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3节

  “到时候给我留个崽子。”大黄是个农村土狗,但很有灵性,招人喜欢。

  赵铁柱反问,“大娘能同意?”

  李哲早就想养一条狗,但王秀英一直不肯,用她的话说,人都吃不饱,哪有余粮喂狗。

  李哲没接话,先搞钱吧。

第4章 无息贷款

  马车碾着黄土道,赵铁柱甩了个响鞭:“哲哥,你去镇上办啥事?”

  “我想在村里干点营生,手里没钱,去镇上问问无息贷款的事。”

  “你胆子可真大,咱村没几个敢贷这玩意的。前几天,有个戴眼镜的信贷员搭车,跟我叨叨一路,说他们放款任务完不成,主任天天扯着嗓子喊,逼他们去村里挨家挨户的宣传。”

  “柱子,你接触的人多,跟你打听点事。知道哪有卖透明塑料薄膜的吗?”这是建造大棚的关键,也是李哲最拿不准价的。

  “知道呀,咱县里就有塑料厂,五月中旬,我帮王庄拉过一车。价格不便宜,好像是五块钱一平米,顶两斤多后座肉了。”

  李哲准备建造一个宽7.5米、长60米、高3米的大棚,需要将近六百平米的塑料薄膜,光这一块费用就需要3000元,再加上草帘子、肥料、农药、水泥立柱、竹竿、种子等,建造大棚的花费就将近六千元。

  “哲哥,你想干点啥买卖?”

  李哲收回思绪,并没有隐瞒,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赵铁柱。

  赵铁柱张大嘴巴,在冬天种黄瓜和西红柿,有点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这玩意……能行吗?”

  “去年我在外面打工,跟人家学过种植大棚蔬菜,技术方面指定没问题,现在缺的就是钱。”

  “哲哥,你考虑好了?”

  “国家发放无息贷款就是为了帮助年轻人创业,我想趁着年轻拼一把,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至少以后不会后悔。”

  赵铁柱竖起大拇指,“还是你有志气,以后有用俺的地方,尽管说。”

  李哲拍拍他的肩膀,“会的。”

  ……

  万安镇农村信用社。

  主任办公室。

  孙立国坐在办公桌旁抽烟,透过烟雾,可以看到他那紧皱的眉头。

  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任,他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唯独个人贷款任务让他闹心。

  无息贷款本是一项惠民政策,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很多村民听到贷款,就像是面对洪水猛兽。

  前几天,有个青年来申请贷款,他这边手续办好了,却迟迟没人来取钱。

  今天一早,贷款人来了,一起来的还有贷款人父亲。

  孙立国原本还挺高兴,想着贷款任务多少能完成一些,结果人家不贷了。

  孙立国好话说尽,贷款人父亲死活不同意,讨要回申请贷款的证件,头也不回的走了。

  娘的,这叫什么事。

  “吱……”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信贷员推门进来,“主任……”

  孙立国皱皱眉,“跟你小子说过八百遍了,敲门!”

  戴眼镜的信贷员笑道,“主任,有两个人来贷款。”

  孙立国掐灭半截烟,“多大年纪?”

  “二十来岁。”

  孙立国站起身,大步走出办公室。

  信用社大厅多了两个生面孔,一个握着马鞭的的壮小伙蹲在地上,神色间有些局促;另一名青年身量颇高,很瘦,斜挎着一个军绿色的背包,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

  孙立国眯起小眼打量,“哪位同志要贷款?”

  “是我贷款,您怎么称呼?”李哲活了几十年,虽没啥大本事,眼力劲还是有的,这位一看就像能做主的,从兜里掏出红梅香烟,递过去。

  “我姓孙,是信用社的主任,贷款的事跟我说就行。”孙立国顺手接过香烟,夹到右侧耳朵上。

  “我叫李哲,是大营村的。”李哲的语气又亲切了几分。

  别管信用社是不是有贷款任务,人家干的是公事,自己办的是私事,钱装进自己兜里,受益的是自己,客气一些总归是好的。

  “今年五月份,我在报纸上看到农业部提出‘菜篮子工程’,我就想着尽一份力,响应农业部的号召,在村里种植冬暖式大棚蔬菜,为国家的蔬菜产量增砖添瓦。”李哲从背包里拿出一份文件,递过去,“这是我的贷款申请书。”

  孙主任接过申请书,热情的招呼道,“走,去我办公室说。”

  进了里间,孙主任邀请李哲坐下,扫了一眼标题,“这字儿挺规整啊,你写的?”

  “我练过几天钢笔字。”

  孙主任低头翻看申请书,不时的抿嘴、皱眉,像是在思考什么,“你写的这个大棚蔬菜我听说过,农业部一直在提倡,符合信用社的贷款政策。但种植技术好像还不成熟,没听说哪个地方大规模推广。”

  “孙主任,种植技术方面您不用担心。我们家三代农民,我爷那辈就是种菜的。

  去年,我专门去东北学过种植大棚蔬菜,他们那边温度更低,暖棚一样可以维持在二十度以上,大冬天都能长出鲜嫩的黄瓜。”李哲话里七分真、三分假,应付爹娘那套说法,用在这里就不合适了。

  他没去过东北,但这件事是真的,东北一直在研究暖冬蔬菜大棚,只是技术还不成熟。

  孙主任右手摩擦着下巴,对李哲的话没有尽信,但贷款申请书上的内容让他很心动。

  冬季蔬菜只有老三样,假如种植大棚蔬菜的计划成功,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即便价格高,也会有人买。

  李哲赚到钱,其他村民肯定也会效仿,跟他一起种植大棚蔬菜,信用社的贷款任务不就解决了。

  种植蔬菜大棚是一项新兴产业,符合农业部倡导的菜篮子工程,如果在他的帮扶下大规模推广种植,孙立国没准还能往上挪一挪。

  孙主任更加热切,“同志,你想贷多少钱?”

  贷款额度越高越好,但话不能这么说,显得没有章程,李哲报了一个较高的价,“一万。”

  “同志,你是第一次贷款吧。这个额度就算我想帮你申请,也批不下来。”

  李哲反问,“我最多能贷多少?”

  “一般来说,个人贷款根据贷款项目不同,额度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很少有达到一万元的。”孙主任下意识的问,“建造一个大棚这么贵?”

  李哲解释,“大棚蔬菜的难点主要在于冬季保温,不仅需要购买保暖设施,还要下挖地基,建造保温土墙,工程量比较大,用材较多。光是前期建造费就需要五六千,后续还有施肥、人工费等。”

  孙主任听明白了,“你看这样成不成,先申请六千块钱的额度,把蔬菜大棚建起来。到时候,我带着县社领导去你们村考察,确实做起来了,可以再追加贷款额度。”

  一万元是李哲虚报的价格,六千足够建造一个大棚的花费了,如果后续能追加贷款额度,还可以建造第二个大棚。

  瞧着李哲沉默不语,孙主任补充道,“李哲同志,站在我的角度,也希望你能多贷款,但信用社有制度,一下子确实批不了那么多。就算我帮忙说话,也是空口无凭。”

  李哲勉为其难的点点头,“孙主任,就按您说的办,先申请六千元贷款额度。”

  “这就对了嘛,万事开头难,一步步来。”孙主任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资料,递给李哲,“先填个申请表,身份证和户口簿带了吗?一会办手续需要用。”

  “都带了。”

  李哲拿起桌子上的圆珠笔,认真填写完表格,又检查了一遍,递给对方,“贷款多久能办下来?”

  孙主任笑笑,“用不了多久。”

  李哲感觉这语气有些敷衍,联想到后世某些部门,心里有些不踏实,“我哪天过来取钱?”

  孙主任又笑了。

  咋的,你还想走?

第5章 第一桶金

  下午两点多。

  李哲逗留几个小时后,终于被送出了信用社大厅。与来时的一穷二白不同,他背包里多了五十张百元大钞和一百张大团结,鼓鼓胀胀的。

  娘的,这感觉也太不真实了。

  李哲原本只是来咨询无息贷款,顺利的话递交贷款申请表,谁成想晌午饭的工夫,孙主任就把红戳子给盖上了!

  至于是否符合程序就不是李哲要考虑的问题了,这个年代银行系统管理混乱,只要找到做主的人,也就一句话的事。

  马车走出很远,孙主任还站在门口挥手。

  驾车的赵铁柱用草帽檐遮住半张脸,瓮声瓮气地问,“哲哥,咱这事儿不会叫人给糊弄了吧?”

  李哲也有类似的错觉,可转念一想,除了那份贷款申请书,他啥也没少。还有啥值当让人惦记的?总不会是图他这身洗的发白的旧衣服!

  “哲哥,咱们现在去哪?回村吗?”

  “奔供销社。”

  “好嘞,驾!”赵铁柱一甩鞭子,马车加快了几分。

  马车拐入一个小街,李哲看着四周没人,快速将背包里的钱取出,塞进一个黄色尿素袋子里,卷吧卷吧递给赵铁柱,“坐在屁股底下,谁叫你也甭下车。”

  “诶。”赵铁柱脸色发红,有种屁股底下生金蛋的感觉,又有被信任的感动。

  赵铁柱经常帮人拉货,对镇上的路很熟悉,直接将马车停在供销社门前,门脸儿上贴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标语晒得发白。

  李哲叮嘱了几句,进了供销社。玻璃柜台后头,梳大辫子的售货员正支着脑袋打盹。

  1988年,除了一些紧俏商品,很多东西不用票据也能买,李哲买了4斤猪肉,二十斤面,两瓶汾酒,几种常见的菜种和一袋复合肥。

  白糖需要票,只买到了半斤红糖。

  拎着东西出了供销社,李哲闻到一股烧饼的香味,扭头看见树底下蹲着个卖烧饼的老汉。

  他想这一口很多年了,“大爷,烧饼咋卖?”

  老头从树荫下站起身,掀起盖笼布的笸箩,“六分钱一个,刚出炉的,来俩尝尝?”

  “包四个。”

  油酥烧饼色泽金黄,外皮酥脆、上面撒着一层芝麻,一看就有食欲。

  李哲坐上马车,递给赵铁柱两个烧饼,“先垫吧垫吧。”

  说完,李哲先咬了一口,烧饼酥脆可口,层次分明,太香了。

  赵铁柱吃的一点都不比李哲慢,几口下肚,顾不上休息,顶着日头,驾着马车返回村子。

  若是平常,赵铁柱肯定会找个树荫睡觉,等天凉快了再赶路。

  但今天不同,屁股底下坐着巨款,不敢在外面多待。

  出了镇子,就是一人高的玉米地,李哲的心悬了起来,生怕跳出几个梁山好汉。

  走了一段路,李哲发现自己想多了,这大热天,别说人了,连条狗都看不到。

  村子距离镇上不远,二十分钟就到了。

  饶是如此,李哲也晒得皮肤生疼,又热又渴,嗓子都快冒烟了。

  马车停在李家门口,李哲将东西搬下来,给赵铁柱留了一斤多的肉,“柱子,这块肉你带回去晚上吃。”

  赵铁柱哑着嗓子说,“不用,你家人多,你拿回去吃吧。”

首节 上一节 3/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