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23节

  “娘,十一月天就冷了,地里的风又大,人站着都哆嗦,地也该上冻了,咋干活?”

  王秀英急了,“那万一赔了咋办?”

  “真要赔了,别管是六千,还是一万二,咱都还不起,有什么区别?”李哲摊摊手,继续说,“国家给咱增加贷款额度,就表明了对蔬菜大棚技术的支持,咱有啥理由不干。今儿在供销社打听了,黄瓜收购价一块一斤,能买半斤猪后鞧了。”

  见王秀英还要说话,李哲语气笃定,“娘,你别劝了,就这么定了。”他又望向一旁的老李,“爹,明天招工,咱俩合计合计用工细节。”

  看到媳妇气鼓鼓的样子,老李感觉好气又好笑,得,香饽饽又闹翻了。这回他学精了,索性装聋作哑,省得两头受夹板气。

  “爹,明天我要招四十个工人,两个大棚地基一起挖。靠西的是2号大棚,你负责盯着施工,柱子和志强给你打下手。靠东的是3号大棚,请我舅照应,我哥和建军哥打下手。你觉得咋样?”

  老李想了想,犯难道,“两处同时动工是不是忒急了?要不一座一座的挖?”

  “来不及了,拖得越晚天越冷,施工难度越大,工钱越高。”

  老李想了想,“是这么个理。那还跟上次一样的工费,晌午不管饭。”

  “普通工人不管饭,这么多人咱也管不过来;不过我刚提的几个人属于管理层,管饭,工钱也照发。”

  想到自己也能领一份工钱,老李心里怪怪的,“酒缸好热闹,让他也一起搭伙吧。他是个热心肠,让他管点事,比主家都上心。”

  “行,那就让他们爷俩给你打下手,柱子跟着我伺候黄瓜。”事多了、摊子变大,李哲不能事事亲为,只能总览全局。

  ……

  大营村村北,朱益民家地里。

  朱益民招了二十个工人,昨天平整地面、划定位置,今儿个正式破土动工。

  朱益民个子小,但气势很足,站在一块土堆上,扯着嗓门,“老少爷们,咱们今天正式动工,工费是四毛钱一小时,不管饭,一天一结账。地东头有水,渴了自己喝,累了休息会,但谁要偷奸耍滑,立马结账走人。就说这么多,现在是九点整,开始干活吧。”

  两个在李家干过的把式被他拉到背风处,烟卷递过去三根才套出话:熟土要单搁东南角,方便事后回填。夯土墙得留过道,要不运土的骡车转不开

  朱益民安排妥当后,在大棚地基周围转了一圈,感觉工人们的干劲挺足,心里熨帖了不少。

  没人知道他为了建大棚承受了多大压力。

  朱益民总是不由自主的往东边望,隔着不远就是李家地头,今个早起李家也招人了,估摸着是在建造第二座大棚,他很想过去看看,又有些心虚。

  犹豫了好一会,朱益民终究没有压住好奇心,溜达着往东边走,距离李家大棚几十米远,他停下脚步,踮着脚,使劲往前看。

  “娘呀,这阵仗……”朱益民惊了,一眼扫过去,李家地里都是人,少说得有四五十号。

  “这是……要再建两亩大棚!这么多人能管的过来吗?”朱益民被李家的大手笔惊到了,本能的往前走了一段距离,看的更清楚,几个李家的亲戚在管事。

  朱益民更羡慕了,他老朱家本就是独户,两个姐姐都嫁到了外村,原本他还有邻村的妻家帮忙,但现在跟老婆闹翻了,舅子没打上门就不错了,他还能指望谁?

  诶,李哲去哪了,咋没看见他?

  ……

  李家大棚内。

  李哲组织好工人,安排完任务,就进了大棚伺候黄瓜和西蓝花。外面的事都交给父亲和几个亲人。

  这倒不是李哲偷懒,父亲和舅舅都是四十多岁,正是干事业的好年纪,让他们出面管理要比自己这个‘毛头小子’更合适。

  挖大棚地基并不是啥技术活,父亲和舅舅都能整明白;大棚里的黄瓜正是生长的关键时刻,反而离不开李哲的照看。

  大棚边缘种的是西蓝花,已经长出了两到三片真叶,十厘米左右,嫩绿嫩绿的。

  第二批栽种的黄瓜稍矮一些,同样长出了两到三片真叶。

  最先栽种的黄瓜长势最好,黄瓜藤已经爬满了人字架,长出手指粗的小黄瓜,顶着黄色的花骨朵。他捏起一片叶子对着光瞧,叶脉间泛着健康的油绿。

  他看着看着咧嘴笑了,真好。

  这些小黄瓜会成为他在这个时代立足的本钱,也将掀起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序幕。

  赵铁柱扛着印“碳酸氢铵“字样的麻袋进来,“哲哥,咱从哪头上肥?”

  “从东边,今天只给黄瓜施肥,上午弄一半,剩下的后晌再干。”

  赵铁柱指着旁边的西蓝花,他又忘了这个菜叫啥名了,“这个菜用施肥吗?”

  “不急,明天再说。”李哲走到东头,将大棚的门帘掀起来通风。

  赵铁柱将化肥袋子放到地上,“嘿,就这一亩地,几个小时就能干完,还等明天干啥?”

  李哲一脸严肃的说,“柱子,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不一样,大棚属于密闭空间,肥料挥发的气体浓度过高会带来一定危害,施肥要少量多次,注意通风换气。

  “行。”赵铁柱点点头,有啥危害他不清楚,可确实呛得慌。

  感谢雨過就天晴打赏。

第35章 贵客

  转眼间到了十月中旬,大营村的玉米都收的差不多了,村民们都闲下来,代销店再次成为村里八卦男女的聚集地。

  这些人就喜欢扯家长里短、婚丧嫁娶,只要是经过这条路的人,都能被她们评个一二三,有些不喜欢说的,也愿意听个乐趣。

  快嘴媳妇就是其中的翘楚,她头上裹着蓝布头巾,小眼珠子滴溜转,像是在寻找猎物。

  “呦,李家二小子来了,俺猜又是用大喇叭招人的,这都换了几茬了,真把人当驴使唤。”

  胖婶拍着大腿接茬,“谁说不是呢?听说那地基挖得比老河沟还深。俺家那口子给李家建夯土墙,回来直喊腰疼,在炕上躺了两三天才缓过劲。”

  快嘴媳妇咧嘴笑,“这可不能怪人家,你家那口子腰疼兴许是炕上活儿累着咧?”

  “胡吣,俺都多大年纪了,还想那点事,再往俺身上扯,看俺不撕烂你的嘴。”

  李哲没有去村委会,而是进了代销店。

  快嘴媳妇纳闷,“怪了,李家今天不招人了?”

  一个面嫩的小媳妇说道,“听俺男人说,李家那两亩大棚的地基挖的差不多了,估摸不招人了。”

  快嘴媳妇砸吧砸吧嘴,小声道,“俺听说李家建这三个大棚花了不下一万,他老李家精穷,还没俺家好过哩,哪来那么些钱?”

  小媳妇答道,“俺男人问过,李家人不说。”

  快嘴媳妇哼道,“不说,那准是来路不正。”

  代销店内。

  张玉珍热情的招呼,“哲子来了,要点啥?”

  李哲走到肉摊旁,“这大骨头咋卖?”

  “七毛一斤,你要的话,给你算六毛。”

  “这些我都要了。”这年头,村里人吃顿肉不容易,缺油水,所以普遍喜欢吃肥肉,猪大骨价格较低,不过,李家这段时间油水大,吃肥肉的劲头小了。

  “五斤二两,给你算五斤,给三块钱就行。”

  李哲又打四斤散酒,一斤花生、六个松花蛋、一块酱猪肝。

  “呦,买这么多东西,这是家里要请客?”张玉珍麻溜的将东西打包装好。

  “跟朋友聚聚。”

  “玉珍、玉珍,京城来信了!”林定远快步走进代销店,脸上满是喜色。

  “闺女说啥?”张玉珍在围裙上蹭蹭手才接过信,大女儿林巧梅嫁到了京城,是她最得意的事,也是全家人的骄傲。

  林定远打趣道,“看把你高兴的,信都拿反了,姑娘说过几天要回家看咱。”

  “太好了,自打过年回来,这都多久没见了,茵茵也一起回来吗?”

  “回来,他们一家三口都回来……”

  李哲没有打扰两人的好心情,提着东西出了代销店。

  这年头,农村姑娘嫁到京城绝对是一顶一的高嫁,当年王秀英听说了这件事,气的两天没吃饭。看李哲三兄妹的眼神都有些不对劲,横挑鼻子竖挑眼,老李更是吓得大气不敢出。

  李哲提着东西返回村北,这些天他都吃住在大棚里,现在不是他回家蹭饭,而是他娘、妹妹、嫂子时不时的来他这里帮忙(蹭饭)。

  “汪汪……”李哲刚走到大棚附近,地里窜出来一条大黑狗,摇晃着尾巴,直扑李哲的腿。

  “大毛甭闹!晚上给你啃大骨头。”这条大狗是李哲舅舅家的,李哲家没养过狗,李哲每次去舅舅家都稀罕的不行,他自己住在地里家里人不放心,舅舅就把大毛牵过来作伴。

  大毛刚来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闷闷不乐,待几天就有些乐不思窝了,这里的狗食比家里强多了。

  2号大棚和3号大棚的地基已经挖好了,两个大坑颇为壮观,工人们已经散了,老李正带着李卫东和李志强检查夯土墙。

  蹲在土墙跟晒太阳的李酒缸抽了抽鼻子,腾的站起身,接过李哲手里的酒桶,“这都买的啥?这么多。”

  “买的凉菜和大骨头,晚上再扯点手擀面,咱吃骨汤面。”

  李酒缸光是听,就忍不住咽口水了,喝完小酒,再吃一碗骨汤面,那叫一个美,“得嘞,你去忙吧,做饭交给我了。”

  李酒缸最大的爱好就是喝点小酒,奈何家里穷,只能到处蹭酒,红白喜事都爱去,帮着主家干活、做饭,久而久之练出了一手做大锅饭的手艺。

  干活的这十来天一直是他掌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大棚地基完好了,等2号大棚搭建完,马上就要散伙了,他心里是真舍不得。

  “哒哒……”一阵拖拉机的突突声打断两人的对话。

  地里干活的老少爷们都被惊动了。

  赵铁柱停下拖拉机,意气风发的从驾驶位跳下来,溅起一圈的尘土,他紧赶着去搀扶一旁的王铁头,“王叔,您慢着点。”

  “起开!我还没老到要人架秧子!”王铁头一巴掌拍开赵铁柱的手,麻溜的下了拖拉机。

  “王叔,可把您盼来了。”李哲小跑着迎了上来,这就是他今天请的贵客。

  “柱子说你小子请客,我估摸着没憋着好屁,有话快说。”

  “王叔,我这是请您来视察工作,瞅瞅大棚蔬菜的进展,提提宝贵意见,我好改进工作。”

  “你这一套套的都跟谁学的?”王铁头原则性比较强,知道吃人嘴短,很少接受别人的请客,但对李哲搞这个蔬菜大棚他是真稀罕,隔三差五的就要过来瞧瞧。

  “王叔,柱子学开拖拉机还成不?”

  “不赖。”

  对于赵铁柱想学拖拉机,王铁头一开始有些犹豫,但架不住这小子软磨硬泡,没事就往村委会跑,主动帮着村集体干活,王铁头观察了几句,觉得这是个踏实的孩子,干活也不惜力,再加上他死去老爹的情分,就应承了。

  “这两个大棚的地基都挖好了,准备啥时候搭棚?”

  “2号大棚明天搭棚,3号大棚估计要等到十一月份了。”

  “为啥不一块搭了,早点把菜种上,十一月份天更冷了,干啥都不利索。”

  “您以为我不想,关键是没钱。要不您帮着跟信用社说说,再增加点贷款额度。”李哲掏出一根荷花烟递过去。

  “要是你贷的少,我还能帮你说说,可你小子贷了一万多块钱,咱村的头一份,今年先这么着吧。”对于蔬菜大棚王铁头还是有些担心,现在的温度还在零上,不是太冷;气温真要到了零下十几度,大棚能有多大的保温效果谁也说不好。

  “不抽了,先去棚里瞅瞅。”王铁头不用李哲领,自己闷头往大棚里走,一进棚就被温暖潮湿的空气包裹,“这大棚里有多少度?”

  “二十六度。”

  “呵,几天没来,这第二批黄瓜苗也长起来了。西蓝花也移栽了,这大叶子看着真壮实。”王铁头继续往里走,停在了茂密的黄瓜藤旁,他俯身瞅着巴掌大小的嫩绿黄瓜,“这黄瓜长得真快,再过十天半个月就能吃了吧。”

  “长熟了,我给您送过去些,让您也尝尝冬天的黄瓜。”

  “那敢情好,我还真没吃过冬天的黄瓜,怪新鲜的。”王铁头围着黄瓜架绕了一圈,拍拍手,“行了,大棚蔬菜我也看了,没事我就走了。”

  “王叔,饭都做好了,您去哪?一会我舅也过来,说要跟您喝几盅。他要是来了见不着人,找您家去可不赖我。”

  “得,那今个我还走不了了。说吧,你小子到底有啥事,把荣生哥都请来了。”王铁头哼了一声,板着脸问道。

首节 上一节 23/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