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46节

  “没错,我是头次来苏州胡同,不知道往哪走了。”

  “我是来迎你们的。”王建军指着西面,“直着往前走,瞧见朱漆门带俩石墩儿就到地儿了。

  “嚯!这排面!还得是您这做大买卖的讲究。”

  王建军说道,“谈不上,我们也就是赚个辛苦钱。其他人也到了,你先进去吧。”

  说话间,一阵“哒哒哒”的声音响起,一辆拖拉机开了过来。

  王建军挥挥手,拖拉机停到了胡同口,没再往里开。

  李卫东从车上跳下来,跺跺脚,“娘嘞,冻死俺了,建军啊,还是你这活舒坦。”

  王建军笑了,“哥,要不咱俩换换?我跟着押货,你在京城帮着哲子送货?”

  李卫东赶忙摇头,“那不成!我也就是随口说说,哪有当哥的让弟弟受累的。”

  “哈哈。”王建军笑了。

  李志强冻得声音打颤,“叔,赶紧卸货吧,咱回去暖和暖和。”

  “卸货卸货!”李卫东招呼了一声。三人将筐子放到了倒骑驴上。

  大金牙在一旁盯着,四个筐子捂得严严实实,愣是瞧不出里头装的啥。

  装好货,王建军骑上倒骑驴,李卫东和李志强在旁边护着往里走,往西拐大约走了几十米,停在一处门脸房外。

  李卫东走上前敲门,“老二,开门!”

  李哲往外瞅了一眼,将南侧房门打开,屋里还有几人,都是昨晚竞标的经销商。

  李卫东和李志强将筐子搬进门脸房,倒骑驴上还剩一筐。王建军打了个招呼,骑着车先走了。

  大金牙看得新奇,一直没出声,直到李哲看向他,才主动招呼,“李老板,我没来晚吧?”

  “没有,蒋老板请进。”

  大金牙进屋后拱了拱手,“哥几个早。”

  洪三揶揄道,“是你来晚了!我们都喝了半天茶了。”

  李哲端起茶壶给大金牙倒了一杯,“喝口热乎的。”

  洪三转头对李哲说,“李老板,既然货到了,咱分货吧?我那边客户还等着呢。”

  “行,分货。”

  大金牙灌了口茶,放下茶杯忙道,“李老板,能不能借步说话?”

  “志强,你帮着分货。”李哲起身领大金牙进了隔壁卧室,指了指椅子,“蒋老板,请坐。”

  大金牙解开棉袄,从内兜掏出一把钱,数出702元搁在五斗柜上,“李老板,这是保证金,您收好。”又数出九十块堆成一摞,“今儿的黄瓜钱。”

  李哲拿出两份合同,双方签字。

  李哲收下钱,“合作愉快。”

  大金牙伸出右手,“您多关照!”

  两人回到客厅时,黄瓜已分成六堆。孙涛等人交了钱,跟李哲打过招呼,拎着货匆匆离开。

  送走众人,李卫东笑道,“你这安排真利索!以前菜市场闹哄哄的,现在悄没声就把钱收了。要不说你脑子活络呢!”

  李哲烫过茶杯,给自家人倒上茶水,“哥,晚上我去二叔家,你去不?”

  “我下午还得回村,算了吧。”李卫东有些犹豫,叔叔对他们不差,按理说他是应该去的,但婶子总端着城里人架子,让他觉得别扭,再说人多了闹哄哄的,人家也未必乐意自己去。

  “你要不去,我就自己去了。”李哲也不劝。

  “你去吧,我还是乐意去市场卖黄瓜。”

  李哲关心道,“冻了一路了,你暖和暖和再去吧。”

  “我还成,就是柱子受罪了,一会让他回来歇歇。”说完,李卫东背上十斤黄瓜出门了。

  关上门脸房南门,李志强去拾掇午饭,李哲回屋算账。

  他先拿出今个刚收的保证金,蒋志成702元,孙涛700,洪三601,鲁大有600,李金霞550。

  看着保证金的数额,李哲忍不住笑了,“这群人……有意思。”

  保证金总额,3153元。

  这几天卖菜的赚的钱,除去花销后剩下3900元。

  李哲现在手上超过七千了。

  往后,每天都有七百元以上的进账,妥妥的现金奶牛——是存银行,还是寻个投资的路子?

  ……

  下午,送走了赵铁柱他们,李哲去隔壁的副食店称了半斤豌豆黄,两包桃酥,又装上两斤黄瓜,骑着自行车去叔叔家。

  李哲上辈子没有去过叔叔家,只是知道他家的地址:广渠门内大街14号,安化楼。

  李哲骑自行车到了广渠门内大街南侧,询问周围的路人,找到一栋灰扑扑的六层筒子楼,几扇窗户用塑料布蒙着破洞,风一吹就哗啦作响,楼前空地上横七竖八拉着晾衣绳,褪色的床单在寒风里硬成冰片。

  李哲将自行车停放在筒子楼下。

  戴红袖章的老头眯眼打量他,“找哪户啊?”

  李哲从兜里掏出红梅,递过去一根,“大爷,我找李振国。”

  “老陈家女婿?”老头把烟夹到耳后,在前面带路,“他家在二楼,我带你上去。”

  “谢谢大爷。”

  老头边走边问,“你和陈家女婿啥关系?”

  “那是我叔。”

  “你哪个村的?”老头问的很仔细。

  “廊方市大营村的。”

  “我有点印象,好像听陈家女婿说过。”老头嘿嘿一笑,“说起来,你叔也是个有福气的。”

  “大爷,这话咋说?”李哲有些纳闷,不记得叔叔撞过大运。

  “怎么说?他一个跟着媳妇来京城的外地人,占着老丈人家的楼,这还不算福气?估计在你们村也算头一份了吧?”

  话虽没错,听起来却刺耳。

  婶子陈淑萍是下乡知青,前些年办了离婚回城。后来叔叔也跟着来团聚,没有个落脚的地方,只能住在老丈人家。这也是为啥老李和李卫东不来——他们担心给叔叔添麻烦。

  说话间两人上了二楼,楼梯旁的公厕飘出异味和油烟味混杂在一起。

  走廊堆满蜂窝煤、大白菜,墙面被油烟熏黑,电线裸露交织如蛛网,看得人眼花缭乱。

  老头腿脚倒利索,没走几步就扯着嗓子吆喝,“老陈家的,农村亲戚来了!出来迎一下。”

第72章 二叔

  隔着不远的门开了,里面走出一个中年汉子,瞅着老头和李哲,先是愣了一下,随后露出喜色,“老二,你咋来了?”

  “叔,我如今在京城干活,过来看看你和婶子。”

  老头见是熟人,“得了,你们聊吧,我先回了。”

  “宋大爷,谢谢您了。”

  “甭客气。”老头扭身背着双手,溜达着走了。

  “老二,愣着干嘛?快进来!“李振国让到一旁,“媳妇,快看谁来了?”

  屋子面积不大,东边有个卧室挂着门帘,客厅约莫十几平米,角落放着一张床,床头挂着帘子,中间挤下一张餐桌。

  一个老太太和中年女人带着虎头虎脑的胖孩子吃饭。

  老太太没有动身的意思,给孩子夹了块肥肉。中年妇女也不想动,迟疑着瞥了眼丈夫,不情愿地站起来,胖孩子依旧低头‘吭哧吭哧’吃饭。

  李哲进屋打招呼,“婶子。”

  “哎呦,是李哲来了!啥时候到京城的,咋也没提前打个招呼?”陈淑萍打量着李哲:穿着件蓝色旧棉袄,袖口有些发白,右手提着编织袋,左手拎着几包黄色纸盒。

  “我前几天来的京城,刚把事情安排好,特意过来看看你们,给你们带了点吃的。”

  “你这孩子来就来吧,还带什么东西?”陈淑萍接过东西,把编织袋放地上,网兜搁到五斗橱上。

  李振国热情道,“老二,吃饭了吗?跟我们一块吃点。”

  “二叔,我吃过了。”李哲搓着手哈白气,瞅见五斗橱上摆着塑料皮奖状——‘李辉京同学荣获1987年度三好学生’,玻璃板底下压着天安门留影。

  二叔给李哲搬了把椅子,“先坐,我去给你弄点喝的。”

  “二叔、婶子,你们别折腾了。坐下先吃饭,吃完再聊。”

  李哲看向坐在桌子中间的老太太,“老太太好,您身体怎么样?”

  “挺好的。你们村里今年收成咋样?”

  “也挺好。”

  “那就成。你们歇着,我吃好了。”老太太说完起身回屋。

  二婶坐回桌子继续吃饭,小胖子边扒饭,边斜着眼瞟向李哲,心里暗想,这衣服土里土气的,外婆说得没错,乡下人跟城里人就是不一样。”

  李振国端着缸子走过来,“老二,趁热喝,暖和暖和。”

  小胖子嗅着味道吸吸鼻子,站起身喊,,“那是我的麦乳精,姥姥给我买的!“

  “还多着呢,回头喝完再给你买。”李振国瞪了一眼,“你哥来了半天,叫人了吗?就惦记着吃。”

  小胖子抿着嘴,不情不愿地喊了声‘哥’。

  小胖子十二三岁,正是叛逆期,李哲也不跟他计较。

  喝了口麦乳精,李哲说,“叔,你先吃饭吧。”

  “我吃饱了。”李振国搬了个凳子,坐在李哲对面,“老二,你在京城干啥活?”

  “这年头种地不赚钱,就想来京城谋个营生。在菜市场卖菜。”

  “在哪个菜市场?住哪儿?”

  “崇文门菜市场,住在旁边苏州胡同7号院前院。啥时候得空,你和婶子带着辉京去我那玩。”

  “你爹娘咋样?”

  “都挺好。我爹昨儿还说起您,我们现在卖菜两头跑,您啥时候想回村提前说声,坐拖拉机就能回去。”

  “噗嗤!“小胖子笑喷了饭,“坐拖拉机回去?这大冷天不得冻成冰棍啊!“

  “闭嘴!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李振国呵斥了一句。

  话音未落,老太太的声音从屋里传来,“振国,在家可不兴训孩子。”

  “嗐,我跟他闹着玩呢。”李振国对着小胖子挥挥手,“吃完饭出去玩。”

  “哼,出去就出去!“小胖子站起扒拉两口饭,做个鬼脸溜出门。

  二婶起身,“你们叔侄聊,我去收拾点东西,回头给你娘捎回去。”说完也进了屋。

首节 上一节 46/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