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62节

  他又望向朱益民:“育苗的事就交给你了。”

  “放心吧,你忙你的。”朱益民干劲十足,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试试育苗盘了。

  李哲说道:“大家还有什么事要跟我说吗?”

  周青禾开口道:“我今天观测数据,1号棚的西兰花和4号棚的生菜也快熟了。”

  “我知道,这次去京城会提前找销售渠道。”李哲顺势问道,“你来的时间不短了,要不要跟我回一趟京城?”

  “是得回去一趟,要不然我妈该想我了。”周青禾笑了笑,还真有点想家了。

  ……

  苏州胡同,七号院前院。

  金子趴在暖气片旁,抬起狗头打了个哈欠,一双狗眼不时往客厅的几人身上扫。

  孙涛几人按时来拿货,正坐在茶几旁喝热水。这也成了一个规矩——李哲在时给他们泡茶,李哲不在,王建军给他们倒热水。

  众人都是为了赚钱来的,没人开口抱怨,默认了这种差别。

  孙涛放下水杯站起身:“王哥,今儿个感觉屋子里暖和多了,您是不是烧暖气了?”

  王建军笑着答道:“是啊,昨儿下午刚烧的,晚上睡觉也没那么阴冷了。”

  大金牙搓着牙花说:“您这屋子又大又宽敞,现如今还烧了暖气,这住宿环境在京城绝对数得着。”

  几人谈话的功夫,外面响起洪老板的声音:“哥儿几个出来帮忙卸货。”

  孙涛打开门正准备出去帮忙,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青禾!你回来啦。”他欢喜地跑过去上下打量着周青禾,“哎呀,你咋瘦了?是不是在村里不习惯?昨儿我去管理处,你妈还念叨你来着,我差点就说漏了。”

  “瘦点儿好,省得我妈老嫌我胖。”

  李哲进了屋,跟几个拿货的人打过招呼。金子屁颠颠跑到他脚边,李哲坐下来摸了摸狗头:“小家伙有没有想我?”

  “汪!汪!”

  “哈哈,你还挺机灵,一会儿给你拿点好吃的。”

  李哲跟孙涛几人寒暄几句,分完货后目送他们离开,随后留下赵铁柱看家,自己骑着自行车跟王建军一起送货,两人第一站先到全聚德和平店。

  两人是第一次来和平店送菜,刚走到门口就被拦下。一个穿白色制服的服务员说道:“两位同志,我们店现在还没开餐呢,想吃烤鸭得先排队。”

  李哲答道:“我们不是来吃烤鸭的,是来送菜的,请你们韩经理出来一下。”

  服务员或许知道些情况,小声问:“您是来送什么菜的?”

  李哲掀开菜筐上的棉被,露出嫩绿的黄瓜。

  服务员只看了一眼,便将李哲请进大堂:“您稍坐会儿,我去请韩经理。”

  没多久,韩经理急匆匆走过来笑道:“李哲同志,要知道您今天来,我就提前等在门口了。”

  “您客气,可不敢劳您大驾。”李哲指着面前的三个菜筐,“我把100斤黄瓜带来了,您验验货。”

  韩经理掀开菜筐上的棉褥子,看到带黄花顶的支棱黄瓜就笑了,从里边拿出一根,用手绢擦了擦,‘嘎吱’咬了一口:“嗯,鲜脆!不比夏天的黄瓜差。”

  “那肯定的,我们今天早上才摘的,运到京城立马给您送来,您是头一家。”

  “那我谢谢您了,李老弟,去我办公室坐会儿?”

  “韩经理贵人事忙,我就不打扰了。”李哲话锋一转,“就是那货车的事儿……“

  “货车好说,今儿下午我让他直接开到您家,明天就能用。”

  “有您这句话就成,您忙着,我先告辞了。”

  “我送您。”韩经理将李哲送到门口,对旁边手下吩咐:“中午就把黄瓜添进菜单,不带黄瓜的套餐按原价,带黄瓜的套餐涨五块。”

  ……

  傍晚,大营村李家地头

  挖掘大棚地基的工作刚结束,马长河在水桶里搓搓手。今儿是第一天来李家干活,他干的还是老本行——带人给蔬菜大棚建夯土墙。

  这活儿太简单,对他没任何难度。

  他正打算回棚暖和会儿,就见一辆军绿色解放卡车开过来,车上搭着支架和帆布棚,十分气派。

  这年头农村很少见卡车,马长河心里纳闷:这车是干啥的?

  卡车停稳,副驾驶门开了,李哲从车上下来。马长河嘴巴张得老大:“哲子,你……咋坐这车回来了?”

  “姨夫,我给全聚德供菜,人家看拖拉机运菜损耗高,就调了辆车协助运输。”

  这番解释反而让马长河更惊讶——要不是卡车就在眼跟前,他都觉得这小子在吹牛皮。

  谈话间,驾驶室下来个汉子:板寸头、右眉骨有道疤,披军大衣站得笔直。

  李哲冲汉子说:“梁哥,农村条件比较辛苦,有不习惯的地方您就说。”

  “李老板,我以前是当兵的,没那么娇气。”梁卫国望着四座白晃晃的大棚,心中诧异,也升起几分好奇——黄瓜就是在这棚里长出来的?

  其他人听到动静,放下手头活儿围过来:

  “哲子,这车哪来的?”

  “嘿!这可是解放牌,有劲,比拖拉机快多了吧?”

  “副驾驶能坐俩人呢!往后送菜也不怕挨冻了,真好。”

  众人围着车看稀罕,七嘴八舌赞叹。老李挤进来,这事他听李哲提过一嘴,可没想到真成了,惊喜不比别人少。

  李哲介绍道:“爹,这位是驾驶员梁卫国同志,往后帮咱运菜。”

  “梁同志好,以后少不得麻烦您。”老李主动握手。

  “您客气,这是组织交给我的任务,一定认真完成。”梁卫国一板一眼答道。

  老李热情招呼:“外面冷,咱进大棚说话。”

  卡车旁依旧围着看热闹的人,朱益民也被惊到了——有种土枪土炮的游击队变正规军的感觉……

  其他人看热闹,金百万知道这车并非面子光,是真顶用。

  拖拉机凭菜进城,若哪天京城不缺菜,拖拉机准保进不去。

  再说速度,从崇文门菜市场到大营村,开拖拉机要三四个钟头,卡车俩钟头就到,时间缩短近一半,也不用担心把菜冻坏。

  另外,寒冬雨雪天运菜,人和菜都遭罪,有了这轻卡,问题都解决了,运输就有保障。

第99章 换装

  早上八点。

  苏州胡同,七号院前院。

  一辆解放开车停在门口,李哲从副驾驶室下来,敲了敲门南门,“哥,开门。”

  过了一会,王建军披着棉袄打开房门,疑惑道,“哲子,咋这么早就来了?”

  李哲笑道,“还是那个点出发,车快了。”

  “诶,还真是,我把这茬忘了。昨个东来顺还嫌送菜晚,以后不怕他们催了。”王建军系上扣子,走到卡车后面打开挡板。

  李卫东在上面卸,两个人将菜筐搬进屋子。

  梁卫国走过来,“李老板,用帮忙吗?”

  “不用,你一会把车停好,就去客房休息。”这年代的司机金贵,人家就是说个客气话,李哲可不会当真。

  李哲三人将菜拾掇好,等了一个多小时孙涛五人才到,李哲给五人分了菜,让他们明早八点过来取货。

  虽说改了时间,但众人并不意外,卖菜哪有不赶早的。

  送走了众人,李哲对着俩哥问,“我打算去东四大街买衣服,你们去不?”

  李哲最近常去国营餐厅谈生意,每次都因为衣着朴素收获异样目光,虽说他自己不在意,但这个世界看人下菜碟是常态,自己现在有点小钱,也该置办一身得体的衣服。

  王建军说,“改天吧,我上午先去送菜。”

  李卫东笑道,“我去市场卖菜,等哪天你嫂子来了,我带她一块去。”

  “行,那我先去探探路。”

  李哲骑上自行车往西走,经建国门内大街向北,到了东四大街。

  这里是京城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聚集着大量的摊贩,有卖衣服的,也有日用品,密密麻麻的摊贩连成片。

  李哲刚骑着车子进入街口,就听到国营商店的录音机播放着《冬天里的一把火》,店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出口转内销》几个大字。

  不远处,穿着军棉袄的小贩跺脚吆喝:“魔都羊毛衫!只卖友谊商店三成价!“

  李哲目光扫过路边衣服摊,要么款式旧,要么做工差,并没有发现喜欢的。

  往里走了一段路,就是临街的商铺,有个体的,也有国营的。

  李哲进店看衣服,质量比地摊上的要好,个体商店的款式比国营商店的还新颖。

  看店的是个一脸精明像大姐,坐在椅子上嗑瓜子,“同志,想买什么衣服?我这都是刚到的最新款,您瞅瞅多板正。”

  李哲指着一件灰色呢子大衣,“这衣服多少钱?”

  “一百五。”

  “嚯,您这价比百货大楼还贵。”李哲转身往外走。

  “老弟,我这贵有贵的道理,您上手摸摸,跟友谊商店那批货一个厂出的,国营柜台卖280块,我这儿走厂子关系才卖一百五……”

  见李哲还是要走,她赶忙说,“要不您开个价。”

  李哲比了个手势,“五十。”

  老板娘嘴里的瓜子皮直接喷出来,“老弟,你拿我打岔呢,就没你这么还价的。这么着吧,一百块您拿走。”

  “六十。”

  “八十,我今儿个还没开张,给您打个折,图个吉利。”

  “六十五,您痛快点,我这一身衣服都要淘换,多买您几件,不一样是赚嘛。”

  “老弟,别说赚钱了,我这还赔钱呢,最低七十。”

  “您再搭条围巾,七十我要了……”

  一个小时后,李哲又买了一身西装、高领毛衣和黑色皮鞋,老板又搭了腰带和领带,里里外外换了个遍。

  ……

  临近中午。

  宿主胡同,李家客厅。

  李卫东、王建军、梁卫国三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李卫东满脸好奇的问,“梁哥,您当年也上过前线?”

  梁卫国叹道,“79年那会儿,我实际年龄不到17,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越南山区的雾浓得看不清脚底,到处都是陷阱和手雷……要不是我们班长护着,估计就留在那了。”

  王建军给他续了杯茶,“那时候您怕么?”

  “不怕死,就怕死不了,自己受罪不说,还得连累战友。”梁卫国目光深邃,仿佛在回忆,“那年打谅山,我们班负责穿插,战友踩了地雷,两条腿炸得就剩半截。我们轮流背着他突围,血把衣服都泡透了……”

首节 上一节 62/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