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44节

  这年头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语气中自然流露出一种优越感,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李哲觉得有必要让她认清现实,以后的合作才能更顺利。“周同学,我说句实话,你可别不爱听。大学能学到系统的知识,但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你们教学的课本、实验器材,要比市场上的落后几年,甚至更多。”

  周青禾瞪着眼,上大学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骄傲,她也一直为母校感到自豪,李哲的这番话让她很不舒服,她想反驳,又不知如何开口。

  大棚建造的程序不复杂,她现在就能看懂,难的是学校审批的流程……

  周青禾深吸一口气,“学校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在准确、稳定、系统的教学知识上进行研究和创新。就比如,我们一直和农科院合作研发新型菜种,比市场上的菜种产量更高,抗病还能力更强。”

  李哲说,“这也是我请你参观大棚的原因,你可以提供新研发的种植理论和菜种,我可以提供场地让你试验。”

  周青禾望着绿油油的大棚,豪爽的说,“成,你这个哥们,我交定了。”

  “爹,你带周同学参观大棚,我在大棚里转转。”两天没回来,李哲是真不放心。

  老李刚才一阵紧张,生怕儿子那番话把周同学说急眼,“忙你的去,我会陪着周同学。”

  “李叔,别叫我周同学了,怪别扭的,喊我名字就成。”

  “成,那俺叫你青禾。”

  “好咧。”

  周青禾兴奋的像个孩子,在大棚的垄沟里穿来穿去,摸摸土壤、看看黄瓜藤,摸摸黄瓜叶,测量黄瓜的尺寸,测量西蓝花的株高、茎粗……

  李哲也没再管她,开始巡视大棚里的蔬菜,不时的对李志强叮嘱几句,“黄瓜浇水有点过,采摘前要控制水分;西蓝花再上点熟牛粪,能促进花球膨大,颜色也更深……”

  李志强拿着一个小本,一边走,一边记,生怕漏下了什么。

  2号大棚里,西红柿苗已经过了缓苗期,长到了三四十厘米高,有的已经开花了。

  3号大棚,黄瓜和西瓜已经出苗了,长势还不错。

  4号大棚,也是李哲重点关注的大棚,经过几天的悉心照料,青椒苗、草莓苗、生菜都已经缓过来了,有几株看着比较孱弱、茎秆不够粗壮,李哲直接拔掉了,到时候再补种一些西蓝花。

  这几天,李志强一直在照料4号大棚,他忍不住问,“叔,这4号棚和咱家2号棚是同时建的,咱家2号棚的西红柿苗是在1号棚提前培育的,按理说应该比4号大棚的菜苗长得快,为啥看起来差不多?”

  先前菜苗有些蔫吧,李哲看的不明显,现在菜苗缓过劲来了,李志强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朱益民应该也是提前育苗。”以李哲上辈子对朱益民的了解,他有这个能力。

  这人也很有想法,种了青椒、生菜、草莓三种果蔬,布局也很妥善,生菜属于耐寒蔬菜,生长温度较低,种在了大棚的边缘。

  同时,青椒和生菜在饭店里是非常重要的配菜,不愁卖。

  草莓的情况要更复杂,有经验的种植户很少用种子种草莓,简单的说效率低、死苗率高、劳心费神,种出来的也不知道是个啥品种,一般都是直接购苗移栽。

  从草莓苗的成熟度来看,朱益民应该就是买的苗直接栽种的,这个年代、这个时节能买到草莓苗不容易,李哲就没有这门路。

  周青禾是个人才,朱益民又何尝不是?

第68章 担忧

  最近,马来小没事就喜欢抱着孩子来大棚,这里面暖和,也不怕磕碰,就是得把大丫看紧点,不让她在棚里乱跑。

  见到棚里突然多了一个年轻女孩,她感到很意外,拽着李卫东问,“这是谁家的闺女?虎不拉几的,咋让她进棚了?”

  “嘿,这姑娘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京城农业大学的高材生,专门来咱这参观学习。”

  “你就吹牛吧,大学生来咱村里学啥?”

  “学啥?学习在大棚里种菜呗,人家还要跟咱合作一起种蘑菇哩。”

  “啧啧。”马来小啧啧称奇,“还是二叔厉害,把大学生都招来了,她的工钱也是五块一天?”

  这话把李卫东说懵了,人家好像没提钱吧,他也不知道啊。

  看着丈夫在那发呆,马来小也懒得多问,直接把孩子塞给他。

  她长这么大,还没接触过大学生,更新奇的还是个女大学生,一双眼睛有意无意的瞄向对方。

  渐渐的她发现这个姑娘不是虎,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英气和闯劲儿,她想到了自家大丫,要是以后也能成为大学生就好了。

  傍晚,众人围坐在3号大棚里吃饭,周青禾这瞅瞅、那看看,哪哪都觉得新奇,“这大棚晚上能住人吗?”

  老李说,“住人,棚里晚上得有人守着。”

  周青禾问道,“李叔,我晚上守大棚行不?”

  王秀英笑道,“闺女,这是男人干的活,晚上跟我回去,家里有地睡觉。”

  马来小自来熟的说,“青禾,晚上去俺家睡吧,俺家新盖的砖瓦房,暖和。”

  周青禾笑笑,“只要嫂子不嫌我麻烦就好。”

  “不麻烦,俺就喜欢跟有学问的人在一起。”

  周青禾又望向对面的老李,“李叔,我现在不光想种蘑菇,还想观测记录其他蔬菜的生长数据,您觉得咋样?”

  老李放下筷子,“这些蔬菜的种子都是供销社和市场上买的,种的人多了,有这个必要吗?”

  “太有必要了,虽说种子都一样,可那些都是露天种植,咱这是在大棚里种的,种植的环境、季节差异很大,这些蔬菜的生理指标和环境参数很有科研价值。”

  这些东西老李也搞不明白,望向一旁的李哲。

  “可以做个蔬菜观测记录,你得给我留个备份。”这份数据不光有科研价值,以后李家蔬菜大棚扩大种植规模,这份数据会起到关键作用。

  周青禾应承,“没问题,不过你得自己个抄,甭想抓我当壮丁。”

  李哲以后不经常待在村里,也不乐意做这种枯燥的数据工作,他目光扫视周围的人,一个个的都是学问不高的大老粗,最终,他的目光落在妹妹身上。

  他正要开口,旁边响起一个声音。

  “让俺来吧。”

  众人寻着声音望去,说话的是马来小,“俺愿意给青禾当帮手,记录蔬菜的生长数据。”

  李卫东笑了,“媳妇,你快拉倒吧,高小都没毕业,还给人家大学生当助手。”

  马来小刮了他一眼,“闭嘴,不会说话就别说。”马来小又换上一副笑脸,“青禾同学,俺学历不高,可俺认字,也会写字,保准能帮上你的忙,你让俺干啥,俺就干啥。”

  “我是没意见,李哲,你说呢?”

  马来小表现的这么积极,李哲是没想到的,对于嫂子的毛遂自荐,他也不排斥。

  马来小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可她有一个优点,就是把自己当成李家人,不会胳膊肘往外拐,叔嫂两个上辈子就没红过脸,最多就是为了李卫东的事掰扯几句,后来侄女当家,大哥又实在拿不起势,李哲也懒得说了。

  废了。

  “嫂子,那以后辛苦你了,我也跟你算一份工钱。”

  “工钱的事再说吧。俺就是想跟着文曲星,沾沾喜气。”受到了丈夫的影响,她没把李哲当外人,至少李哲结婚前是这样的。

  事情谈妥了,周青禾很开心,说道,“李哲,我想在这多待两天,先把蔬菜现阶段的生长数据记录下来。”

  “我赞成你的想法,蔬菜生长数据越早记录越好,可你是头一遭来,家里人能放心吗?”李哲笑着打趣,“万一找不到你,他们报警了咋办?”

  “哈哈……”周青禾笑笑,只是笑容有些尴尬,因为这种可能真的存在。

  吃完晚饭,众人又坐在一起讨论种蘑菇的事,聊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散去。

  晚上,老李爷俩留下来守大棚。

  老李手里拿着笔记本,“老二,你帮俺瞅瞅,这些要买的材料对不?”

  晚上吃的油水大,李哲从筐里拿起根破皮的黄瓜,搓搓毛刺,掰了一半递给老李,顺手接过本子看,棉籽壳、木屑、麦麸……

  老李接过黄瓜,“老二,明个我就不去京城了,留在家里置办种蘑菇的材料。你自己多留点心,遇事别冲动。”

  “行,我也怕你天天跑,冻病了。”

  “老二,有空去你叔家一趟,以前咱在京城没有落脚的地,卖完菜还得紧着往回赶,现在你租了房子,也算是在京城落脚了。”

  李哲笑道,“爹,要不改天咱俩一块去?”

  “我就不去了。现在拖拉机两头跑,你二叔想回家也方便。”

  “行,有时间我去一趟。”李哲清楚,父亲并非不想见二叔,是怕给对方添麻烦。

  大棚里有些沉默,只剩下爷俩啃黄瓜的声音。

  老李皱着眉,像是在思索,“老二,我这两天心里不踏实,总担心会出啥事。”

  李哲点点头,“我明白您的意思,原本大家都穷,咱家突然挣钱了,太扎眼。”

  老李一拍大腿,“对,这冬菜金贵,难免会有人起歪心思。别管是大棚、还是在路上,都得加小心。”

  李哲说道,“我下午回家拿衣服,顺道去了柱子家,狗崽子都断奶了,4个小狗都养的不错,我跟柱子说了,狗崽子不送人了,四只都留下。到时候大棚里、家里都能看顾的来。

  另外,送菜的路上不停车,不少于三人押车,都带上家伙什。”

  老李咬了一口黄瓜,嚼了几下,总觉得还忘了点啥?

  过了一会他开口,“老二,要我说最扎眼的是在菜市场,摊主们都围着进货,这个几十,那个一百,一会就能收一千多。搁谁不眼红?

  我想着,咱不是租了房嘛,又是临街的店铺,把拖拉机开过去或者在胡同口用倒骑驴拉货,以后就在七号院分货,门一关,谁也不知道咱挣多少,不比在菜市场收钱好?

  跟你说实话,我兜里揣着一千多块钱,看谁都像贼,吃饭都不踏实,老难受了。”这些日子,老李负责收钱,感触也最深。

  李哲仔细想想,父亲说的有道理,黄瓜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市场每天也就卖个十来斤,背个篓子去菜市场卖就成,连倒骑驴都省了。

  他完全可以将中间商叫到家里分货,就像老李说的,把门一关既不扎眼,也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在那之前,他还得想个主意,把卖菜的中间商筛选一波,留下几个靠谱的,人多了就容易乱。

  “爹,我自个想不周全,这事咱俩再合计合计……”

第69章 价高者得

  崇文门菜市场南口。

  孙涛冻得直跺脚,大衣领子支棱着,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路口。

  自打周青禾坐拖拉机离开,他的一颗心就悬了起来,倒不是不信任李哲,只是周青禾第一次离开京城,他怕发生啥意外。

  “哒哒……”拖拉机从岔路口拐过来,赵铁柱五大三粗的身影,他一眼就认出来,暗松了一口气,“得嘞。”

  车还没停稳,他猴急地扒住车斗,“青禾,你可算是回来了,害的我担心了一晚上没睡。”

  周青禾麻利儿蹦下车,“这有啥好担心的,你就是心眼小,存不住事。没跟我妈告状吧。”

  “我缺心眼啊?能自己个跑过去找骂。”见到周青禾完完整整的回来,他笑着对李哲说,“李哥受累,青禾没给您添麻烦吧。”

  “没有,她在我们村比我都受欢迎,等不忙了,也带你去我们村玩。”

  “哎呦,那敢情好,我也跟着长长见识。”孙涛撸起袖子要帮忙卸货,被李哲拽到一旁,“孙老弟,不着急干活,我有点事要跟你说。”

  孙涛眯起眼,“李哥,有事您吩咐。”

  “我来崇文门菜市场有段时间了,想请相熟的摊主一块聚聚,晚上有时间你也来,就在老魏羊汤馆。”

  经过这段时间接触,孙涛对李哲有了足够了解,这个人和普通的农民不同,有时他甚至觉得对方比自己懂的都多,对方的话也不能只听表面,“李哥,您有事要说?”

  李哲斟酌了一下,“每次把黄瓜运到菜市场,都会闹哄哄的,不光影响菜市场的秩序,也耽误了其他摊主做生意。以后黄瓜不再运到菜市场分配,直接在我住的地方分货。”

  孙涛下意识的说,“妈呀,那每天十几号人去进货,不一样闹哄哄的,您家也变成菜市场了,街坊四邻不得有意见?”

  “不怕,那本就是个临街门脸房。”李哲搓搓手,继续说,“再一个,我打算改变分货方式,选几个靠谱的摊主,每天定时定量来取货。你觉得咋样?”

  孙涛想了想,这好像对自己没太大影响,凭自己和李哲的关系,应该是‘靠谱’的人之一。但随即,他又有些担忧的说,“李哥,现在从您这拿过货的人,没有二十,也有十几个,您想怎么个选法,选上的人肯定高兴,可落选的人未必服气啊。”

  李哲表示赞同,“有道理,你有什么好主意?”

首节 上一节 44/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