如果和郑和下西洋一样,组织几十艘宝船,上万人规模的舰队,那国库肯定是承担不起的。

  根据户部档案,一次郑和下西洋的消耗,差不多就在二百万两银子左右,这几乎占到了朝廷岁入的十分之一。

  如果皇帝要搞这么大规模的舰队怎么办?

  钱从哪里来?

  其次就是有没有能力再组建这样的舰队?

  永乐初年,华北平原还是有大量森林的,成祖朱棣迁都兴建紫禁城,加上数次下西洋,将这些森林都砍伐殆尽了。

  就是有苦兀贡木,要组建这样庞大的舰队也绝非易事。

  除此之外,如今也缺乏经验丰富的水手。

  张居正将自己的顾虑写在票拟意见上,然后将奏疏交给了赵贞吉。

  赵贞吉看完了苏泽的奏疏,想到的是军事上的事情。

  佛郎机人(葡萄牙)和红夷人(西班牙)舰队进入南洋,南洋到底是个什么局势,大明心中也没有底。

  而这些西洋蛮夷的船只坚固,大明在屯门海战中已经见识过了。

  大明能在屯门海战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明动用了能在近海作战的火攻船,如果在海上遭遇这些西洋蛮夷的舰队怎么办?

  东南倭乱刚刚平息,如果再引发海疆的动乱,这个责任赵贞吉也承担不起。

  赵贞吉写下了自己的票拟意见,请求朝廷从长计议,先命令广东福建的海备衙门搜罗南洋的情报,摸清楚西洋蛮夷的实力,再派遣舰队南下。

  等三位阁老都票拟了意见后,这份奏疏又送入司礼监。

  司礼监三巨头又拿着奏疏来到了皇帝的御书房。

  隆庆皇帝听李芳读完了奏疏,也觉得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就效法成祖派遣舰队南下。

  但是他又看完了三位阁臣的票拟意见后,又犹豫了起来。

  隆庆皇帝也逐渐冷静下来,张居正和赵贞吉的担忧也是对的。

  但是看着苏泽的奏疏,皇帝又有些舍不得。

  隆庆皇帝又想起了成祖遗诏。

  “司礼监怎么看?”

  冯保和陈洪都低着头,李芳实在躲不掉,只能说道:

  “陛下,兹事体大,还是请九卿共议吧。”

  没办法,哪个太监要是怂恿皇帝下南洋,都要打上奸佞的名号,就是李芳也不敢沾这件事,只能将事情踢给外朝。

  隆庆皇帝听完也觉得有道理,他说道:

  “那就让九卿共议。”

  紧接着隆庆皇帝又拿过苏泽的奏疏,仔细看了两遍后,又问道:

  “苏泽就上了一封奏疏?”

  李芳点头,隆庆皇帝说道:

  “这不是苏泽的风格啊。”

  “这厮每次上书,都会将事情计算清楚,为何这次上书就只有空发议论,连重下南洋的章程都没有?”

  李芳也反应过来,苏泽的奏疏风格鲜明,他不仅仅会提出问题,还会将解决问题的方案罗列其中。

  但是这一次苏泽的奏疏却只提了下南洋的时候,具体的事情一概没提。

  隆庆皇帝转念一想,对李芳说道:

  “苏泽这厮不老实了,还有东西没说。”

  是不方便在奏疏中说的?

  还是说苏泽这封奏疏,是投石问路试探朝堂风向?

  隆庆皇帝及很快反应过来,他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点子,他对着李芳说道:

  “让苏泽在九卿面前廷辩!”

  这下子让李芳也整不会了,他疑惑的看向隆庆皇帝,这九卿廷辩是什么东西?

  “廷辩”古已有之,就是大臣在朝堂上公开辩论。

  宋代文臣就经常在皇帝面前请求廷辩,说服皇帝和百官支持他的政见。

  大明朝的政务体系逐渐转化为公文体系治国,朝会也逐渐虚无化仪式化,廷辩这种事情一般只会发生在各部衙门中,也就是官员就具体的事务发表意见辩论。

  隆庆皇帝理清了思路说道:

  “让苏泽在九卿前廷辩,讲述他再下南洋之议,再将廷辩记录下来形成奏议。”

  这下子李芳明白了,这是然苏泽在九卿面前讲清楚他“再下南洋”的主张,皇帝在考虑要不要赞同他的奏疏。

  ——

  当苏泽接到皇帝让他在九卿面前廷辩的时候,他惊讶的看向李芳。

  他也没想到隆庆皇帝竟然这么有创意,搞出“九卿廷辩”出来。

  这一次的上书,苏泽没有用【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拟。

  原因也很简单,苏泽这份奏疏就是用来投石问路的。

  苏泽准备用这份奏疏将反对意见都引出来,再上一份奏疏一一反驳,然后再提出一个靠谱的计划上书。

  这样也能说服一部分大臣支持自己,大大减少威望点的消耗。

  可苏泽没想到,隆庆皇帝竟然想出了让自己在九卿面前辩论的方法。

  我?苏泽,和九卿辩论?

第199章 九卿廷辩

  对于皇帝这富有创意的九卿廷辩,内阁以光速商议通过,并下堂帖给九卿衙门,让他们准备好问题,在廷辩上向苏泽发问。

  而等到皇帝的旨意送到报馆的时候,苏泽也傻了。

  廷辩?我大明有这条祖制吗?

  怎么搞得和论文答辩一样?

  项目可行性分析?

  前世的可怕记忆袭来。

  罗万化和沈一贯也傻了,我大明还有廷辩这个说法?

  虽然朝堂上有时候也有大臣争辩,但是那种争辩很快就会变成吵群架。

  而这一次皇帝的旨意,显然是要让苏泽去吵群架,而且是苏泽一个人对九卿的群架。

  苏泽深深的怀疑,这是皇帝对自己的报复!

  可是还能怎么样?只能乖乖准备廷辩。

  如果廷辩能说服九卿,是不是再上疏通过的阻力就要小一点了?

  而且廷辩这个方法似乎挺不错的,有些事情光是一封奏疏是说不清楚的,通过廷辩把事情讨论清楚,这也是有利于决策的事情。

  不得不说,隆庆皇帝还是有点东西的。

  ——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泽往来于翰林院、礼部、户部,翻阅当年郑和下西洋残留下来的各种资料。

  虽然郑和海图被毁,但是这些官方档案中还是存有不少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的。

  特别是礼部还保存了当年朝贡各国的资料,苏泽将这些资料和后世的地理历史知识对应,在【记忆宫殿】中搜寻这些朝贡国的特产。

  九卿廷辩定在了七月二十日,就在苏泽忙碌的时候,京师的粮食商人迎来了一次洗牌。

  十四家粮行的掌柜,因为挪用粮行的公款被扫地出门。

  其实他们已经可以送官了,但是这些粮行背后的东家基本上都是勋贵,为了顾全自家的脸面,同时也怕这些人入狱后说出不该说的话,也就让他们认罚离开了事。

  保留了掌柜职位的也战战兢兢,这次粮食贸易战一败涂地,不少粮行都亏掉了几个月的利润,接下来几个月要如何盈利,完成东家的要求,成了这些掌柜最头疼的问题。

  就在时候,大宗粮食交易市场开张的消息传开。

  按照东宫那边传出来的说法,日后京师的粮食商人,都可以在这个粮食市场内购买大宗粮食。

  京师粮食商人在市场内报价喊单,再由直沽和登莱的海商接单。

  交易达成后,就锁定了交割的价格。

  这个大宗粮食交易市场迅速引起了京师粮商的注意。

  他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好处。

首节 上一节 194/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