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2节

  “您是六毛钱,我再开一袋新的,让您捡大个的挑。”

  大姐笑了,“小同志会办事,生意差不了。”

  “给我也来五根生玉米。”

  “我家人少,两根卖吗?”

  “几根都行,一根也卖。”

  周围聚的人多了,李哲一个人忙不过来,“柱子,帮着吆喝,爹,你收钱。”

  “好好。”老李接过零钱,数了数,心中诧异,才这么一会就卖一块多了!

  他有些不敢相信。

  “新掰的棒子哟……”赵铁柱起初还红脸,喊了几句,开了嗓子,也就没那么扭捏了。

  崇文门菜市场始建于1976年,与东单、西单、朝内菜市场并称“京城四大菜市场”,作为京城重要的“菜篮子”之一,不仅商品种类丰富,客流量也是极大的。

  煮熟的嫩玉米香气飘了老远,拖拉机旁边围满了人,根本不用赵铁柱叫卖,周围的客人就源源不断的聚了过来。

  一开始李哲招呼客人,父亲收钱,但后来根本忙不过来,这个问,那个挑,顾了这个,顾不上给那个。

  后来,三个人干脆一起卖,各自收各自的钱。

  临近晌午,菜市场的人渐渐稀了。

  一个穿喇叭裤的矮个青年凑过来,掏出一盒烟,“哥儿们,抽根香山?”

  李哲摆摆手,“戒了,兄弟有啥事?”他早瞅见这人在附近溜达,其实不光是他,周围的摊主见李哲的生意好,都有意无意的往这瞄。

  “我叫孙涛,也是倒腾菜的。同志贵姓?往常没在菜市场见过您。”

  李哲没搞清他的来意,自然不会透底,“你有啥事呀?”

  “看您家玉米得跟小山似的,一时半会也卖不完,能不能匀给我一些,让我也赚个辛苦钱。”

  “怎么个匀法?”

  “如果四分钱一个,我可以从您这进六百个,您看咋样?”

  老李听的直皱眉,“小兄弟,我们自己能卖完,你还是去别家看看吧。”

  孙涛能看的出来,李哲才是做主的,继续说,“大哥,我不是抢您生意,我是打算从您这进货,去东单菜市场卖。”

  李哲反问,“东单菜市场的摊位费多少钱?”

  “这得分地方,不同的位置租金也不一样,我家亲戚在那边有个摊位,我拿到他那去卖,用不着再租摊位,就是挣个辛苦钱。”

  “你可别忽悠我?”他要真去东单菜市场,不会影响李哲的生意,李哲担心对方也在崇文门菜市场卖。

  “大哥,我从您这进货,我就算想跟您竞争,也争不过呀。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五分钱一个,如果你能接受过价格,我匀给你六百个。如果接受不了,那就算了。”李哲这次拉了十几袋玉米,足足有三千多根,有人帮忙卖,他也乐的清闲。

  孙涛摸着下巴,琢磨了一会,“行,五分钱就五分钱,不过得是鲜玉米,不新鲜可不行。”

  “放心吧,都是新鲜的。”

  谈好后,孙涛麻溜的跑了,没多久,骑着一辆三轮车过来,装了整整3袋子玉米,给了李哲三十元钱。

  老李这次没阻止,五分钱的批发价已经不低了,即便是他们自己零卖,遇到一些会砍价的客户,也会便宜一些或者搭上一两根。

  到了晌午,一天最热的时候,菜市场的客人也走的差不多了,李哲三人彻底闲下来了。

  拖拉机上的玉米卖了一多半,老李将卖玉米的钱归拢到一块,数了数,总共是146元。

  “俺没数差吧,咋这么多?”老李有些不自信,又数了一遍,还是146元。

  去年,他家种了五亩地,总共才卖了四百八十多块钱,一亩地才合九十多。

  今天玉米提前采摘,原本以为会赔钱,没曾想反倒赚了。

  老李顿时感觉干劲十足,之前的疲惫一扫而空。

  上午为了吸引客户,煮了不少的玉米,还剩了一些没卖完,三人也就没有去买饭,一人啃了三四根玉米,垫垫肚子。

  李哲找了个阴凉的地方休息,有不少摊贩过来套话,询问卖鲜玉米的行情,李哲客套的敷衍了几句。

  其中又有几个摊贩,想从李哲这匀一些玉米,李哲的要价依旧是五分钱一个。

  这些摊贩最是精明,以各种理由压价,但李哲咬死了不松口,最后只有两个摊贩同意了,一个摊贩从要了六百根玉米去西单市场售卖,另一个摊贩要了四百根玉米去朝内菜市场卖,都是奔着挣钱来的,没人在崇文门菜市场和李哲打价格战。

  至于他们准备卖多少钱,李哲不管也不问,只拿属于自己的一份钱。

  下午四点,菜市场陆续开始上人,三人继续卖玉米,一直忙到五点,车斗的玉米见底了,老李数了数,总共卖了224元钱。

  这回赚大发了,昨天他想都不敢想。

  他以前没做过生意,本能的有些抗拒,但这次卖玉米的经历,给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他种一亩玉米地,从播种到收获,辛辛苦苦三四个月,也不过才卖一百块钱。

  老二只是花了一天时间,就卖了两百多块钱,他欣喜的同时,心里又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第18章 家人

  晚上八点,天色渐渐黑下来。

  李卫东站在村口,向着远处张望,一开始还沉得住气,越等越没底。

  他来回踱着步子,心里有些打鼓,“都这么晚了,咋还不出来,可别出什么事。”

  北面隐隐有一道亮光,沿着土路由远及近。

  “突突……”一阵马达声响起。

  李卫东松了一口气,整个村子就这一台拖拉机,错不了。

  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李卫东也看不太清,等拖拉机开到近前,喊道,“老二,是你们吗?”

  李哲停下拖拉机,“哥,你咋在这等着?”

  “这么晚了不回来,俺能不担心吗?”

  “京城说是离咱这近,真走起来时间就长了,上车,我拉你回去。”

  李卫东爬上拖拉机,这才看清车斗里是空的,“爹,剩下的玉米呢?”

  老李笑着说,“都卖了,一个也没剩。”

  “一亩地的玉米都卖了?真的假的?”李卫东有些不相信。

  “骗你干啥,不信你问柱子。”

  “嘿嘿,卫东哥,真的都卖了。可惜你今个没去,没见到咱的玉米有多受欢迎。”

  “卖了多少钱?”

  老李扬起下巴,“你猜?”

  “爹,咋还卖起关子来了。”李卫东看父亲心情不错,知道应该是卖的不差,大胆的说,“100。”李卫东说完,又自我否定,“不对不对,这还有租车费呢。咋也得卖120吧。”

  老李有些得意,这金额差的大了,“行了,别猜了,你也猜不着,回去再说。”

  拖拉机噪音大,李卫东也没再问,他觉得具体数猜不准,上下也差不了20,真能卖140也不少了,没白折腾。

  李家老宅。

  王秀英正纳鞋底呢,听见外头突突响,鞋底子往炕上一撂就往外跑。

  见到拖拉机稳稳停在门口,长舒了一口气,自从爷俩开拖拉机去了京城,她这心里就一直悬着。

  “爹,你们先下去,我把拖拉机送回大队。”

  王秀英说道,“快拉倒吧,也不看几点了,会计室早锁门了,先搁家,明个儿早起再还。”

  “那也成。”李哲往后倒了倒车,调转车头开进了院子里。

  王秀英对着丈夫问道,“咋这么晚才回来?没出啥事吧?”

  老李头掸着身上沾的玉米须,“没事,我们卖完玉米都五点了,就是路不熟,耽搁了点时间。”

  王秀英探头往车里瞅,“玉米都卖完了?”

  “卖完了,他娘,你猜卖了多少钱?”

  王秀英等了这么久,心里本就不舒坦,哪有心思跟他打哑谜,“甭废话,到底卖了多少?”

  “224。”

  “多少?”王秀英有些不敢相信。

  “二百二十四块钱。”

  王秀英惊喜道,“娘嘞,咋卖这么多!你没骗俺吧。”

  “骗你干啥?一穗玉米卖六分钱,你自己算?”

  “钱在哪呢?我数数。”

  老李看向了二儿子。

  “娘,别急,先进屋再说。”

  玉米是父母种的,李哲并不打算要这些钱,可卖玉米是他的主意,局是他组的,摊子是他支的,谁干了多少活,他都看在眼里,赚的钱也得由他分。

  “对对对,饭都做好了,我去热上。老大,先给他们弄点绿豆汤解渴。柱子,跟在自家一样,可不许见外。”

  “好嘞大娘。”

  李哲三人简单洗漱,坐在堂屋喝了碗绿豆汤,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李哲将背包放到桌子上,掏出了一把票子。

  “这次卖玉米总共赚了224,其中20元租车费和3元摊位费、5毛卫生管理费是我垫的,扣除后还剩下200.5元;接下来是每个人的人工费,我15元,柱子10元,爸10元,大哥5元,娘和嫂子在家做饭,一人一块。大家有意见吗?”

  赵铁柱说道,“哲哥,是不是给的工费太高了?我就是赶一天车也挣不了这么多。”

  李哲说道,“在场的都不是外人,自从我有建大棚的想法,你们没少出力,都是免费帮我干活,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现在赚钱了,我也不能都放自己兜里,给你们就拿着,多少就这么些了。等以后蔬菜大棚赚钱了,不光有工资,每月还有奖金。”

  李卫东笑道,“柱子,你就收着吧,你要不收,我也不好拿。”

  看到大家都没意见,李哲开始分钱,每个人出力不同,分到的钱也不一样,剩下的钱他给了老李。

  老李刚笑呵呵的接过钱,还没捂热乎,就被老婆一把抢过去,数了起来。

  王秀英笑的合不拢嘴,连着数了两遍,微微皱眉,“老二,这钱数好像不对呀,怎么才153.5,不是应该158.5吗?”

  “回来的时候,在市场里买了二斤熏猪头肉。”

  “瞧我这记性,咋把这事忘了,我去把肉切了,给你们当下酒菜。”王秀英今天格外好说话,直接揽在自己身上。

  老李一听这话,嘴角不由自主的上扬,钻进屋把李哲前个买的散酒拿出来,笑道,“今天咱们忙了一天,都喝两杯,解解乏。”

  倒酒这活本是小辈该干的,但只要在家喝酒,老李都不容旁人沾手,他摆上五个杯子,菜还没上,先倒了五杯酒。

  煮花生、黄瓜拌猪头肉、小葱拌豆腐、拌豆角、炒丝瓜、香椿炒鸡蛋。

  小丫头已经提前吃过晚饭,王秀英没再让她上桌,给她盛了猪头肉和香椿炒鸡蛋在东屋吃,小丫头一见到猪头肉,眼睛都冒光,顾不上拿筷子,抓起猪头肉塞进嘴里,“香,这肉真香!”

  “慢点吃,别噎着。”王秀英拿了一双筷子递给女儿。

首节 上一节 12/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