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苗移栽后,正在缓苗期,西蓝花和第二批黄瓜也播种了,大棚里的活不多,李哲也清闲了。
昨天,王秀英也来地里了,虽然儿子说住在大棚挺好,可她终究是不放心,想亲自过来看看,还用化肥袋子缝制了一个遮阳棚。
这会儿,李哲坐在遮阳棚下捧着大铁缸子喝茶,茶叶是赵铁柱拿来的高碎,说是一个经常用马车的老顾客送的。
茶香淡、茶味浓、微苦,喝着还行。
田地间的土路上,隐约能看到一个人影。
由远及近,李哲认出对方的身份,代销店张玉珍的儿子林小虎。
这些天常见他在附近转悠,俩人对上眼就装没事人似的溜达过去。
一次两次,可能是路过,次数多了,李哲感觉这货是在盯着自己。
李哲本以为,他会像之前一样‘路过’。
谁曾想,对方却走了过来,笑着递给李哲一根烟,“李哥,来根官厅。”
“戒了。”李哲没接烟,反问,“找我有事?”
“这不瞅见您这建了大棚,过来开开眼嘛。”林小虎说着就往棚里钻,“嘿,这大棚里真暖和,你打算种菜?”
“黄瓜。”
“李哥,你这大棚投了不少钱吧?”
李哲反问,“你也想建一个?”
“不成不成,俺没这本事。”林小虎有些欲言又止,又闲扯了几句,告辞离开了。
李哲盯着对方的背影,搞不清他的目的,暗道,莫非和朱益民一样也想种蔬菜大棚?
随即,他又否定了这种猜测。
蔬菜大棚门槛不高,可投资不小,不是谁都敢种的,朱益民是菜农,上辈子又是村里第一个种大棚的,他可能有想法。
林小虎连菜都没种过,哪有胆量投资几千建大棚,那他是为啥?
李哲摇摇头,想不通,也懒得想了。
一户两户跟风种大棚,对京城蔬菜市场影响不大,他还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来。
他只种了一亩大棚,最多也就赚个几万块,改善生活是够了,想真正的干一番事业,还远远不足。只有今年积累足够多的资本,明年才会有更大发展,在反季节蔬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他打算继续筹集资金,扩建蔬菜大棚规模。
之前,李哲从信用社贷款六千元,给了母亲五十元家用,建大棚的各项花费总计4668元,李哲还要预留五百元购买农药、化肥,能动用的钱只有不到八百元。
黄瓜上市要等到十一月初,到时候可以回笼资金,可那个时候再动工建大棚就有些晚了。
11月份后,北方雨雪天气增加,气温急剧下降,施工难度会很大,连正规的施工队都会停工。
北方秋季极短,说冷就冷,李哲要扩建蔬菜大棚就得尽早动工,至少要将地基和墙体建好,后续的搭建可以晚点。
当务之急就是搞钱,最好将家里几亩地都建成大棚。
钱从哪来,李哲之前就有过谋划,在信用社二次贷款。
当时,他和信用社的孙主任谈过这个问题,孙主任的意思是,第一次贷款可以贷六千,等李哲的大棚建好了,他带着信用社的领导视察,大棚建起来了,确确实实有这个东西,可以再追加一部分贷款。
李哲也能明白孙主任的意思,毕竟口说无凭嘛,你说自己要建大棚,万一拿着钱跑了咋办?
现在大棚建起来了,李哲想邀请孙主任来参观大棚,申请增加贷款额度。
……
代销店。
张玉珍看到儿子林小虎进来,问道,“你又去村北了?”
林小虎扒着门框往外瞅,“俺今儿个不光去了,还进棚里看过,跟李家老二说上话了。”
张玉珍压低了嗓音,“咋样?”
“俺盯了几天,他一直守着大棚,那心思都在种菜上。估摸着是真不想进电扇厂当工人。”
张玉珍先是一喜,又带着些许顾虑,“这当工人多体面,按时上下班,每月领工资,他为啥不愿意去?”
“俺也想不通,但没敢问。”
“那怕啥?咱又不偷不抢的。”
“娘,你还记得小时候不,你扯了一块绿绸布,要给俺姐做衣服,俺姐不喜欢布的颜色,你就要给俺做衣服,俺姐转脸就后悔,把布抢回去了。害的俺白高兴了一场。
李哲知道了俺要进电扇厂,万一他后悔了,跟俺进厂抢名额咋办?”
“也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工厂干活总比地里刨食强。”张玉珍想了想,“今儿黑介,咱俩带上钱和槽子糕去快嘴家,把进厂的事定下来。”
“嗯。”林小虎乐得直搓手,仿佛瞧见自个儿穿着劳动布工装,蹬着永久二八大杠在厂区溜达的模样。
第29章 金子
9月25日,中秋节。
李家老宅,树荫下。
王秀英坐在马扎上,怀里搂着两岁的胖孙女,小丫头脸上沾着烤白薯渣,眼珠子跟着院里蹦跶的麻雀转。
小丫头刚学会走路,正是爱动爱闹的年纪,奔着麻雀就往前扑,她走路摇摇晃晃,王秀英怕她摔倒,哪里敢让她一个人去。
王秀英攥着她的小手,“代销店拢共才几百米,你娘磨叽了半个钟头不回来。准是又和那群老娘们扯闲话了,跟你二叔一样不让人省心。”
“老三,写完作业没?出来带大丫玩会儿。”王秀英是个没耐心的,她宁愿烧饭,也不乐意哄孩子。
“还差两道题呢。”李娜敷衍了一句,大丫那么小,两人哪能玩到一块。
“死丫头片子,没个让人省心的。”王秀英抱怨了一句,只能被小丫头拽着在院子里转悠。
“吱呀……”院门开了,马来小挎着网兜进院。
“妈妈……抱。”小丫头甩着哈喇子扑过去。
马来小腾不出手,“大丫乖,妈拎着东西呢,一会再抱大丫。”
王秀英撩开网兜瞅,“都买啥了?咋这老半天?”
“二斤猪肉,一斤豆腐,二斤散酒,还有一条大鲤鱼,这鱼可新鲜了,那会儿还活蹦乱跳呢。”马来小将东西放到桌上,接过女儿亲了一口,压低嗓音,“娘,听说张玉珍家虎子要进厂子了。”
“进厂!他家凭啥进厂?”王秀英皱皱眉,“她家大闺女托的关系?”
张玉珍家的大闺女嫁到了京城,在村里算是头一份。
“不是,快嘴婆给牵的线,说是咱镇上的工厂,手续都跑利索了。”
王秀英愣怔半秒,噗嗤乐了,“电扇厂?”
“娘,你咋晓得?这消息比俺还灵通哩。”
“张玉珍呀张玉珍,你这爱抢食的毛病啥时候能改?”王秀英磨着后槽牙,生气又想笑。
马来小知道婆婆和张玉珍关系不对付,也不敢多问,抱着女儿进屋了。
王秀英拿出案板和菜刀开始准备晚餐,洗菜、切肉、腌鱼,手脚麻利。
没一会,老李也扛着锄头进门了,“做啥饭呢?”
王秀英瞥了他一眼,“又去你好儿子那挣工钱了?”
“你这话说的,也不怕被人笑话。俺去咱家地头看玉米,过几天就能掰了。”老李放下锄头,过来帮忙择菜,“咋的啦?谁又惹你不痛快了?”
王秀英朝屋里努嘴,“老大媳妇去代销店买东西,听说张玉珍家虎子要进电扇厂。”
老李反问,“快嘴媳妇找的关系?”
“还能有谁?”
“这快嘴媳妇真不是个东西,就捡着咱村的人坑。”
“外村能信她,再说了快嘴媳妇是镇上嫁过来的,人家眼高着呢,估摸着没拿自己当这村的人。”
老李哼道,“这下有热闹瞧了。”
王秀英停下手上的活,“谁说不是呢,狗咬狗一嘴毛,张玉珍跟俺争了半辈子,当年俺想承包代销店,让她抢了,不然咱家早挣钱了。这会又跟咱抢进厂名额,掉坑里了吧,该。”
“这事咱别管,让他们闹去吧。”
“俺才不管,且等着看好戏呢。对了,老二咋没回来?”
“俺回来的时候,他和老大正在给黄瓜苗搭架,快干完了。”
“刚才柱子过来,送了两包五仁月饼,俺让这孩子留下吃饭,他没应。”
老李叹道,“这孩子一个人过中秋,也怪可怜。”
“谁说不是呢,他娘也是个狠心的,男人没走两年就带着小儿子改嫁……反正俺是做不出来。”
“听说他娘嫁到通州了,过得还不错,这会也算是京城人了。”
王秀英撇撇嘴,“通州也是农村,一样要在地里刨食。”
“娘,你们说啥呢,谁是京城人了?”李卫东扛着铁锹和李哲一前一后进了院子。
“瞎聊呢。”王秀英敷衍一句,对着后面的李哲说,“老二,今儿个过中秋呢,柱子一个人怪可怜的,叫他过来吃饭。”
“柱子昨个说,他家狗崽睁眼了,我正想去挑一只。”李哲拍打裤腿上的泥。
李卫东放下锄头,顺势问道,“老二,你会挑狗不,要不俺跟你一块去?”
“二哥,俺也要去看小狗。”李娜掀开门帘,从屋里跑出来。
王秀英发话了,“老大去烧火,老二带着老三去,看到你俩就烦。”
李卫东“……”
兄妹两个出门了,李娜一蹦一跳,两根麻花辫一甩一甩,身板比一个月前厚实多了,橘色的格子衬衫显得小了一号。
李哲在后面跟着,脸上露出一抹欣慰。
上辈子家里条件差,李娜身体瘦弱,营养不良,身体不好,嫁人后一直怀不上孩子,在婆家过得也不顺心。
好在,她现在还小,只要营养跟得上,身体还能养上来。
“柱子。”
李哲吆喝一声,推开院门。
大黄趴在窝里,抬头看了一眼,又低下头,舔了舔旁边的狗崽子。
“哲哥,小娜也来了。”赵铁柱从屋里走出来。
“我来叫你吃饭,小娜听说我要选狗崽子,非要跟过来看看。”
“嘿,早给你们挑好了,瞅瞅这条狗咋样。”赵铁柱走到狗窝旁,蹲下身,抓起一只毛茸茸的小狗。
“瞅这崽子咋样?头一个睁眼的,抢奶最凶。”
李哲拎着狗崽的后脖颈,小狗的头和背是黄色的,脸和胸腹是白的,狗腿和尾巴半黄半白,两只前爪不甘的在空中扒拉着,发出呜咽声,“嗷嗷……”
“狗崽子真可爱,俺能抱抱它吗?”李娜搓着小手,有些兴奋,又不敢直接上手。
“小心点,别被它抓了,小奶狗凶着呢。”李哲没有将狗直接给李娜,而是放到地上,让她和小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