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37节

  堂屋里摆上刚买的大圆桌,中间是刚出锅的红烧鱼,旁边有炒土豆丝、白菜炖粉条、红烧肉、黄瓜拌猪肝、葱花拌豆腐。

  “馒头出锅喽!”王秀英端着白胖馒头往桌上一墩。

  李哲摆上碗筷,招呼众人上桌。

  李卫东一拍脑门,“哎呀,忘了买鞭炮,该放两把鞭炮的。”

  老李摆摆手,“这是租的房子,又不是买的,放啥鞭炮?不是给人家房东找膈应嘛。”

  李卫东说道,“我这不是图个喜庆嘛。”

  王秀英将馒头放上桌,“咱蒸了一锅发面馒头,早日发家。红烧鲤鱼年年有余,这还不够喜庆。”

  “来,闺女,尝尝俺蒸的馒头。”王秀英将馒头递给林巧梅和周永强。

  林巧梅咬了一口,“婶子,您蒸这碱面馒头真喧腾。”

  “俺今儿个蒸的多,你爱吃就拿回家,让孩子也尝尝。等以后有空,俺教你。”

  “哎,俺就不跟您客气了。”

  “来来来,今儿个是个好日子,我给你们倒酒,咱们干一杯。”老李摸出一瓶汾酒,拧开瓶盖。

  王秀英诧异道,“嘿,你啥时候拿的酒,俺咋没瞅见?。”

  “昨儿个夜里就装好了,这么喜庆的日子,不得喝点好酒。”

  “你呀,就惦记着这二两猫尿。”当着众人的面,王秀英也没跟他计较,招呼众人吃菜。

  老李给周永强夹了一筷子黄瓜,“永强,你尝尝,这是俺自家种的黄瓜。”

  “哎呀,这玩意儿金贵,咋不留着卖。”周永强有些诧异,这老李家还真舍得,这盘黄瓜得有一斤多,少说也得十块钱呢。

  “啥金不金贵,都是自家种的,等你们回去给家里人也带点。”

  黄瓜运输过程中难免会磕碰挤压冻伤,一旦破皮或有瑕疵就卖不上价,要么送给客户当添头,要么自家吃掉。

  这也是老李为啥不心疼。那些品相好的黄瓜,他可是一根都舍不得碰。

  众人吃吃喝喝,好好热闹了一番。

  周永强夫妻和李家也更加熟络了。

  临走时,王秀英将他们夫妻送到门外,还塞给了林巧梅一篮子黄瓜,“闺女,这些黄瓜都是磕破了皮或品相不好,留着自家吃的,你别嫌弃。”

  “婶子,俺稀罕着哩。俺也在村里种过地,哪能不晓得。这季节能吃口新鲜黄瓜,那都是福气。正好给家里的老人孩子换换口味。”

  “那就成,等吃完了再来拿。”王秀英目送两人离开,嘴里嘀咕,“哎呀,真好,张玉珍不咋地,养的闺女是真不赖。可惜俺家老大没这个福分。”

  李泽将赵铁柱赶到客房休息,其余人都叫到堂屋。

  李哲打开周永强送的茶具,一个棕色的紫砂壶、配了六个小茶碗。

  老李看着稀罕,拿在手里仔细瞧,“俺听说过这玩意,估摸着不便宜吧。”

  李哲上辈子也买过紫砂壶,这玩意儿水分大,说不准。

  但泡茶的味道或者说感觉确实比大茶杯要好。

  李哲清洗紫砂壶,用热水烫了一遍,放上一把高碎,倒上热水冲泡,茶香味就飘出来了。

  茶叶泡开后,李哲给大家伙都倒了一杯茶水。

  老李端起茶杯,像模像样的滋溜了一口,“嘿,你别说,这专业茶壶泡出来的就是香。”

  李哲笑笑没说话,不同茶具泡的茶水确实有些差别,但不大,感官上带来的心理差别更大一些。

  李卫东双手握着茶杯,感受着茶杯传来的暖意,感慨道,“老二,你如今是不是也算京城人了?”

  “差远了。如果租个房就算京城人,京城房租早涨上天了,也轮不到咱在这了。”李哲放下茶杯,继续说,“不过,京城的摊子支起来了,这边得有人看着,我不在家时大棚就靠你们了。”

  李卫东说道,“这还用你说。你不在家,我就去大棚里看着。”

  李哲反问,“夜里,我嫂子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你放心?”

  李卫东有些尴尬的笑笑,他咋可能放心?

  李哲继续说,“我明天有事要办,不能去菜市场看摊。咱家黄瓜还没卖完,你们得留个人去菜市场看摊。”

  李志强说道,“叔,俺倒是想留下来,可俺爹白天看朱家大棚还成,晚上就爱喝两盅,俺怕他耽搁事。晚上还得俺盯着。”

  王建军说道,“哲子,俺也愿意留在京城帮忙,可得回去跟你舅商量一下。”

  老李知道两人的难处,开口,“这样,志强,今儿个晚上看朱家大棚。

  建军回去守1号大棚,我留在京城看摊。”

  老李直接忽略了大儿子,李卫东离不开媳妇和女儿,肯定是不成的。

  废了。

第58章 前景

  船板胡同。

  大杂院,周家六口总共就两间房,周永强三口子住东屋,西屋拿木板隔成两间,周母带妹妹睡里间,弟弟在外间支了张行军床。

  过道里搭的歪歪扭扭小厨房飘着油烟,林巧梅正猫腰炝锅。

  路过的陈大妈抽抽鼻子,“呦,巧梅做啥饭呢?喷香。”

  林巧梅拿围裙擦手,“熬了点炸酱,晚上吃炸酱面。”

  陈大妈抻脖子瞅案板,“嚯,你家买黄瓜了?这季节可金贵,昨儿菜市场卖六块,我愣是没舍得买。”

  “俺家也舍不得买,是永强朋友送的。”林巧梅是个会过日子的,王秀英给的黄瓜,她留下了一些,剩下的拿到工作的国营餐馆,换成了猪肉和白面。

  林巧梅煮了锅手擀面,放上肉酱和菜码,一家老小吃的香甜。

  这年头,晚上没什么娱乐项目,天黑的也早,林巧梅收拾好碗筷,洗好衣服,一家老小都已经睡了。

  林巧梅蹑手蹑脚的坐在床边,拿出母亲捎来的包袱,打开后,里面裹着两件厚厚的棉衣,一大一小。

  大的棉衣是青花布,针脚细密,一看就是一针一线缝制的,小的是红底碎花袄,袖口绣着两个蝴蝶……

  林巧梅的双眼湿润了,将衣服紧紧地抱在怀里,感觉衣服有些硌得慌,打开青花布的棉袄,里面夹着一个缝制的小包,她剪开线头,包里露出一沓子钞票。

  林巧梅再也忍不住了,声音哽咽的哭起来,“呜呜……”

  周永强被惊醒了,推了推媳妇,“这大晚上的,咋的了?”

  林巧梅将包递过去,“我爹娘给的……”

  周永强接过钱数了数,一共是五百块,露出笑脸,“嘿,等我挣了钱,一定好好孝敬丈人和岳母。”

  一听这话,林巧梅猛然有些后悔,一大家子都指望他挣钱,自己父母哪排得上……

  苏州胡同,七号院前院。

  堂屋里。

  老李爷俩正围着煤炉烤火。

  下午,爷俩将赵铁柱一行人送走,又去菜市场摆摊,总共就卖了12斤黄瓜,眼瞅着过了做饭的点,天也冷了,爷俩就收摊回家了。

  这四合院长时间没人住,感觉比李家老宅还冷,爷俩都懒得动,中午吃得饱,晚上也不是太饿。索性不做饭了,一人喝泼了一碗麦乳精。

  李哲在煤炉旁一边烤火,一边说,“眼瞅着天越来越冷,我看厨房小锅炉通着暖气片,要不咱就把暖气烧起来。”

  老李眉头皱成了山字,“这才几月份就烧暖气,咱也没用过那东西,谁知道要烧多少煤?”

  李哲接着劝,“那个小锅炉不光能取暖,也能做饭。再说人能抗冻,蔬菜可不行。以后天越来越冷,早上开着拖拉机送菜太受罪了,也不赶趟。

  没准要改成中午或下午拉菜,第二天一早出去卖;蔬菜得在仓库存放一晚,屋里太冷,菜会冻坏。”

  老李琢磨了一会,“你说的也对。今儿个那些摊主反应,咱们送菜有些晚,他们拿到菜都已经十点多了。再给顾客送过去,中午都不赶趟了。”

  李哲趁热打铁,“那就这么定了,过几天我就买点煤炭,把小锅炉烧起来。”

  老李提议,“要不要问问后院。要是他家也烧暖气,两家一起用,还能省点钱。”

  “成,过两天还煤球,我问问人家。”

  老李叮嘱道,“这煤炉要搁在屋里,一定要把排烟管弄好,注意通风,别中毒了。”

  “嗯,我记住了。”李哲应了一声,给父亲倒了一杯茶,“爹,你往后打算干啥?”

  这话把老李问懵了,“干啥?我一个老农民种地呗,还能干啥?”

  “爹,你种不了地了。”

  “胡沁,老子身体好着呢,咋种不了地?”

  “爹,我不是说您不能下地。”李哲换了个问法,“您今儿个赚了多少钱?”

  “1158。”老李咧嘴乐出后槽牙。

  “您种一年地能赚这些吗?”

  老李的笑容转移了,别说一年,两年都费劲,“那……俺以后帮你种大棚行不?”

  “太行了,我老乐意了。我就是想问你,以后打算咋帮我?”

  “你这孩子,今儿个怎么地了。不就是种菜嘛,还能弄出花样来?”老李被问的不痛快,反将一军,“那你说说,你以后想干啥?”

  “你问的是眼前的想法,还是长远的想法。”

  “俺都想知道,看你能说个啥花样?”

  李哲端着茶杯,啜了一口,“大棚里黄瓜产量一直增加,西蓝花也快成熟了。2号大棚的菠菜、西红柿,也快长熟了,3号棚、4号棚的菜都会陆续成熟。

  虽说冬菜肯定不愁卖,但大棚的蔬菜成本高,卖高价才能回本。

  要开阔新销售渠道,找到更多有需求的顾客。只有蔬菜的需求大于供给,才能保证蔬菜的溢价,维持一个健康的销售体系。”李哲顿了顿,继续说,

  “我以后会经常留在京城,负责京城的市场开发,掌控销售渠道。家里那一摊子也要有人盯着,除了您,交给谁我也不放心,您得支棱起来。”

  一听这话,老李没了底气,“老二,那可不成,那大棚蔬菜金贵着呢。没有你,俺们可照顾不明白。”

  “我咋可能不回去,隔两天会回去一趟。但我不在的时候,您得把事管起来。”

  “这……我能行?”老李有些不自信。

  老李这个心思多,人也聪明,李哲不担心他的能力,就是性格有些软。可这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改的。

  李哲也发愁,却是无人可用。

  老李也没给准话,接着问,“老二,你的长远计划是啥?”

  “咱得接着招人,不需要多聪明,老实巴交肯出力就成。明年,蔬菜大棚规模要扩大到百亩以上,人少了,根本支应不开。”

  “啥?一百亩!”老李吓了一哆嗦,连话都说不利索了,“一亩……花六千,一百亩就是六十万!你把咱家都卖了,也拿不出这些钱啊。”

  李哲说道,“今年大棚赚钱了。明年,只要我点头,钱会有人拿,地会有人出,人家看中的是咱的技术。”

  老李觉得儿子有些魔障,劝道,“老二,一口不能吃个胖子,别净想那些大的。踏踏实实的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爹,有些事做了就很难再回头,种蔬菜大棚也一样。随着蔬菜产量增加,在京城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会有更多的人跟着受益。明年咱不想种,这些人也会催着咱种。”

  老李哼了一声,觉得儿子有些夸大,“大不了咱回家,他们还能找到村里?”

  “爹,闹出这么大动静,回去就能躲开了?”李哲反问一句,接着说,“咱刚种大棚时就有不少人盯着。后来朱益民出事了,村里人被吓到,才消停了。现在咱家隔天就往京城送菜,村里人能看不到?咱村挨着京城这么近,黄瓜的菜价早晚会传回村里。

首节 上一节 37/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