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7节

  李酒缸听到动静,出了院子,“这都几点了,你小子还知道回来?诶,你喝酒了?在哪喝的?”

  “我今天没要工钱,在振华爷爷家吃的饭。”

  李酒缸瞪着眼,“好小子,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也不叫上你老子。振华叔没招呼我?”

  “招呼了,俺没应承。”

  “兔崽子!诚心气你爹是吧。”

  李志强不理他,冲了冲身子,钻进西屋倒头就睡。

  李酒缸气的半宿没睡,自己吃席居然不叫老子!第二天早起,两个眼睛熬得跟熊猫似的。

  李志强起床后,依旧不理他,啃老两个二合面馒头就要出门。

  没走几步,发现李酒缸也扛着铁锹出门了,“你干啥?”

  “老子干啥要你管。”李酒缸没停脚,扛着锄头往北走。

  爷俩一前一后,都到了村北李家地头儿。

  隔着老远,李酒缸就打招呼,“振华叔。”

  “酒缸,这是下地?”

  “俺家地早拾掇利索了,听说您这儿还有活计,过来搭把手。”

  “那敢情好,晚上咱俩喝几盅。”老李对这个同岁的大侄子太了解了,一句话就搔到对方的痒处。

  “早该跟您喝两盅了。”李酒缸搓着手,“自打过年后,咱爷们还没聚过。”

  正唠着,赵铁柱赶着马车“嘚嘚“过来,车上码着成捆的毛竹,“叔,这一趟拉不完,还得跑两趟。哲哥让咱先把竹竿子拿铁丝捆上。”

  “晓得了。”老李应了一声,招呼道,“强子,卸竹竿儿。”

  “俺来。”李酒缸抢先蹿上车,胳膊上腱子肉一鼓,整捆毛竹“咣当“扔地上。

  老李暗挑大拇哥,这大侄子不沾酒,干活真没得挑。

  半袋烟功夫,李哲和赵铁柱又拉来车毛竹,除了李酒缸这自来帮工的,舅舅王荣生也来搭手,拢共十三个人在地里忙活。

  李哲用的都是老毛竹,粗细跟擀面杖差不多,长的得有四米出头。每一根都仔细检查过,不能有虫蛀的痕迹。拿铁丝把竹竿头尾拧成排,作为连接大棚南北的骨架。

  等竹子捆得的差不多,李哲掏出了一张写着‘上梁大吉’的红纸,贴在中间的一根毛竹上。

  在李哲的指挥下,一个人站在南侧,一个人站在北侧的后墙上,还有两个拿着撑子将毛竹撑起来,放到了水泥立柱上,用铁丝捆绑、固定。

  老李扯着嗓子吼,“上梁大吉!福星高照!”

  “噼里啪啦……”李卫东点燃了一把鞭炮,引来不少看热闹的村民。

  等硝烟散了接着干,接着干活,这才搭好一根竹竿框架,后面的活还多着呢。

  十三个人分成两拨,依照李哲刚才类似的方法,将一根根拼接的毛竹固定起来,组成了蔬菜大棚的整体框架,有点类似于动物的骨骼。

  今儿个人多,干活也比往日早,一上午的时间,就用毛竹搭好了大棚的框架。

  下午还要铺棚膜和草帘子,时间比较赶,李哲草草吃了几口午饭,就收拾下午用的东西,让赵铁柱用马车拉到地里。

  两卷塑料薄膜,一个旧木床、被褥等日用品,草帘子一趟拉不完,赵铁柱又多跑了几趟。

  下午,李哲指挥大家铺棚膜,这是个精细活,马虎不得。

  李哲扯着塑料布比划,“舅,这边再抻抻!柱子,胶带递过来!一定要把接缝粘的严严实实,不能漏风。”

  粘接好棚膜后,十几个汉子喊着号子把薄膜抬上棚顶,沿框架展开并拉平,薄膜的边缘用土和沙袋压实。

  薄膜顶部用尼龙绳压紧,两端用地锚固定,每隔2米设置一根,形成网状加固,做到这一步,整个大棚就已经处于封闭状态。

  地里凭空冒出这么个白花花的大怪物,把过路的村民惊得直咂舌。

  头次见的村民被吓了一跳,“娘嘞,这是个盖了个啥,李家要开厂子?”

  早先就来瞧过热闹的村民解释,“啥厂子,听说是建了个蔬菜大棚,要在里面种菜。”

  “胡沁!眼瞅着霜降了,菜苗还不得冻成冰溜子。”

  “听给老李家干活的人说,这棚子建成后比外头暖和十来度哩。”一个红脸老汉蹲在路边看的津津有味。

  “来,让我瞅瞅。”人群里挤进来个三十来岁的汉子,他身材很有特点,脑袋大、身子瘦小,就像是个行走的向日葵。

  “呦,朱益民来啦,你家可是三代菜农,跟俺们讲讲,这大棚里冬天真能种蔬菜?”

  朱益民家的地距离李家不远,早就关注到了李家的动静,每天都会溜达一圈,不为别的,他家也种菜。

  要论种菜,他老朱家祖传的手艺,生产队那会儿,他爹就是伺候菜园子的把式。

  “俺也不晓得。”朱益民敷衍了一句,眼中却是冒光。

  老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大棚里冬天能不能种菜,他说不准,毕竟冬天太冷,谁也说不好大棚的保温性。

  但类似的大棚,他不仅见过,也用过。

  他家是菜农,对菜以稀为贵的道理有深刻了解,菜多了,价贱,菜少,价高。

  他爹为了多卖钱,就琢磨了早春育苗棚。

  冬季刚过去,天气还冷,露天的蔬菜无法生长。他爹用竹竿和塑料薄膜搭建育苗棚,提升地温,提前播种育苗,等过上十天半个月,苗长大了,天气也暖和了,就将苗栽种到地里。

  他家的蔬菜就会比旁人家的早卖半月二十天,别小看这段时间,因为蔬菜量小,价格高,赚的也多。

  只是,他家的育苗棚面积小,只有十来平米,保温性能也一般,只比外界温度高几度,像这样几百平米的越冬大棚,他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胆子太大了。

  ……

  天擦黑儿,最后一卷草帘子固定在棚顶,整个冬暖蔬菜大棚彻底完工。

  感谢跃马出征打赏!

第26章 移栽

  李家老宅。

  众人围坐在堂屋的方桌旁。

  李酒缸端起酒杯,不时的敬酒,“俺们这辈,按岁数排,俺打头圈。

  振华叔,您是主家,这盅得先敬您。

  老舅!哲子是俺兄弟,您是他亲舅,也就是俺舅!俺干了,您随意。

  婶子,做了一桌子好菜,辛苦了,俺得敬您一个……”

  李酒缸如鱼得水,总能找到喝酒理由,从头到尾酒盅没放下过,绝对是酒局上最亮的仔。

  有些主家也喜欢他这样的人,酒局上热闹,主家也有面子。

  酒局散场,李酒缸已经喝歪了,被李志强一脸嫌弃的扶着往家走。

  李哲站在门口挥手,“慢着点儿,道上黑。”

  老李两口子将王荣生送到门口,王秀英叮嘱,“哥,回去烧点热水,泡脚解解乏。”看着侄子推着自行车出来,王秀英一把抓住车把手,“建军,你也喝酒了,车撂这儿,明儿再来推。”

  “姑,俺听你的。”王建军把车往墙根一靠,搀着老爹往外走,“姑、姑父,你们回吧,俺们走了。”

  赵铁柱也告辞离开。

  把人都送走了,李哲抄起手电筒,“爹娘,我去大棚了。”

  王秀英纳闷道,“这么晚了,你还去大棚干啥?赶明早起来再去呗。”

  “我让柱子把咱家闲置的木床拉过去了,大棚里也能睡觉。”

  王秀英有些心疼,“在地里睡觉,那多遭罪呀。”

  “习惯就好了,你们回吧。”李哲挥挥手,拿着手电筒走了。

  “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受这个罪。”望儿子的背影,王秀英眼圈发红,三个孩子里面老二最不听话,可她最疼的也是老二。

  哎,都是上辈子欠的债。

  “由他吧。”老李招呼了一声,他也心疼,但这是李哲自己选的路。

  蔬菜大棚建好了,李哲比谁都开心,晚上喝了不少酒。

  夜晚,村北地里一片寂静,李哲并不害怕,他太熟悉这片土地了。

  到了自家地里,李哲拿着手电筒,在大棚周围逛了一圈,从东墙的通风门进入大棚,留出一片十平米的生活区,放着一张木床,床下放着一些生活用品。

  新建的大棚塑料味比较重、墙体也有些潮,可李哲并不嫌弃,这里以后就是他的家了。

  李哲简单洗漱,铺上被褥,躺在木床上,头顶望着大棚,内心有一种难以明喻的安全感。

  他上辈子没啥大本事,也就刚种植大棚那几年赚了些钱,实现了吃肉自由,找了个搭伙过日子的人,那段时期,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蔬菜大棚寄托着他对未来的希望,只要有了这座大棚,他就有了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是他最擅长的舞台。

  干了一天活,又喝了酒,李哲身体有些乏,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这一觉睡的很踏实,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升的老高;他没有手表,并不清楚具体时间。

  下床后,他伸了个懒腰,在白桶里舀了些水,去大棚外面洗漱。

  “老二。”老李手里提着网兜,里面装着两个铝饭盒,下了土路,沿着垄沟走过来。

  李哲正在刷牙,瞅了老爹一眼,‘嗯嗯’了两声。

  “咋样?大棚里住的还习惯吗?没啥事吧?”

  李哲漱漱嘴,接过父亲手里的饭盒,“没事,舒服着呢。你咋还专门送饭,我自己回去吃就行。”

  “尽说废话,不过来瞅瞅俺能放心。你这也没个桌子,怪不方便哩。”

  “是不方便,有时间了打个桌子。爹,你吃了吗?”

  “吃啥?你娘做好饭就催俺送过来,偏心眼。”

  李哲打开铝饭盒,上面装的两盒面馒头、腌萝卜丝,下面是玉米粥,“还怪烫哩。”

  李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

  老李一边掰着馒头,一边说,“自打你小子要建造大棚,别的不说,咱家的伙食是越来越好。”

  “人活着不就是吃吃喝喝嘛。”李哲心想这才哪到哪,瞧着吧,等我有钱了,早餐都得吃出自助餐的感觉。

  “俺清早瞅了瞅黄瓜苗,根长好了,准备啥时候移栽?”

  李哲抬头望望天空,“上午日头足,温度高了容易苗缺水,等下午吧。”

  “是这么个理。”

  吃完饭,爷俩也没闲着,弄了些熟牛粪和复合肥在一起搅拌,均匀的撒在土壤里。

  下午,天气没那么热了,李哲叫来李卫东、赵铁柱、王建军和李酒缸父子帮忙,今天周日妹妹李娜放假,也跑到大棚里来干活。

  他举着一棵壮苗当教具,“挑这种叶厚茎粗的,要带着原土一起移栽,坑里撒把草木灰,隔开三四十厘米……”

  李哲亲自演示一遍,说了零碎的注意事项,准备的差不多了,几人屁股后面都绑上小凳子,开始移栽黄瓜苗。

  李哲培育了1200棵黄瓜苗,如果只是他们父子二人估计干到半夜也干不完,好在人多力量大,干了两个小时,就移栽了一多半。

首节 上一节 17/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