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432节

第547章 养猪也是国家大事

  就在百官兴奋讨论着那些黎洲玉米时,码头这边也在不停的往下卸着货,一筐筐的土豆红薯被搬了下来,还有那些个装在一个个坛子里的各类种子,汪大渊则是亲自在旁边给众人介绍。

  “陛下,这二十多种都是马铃薯,我们到了阿兹特克国之后发现,当地的马铃薯品种确实很多,可能不下于百种,但想要全部收集齐全也不容易,于是我们就只收集了市面上最常见的二十多种马铃薯,就是这次带回来的这些。

  “当然如果陛下想要收集齐全的话,以后让香蕈港那边慢慢收集也是可以的。”汪大渊当即指着面前的几十种不同的土豆介绍道。

  冯国用闻言顿时疑惑道,“不是去玛雅国吗,怎么又变成什么阿兹国了?”

  “是阿兹特克国,冯相有所不知,这黎洲中部其实有三个邦国,玛雅国位于中间,北面是阿兹特克国,南边是印加国,而我们主要停靠的据点和港口就在阿兹特克国的西面沿海。”汪大渊立刻解释道。

  “原来如此。”冯国用顿时恍然大悟。

  李善长则是拿起一个土豆在手中掂了掂,感觉还挺有分量的,然后才皱眉迟疑道,“此物真能用来当主粮?还能在漠北种植?这东西怎么吃?”

  实在是土豆的长相,跟中国人传统印象的主粮形象差异太大了,中国传统的五谷,稻、黍(黄米)、稷(小米/粟)、麦、菽(大豆),这几种东西好歹都是地上长草,草上结种子的,不是禾本科就是豆科。

  刚才拿来的玉米,虽然形状比较怪异,但好歹还遵循着地上长草,草上结种子的规律,而这土豆倒好,直接埋地下去了,那么大一块,怎么看都不像是主粮的样子,倒是跟芋头有些类似。

  汪大渊当即道,“吃是肯定能吃的,其实我们船上带的稻米虽然不少,但也肯定坚持不了一年,其中还要留一些当做稻种,因此实际上,我们船上几百人已经吃了快一年的玉米和土豆了,就这样拿来当主粮吃,不是也活着。

  “至于吃的方法,此物宜菜宜粮,当主食吃时,可以蒸煮或者烤熟,直接吃就像炊饼馒头一样,也可以捣烂做成土豆软饭,当菜吃时,可以放油和其他菜蔬一起炒制,也可切成块与肉类一起炖煮,就像炖肉的时候放萝卜一样。

  “还有能不能在漠北种植的问题,这个暂时还不好说,阿兹特克国的气候与漠北迥异,不过阿国有许多山城,当地土人也会在贫瘠的山顶种植土豆,一样可以成活。

  “至于漠北的话,我们有那么多品种,全都拿去试试,怎么也应该有几种能种活的吧?”

  说到这里时,汪大渊还看了看鲁锦,毕竟土豆能不能在漠北种植,他是不清楚的,最早还是鲁锦一口咬定这东西可以种,才让他远渡重洋去找的。

  鲁锦当即点点头,“没错,土豆这东西最大的优点就是耐寒耐贫瘠,它为什么长成这个模样,用自身无性繁殖,而不用种子呢,就是为了用这副肉身适应最艰难的环境,可以说它长成这个样子就是为了那些寒冷干旱的贫瘠土地准备的。

  “放心吧,漠北是肯定能种的出来的,再说了,即便尔等不信,这东西都已经带过来了,明年开春拿去河套、漠南等地一试便知。”

  几人闻言都点了点头,说的也是,能不能种的,一试就知道了,这东西又骗不了人,随即李善长再次问道。

  “那此物的产量呢?”

  汪大渊再次答道,“根据品种和种植方法的不同,会有些许区别,总体上产量是不低的,亩产少则600到900斤,多则800到1200斤,而且土人不怎么会施肥,如果让大明来种的话,精耕细作,加上施肥,产量应该还能再高一些。”

  众人顿时震惊的面面相觑,包毓也拿起一块土豆惊讶道,“此物产量竟有如此之高?”

  鲁锦见他们十分震惊和激动的样子,于是立刻给众人泼凉水道。

  “其实之前有个事,朕一直未告诉你们,这计算马铃薯的产量,实际上用鲜薯的重量除以五,才是比较准确的,这样算的话,其实马铃薯的亩产和麦子并无多大区别。”

  “额那按亩产一千斤来算的话,除以五岂不是就只有二百斤了?还真是和麦子差不多,可为什么要除以五呢?”夏煜不解的问道。

  鲁锦当即解释道,“因为平常计算稻麦产量,都是算的干重,谷子收完是要晒干才能储存的,而马铃薯则不同,你们自己放手里掂量掂量,这东西看起来很有分量,其实里面大多数都是水分。

  “故而如果只算鲜薯的话,那产量自然很高,但若将其做成干粉,那肯定就没那么重了,而干粉大约只占马铃薯重量的两成,因此除以五才是土豆真正的干物质产量。”

  众人都听懵了,那这到底是算高产还是不高产啊,怎么这么一算,好像也没多厉害的样子。

  李善长斟酌了一下再次问道,“那这东西解饥扛饿吗,究竟能不能当粮食吃。”

  汪大渊当即道,“当然能,我们都吃了近一年了。”

  鲁锦这时看船上还在不停的往下卸土豆,就对汪大渊问道,“你们船上大约还有多少用来吃的土豆?”

  “这,百万斤总是有的,百万斤也不过刚刚万石而已,我们是按照三百人一年多的口粮准备的,就怕返航的路上出什么意外,因此准备的比较多一些。”

  鲁锦当即道,“那就搬一千斤出来,一会带回去给诸位先生尝尝,不然他们总是心里没底。”

  “是。”

  众人闻言这才稍稍放心下来,随即汪大渊又开始介绍其他的作物。

  “陛下,这几种都是番薯,番薯的品种不多,当地土人种植的也不多,臣把能收集来的都找来了,总共七八种,有比较适合食用的,也有比较难吃的。”

  “还有难吃的?”鲁锦顿时挑了挑眉问道。

  “对。”汪大渊当即介绍道,“这种外形细长,内里黄心的吃起来比较甜,臣管它叫蜜薯,烤熟了吃起来甜如蜜饯,就是产量不算高,亩产只有1000到1500斤。”

  “这还不算高?!”众人顿时惊讶道。

  “确实不算最高的,还有这种稍微粗壮一些的,外皮为深红色偏紫,内里为白色,吃起来口感又干又面,也比较甜,臣管它叫白薯,就是筋丝比较多,容易塞牙,亩产2000斤左右。

  “产量最高的是这种,臣管它叫大薯,虽然难吃的紧,但产量奇高,随便种种亩产都有三千斤打底。

  “臣想过了,此物虽然难吃,但好在产量高,灾荒之年百姓有的吃就不错了,总好过让百姓易子而食,而且平时也可以种出来喂猪,将其变为肉食,再给人食用,倒也不算浪费。”

  众人顿时倒吸一口凉气,纷纷震惊于番薯那夸张的产量,而鲁锦听到他说要拿番薯来喂猪,顿时就眼前一亮。

  关于养猪这个事,鲁锦还真研究过。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当年八路军在南泥湾开荒自给自足的时候,就能做到让每个士兵三天吃一顿肉,伙食比老蒋的中央军嫡系还好,而之所以能做到那么高的伙食标准,就是靠用土豆、红薯来喂猪,每四个士兵共同养一头猪,全连一百人就能养25头。

  一头猪一百多斤,杀了能让全连换着花样吃一个星期,这一年三天一顿肉差不多就能满足了,虽然不是很多,但好歹也是荤腥。

  而元末明初这个时候,一头猪如果不计成本的饲养,最大能养到200斤左右,但商品猪就不一样了,一些农户养猪舍不得自己吃,猪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料肉比就很难看了,光喂吃的不长肉,继续喂只会浪费饲料成本,停止喂养又会把猪饿死,这个时候最好就直接把猪卖掉,这样的商品猪一般都在130到150斤之间。

  用土豆红薯来喂猪的话,差不多七斤土豆红薯能长一斤肉,仔猪断奶时差不多16斤,然后开始喂饲料,需要十个月的生长期,长到134到150斤左右出栏,也就是说,喂养一头商品猪,总共需要一千斤的土豆和红薯。

  而汪大渊说的这种难吃的番薯,亩产最少在3000斤以上,就按三千斤来算,一亩地就可以养三头猪,五亩地就能养15头,差不多刚好一窝。

  现在由于战乱刚刚平定,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朝廷给分田的户籍,一般都是五十亩,这样每户拿出五亩地用来种植土豆和番薯,就能养十头猪以上,这可不是一笔小收入。

  而且不要小看了猪对农民的重要性,尤其是古代,据鲁锦所知,江南有些百姓即便没钱买猪仔,也要借钱养一两头猪,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吃猪肉,而是为了猪粪,把猪当成造粪机器,然后拿来堆肥。

  在这个没有化肥的年代,连粪肥都是要花钱买的,如果自己家能养十头猪,那就不愁没有粪肥用了。

  养的猪多了粪肥就多,施肥多了粮食产量就高,这是一个正循环,还能提高农民收入,让百姓吃到更多的肉食,提高全民的身体营养,还有士卒的战斗力!

  想到此处,鲁锦顿时兴奋不已,能每年吃到肉的士兵,打起仗来才更有力气,还能提高农民收入,全民的营养,确实是一件应该重视的大事。

  于是他当即道,“先生这个想法不错,咱们可以放在试验田或者官办农场中试一试,看看这番薯怎么种,猪怎么喂最划算,得利最多,朝廷总结出经验来,再向全民推广,如此也能提高农户收入,让百姓吃到更多的肉。”

  汪大渊也立刻点头道,“臣当初就是这么想的,番薯难吃一些也没关系,只要产量高,就总有能用到的地方,看来臣当初买这种番薯还真是买对了。”

  接下来等那些坛坛罐罐的种子被搬下来时,顿时又让鲁锦兴奋了一把,好几年了,他终于能再次吃到辣椒了。

  “这是向日葵的葵花籽,还有花生,这是辣椒,这个像是芝麻一样的是什么东西?”鲁锦看着面前一个个坛子,如数家珍,很快就将这些东西差不多认了个齐全,可到底还是有他没见过的。

  汪大渊当即在旁介绍道,“这个就是陛下点名要的番茄的种子,也叫西红柿。”

  “原来如此,那旁边这个呢,这个也是番茄?”

  “不,这个是烟草的种子。”

  鲁锦闻言顿时惊讶道,“你们还真找到烟草了?”

  就在这时,只见陈友谅笑呵呵的扛着一捆烟草走了过来,“陛下,此物可真是个宝贝。”

  “.”鲁锦看着陈友谅腰间别着的烟斗,顿时看的一愣一愣的,好好的一个汉王,怎么就染上烟瘾了呢.

第548章 博望侯

  “这烟草又是何物?有什么用处?”

  “看起来像是腌渍的干菜,会不会是一种菜蔬?”

  “在下看着,此物也许是某种药材也说不定。”

  在场众人看着陈友谅扛来的那一捆烟草,顿时低声讨论了起来,李善长也看的一头雾水,按理说鲁锦让找的东西,一定都有大用,可这叫做烟草的东西看起来也不像是粮食,又会是什么呢?

  “陛下,这烟草.?”

  “哦,此物是供人吸食,用作消遣之物,就如同酒、茶、糖一样,此类物品不吃不喝也无甚影响,就像茶叶一样,不喝不也活着,但却是朝廷创造税收的重要财源,烟酒糖茶,不可或缺。”鲁锦当即解释道。

  众人闻言顿时恍然大悟,虽然还是没听明白烟草是怎么供人吸食消遣的,但陛下将其与酒、糖、茶这几种东西放到一起,又说是创税之物,那他们就立刻明白了此物的用途。

  夏煜又在一旁好奇道,“那此物要如何食用?”

  这次还不等鲁锦说话,陈友谅就在一旁笑着介绍道,“这东西不是吃进嘴里的,而是燃烟食烟,故而才叫烟草,我烧一斗给诸位相公看看。”

  众人闻言当即一愣,莫非是要吃烟气、香火?吞云吐雾?那不就成神仙了吗.

  说话间,就见陈友谅从腰上拿出烟斗,又从一个荷包中取出一些碎烟叶装在烟斗中,再取出火折子将烟叶点燃,便叼着烟嘴美美的吸上一口,只见一团浓郁的白烟在陈友谅口中打着转,不断翻滚却又凝聚不散,接着便被他一口吞入腹中,片刻之后又从鼻孔中喷出两股烟气,脸上也露出陶醉表情。

  鲁锦看着他那副表情,忍不住心中吐槽,这特么,一看就已经吸食不短时间了,不然刚学的人肯定不会这么深度过肺

  其他人也看的一愣一愣的,尤其是陈友谅那陶醉的表情十分唬人,冯国用顿时好奇问道,“就这样用?有什么感觉?寻常闻到烟气只觉得呛人,莫非这烟草如檀香一般还有什么不同?”

  陈友谅当即介绍道,“此物吸食可以镇惊安神、驱寒除湿,排忧解乏,甚至还能缓解头痛,使人身心放松,可使人醉,就如同饮酒微醺一般,却又不会像醉酒那样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反而可以让头脑更加清明。”

  “竟然还有这许多妙用?!”

  “那这烟草岂不是和药材差不多了?”众人皆十分惊讶。

  鲁锦看着他那副模样则是问道,“你这都是跟谁学来的?”

  陈友谅连忙回道,“回禀陛下,臣是跟那阿兹特克国的国师(大祭司)学的,那厮每次主持祭祀之前,皆要焚烧烟草,臣与汪先生上门拜访之时,那厮也总拿此物招待吾等,这一来二去的也就跟着学会了。”

  鲁锦点点头,随即又问道,“那你可跟他们学会了种烟制烟之法?”

  “陛下还真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臣还真跟他们学了一些。”陈友谅说着便从怀中掏出一本小册子递了过来,“陛下,臣学到的种烟制烟之术皆记在这本册子上面。”

  鲁锦当即接过来翻看,陈友谅还在一旁介绍。

  “其实这种烟也就和种庄稼没甚区别,制烟之法也无非那几种,就臣所知,那阿兹特克的土人有三种食烟之法,或是用这样的烟斗吸食,或是用玉米叶子将烟草卷起来吸食,又或者直接放入口中生嚼,称为口嚼烟。

  “而制烟之法则以晾晒、碳烤、酵藏三种为主,其中晾晒烟在黎洲最是普遍,商贾、士绅、平民皆食晒烟,因为不用怎么炮制,制作简单,直接挂起来晾干晒熟了即可。

  “像是国师、城主之类的权贵则讲究一些,他们会用炭火烤制烟叶催熟,最麻烦的则是发酵烟,需要将烟叶加以酒水、香料等物酵藏之后再拿来吸食,产量稀少,价格也最贵。”

  鲁锦听这家伙说的头头是道,便又问道,“这些你都尝过?”

  “尝过。”

  “口味有何不同?”

  陈友谅立刻再次介绍道,“这个,好像也跟品种有关,有些烟草叶片较为肥厚,做出来的烟就比较辛辣、浓烈,有些叶片比较薄,味道就会淡一些,但比较适合刚学吸烟的新人。

  “制法方面,晾晒烟有些涩味,还有种生烟味,刚学的人可能会觉得辛辣,呛人,炭烤烟的味道就比较柔和,醇厚,有种熟透了的味道,如果是用果木木炭来烘烤,还会有一些果香或木材香味。

  “酵藏烟吃起来则有股甜腻味,味道太甜了,臣吸过一次,只觉得恶心,令人作呕,又甜又腻,相比之下,臣还是更喜烤烟一些。”

  鲁锦闻言点了点头,这就符合他的大致印象了,小时候他就见过一些老人会自己拿纸卷烟抽,或是去乡镇的大集上买农家自种的烟叶,那种大概就是晾晒烟,只经过简单晾晒,味道特别呛人,烟雾也特别大。

  而工业化的卷烟大多以烤烟为主料,当然有的也会在里面加一些晾晒烟,主要是用来调剂口味,相比之下,南美才是发酵烟的大本营,古巴的雪茄就是发酵烟的一种,但这种烟一般就是含在嘴里品味道的,不会过肺,陈友谅把发酵烟当烤烟一样过肺,当然会觉得恶心了。

  不过他居然说的如此详细,看来确实研究了不少,当然陈友谅也是有私心的,他在黎洲染上了烟瘾,如果以后不再去黎洲的话,就只能想办法在国内种了,当然要把这制烟的法子学过来,不然连他自己的需求都无法解决。

  鲁锦这时又问出最后一个问题,“你们一共带回来几种烟草种子,这东西亩产多少斤?”

  “总共就一种,因为这烟草开的是红花,故而又叫红花烟草,亩产大概有200斤上下。”陈友谅当即答道。

  鲁锦闻言点了点头,作为一种成瘾的嗜好品来说,这个产量不算少了,鲁锦还记得在哪听说过,原历史的明末,那些关外的蒙古烟民为了一口烟,能用一匹马换一斤烟丝!

  换言之,操作的好的话,这一亩地烟叶就能换来200匹马!

  当然这个价格是不正常的,真正大规模铺开的话,烟草的价格不会那么离谱,毕竟是平民消费品,而且烟草的消费量一点不比茶叶低。

  李善长听着鲁锦跟陈友谅一问一答,很快明白了这东西的用法,于是他当即问道,“陛下是打算将此物像茶叶一样推广种植?”

  “不错,此物一旦铺开,必然能给朝廷带来更多的税收,而且还方便朝廷控制周围的番邦敌国。”鲁锦立刻点头道。

  李善长闻言心中一动,当即再次问道,“那这东西,陛下是准备像宋朝的茶法一样施行专卖,还是像以前的盐法一样用盐引?这烟草相比茶叶,又能收上来多少税?”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李相可知前宋的茶税每年有多少钱?”

首节 上一节 432/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