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想了想才说道,“你们二团三团那些内河江船,全部低价处理,卖给民间商贾,白广泰的水师一团和方国珍那里,加起来还有上千条大大小小的海船,这些海船挑出一部分,组建一个运输舰队。
“朕的要求是,这支舰队单次运输就能满足辽东驻军一年的消耗,之后辽东军需的补给暂时先用海运解决,平时把南方的粮食存到刘家港的仓库里。
“每年十月份台风季过去之后,再让运输舰队一起出动,组成一个船团,同时派几艘军舰沿途护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漂没现象出现。”
说到这里,鲁锦当即用凌厉的目光扫视着众人说道,“朕知道,你们有些人总是担心海运不安全,漂没事故常有发生,不是遇到风暴倾覆,就是被海盗劫掠,又或是迷航失踪等等。
“真的假的还不好说,被人贪污盗卖也不是不可能,但那是以前,以前尔等不知海洋气候,偶遇风暴无法避免,但现在应该明白,每年十月到来年五月的西太平洋是绝不可能有风暴的,就像三伏天不可能下雪一样,如果以后还出现漂没,那就绝没有风暴一说,必定是有人贪污盗卖!
“朕今日定个规矩,以后往辽东押送军需,整个船团一起走,找熟悉海路和牵星术的人驾驶领航船带路,再加上海军军舰沿途护送,驱逐海盗,一次性把一年的补给都送过去,沿途至少要派一名上将和一名尚书随船押运,敢弄丢一石粮食,朕就砍他的脑袋!”
众人闻言一凛,顿时连忙称是。
然后鲁锦才接着说道,“至于剩下的船只,这个运输舰队大概要三四百条船,那还能多出七百多条,这些船全部低价售卖给民间海商,且只能是完成官府注册的贸易公司有权认购,有权经营海贸,以后到市舶司报关也需要这些凭证,否则无权经营海外贸易。”
众人闻言再次点了点头,这样处理一大批海船,朝廷还能回笼一些资金,同时也能加速海贸正规化,将所有海商纳入朝廷管控,加强朝廷的收税能力。
这时李善长也出言问道,“陛下要大力发展海贸,这几百艘民船短时间应该是够用了,可今后海贸做大之后,还有这些船老旧破损之后,总还需要新船用来替换,而陛下在沿海新设的四个造船厂又都只造军舰,以后海商需要新船怎么办,要不要允许民间自办造船厂?”
鲁锦闻言想了想才说道,“以后民间船厂只允许造单桅的小船,用来给渔民使用,两桅及以上的大船,短时间内不允许民间自行建造,这样即便渔民想要走私,他们也跑不出太远,很容易就会被海岸警卫队的缉私巡逻船截获,方便朝廷管理。
“而且现在沿海的那些船只,不论是福船还是广船,都缺乏跨洋远航的能力,装的货又少,航速又慢,造出来也是鸡肋,纯属浪费国家的木材资源。
“今后让科工两院新办一个船级社,负责制定各种船型的建造标准,以及研发新的船型,以后时机合适的时候,允许民间商贾自办造船厂,用来建造民船,但所有建造船型必须取得船级社的认证,只能建造朝廷规定的那几种船型。
“另外还有沿海现有的那些造船工匠,寻觅能工巧匠,全部招到朝廷新办的造船厂里,省的停建民船之后,让他们失去生计,总要给他们留一口饭吃,若还有多余的造船工匠无处安置,就移民到别的地方去,给他们分田屯垦。”
众人闻言再次点点头,他们的皇帝陛下志在四海,现有的福船和广船,要说用来跨洋贸易,其实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只能沿着海岸走。
可如果是阿留申群岛那种恶劣海况,福船和广船就做不到了,去了必死无疑,阿留申群岛即使是最温和的夏季,也有三米多的浪高,福船和广船这种低干舷的船只过去玩个锤子,稍不注意就会倾覆。
最令人难以容忍的就是航速太慢,用福船跑一趟的时间,快船都可以跑两趟了,时间就是效率,多跑一趟就多赚一趟的钱,而且航速过慢,在远洋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补给,船的容积是有限的,装的补给多了,带的货物自然就少了。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看,都不宜再继续建造福船和广船,毕竟国家的木材资源也是有限的,容不得那么浪费。
鲁锦这边和一群重臣三言两语就敲定了今后的船政改革,而在他们身后,一群在京的文武大臣也站在那里窃窃私语,互相聊着天。
关于之前鲁锦派汪大渊去东海对面探访黎洲,寻觅什么隐世大陆的高产良种之事,虽然之前鲁锦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给汪大渊等人送行,还刻意强调了什么并不是为了出海寻仙,也不想学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而是为了苍生社稷,为了高产的种子。
但这件事说到底不过是鲁锦的一面之词,有些人就是很单纯的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没亲眼见到之前,他们说什么都是不会信的。
好在鲁锦也没有搞得太过火,只派了一艘船,七百多人出海,即便亏也亏不了太多。
结果这远望号一走就是两年,音信全无,许多人已经在私下里议论汪大渊是不是死了,或者学那徐福,带着一船人找个小岛跑了。
还有人觉得鲁锦说的是真的,海外一定有仙岛,否则怎么会有蓬莱仙岛、方丈仙山的传说?既然仙岛和仙山都有了,那高产的仙粮肯定也是真的!
就在这些人私下里议论纷纷之际,结果突然传来远望号回国的消息,如今皇帝陛下又带着他们亲自来码头迎接,什么黎洲大陆,什么世外桃源,什么方丈仙山,只要见到远望号和汪大渊,一切就都能揭晓了。
他们倒要看看这位陛下和那位善于蹈海的汪大渊能搞出什么名堂。
就在众人踮着脚期盼之际,远望号那高大的白色舰影,终于绕过了长江在南京的拐弯处,出现在建康以西的江面。
众人顿时神色一震。
“来了来了!”
第546章 震惊朝野
眼见远望号在一艘引水船的带领下逐渐向码头靠来,鲁锦立刻挥了挥手说道,“定邦,派人上去接船。”
“是!”
鲁锦的贴身侍卫李定邦立刻招了招手,派了一队禁卫过去。
皇帝陛下的安全不容有失,而远望号上又有大量的火炮和火枪,船上人员的情况也不明确,为了保证不出差错,远望号刚刚靠岸,就有一队禁卫爬了上去,分别在各层甲板站岗,保持船上的警戒,监视众人的一举一动。
等长长的舷梯搭上远望号的侧舷舱门,汪大渊和陈友谅等人得知陛下亲临,也率领一众军官和船员连忙走了下来,鲁锦立刻上前两步迎了上去,而汪大渊见状则是更快一步,抢先来到鲁锦面前当即拜道。
“臣汪大渊,叩见陛下,陛下天威咫尺,竟屈尊降贵亲迎微末,臣肝脑涂地尚不足以报君恩之万一,今反令圣驾劳顿于郊野,臣惶恐之至,罪该万死!”
鲁锦却连忙将汪大渊搀扶起来说道,“先生蹈海十余万里,一别经年,劳苦功高,朕两载未闻先生音讯,实在是想念的紧,前几日突然收到杭州急报,说先生已经返航,朕又怎么在宫里坐得住啊,这才率百官来迎。
“先生身俱大功,朕还未奖赏,又何来有罪之说。”
汪大渊连忙谦虚道,“此番出海能建寸功,皆赖陛下庙算如神,将士效死用命,若无陛下赐予的精确海图,规划的巧妙航线,臣又怎能安然踏足黎洲。
“臣不过效犬马奔走之劳,岂敢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如今冬月风冷霜寒,臣恳请陛下速返宫中,不然万一感染风寒,伤了龙体,臣百死难辞其咎!”
“无碍,朕还没那么弱不禁风。”鲁锦当即摆了摆手追问道,“先生方才说踏足黎洲,这么说你们真的抵达目的地了,如何,朕要的那些东西先生都找到了吗?”
汪大渊点了点头,当即道,“仰陛下洪福庇佑,臣幸不辱命,陛下所念之物大部分都已经找到,其实我们去年七八月份便已经抵达香蕈港,原本若无意外,臣是准备当年年底冬月或腊月返航的,这样最迟今年一二月份就能回国。
“但是臣知道陛下急需橡胶,而橡胶这东西,即便臣带回种子在南洋种植,最快也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开始割胶,实在是有些来不及,于是臣便做主,决定在黎洲多留一年时间,尽可能从当地多收集一些成品橡胶回来,总算没有虚度光阴,让臣侥幸收集了近六万斤橡胶回来。”
鲁锦闻言顿时吃惊道,“你说收集了多少橡胶?!”
汪大渊立刻又着重重复了一遍,“有二十八吨多,近六万斤成品橡胶。”
啪一声,鲁锦顿时激动的一拍巴掌,转身瞅向身后的陶广义说道,“发财了,广义,咱们的空气压缩机和中压锅炉,还有高炉都有着落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工坊那边总算有米下锅了,汪先生这次可是立了一个大功。”
陶广义闻言也十分激动,他跟着鲁锦搞研究,当然知道橡胶早就是陛下心心念念,朝思暮想之物,没想到汪大渊一次弄来几万斤,虽然还达不到可以任意挥霍的程度,但用在一些关键项目上,数量已经不算少了。
汪大渊连忙谦虚道,“臣不过是拾陛下牙慧,耗些时间替陛下奔走罢了,不敢称功。”
鲁锦这时却高兴道,“想替朕奔走,也得有那个本事先到黎洲才行,先生不必谦虚,这功劳该是你的自然是你的,你想推也推不掉,东西呢,快拿来让朕看看。”
“是,多谢陛下栽培,货物就在船上,不过橡胶都在下层船舱,想要搬出来要费些时间。”
“那就现在搬,朕就在这等着。”
“是,不过陛下,这搬运货物最好还是挑选可靠之人,其实这次的主要收获,除了那几万斤橡胶之外,还有一件货物,实在太过紧要,臣回来的一路上都不敢在各处港口停留太久,更不敢放水手上岸休息,就怕半路上走漏了风声。
“甚至在杭州的时候,也不敢有半分懈怠,更不敢跟布政使透漏分毫,直至回到建康亲眼面见陛下,臣才松了口气,总算不辱使命,能把这副担子卸下来了。”汪大渊当即提醒道。
鲁锦顿时好奇起来,“是什么东西,竟然比那六万斤橡胶还要重要,吓得你都不敢在港口停靠?”
“回禀陛下,是五十余万斤的金银。”
“多少?!”
这次还不等鲁锦说话,旁边的李善长和冯国用等人就惊的跳了起来,刚才汪大渊说那几万斤橡胶时,他们还反应平平,因为好多人甚至不知道橡胶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自然也就不知道这几万斤橡胶的珍贵和来之不易,但你要说金银,这个他们可就不困了。
鲁锦听完也有些诧异,再次确认道,“你确定是五十余万斤?而不是五十余万两?”
“的确是斤,其中仅白银就有七八百万两之多,另外还有不少黄金,按照现在大明的金银一比五的兑换比,全部折合成白银,总价值不低于1200万两。”汪大渊再次肯定道。
轰——在场官员当场炸开了锅。
“1200万两白银!你确定没弄错?好好好,这可真是大功一件啊,我大明立国二载有余,这两年的全部赋税,抛去粮食等实物,全部现银结余加起来恐怕都还不到三百万两,先生跑一趟黎洲就给朕赚来了大明数年的赋税,好啊,好啊!”
李善长等人也吃惊不已,他当即问道,“黎洲竟如此富庶?即便是把整条船连人一起卖了,恐怕也不值那么多钱吧,汪先生究竟是从何处得来如此多的金银,该不会是你们把那什么玛雅国的国库抢了吧,这也不应该啊,你们总共才多少人”
汪大渊闻言笑了笑,这才解释道,“李相说笑了,我们怎么可能去抢人家的国库,再说黎洲那些土邦小国皆不用金银做货币,他们的国库里装的都是可可豆,就算是抢国库只怕是也抢不来那么多的。”
“可可豆是什么?难不成比金银还珍贵?”
“那你们这是从何处得来的?”
李善长和冯国用连珠炮一样追问道。
汪大渊再次道,“两位有所不知,那黎洲土人不知金银之珍贵,国中商贾交易皆以可可豆或是土豆作为货币,这可可豆不过是土人的一种吃食,就好比胡椒等香料。
“而金银于土人而言,不过都是些装饰之物,并不值钱,偏偏那些黎洲的土人又不会炼铁,任何铁器在他们那里都价比黄金,在下以铁器与他们交换金银,往往一柄斧头,一口铁锅,就能轻易换来等重的金银,故而这才换来那么许多。
“我船上所载百万斤铁器,除了路上用作盘缠,还有那些移民的安家费之外,其余皆换成了金银,这才换来了这五十余万斤金银,还有诸多货物。
“除此之外,陛下标注的海图当中,那黎洲西海岸还有一处叫做金川的地方,谷中有数条河流,河中遍布金沙,故而称为金川,当地甚至连邦国小城都没有,只有一些野人部落,我在金川也用铁器跟土人换来不少金沙,仅在金川一处地方,总计就收来了数万两黄金,而那河中的金沙至今还未减少半分。”
“.”
众人闻言顿时一阵无语,周围鸦雀无声,都觉得这他娘的也太匪夷所思了,这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不会炼铁的国家,还不知道金银的珍贵,用一些斧头铁锅就能轻易换来大笔金银。
是,中国的铁器确实畅销海内外,但那也只是各地的番邦蛮夷无力大规模冶铁而已,但不代表他们不会炼铁,可能技术确实不如中国那么高超,但不代表一点没有啊。
若非有鲁锦站在这里,知道汪大渊不敢犯欺君之罪,在陛下面前胡说八道,他们都要以为汪大渊在讲天方夜谭了。
而夏煜和包毓等人也对视了一眼,刚才他们还跟陛下一起商量海军应该怎么建设,要造多少军舰,每年的造舰费用是多少,一帮别人口中的王侯将相,抠抠索索的数着家底过日子,咬咬牙定了一个每年25万两,十年造舰一百艘的计划。
可即便如此,总价值也不过250万两,现在可好,汪大渊直接带回来五个海军
而他们后面那些列队陪同迎接的文武百官,就更绷不住了,这黎洲有没有什么高产的神仙种子暂时还不好说,但金银是真多却是肯定的,众人顿时激烈的讨论了起来。
鲁锦闻言也点了点头,“黎洲的那几个小国确实如此,还好准备的铁器多,才能一下换来那么多金银,这可是人家数千年积攒的储蓄,这才让咱们占了个大便宜,等把他们手中的金银积蓄榨干之后,以后再想轻易弄来那么多金银就不容易了。
“不过操作的好的话,以后每年再弄个千八百万两也不是不可能。”
李善长顿时惊道,“真能弄来那么多,而且还是每年都有?”
其他人闻言也纷纷看向了鲁锦。
鲁锦肯定的点了点头,“差不多是能弄来这个数的,不过这些金银矿可都在别人的地盘上,想要夺过来是要打仗的,你们愿意出兵?”
“这那还是从长计议吧。”众人一听要出兵打仗,顿时就不敢说话了。
不是不能打仗,也不是他们反对鲁锦开疆拓土,起码也要等大明休养生息几年,恢复了元气再说,毕竟他们这才刚刚平定乱世,到处都还百废待兴呢。
而鲁锦也不是瞎说,如果按照他的计划操作的好的话,是真能每年弄来这个数的。
别的地方不讲,仅日本列岛这一处,就有佐渡金山,石见银山,还有北海道的几处金银矿,光是日本这几处矿产,如果是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开采,每年开采400万两,持续开采一百年都不是问题,彻底把这些金银矿榨干。
再加上吕宋岛的金矿,南洋诸岛的金银矿,每年开采一百万两总是有的。
数量最大的还要数大洋彼岸南美印加帝国的银矿,南美盛产白银和铜矿,一年开采几百万两轻轻松松,这些全都加起来,每年光是采矿获得的现金收入就有上千万两。
资金是充足且稳定的,关键还是要看怎么花。
君不见两牙率先开启大航海,西班牙更是从海外掠夺金银无数,可到了最后,西班牙拿到这些金银就回到欧洲到处挥霍,很快就把自己搞破产了,反而养肥了隔壁的带英,还顺便引导了带英完成工业革命。
鲁锦的大明自然不能学西班牙,他要把这些金银变成大明工业革命的第一桶金,和后续持续不断的投资,他要把这些金银变成一座座学校,一座座工厂,一条条铁路,一艘艘轮船,把这些财富都变成实物留在大明的土地上,自然是不可能学西班牙的。
而且搞工业,是非常需要投资的,带英之所以能完成工业革命,旁边的西班牙大撒币就功不可没,近代中国重新崛起,也是靠的数不清的外资和勤劳的人民,而现在的大明,勤劳的人民是从来不缺的,就差这数量庞大的外资持续流入了。
只可惜这个时代还没有外来投资一说,只能自己出海去抢!
等众人平复了激动的心情之后,鲁锦这才做出安排道,“定邦,你去派一队侍卫跟着汪先生负责卸货,你亲自盯着他们,两位丞相负责在旁边记账,看看这次究竟赚来多少金银。”
“是!”众人顿时齐声应诺,接着便开始卸起货来。
率先从船上卸下来的,就是那12只还不到半岁大的小羊驼,还有装在几个大笼子中的火鸡和番鸭,以及二十多只哈士奇和阿拉斯加犬的幼崽。
看到那些似羊非羊,似驼非驼,脖子长长的,浑身毛茸茸的怪异畜牲,顿时又引起众人的一阵激烈讨论。
看来这大洋彼岸有个黎洲还真不是假的,竟然还有此种奇特的生物,不少人纷纷打听这东西的名字,黎洲羊驼之名也很快在朝堂中传开。
卸下这些活物之后,接下来又是各种粮食,汪大渊他们回来时为了以防万一,除了底舱压舱的那些金银和橡胶,其余空间都用来装食物和淡水了,准备的玉米和土豆番薯等物,足足装满了一层船舱,足够几百人吃上一年多,现在这些没吃完的玉米土豆等物,自然就当作种子被搬了下来。
很快几个玉米棒子就被当作样品在百官手中传递开来,引得众人惊叹不已。
“哎呦,这就是传说中的玉米啊,长得倒是不小。”
“果然如同珠玉玛瑙一般,这玉米的名字还真是米如其名。”
“就是不知道此物产量如何,吃起来又怎么样?”
“听那位探洋使说,此物在黎洲开垦的新田上种植,即便没有施肥也能亩产210斤上下。”
“亩产210斤?!那确实不少了,起码比种麦子多,麦子亩产才120余斤,即便是水浇地的上田,也不过150斤,难怪陛下一定要不远万里寻找此物。”
“还不止呢,听说此物可以与冬麦轮作,秋天种麦子,来年六月收,收完麦子再立即种玉米,到深秋又能再收一季,若此言非虚,从此我大明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也能如江南一样一年两熟,真苍生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