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告诉父亲。
直到驴车进了镇上的街道,看着两旁的铺子和叫卖的摊贩,林小虎猛然想通了。
不管工厂待遇如何,他也是生活在镇上的工人,总比窝在村子里强。
以前,万安镇电扇厂很有名,工资福利也是一等一的,他好不容易能进厂,不能因为旁人一句话就放弃。
来都来了,那就进厂试试呗,要是电扇厂的效益好,他就安心当工人;效益不好,以后也不是没有发展机会,要是自己能想办法提高厂子效益,准保能得到领导的看重。
李哲有些小聪明,可面对困难就退缩,自己不能学他,要迎难而上;工厂效益差,自己就帮着工厂提高效益,远比地里刨食当一辈子农民强。
想通这点,林小虎心里踏实了,脸上带着一股兴奋劲。
电扇厂,俺来啦!
……
万安镇农村信用社。
主任办公室。
“李老弟、赵老弟,快坐。”孙主任把两人请进办公室,上回一起喝过酒,也更熟悉了,“小张,把昨儿市里捎回来的花茶沏上。”
李哲目光打量着办公室,递过去根官厅烟,“还是您这工作舒坦,风不吹雨不淋,按月领工资。”
“嘿,革命分工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嘛。”孙立国点着烟,抽了一口,“年底完不成任务也愁。”
李哲接过小张递来的搪瓷缸,茉莉花香直往鼻子里钻,“好茶。”
“这是市供销社特供的茉莉花茶,俺也不常喝。”
李哲把搪瓷缸往桌上一墩,“孙哥,我申请提额的事批了吗?”
孙主任转身打开文件柜,拎出个牛皮纸袋,“批了,六千块现款都备齐了,连前头那笔拢共一万二。”
李哲蹭地站起来,俩手攥住孙主任右手,“孙哥,太感谢您了,帮了我大忙。”有了这笔钱就可以扩建大棚,种植新品种蔬菜。
孙立国左手拍拍李哲手背,“老弟,我也得谢谢你,帮我招来一个客户。”
李哲有点纳闷,“这是啥意思?”
“你们村是不是有个叫朱益民的菜农?”
“他也要贷款建蔬菜大棚?”李哲猜到朱益民会效仿,只是没曾想这么快。
“可不咋的,见你盖了蔬菜大棚,他也眼热,申请了六千元的贷款。这人老有意思了……”孙主任开玩笑似得说了两人相遇的经过。
信用社有贷款任务,孙主任希望朱益民贷款,但他也知道,对李哲来说未必是好事,“老弟,说起来朱益民办贷款,也是间接帮了你。”
“怎么说?”
“昨天我去县里开会,专门向县社领导申请提额,可蔬菜大棚是个新项目,领导担心项目风险大,在这件事上还有些犹豫。
直到我说了朱益民的事,领导一听菜农要学你建大棚,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才松了口。”
李哲心里明镜似的,信用社这是拿他当样板,只要蔬菜大棚赚钱了,会有更多人贷款建大棚。
第33章 决心
朱益民家。
堂屋地上一片狼藉,桌子掀了,碗筷砸了一地。里屋的柜子也翻得乱七八糟,衣服、杂物扔的到处都是。
朱益民对着裂了纹的镜面,瞅着脸上三道血棱子,啐了一口,“败家娘们儿,让俺咋出门见人。”
昨晚,朱益民又提了建蔬菜大棚的事。
周玉凤死活不同意今年建,非要等到明年,用她的话说,李哲赚钱了,他们明年也建大棚,李哲赔钱了,就当是看个热闹。
朱益民心里门清,不光他媳妇是这种想法,村里很多人都抱着这算计。
可他朱益民不一样,朱家祖传三代种菜,他现在就能瞧出来,这蔬菜大棚肯定赚钱。
老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村里人就盯着李哲大棚里的黄瓜,打赌这黄瓜年根会不会冻死?
也有不少人拿这事问他,说实话,他也不知道大棚黄瓜能不能扛过寒冬腊月。
这个问题重要吗?重要,也不重要。
这些人纯粹是看热闹,压根没有仔细琢磨,不是只有年根的黄瓜菜赚钱,现在的黄瓜也赚钱。
往常这时候,北方大部分黄瓜都拉秧了,温度低了,黄瓜不生长。
李家大棚温度比外面高十几度,黄瓜藤比夏天的野草都壮实。即便大棚里的黄瓜不能过冬,延期采摘一两个月没有问题。
还是那句老话,菜以稀为贵,这两个月的黄瓜利益比全年挣得都多。
还有开春头茬菜,都知道天暖和了才能种菜,廊方周边四月份才能种黄瓜,六月份才能采摘。黄瓜都是这个时节上市,价格高不了。
蔬菜大棚温度高,三月份就能种植,五月份就能采摘。提早一个月上市,就他一家卖菜的,他不赚钱谁赚钱?
黄瓜对温度要求较高,要是种植一些耐寒蔬菜,芹菜、菠菜、韭菜、生菜,延期采摘时间更长。
在朱益民看来,这蔬菜大棚就是个宝贝,早建早赚。
他把道理讲给媳妇,可人家还是不同意,死犟死犟,一毛钱都不肯拿。两人吵吵了几句,朱益民媳妇急眼了,直接动手。
她把朱益民打了一顿,揣上包袱、拉着孩子回娘家。
朱益民气的半宿睡不着,临早才想明白,生气有个屁用,先把大棚建起来才是正事。
周玉凤不肯掏钱,他贷款一样可以建大棚。他说干就干,穿戴好衣服,裹上围巾出门了。
朱益民沿着大街走向村委会,刚好路过张玉珍家的代销店,几个老娘们正坐在门口的炉子旁晒太阳。
“诶呀,妈呀,这是谁家粽子成精了,围巾裹得就剩俩眼珠子。”快嘴媳妇往地上啐了一口瓜子皮,自打帮林小虎找了厂里的工作,她就成了代销店的贵客,没缺过零嘴。
“你爷们,朱益民。”朱益民梗着脖子回呛,他烦这娘们不是一两天了。
“呸,你个矮冬瓜,连老娘的便宜都敢占,也不怕我家快嘴撕了你。”快嘴媳妇将手里的一把瓜子皮扔向朱益民。
“你男人也就能耍耍嘴皮子,真刀真枪的他可干不过我。”朱益民没少被这个娘们说闲话,对她也没啥好脸色,脚步没停,进了村委会大院。
快嘴媳妇斜瞪着眼,对着朱益民的背影喊,“你就吹吧,还打我男人,你连你老婆都打不过,你要真是个男人就把脸上的围巾摘下来,让大家伙瞅瞅。”
织毛衣的胖婶抻长脖子,“他脸咋的了?”
“咋的了,被他媳妇挠了呗。”
“这事你咋知道的?”一听有八卦,周围的老娘们都凑过来了。
“俺们两家是邻居,昨晚他和媳妇先是吵架,后来又打起来了,动静老大了,把俺家孩子都吵醒了。俺瞅见他媳妇背着包袱出门了,看样子应该是回娘家了。”
“妈呀,闹这么厉害,为啥事呀?”
快嘴媳妇被女人们簇拥在中间,一个个翘首以盼的望着她,快嘴媳妇微微扬起下巴,很享受这种感觉。
“俺听着像是因为钱的事打起来的,矮冬瓜要建大棚,他媳妇不给钱,两人就撕吧起来了。”
“啥大棚呀?就是老李家老二建的那个玩意?那不是瞎折腾嘛,要我也不同意。”
“是呀,听说李家建大棚花了几千块,都能盖两间新房了,但凡脑子清楚的人,也不会弄那个物件。”
“这朱益民也是魔怔了,好好的日子不过,建那个败家玩意干嘛。”
一群娘们七嘴八舌的说着,代销店一下子热闹起来。
“滋滋……”村委会的大喇叭响起来,
“各位村民请注意,现在播放一条招工信息,咱们村朱益民家招工,年龄十八到五十岁,身体健康,施工地点就在村北地里。
想找活的可以直接去他家报道,名额有限,早到早录……”
李家老宅。
老李正拿着扫把,清扫地上的槐树叶子,听到广播明显怔了一下,额头皱成山字纹。
王秀英站在灶台旁,一边收拾晚饭,一边跟丈夫说话,“天冷了,该挪到厨房做饭了,回头你把厨房灶台拾掇拾掇。”看到丈夫没回应,喊道,“嘿,老李,我说话呢。”
“别出声,听说啥呢。”
王秀英一心二用道,“有啥好听的,就你儿子大棚里的活都干不完,你管人家招不招工。”
老李反驳道,“你懂啥?”
王秀英一瞪眼,“行呀老李,这大棚建起来,你的脾气也见长呀,是不是瞅着大棚里暖和,也想跟你儿子搭伙作伴。”
“我不是喊你,是这朱益民不对劲,我估摸着这小子可能也要建大棚。”
“你咋知道的,人家又不是猪油蒙了心,建这糟钱的玩意干啥?”
“老二说的,自打蔬菜大棚建起来,这朱益民隔三差五往他那跑,问东问西,看的仔仔细细,连塑料布接缝都问得门儿清”
王秀英也认真了,“不能吧,建大棚没五千块下不来,就算他朱家底子厚,周玉凤那铁公鸡能松口?”
老李将扫把扔到一旁,“那我就不晓得了,等老二回来,听听他咋说。”
王秀英抱怨归抱怨,但二儿子的事她最上心,“老李,跟俺交个底儿,这大棚.真能成?”
老李说道,“早先觉着悬乎,如今瞅着这大棚就算不挣钱,也不会赔钱。”
王秀英喜道,“这话咋说?”
“眼瞅着到寒露了,夜里气温也降了,但大棚里就没低过二十度,晌午日照好,都是二十五度以上;十一月份黄瓜就能上市,菜价不会便宜,咋着也赔不了……”
王秀英心里踏实了,眉开眼笑,“还是俺家老二有本事,今年把贷款还上,明年就是纯赚的了,两三年就能起新房,可比老大两口子强多了。”
老李撇撇嘴,又成你家老二了,不是你俩吵吵那会了,得,以后你们娘俩的事俺不参与,你俩今个吵,明个好,把俺夹在中间当二傻子。
感谢奶爸向前打赏!
第34章 结瓜
“吁……”
一辆马车停在李家门口,枣红马打了个响鼻,李哲跳下车,跺跺脚,“说起风就起风了,吹得脑袋都懵。”
“呸……”赵铁柱朝地上啐了口混着沙土的唾沫,揉着发红的眼,“起风还好,带个帽子就行了,就是吹得沙土太膈应人。”
“回头你弄个厚点的护腿和鞋子,要不然冬天赶车,身体都冻僵了。”
“家里有劳保手套和狗皮护腿,都是我爹留下的,赶明我就找出来晒晒。”两人将马车上的物品卸下来,往院里搬。
“你们可算回来了。”王秀英迎了上来,看到赵铁柱扛着一袋米,李哲提着二十斤桶装大豆油,诧异道,“娘呀,这又是米面、又是油,咋又买这么多东西?”
李哲说道,“现在天气凉了,能放得住。明天我打算用人,提前在镇供销社买了。”
“老二,咋又要用人?”
“先搬东西,一会再聊。”
李哲将买的东西搬进堂屋,归置好,将父母叫到一起,说了去信用社增加贷款额度的事。
王秀英懵了,之前的喜悦荡然无存,“老二,你为啥又贷款?”
“我想趁着天不冷扩建蔬菜大棚。咱家一共是五亩地,能建三座蔬菜大棚,我想再建一座2号蔬菜大棚,剩余的钱用来挖3号大棚的地基;等十一月份,1号大棚的蔬菜卖钱了,再将3号大棚也建起来。”
“老二,等到十一月份蔬菜卖钱了,再起第二座大棚不更稳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