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你也吃。”小丫头夹起一块肥嘟嘟的猪头肉,递给王秀英。
“你自己吃吧,这些都是你的,娘去外面吃。”王秀英摸摸女儿的头,出了东屋。
屋外,碗筷已经摆放好,众人围坐在一起。
老李端起酒杯,招呼道,“来,今儿个卖玉米赚钱了,咱们干一杯。”
“干杯。”
王秀英也喝了一口,她也不想当扫兴的人,只是家里以前的条件不允许,能赚钱,谁不想吃香喝辣,“柱子,动筷子。”
王秀英扭头望着李哲,“老二,跟俺说说,你们今儿个是咋卖的?”
“是呀,老二,快说说。”李卫东也好奇,他真后悔自己没去,要不然也能拿十块钱的工资,媳妇还不得高兴坏了。
李哲不紧不慢的夹起一块香椿炒鸡蛋放进嘴里,有些年没吃了,这道菜不爱吃的人觉得苦,喜欢吃的人吃不够。
李哲放下筷子,说了进城卖菜的经过。
李卫东一拍大腿,“我要是去就好了,到时候我和柱子去东单菜市场卖,还用得着低价卖给那些菜贩子。”
李哲说道,“你去也没用,东单菜市场也要摊位费,咱自己去卖,也不见得比批发给人家赚得多;人家菜贩子在东单菜市场也有摊位,挣的就是这个差价。”
“老二,明天卖玉米,带着我一块去呗。”
李哲放下筷子,“玉米都卖完了,还去干啥?”
第19章 一锤子买卖
“卖完了再去掰呀,咱家七亩玉米地呢,今儿黑介就下地,明早接着去京城卖。”李卫东干劲十足,他年轻,有的是力气。
王秀英掐着手指,“可不咋的!去年亩产四百多斤,统购价两毛,算下来刨去化肥种钱,每亩就落四十来块。今年卖鲜玉米,一亩地就进账二百二!”她突然拍大腿,“哎呦喂!要算上老大家的、柱子家的拢共十亩地”
“两千二!”李卫东抢过话头。
两人都没算人工费,正常收玉米一样需要人工,而且人工费即便分了,也没分给外人,兜兜转转还是进了自家人兜里。
王秀英越想越来劲,“老二,俺觉得你哥说的有道理,俺今儿个白天没干活,黑介也能下地收玉米。你在家睡一觉,明儿个还得开车。”
李哲没有接话,“爹,柱子,你俩咋想的?”
最近,赵铁柱一直跟着李哲跑,别管是贷款、买塑料薄膜、还是这次卖玉米,李哲的表现都让他服气,“哲哥,俺听你的。”
老李喝了一口酒,砸吧了砸吧嘴,皱眉道,“俺……看不准。”
王秀英撇撇嘴,“也没指望你能拿啥主意,老二,这次俺支持你,咱接着卖鲜玉米,这钱不比种蔬菜大棚好赚。”
李哲依旧没搭话,倒是对父亲的反应感兴趣,“爹,你看不准啥?说出来大家一块帮着琢磨。”
老李又喝了一口酒,缓缓的说,“玉米不是啥稀罕东西,以前没人卖鲜玉米是因为穷,饭都吃不饱,谁敢浪费粮食;再就是鲜玉米的食用季节短,摘早了没长好,摘晚了咬不动,能卖的就那么几天,没人太关注。
今儿个咱们卖玉米能赚钱,也是钻了这个空子。现在市场上的摊主都看到咱卖玉米赚钱了,估计也会进一些玉米卖。
明儿个咱们接着卖玉米,销量肯定比不上今儿个,价格也得降一些。”
王秀英也听明白了,依旧不愿意放弃赚钱的路子,“咱卖不了今儿个这么多,可以少卖点,少赚点总比没有好。老二,你说呢?”
李哲点点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王秀英追问,“那你到底是啥意思,给娘个准话,还要不要进城卖玉米?”
李哲接着说,“除了你们刚才说的,还涉及到一个成本问题。别管多卖还是少卖,租车费、摊位费是不变的。赚得多了,这些成本不算什么,赚的少,扣除这些成本,剩不下多少利润。要是和其他商贩打价格战,利润会更低。”
这个年代的人创新能力不足,但学习能力很强,看到一个人卖玉米赚钱,其他人也会跟风。
屋子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刚刚发现了赚钱的路子,结果卖一天就被迫放弃,大家都心有不甘,但又不得不承认,李哲的话有道理。
“这些人也太不要脸了,干嘛学咱家呀。”王秀英心里有些憋屈。
“咱能卖玉米,人家也能卖,只能说这个赚钱路子门槛低。等咱冬天种出了蔬菜大棚,他们想学也学不来。”李哲这次卖玉米,一是不希望家里的玉米赔钱,二是为将来卖菜提前探路。
现在又多了一个意外收获,通过卖鲜玉米让家人们看到了商业的暴利,人一旦体验了赚快钱的感觉,就很难老老实实的在地里刨食。
简单的说,就是心大了,这对李哲来说是好事。
李哲吃了一块猪头肉,肥而不腻,熏得很入味,继续说,“赶明儿,我想招一批工人,先把那一亩地收拾出来,后天就破土挖大棚基槽。”
老李问道,“你心里有章程没,准备招多少?咋算钱?”
“招二十个人,头天估计招不齐,先干着。一钟头四毛钱,不管饭。”
老李说道,“以前,俺也跟着建筑队盖过房子,人家都是按天算钱,还是头次听说按钟头算钱。”
李哲说,“那不一样,盖房子是技术活,少一个人就运转不开,但我这活不一样,没啥技术含量,就是挖土,有膀子力气就能干。
随时来、随时干、随时走。另外,看到哪个人磨洋工,立马结钱走人,不用白给一天的工钱。”
王秀英叹道,“一钟头四毛钱是不是多了,一天干八钟头,那就是三块二。要不然晌午管饭,工钱算低些。”
李哲摇头,“人太多,管不了饭,也不是干一两天,至少要忙个十来天,每天光做饭刷碗就得累个半死,不值当。来的都是咱村和邻村的人,回家吃饭都赶得及。”
王秀英心里算了一笔账,一天干八钟头工费就是三块二,二十个人就是六十四,娘嘞,这得买多少白面,“俺还是觉得工费给高了,一钟头给三毛钱咋样,一天干八钟头也有两块四,不少了。”
李哲说道,“别的活还能磨洋工,但挖土是个力气活,我也没打算让他们干八钟头,先不说能不能扛得住,干活效率也会降低,一天干七个钟头就行了。
再说了,乡里乡亲的,钱给少了背后戳脊梁骨,保不齐有人在背后使坏。”
老李又滋溜了一口酒,“是这么个理,俺跟着建筑队干活,遇到大方的主家,也乐意多干活;遇到小气的主家,别说肉腥了,碗里连点油水都没有,俺们不光背后嘀咕,干活也得留几分力;人心里都有杆秤,谁也不傻。”
“哼,俺说不过你们,也不管了。”王秀英心里难受,一天就是几十块钱的花费,啥家庭也搁不住这么造啊。
李哲目光扫了一圈,“如果大家没意见,就这么说定了。大哥和柱子要是没活,就过来帮我盯着,一样给你们工钱。”
给自己弟弟干活还要钱?李卫东张张嘴,想说话,瞅了一眼赵铁柱,没开口。
这工钱,他肯定是不要的,真要接了这钱,他成啥人了?
要是赵铁柱没在场,他肯定要回怼弟弟两句,你小子还给俺发工资,瞧把你能耐的。
但赵铁柱在场,他就不好说这话了,自己不拿,赵铁柱咋拿?
“哲哥,你现在正是用钱的时候,工钱俺就不要了。有活,俺就出去拉活。没活就去地里帮忙,管饭就成。”
“那行,我就不跟你客气了,等哥赚钱了,给你个大红包。”两人几十年的交情,李哲了解他的为人,知道这是真心话。
“嘿,那俺可等着了。”
第20章 开工
天刚亮,村里的大喇叭响了。
“全体村民请注意,咱村四组的李振华家招工,就在村北地里干活,十八到五十岁壮劳力,身体健康,一钟头4毛钱,干一天发一天。
想找活的带上铁锹或锄头去李振华家报到,名额有限,早到早录。”
大喇叭持续了三遍,基本家家户户都能听到。
老李坐在院子里,心情有些复杂,他活了大半辈子,除了喊他拿信,还是头一次上广播。
院子东面摆着一排排的育苗器,四天前种的黄瓜苗已经出苗了,比他预计的早,黄瓜苗也更壮,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儿子的种菜技术确实比他强。
不多一会,李卫东和柱子两个人先来了,今天是干活的头一天,要安排的事多,两人听到广播就过来帮忙。
李哲从村委会回家,路上碰到一个本家堂侄,他叫李志强比李哲还大两岁,两家没出五服,关系不算远,说是来帮忙的,不要钱。
如果是家里盖房子,对方帮忙李哲就不给钱了,毕竟都是一个老祖宗;但这不是一码事,建造蔬菜大棚是为了赚钱,没理由自己赚钱,让人家免费出力。
不到九点,来了七个人报名,李哲先带着他们去地里干活,老李留在家继续招人。
李哲带人到了村北,指挥众人收拾秸秆,刨玉米根,这些人都做惯了农活,属于熟练工种,不用李哲多说。
秸秆堆在一起,简单捆绑后,用马车拉回李家老宅,刨玉米根费了一些功夫,好在人多力量大,临近晌午,玉米根也都刨了,整块地已经收拾干净。
从九点钟干到了十一点五十,一共是两小时五十分,李哲直接算了三个小时的工时,大家得了实惠,心里高兴,七人都说下午接着干。
李哲三人回到家,午饭已经做好了。
老李接了盆水,招呼道,“累了吧,赶紧洗手吃饭。”
“爹,上午又招了几个人?”
老李笑道,“你带人走了,又来了二十多个找活的,能在家门口挣钱,谁不乐意?按照你的要求,又招了十四个人,下午两点在村北地里集合。俺也跟你们一块去。”
“爹悠着点,别累着。”李哲叮嘱一句。
他也没打算让父亲闲着,老李才四十多岁,正是干事业的好年纪,他以后要去京城卖菜,家里这摊子总得有人管着。
别看老李平常优柔寡断、没主见,他这个人并不笨,相反,他想得多、心思重,一般人真蒙不了他。
吃完饭,李哲休息了一会。
下午一点多,李哲到了村北地里,拿石灰粉在地头撒线,划定了大棚的挖掘位置,留出东西北三面堆砌墙体的空地。
工人们也陆续赶到,大家都是本村或邻村的,基本上都认识,三五成群的蹲在一起闲扯。
两点钟,李哲开始点名,原本招了21名工人,但到场的只有19人,比预计的还少了一人,不过再算上李哲四人也够用了。
李哲安排了下午的工作,按照他划定的范围,向下挖掘三十公分的熟土层,这部分熟土层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助于蔬菜生长,需要先堆放到南侧,等大棚地基挖好后,熟土重新回填。
“老少爷们开始干活了。”老李吆喝一声,今天来干活的工人,很多都是他的同辈,也是奔着他来找活的,都把他当成了主事人。
李哲也乐的轻松,在场的不少都是叔伯,他作为小辈还真不好指挥他们干活。
老李在村里住了半辈子,对村里的情况门清,那些偷奸耍滑的人他一个也没要,来干活的都是关系好,肯出力的。
众人干活之余,也免不了闲聊,一个同辈的堂兄弟问道,“振华,咱两家玉米前后脚种的,俺家玉米还嫩呢,你家咋这么早就收?还在地里挖这么深的坑,这是要干啥?”
李振华早就想好了说辞,都在一个村,这事瞒不住,还不如大大方方的说出来,“俺家打算用这一亩地种菜,挖深坑是为了保暖。”
“这都九月份了,眼瞅着就转凉了,这时候才种菜,还不等菜长熟,估计都冻死了,你这咋想的?”
听老李说种菜,不光那个堂兄弟诧异,其他人也停下手头的工作,好奇的凑过来。
老李反问,“冬暖式蔬菜大棚听说过没?”
“没有。”
“啥东西?还冬暖,冬天咋暖和?”
“头次听说这玩意。”众人更纳闷了。
老李用手比划,“咱现在建的就是蔬菜大棚,下面挖深坑,四周堆土墙,上面用塑料薄膜封住,白天在日光的照射下能增温,晚上土墙能保暖,大棚里温度高,冬天也能长出蔬菜。”
众人大概听懂了,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信。
“你就吹吧,大冬天种萝卜白菜土豆还成,其他没戏。”
“建造这么大的棚,可得花不少钱,种萝卜白菜可回不了本。”
“振华,谁告诉你这东西能种菜?你可别被人蒙了。”
老李说道,“那不能,是俺家老二琢磨的,他还能骗自己老子?”
众人望向李哲的目光有些不同了,原来这位才是正主,目光中有诧异、有佩服、有不解,更多人像是在看傻子。
倒是没人公开质疑李哲,还指着他发钱呢。
人群中响起一个声音,“振华,这么大的工程花费不少,你家哪来这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