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438节

  于是交代李定邦若是有时间,就帮忙照看一下他家的祖坟,又当场写了封信,嘱咐李定邦如果有机会,就将这封信转交给他的亲侄子朱守谦(朱文正),朱文正到底是他们老朱家剩下唯二的男丁,关系怎么也比这个外甥更亲一些。

  至于自己这个外甥李定邦和姐夫李贞,现在这俩人也都出息了,外甥是陛下贴身的禁卫统领,姐夫是农业部左侍郎,主管新作物推广,都不用他太过操心。

  朱重八叹息一声,拍了拍外甥的肩膀,这才出了宫去。

  然后他又受鲁锦的指派,去拜访了在家休假的博望侯汪大渊,去仔细请教澄州岛土人的情况,还讨来一本新作物种植技术手册。

  当听说玉米可以和小麦轮作,土豆和番薯都能亩产上千斤,而这些东西都是汪大渊受皇帝指派,不远万里从黎洲弄来的时候,朱重八顿时感慨万千,这位陛下真是个好皇帝,限制土地兼并是为民,派人出海寻来高产良种,同样是为民。

  这样一心为民的好皇帝,只是可惜鲁锦为何不早些时候造反,鲁锦要是早做了皇帝,早弄来这些高产的作物,可能他们一家也就不会饿死了吧,自己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可能也就不会走上造反之路,真是时也命也,唉.

  一声叹息,从汪大渊家里离开后,他就赶忙启程回了濠州老家,如今已经到了腊月,而他明年开春就要出发去澄州,他要趁着过年之前回乡再去为父母扫一次墓,给爹娘磕几个头,将自己即将移民澄州的消息告诉爹娘。

  另一边,鲁锦也接连发出数道命令,让枢密院负责从江苏南部,浙江全部,招募13500人的澄州移民,组建一个屯田师,并在二月前抵达建康,开春就移民到澄州,移民人选一定要让百姓主动报名。

  现在江南还真不缺人口向外移民,毕竟仅一个太湖平原就有两千多万人口呢,原历史上朱元璋派三十万明军征讨云南,然后三十万明军就地在云南落户安置,这三十万明军大多就都是南京本地人,现代的云南许多人祖上就是明朝的时候从南京过去的,鲁锦这才征调一万多人,实在绰绰有余。

  不过江南人口虽多,但要让人自愿报名移民的话,这人选就有讲究了。

  目前江南的土地大概有这么几种分类,一种是由官府掌握,低价佃租给百姓的官田,鲁锦只给当兵的分田,没当兵的他可不会轻易分田的,宁愿将那些土地握在官府手里收租,也不轻易分给百姓。

  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些人都没出过力,若是轻易给他们分田,你让那些当兵的怎么想?

  第二种是自耕农和小地主,这里面包括士卒分田,和一些分家后只保留少量土地的小地主。

  第三种也是官田,但没佃租给百姓,而是由内卫军耕种的官营农场。

  第四种则是拥有土地几百上千亩的中型地主,他们大多都将名下的田产佃租给无地的百姓种植。

  而这次招募的移民当中,也就是这部分佃租私人土地的佃户报名最多。

  首先,那些军功分田的户主,还有自耕农,半耕半租的中小地主,他们自己就有土地,因此不愿意往外移民,他们并不贪图移民分的那点土地。

  其次,那些佃耕官田土地的无地佃户,由于官田的田租比较低,江南地区官府普遍只收三成田租,再加上江南粮食产量比较高,这些官田的佃户过的普遍比较滋润,除非家里人口特别多,只靠佃耕的土地养不起,他们也是不愿意移民的。

  有些这样的官田佃户,甚至想着趁现在日子好过,先积攒些储蓄,然后从官府的官田中购买土地落户,因此这部分官田的佃户只有少部分报名移民。

  于是最后报名最多的,就成了那些中型地主家的无地佃户。

  这些中型地主,大多都是原来的大地主出身,因为鲁锦的阶梯税政策,被逼着分家析产,但这部分人又比较头铁,宁愿分家析产,也不愿意把大部分土地交给官府,然后这些人经过仔细的计算之后,就开始卡bug。

  比如按照阶梯税,五百到一千亩的,征收20%;一千到三千亩的征收25%;三千到一万亩的征收33.4%;一万亩以上的征收50%。

  一万亩以上他们肯定是留不住的,因为这个时代没有拖拉机,种地必须完全靠人,哪怕是用牛耕,也得有人来种。

  那么只要你招佃,就必须给佃户分成,按照最低五五分成来算,佃户拿五成,剩下五成给朝廷交税,自己一分钱都落不下,那还留个屁啊,不如直接把土地送给官府算了。

  但是一万亩以下,他们就有操作空间了,三千到一万亩之间的,征收33.4%,招佃户耕种的话,五五分成,给了佃户五成,再交了朝廷的税,自己好歹还能剩下16.6%。

  说实话,这么点收成就特么跟没有一样,因为粮食收获之后,要搬运,要仓储,要运输,要售卖,这些都是成本,自己哪怕不用亲自下地干活,但是雇人干活也是要花钱的,一年到头根本剩不下几个钱,只能说是聊胜于无,唯一的好处就是,这些土地可以暂时留在自家名下。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几乎就没有几个,因为有官田在那里卷租金,官田只要三七分成,佃户拿七,而他们想保留近一万亩土地,就必须得五五分成招佃,才能勉励维持,但现在这个地租几乎很难招到佃户了,佃户肯定优先去佃耕官田的土地。

  有官田的地租在这里拦着,那些地主就不好继续五五分成了,只能被迫六四分成,才能招到一些佃户,而且还是官田实在是不够分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被迫去佃租私人地主手中的土地。

  如此一来,六四分成之下,再给朝廷上交33.4%的重税,自己只剩6.6%,这他妈根本就维持不下去,于是现在江南最多的,就是只保留一千到三千亩之间的中型地主。

  这个档位的税额是四抽一,纳税25%,给佃户六成,交完税自己还能剩下15%,还可以勉励维持一下,虽然赚不到什么钱,但也不至于赔钱。

  当然,这种中型地主也不是真的那么傻,宁愿承受如此重税,也要抓着土地不撒手,他们只是老观念惯性使然罢了。

  总想着自己咬牙坚持一代,就算赚不到钱,但却可以将土地留在名下,等将来子孙成长起来,十几年后,再将自家这几千亩土地分给自家孩子,到时候就可以把纳税的档位降下来,还能将土地留给自己孩子。

  都是为了子孙,想多留些土地传家而已。

  鲁锦对这种情况,也是乐见其成,反正规矩已经定下了,他也不会过于逼迫,现在的情况是佃户少交租,朝廷多收税,只有地主受伤的世界达成了,有人傻不愣登的宁愿自己承受损失,也要给朝廷交重税,鲁锦巴不得这种傻子再多一点。

  这样他收重税也能收的心安理得,一点没有残暴不仁的自觉,大部分百姓反而对皇帝感恩戴德,毕竟这都是那些地主自己选的嘛,鲁锦可没有逼他们,谁让他们自己抓着土地不松手的。

  但是,这次的移民征集令发出之后,情况立刻就变了!

  那些中型地主家的佃户,纷纷向地主逼宫,要么你给老子继续减租,减到跟官田一样三七分成,佃户拿七,要么老子就不给你种了,反正陛下给俺们分田,老子这就报名移民去!

  这些佃户们有恃无恐,毕竟有陛下给他们撑腰,他们还真不怕没地种,而地主却是真的怕招不到劳动力,现在是劳动力的卖方市场,而不是地主的买方市场,属于是种田的岗位多,能佃耕的劳动力少。

  一时间,正赶上过年前夕,地主们纷纷跑到自家宗族祠堂里,对着祖宗牌位嚎啕大哭,这日子没法过了,不孝子孙愧对列祖列宗啊,祖宗传下来的土地都快守不住了,马上就要丢完啦!

  哭?哭也没用!哭完之后他们还是要面对现实。

  有些地主被迫同意给佃户减租,关系好一点的,就三五、六五分成,佃户拿六成半,地主拿三成半,然后再给朝廷交完25%的税,自己只剩10%,地主们心疼的想要吐血

  也有的地主和佃户相处不好的,就咬死三七分成不松口,有的地主被迫妥协,分成之后再交完税,自己只剩5%的收成,还有的态度强硬,坚决不肯减租,那佃户也懒得纠缠,直接拍拍屁股走人,马上去找官府报名移民澄州。

  他们许多人都不知道澄州在哪,只听官方张榜公告,说这澄州和辽东差不多一样远,但是澄州比辽东更暖和一些,而且那里土地肥沃,还能开垦出水田,能种水稻,报名移民的话,只要在屯田师服役五年,五年之后每人能分田五十亩,如果自己带媳妇一起过去,媳妇也能凭户籍分到十亩地。

  而且屯田师不用打仗,周围也没什么强敌,他们只需要负责开荒屯田就行了,服役期间吃大锅饭,官府管吃,五年之后转为民户,分到的都是开垦出来的熟田,那时候再交税也不迟。

  如此优厚的待遇,当然能吸引到不少佃户报名,朝廷根本没费什么力气,就凑齐了一个师的移民。

  而那些当初态度强硬,死撑着不肯减租的地主,等真的把佃户逼走了之后,才顿时欲哭无泪,他们必须赶到明年开春之前重新招到新的佃户才行,否则开春之后土地无人耕种就只能抛荒,但朝廷的赋税却不会少收半分。

  老子管你种不种的,你自己抛荒是你自己的事,反正你名下有多少亩土地,朝廷就按多少征税,一粒粮食也不能少!

  于是这些被逼到没有办法的地主,要么忍气吞声,接受三七分成的地租,重新招佃耕种,要么就只能将土地投献给官府,把土地捐出去变成官田,这样他们就不用继续交重税了。

  但是这样一来,又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他们将这些土地投献给官府之后,等于官府手中的官田又增多了,然后官府再继续以三七分成的低价地租将这些土地租出去,于是又从那些不肯减租的地主家里吸引来一批佃户。

  由此形成链式反应,整个江南的中型地主阶级,都开始悄然崩塌,无法继续维持,纷纷资产缩水。

  有的要么继续分家析产,将土地分给自家人,有的家里没那么多人的,干脆把土地贱卖掉,将不动产转为活动资金,然后和别人一起合伙成立公司经商。

  要么开设造纸作坊,要么合伙经营海贸,也有的跑去内地收货,比如生丝,丝绸,布匹,瓷器,茶叶等物,将这些货物运到港口批发给海商,再由海商贩去海外。

  一个年节下来,江南的地主们再次损失惨重,许多原本拥有三千亩土地的中型地主资产缩水,沦落为一千亩地以下的中小地主或自耕农。

  至于造反?呵呵,有不怕死的大可以试试,皇帝陛下的内卫军深入基层村镇,恐怕他们连兵都没召集起来,就已经被内卫军给灭了。

  剿灭反贼可是大功一件,内卫军和知县知府们可都兴奋的四处盯着呢。

  而鲁锦这边,除了招募移民之外,当年年底的腊月二十三小年,建国第二年年底的最后一次大朝会,鲁锦还在朝堂上当众宣布了对一大批开国功臣的封赏,封赏之高,令百官咋舌不已。

  仅第一批受封为国公的开国功臣,就有25名,除少数几个来自刘福通势力,芝麻李势力的武将之外,其余人大部分都是淮西人。

  这25名国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首先是集团军总兵职位以上,包括方面军司令,拥有上将、大将和元帅军衔的十一个人。

  还有一些职位虽然是中将军长,但资历比较深厚,追随鲁锦比较早的老人。

  以及资历老,功劳大的辅助型文臣。

  最后还有收编其他势力的将领,以及圣武军中在骑兵、水师、禁卫军中任职的将领,四种全加起来,一共25人,且不包含阵亡后追授的国公,只算现在活着的。

  这个时空下,势力更加庞大的淮西勋贵集团,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第556章 大封开国功臣

  皇宫之中,鲁锦日常办公的芸香殿,下朝之后包毓第一个找上门来,入得殿中二话不说,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

  “陛下!陛下隆恩浩荡,重若泰山,以军功封臣为国公,臣惶恐之至,万死不敢承受,特来御前叩谢天恩,伏乞陛下收回成命。”

  鲁锦闻言叹了口气,“起来,你这是做什么?”

  包毓抬头看了一眼,却又恳切说道,“臣本一介书生,蒙陛下不弃,授以词垣,职在笔墨,佐理文书而已,虽跟随陛下日久,却一直效命于君前,未曾上过一次前线,更未亲手杀过一名敌军。

  “而国公之爵,位极人臣,非开疆拓土,定鼎安邦之元勋宿将不可轻授,此乃朝廷之重器,国家之显秩!

  “臣以区区文墨之身,受陛下知遇之恩,侥幸效命于军中,能立些许寸功,已是不胜惶恐,若再腆颜受此公爵,岂不令天下忠勇将士齿冷?令朝野非议哗然?

  “臣恐僭越名器之罪,百死莫赎,朝廷典章煌煌,臣万不敢以一己之侥幸,败坏朝廷之威仪,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言罢便叩伏于地,长跪不起。

  鲁锦却板着脸敲了敲桌子,“你这话说的就过了啊,还将士齿冷,朝野非议,你的功劳在军中哪个不知,朕看朝野谁敢非议?这信国公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陛下~”包毓又抬头喊了一声。

  “行了行了,你不要再推辞了。”鲁锦当即起身,看了一眼侍立在门口的李定邦,“定邦,你带其他人出去,把门关上。”

  “是。”

  等李定邦带着侍卫离开,殿中只剩鲁锦和包毓两人时,鲁锦才走上前来,拉着包毓说道,“赶紧起来,还让朕亲自扶你不成?”

  包毓这才惶恐的起身,躬身站在一旁。

  鲁锦转过身去,一边在殿中跺着步子,一边回忆说道,“文臣之中,若论资历,你兄弟二人是最早投奔于我的,朕当年刚打下庐州城时,手下一个文官都没有,是你兄长包衡第一个效命于我,资历甚至比李、冯两位丞相还早,他二人都能封得国公,你为何不可?”

  包毓闻言当即就要再说什么,鲁锦却立刻抬手打断道。

  “朕其实也并非巢湖元老,打下庐州之时,朕当时虽然刚刚三战三捷,在军中取得了威望,收服了巢湖诸将,但当时还有个赵普胜虎视在外,想与我争夺军权,朕当时在军中的地位,远没有后来那么稳固。

  “当时就是你们兄弟二人,尤其是你,不顾个人安危,甘冒风险潜入敌营,借康茂才之手,才将赵普胜那厮除去,助我稳固了军中的地位,这些事情不便与外人道,但你兄弟二人的功劳,朕心里始终是记得的。

  “还有之后与康茂才的巢县决战,也是你深入敌营刺探敌情,源源不断的将情报传回,朕才能掌握康茂才大军的一举一动,否则之后也不可能打的如此顺利。

  “若是杀不了康茂才,如何能尽取淮西,若不能尽取淮西,咱们又哪来实力可以渡江抢夺江南,若不能抢占江南,咱们又何来的资本可以逐鹿天下?”

  鲁锦这时突然转过身来看着他说道,“更何况,你还替朕执掌着情报局,你说自己未曾上阵杀过一人,可是情报局的功劳又有谁人不知,无论是打江浙的东征战役,还是后面的数次大战,哪次不是还未出兵,各地的城防图就已经摆到了诸位将军的案头?这些就不是功劳吗?

  “要朕来说,全军所有将军的军功里,至少有两成是情报局立下的,只一个情报局,就足以当十万雄兵,当然,情报局的功劳肯定不是你一人的,但你身为情报局主官,领导有方,工作得力,慧眼识人,挑选的情报站长从未出错,这也是大功一件。

  “有这样的功劳,谁敢在背后非议,乱嚼舌头?就算是军中那些骄兵悍将,他们也是要承认你的功劳的,所以你怕什么,朕说你能封国公,你自然就能封国公!”

  “陛下!臣.”包毓闻言顿时哽咽出声,他没想到皇帝居然把当年的事记得那么清楚,还如此肯定他的工作成绩,顿时感动莫名。

  鲁锦却一摆手说道,“好啦,别哭了,你现在可是我大明的信国公,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有失体统。

  “还有,朕本来是打算给你们兄弟一人封一个侯的,但后来想了想,你兄长包衡的才能的确不算出众,又无什么明显的大功在身,给他封侯实在是不合适,难以服众,再说他也已经做到了浙江右布政使,今后势必是要进中枢做文官的,因此也就不给他封爵了,只给你一人封个国公。

  “这事你私下里要跟你兄长说清楚,可不要怪朕偏心才好。”

  包毓连忙拱手道,“陛下多虑了,兄长又怎会责怪陛下偏心。”

  “嗯,还有一件事,枢密院总参谋部尚书这个职位,朕打算交给夏煜。

  “坦白说,你虽然执掌情报局工作得力,但对于参谋军机,谋划战略方面,确实不如夏煜,接下来很快就要施行军改,夏煜必须有一个更合适的位置,不能继续做那什么侍从司郎中了,而且朕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去做。”鲁锦立刻再次说道。

  包毓当即拱手道,“陛下尽管吩咐,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鲁锦点点头,这才说道,“军改之后,会有一大批老兵和军官会被裁汰退役,除了一部分要去内卫军外,还有一部分要安置到各个府县的警务局去,但是目前警务部的架子还没搭起来,因此过完年后,朕打算调你去做警务部尚书。

  “警务部有别于过去的刑部,不仅要维护地方治安,还同时拥有管理户籍的职责,拥有以前户部的一些责任,还有抓捕罪犯,审案查案这种事,以前都是归各地知县来管,现在也要由警务局负责,至于最后的判案,则要交给正法院(大理寺)体系来负责。

  “而办案所需的侦察,推理,跟踪,监视,抓捕,搜集证据这些技能,恰好又是情报工作人员最为擅长的,因此朕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你最适合这个位置。

  “等军改开始后,那些被裁汰的军官和老兵,你可以优先挑选,然后组织一个培训班,对这些退伍军官进行刑侦技能培训,还有办案的各种技能,你最好找些书来,或者自己编几本办案的教材,等这些人毕业后,再分配到各地的警务局去。

  “另外在京城的警务部,也要组建一支直属总部的办案队伍,一般的犯罪事件不用他们管,给朕仔细盯着那些勋贵、在京高官,及其子弟就行。

  “这次大封开国功臣之后,大伙得了爵位,势必会有些人骄傲自满,为非作歹,面对这些勋贵,或是作奸犯科的勋贵子弟,寻常的警察还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恐怕见到了也不敢抓,这时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用来处理这种案件。

  “而且就连警务部尚书的这个人选,恐怕随便选个人来,也不一定能压得住他们,最好是个同样有爵位的勋贵,爵位还不能太低的,否则那些勋贵不一定卖警务部的面子,所以这个职位就非你莫属了。”

  包毓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陛下封他国公还有这层用意,这是要用他同为勋贵的身份,去管束那些作奸犯科,违法乱纪的勋贵和高官,及其子弟。

  其实原历史上,这个活最早是五城兵马司的,五城兵马司就相当于京城警察,只不过古代只有京城才有这样的队伍,地方治安一般都是交给典吏(警察局长),巡检兵(武警),三班衙役(民警、巡警、刑警),鲁锦现在只是把这些重新整合了一遍,全都放到警务部体系而已。

  最早用来抓犯法勋贵的,就是五城兵马司,再后来又变成了皇帝亲军的锦衣卫,五城兵马司不敢抓的人,我锦衣卫来抓,到了清朝这个职能又变成了九门提督。

  所以别看是把包毓从枢密院总参谋部,调到了警务部,实际上他手中的实权反而更大了,毕竟连京城的治安都归他一把抓,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甚至还拥有抓捕勋贵和高官的权利。

  还有包毓的身份,他既不是浙西派、浙东派,在鲁锦的老班底淮西派中,也跟李善长、冯国用这样的定远派不是一路,工作职务上,既不属民政体系,又跟武将的作战部队掺和不深,可以说从最开始,情报局就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这是个孤臣,或者说帝党,他只有依托皇帝才能保持自己的权力,拿这种人干这种事,简直再合适不过,跟所有人都交往不深,那就不用给任何人面子,该抓谁就抓谁!

首节 上一节 438/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