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38节

  如果村里人知道种大棚这么赚钱,明年他们会咋样?”

  “我……”老李不敢想。

  李哲搓搓手,“信不信?如果你说明年不种大棚了,王支书第一个不答应,咱家门槛也会被村民踏平了。”

  老李怕麻烦的毛病又犯了,揉揉太阳穴,“那咋办?”

  “咋办?”李哲长出了一口气,“咱不光要种,还要带着村民一起种。”

第59章 哥们

  老李这个不爱争,属于小富即安的性子,李哲刚才的一番话,着实把他吓到了。

  没聊两句,老李就回屋睡觉了。也不知是认炕,还是茶水喝多了,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脑袋一直想着李哲说的话。

  他想找到李哲话里的漏洞,但他仔细琢磨,反而觉得李哲说的有道理,京城的人他可以不在乎,可村里的人情却推不开。

  自家种种大棚赚钱了,亲戚也想种,你教不教?本家也想种大棚,教不教?邻居和村里人也想学,教不教?

  你可以不教,但村里人都得得罪光了,谁还跟你来往?

  清早,李哲起床,叠好被褥,去院子里洗漱。

  刚推开门,就见到老李顶着一双熊猫眼站在院里。

  “爹,在这站着干啥?不嫌冷啊。”

  老李不接话,反问,“老二,明年你有啥章程?要是免费教人家种大棚,咱不就亏了嘛。”

  “爹,老话说得好,法不轻传、道不贱卖,没好处的事,我可不会做。”

  “那你想咋做?”

  “我昨天不是说了嘛。扩展销售渠道,积累更多资金和技术,培养信得过的技术工,只要能抓牢这几点,咱在蔬菜大棚行业就能做大做强。

  爹,我跟你说这些,是让你有个心里准备。你要是不想干,就在家好好歇着。你要是还有干事业的心思,那就得有个长远的规划。”

  老李问道,“咋规划?”

  李哲也没有开公司的经验,粗浅的问,“你是想当个技术工,还是想干管理层?”

  “俺也不知道……能干啥。”

  “我说这些,不是让你现在做决定,是让你看远一些,不知道想干啥,就慢慢摸索。年前就这四亩大棚了,扩建要等天气暖和以后。不着急,慢慢琢磨。”

  “成,我回去好好想想。”虽说老李当爷爷了,可年纪并不大,儿子有本事,他也愿意帮忙。

  以前日子得过且过,是因为一眼能看到头,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就是个地里刨食的命。

  儿子昨晚的一番话,让他看到了新天地。

  爷俩热热昨天剩的馒头,就着咸菜疙瘩吃了几口。

  老李去菜市场卖黄瓜,李哲和周永强在胡同口会合,去建国门派出所办理暂住证。

  骑自行车也就几分钟路程,前方一个高墙大院,墙上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红字,门楣上挂着晒得褪色的国徽。

  周永强直接骑进院里,将二八大杠往槐树上一靠,冲后脚骑进门的李哲说,“我一姐们就在这派出所,材料往她跟前一撂就算齐活。就是这么简单。”

  “周哥,又麻烦你了。”李哲将车子锁好,拿上绿色背包跟着进了灰砖小楼。

  大厅里,户籍窗口排着长队,夹杂着五湖四海的口音,玻璃隔断后的女警用蘸水笔划拉户口本,“这照片尺寸不对,重新照去,下一个!”

  周永强摇摇头,并没有排队的意思,一双小眼四处瞄,探头往值班室里瞧。

  值班室十来平米,一个档案柜,四张办公桌,靠暖气的桌子旁坐着一个短发女警,身材高挑,皮肤有些黑,一脸认真的翻看手里的材料。

  “嘿,在这猫着呢,可算瞅见你了。”

  短发女警瞥了他一眼,满脸嫌弃,“说吧,犯啥事了?”

  “怎么说话呢,不带这么寒碜人的,我可是我们厂的四有新人,车间主任都说我‘思想觉悟高,能抵住歪风邪气’……”

  短发女警右手拍拍桌上的牛皮纸袋,“别贫了,到底啥事,没看我忙着呢。”

  周永强向外面招招手,“我一哥们刚租了房,带他来办暂住证。”

  “得了吧,您家就两间房,还往外租一间,六口人挤一屋,也忒抠了吧。”

  “想啥呢,我能那么糟践自己。是季爷家租房,他不是没空嘛,我就带着来了。”

  短发女警一挑眉,“季爷?哪来的季爷,我怎么不认识啊。”

  “季鸿宾,咱打小一个胡同耍,你还能不认识,别逗闷子了。”周永强拿过李哲的材料,放到短发女警面前。

  “季鸿宾就季鸿宾呗,还季爷,都什么年代了,还来这一套。”短发女警没接文件,反问,“他是房东,租客办暂住证他应该到场,你来干什么?”

  “都是哥们,谁来不一样。”

  “你是拿人当哥们,人拿您当傻小子遛腿儿,你可真行,光长岁数不长心。”

  周永强小声说,“晓燕,这么多人瞧着呢,给哥们留点面子,算哥们求你了,成不?”

  被称为晓燕的女警瞥了李哲一眼,翻看了一下材料,扔给李哲一份《暂住证登记表》,“会写字吗?”

  李哲拿起桌子上的笔,填写完登记表,递过去。

  “呦,字写的比我强。”晓燕瞅了一眼登记表,跟李哲的材料放在一起,“回去等消息吧。”

  李哲追问,“大概多久能办好?”

  “等着吧,不超过一个月。”

  周永强笑道,“姐妹,催着点,回头哥哥请你吃饭。”

  “再说吧。”晓燕眼皮都没抬一下。

  两人出了派出所,周永强讪笑道,“我这姐妹打小就是刀子嘴,不过办事特靠谱。等着吧,过不了十天准有消息了。”

  李哲说道,“周哥,今儿个又麻烦你了,中午请你吃饭。”

  “改天吧,今儿个厂里有事,我还得上班。”周永强被一通挤兑,哪还好意思留下吃饭。

  李哲也没强留,就像短发女警说的,周永强的确是来帮忙的,可最应该承情的应该是季鸿宾。

  提交了暂住证申请,李哲心里踏实了不少,骑着自行车去了东直门菜市场。

  东直门菜市场比崇文门菜市场要小一些。

  李哲推着自行车往里走,逮着一擓着篮子的大妈问,“大妈,我听说这地有卖黄瓜的,您知道吗?”

  “嘿,你可问着了,我刚从那边过来,就在菜市场的东南角,心黑着呢,要七块钱一斤。”

  “呦,那可不便宜,有人买吗?”

  “真要想吃,谁买不起?就是觉得不值当。问得多买的少,偶尔有掏钱的,也就是图一新鲜,谁能天天当饭吃。”

  “您说的对,可不如买二斤猪肉实惠。”

  “图实惠,您就别往那边走。我看他能卖几天。”大妈说完,一甩胳膊,气咻咻的走了。

  李哲推着车往菜市场的方向走。

  东直门市场属于全室内市场,分为蔬菜生鲜、传统副食、国营专柜三个区域。

  李哲走到菜市场东南角,就瞧见孙涛坐在摊位后面跟人侃大山,摊上摆着十几根绿油油的黄瓜。

  “同志,这黄瓜怎么卖?”

  “七块一斤。”孙涛本能的说出口,抬眼瞅见李哲,噌地窜起来,“李哥,你咋来了?”

第60章 吃烤鸭

  李哲支好自行车,“我在附近办点事,顺带过来看看你,咋样?黄瓜好卖吗?”

  孙涛瞅了瞅四周,小声说,“前几天还成,这两天不咋好卖。”

  李哲追问,“你觉得是啥缘故卖不动了?”

  孙涛领着李哲离开摊子,走到后面僻静的地方,“来这个菜市场都是附近的居民,黄瓜刚上都图个新鲜。新鲜劲过了,卖的就慢了,再一个……”孙涛欲言又止,看起来有些为难。

  李哲扬起下巴,“有话直说。”

  “李哥,您在崇文门菜市场的零售价是六块钱一斤,我进价也是六块。我在这边卖七块才能赚钱,一开始人们不知道,时间长了,都知道崇文门菜市场的黄瓜便宜,人家就不来我这我买了。”孙涛搓搓手,讨好道,

  “既然说到这了,您能把崇文门菜市场的菜价也提提不?这样我们从您那进货,才有赚钱的余地,你说是不是?”

  其实这事不能怪李哲,是他们自己抢货把价抬上去的,可既然孙涛提了,顺口应道,“明天,我会把崇文门菜价提高一块。”这对李哲来说不是坏事。

  黄瓜是他种的,别管通过哪个渠道销售,他都赚钱。

  “李哥,太谢谢您了。您这边涨价,我心里就有底了。”

  “老弟,其他摊主在我这进的黄瓜,你知道他们往哪卖吗?”

  “李金霞家在朝内菜市场有关系,她也跟我抱怨过这事,说您这零售价和我们进货价一样,她那边卖着也别扭。

  洪三有关系,他应该是往单位送,具体什么单位,什么价格,我不清楚。”孙涛略一迟疑,

  “李哥,我多句嘴。这卖菜价格是一方面,有时也看关系。菜价大差不差,买谁的不是买,不得有个远近亲疏,至于人家咋走的关系,外人就不清楚了。”

  李哲希望能扩展销售渠道,可不会抢手下经销商的渠道,有钱大家一起赚,盘子越大,生意越稳当。

  不过,孙涛这番话,适用于供大于求的蔬菜行情,并不适合当下的反季节蔬菜。

  孙涛瞅了瞅左右,压低声音,“李哥,我还有件事,得提醒您一声。”

  “啥事?”

  “最近几天,我娘在崇文门菜市场看摊,有摊主私下找过她。叫我们把摊收回来,别租给您了。”

  “谁说的?马德?”上次摊主们串联,就是这货挑头。

  “不是他,也不是从您那买黄瓜的摊主,是其他摊主,而且,也不止一位。”

  “我也没碍着他们啥事呀?”李哲纳闷了。

  “那指定没有。”

  “我影响他们赚钱了?”

  “那也没有。”

  “那为啥不让我卖菜?”

  孙涛说道,“红眼病犯了呗,他们卖的是两三分钱一斤的萝卜,您卖的是六块钱一斤的黄瓜。您觉得他们心里啥滋味?”

  李哲笑了,“那就是损人不利己呗。”

  孙涛反问,“这种人还少吗?”

  李哲拍拍他肩膀,“谢了兄弟,我心里有数了。眼瞅着就中午了,咱们中午搓一顿,我请客。”

  孙涛谢绝了,“今儿个黄瓜不卖完,赶明儿就不新鲜了,我得在这盯着。改天您得空,我请您。”

  “那成,你忙着,我走了。”李哲骑上自行车,返回崇文门菜市场。

  他熟门熟路的找到自家摊位,摊子上还放着六根黄瓜,老李坐在后面看摊,也不吆喝,眼睛直勾勾的在那坐着,不知在想啥。

  “爹,干啥呢?”

首节 上一节 38/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