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鸿宾用颤抖的手接过钱:“妈,这钱是哪来的?”
“妈把房子卖了,这是定金。这几天你跟着跑跑手续。房子过户了,还有2万块钱的尾款。”季老太太说完,又把钱拿了回来,她怕儿子再倒腾,把这点钱也弄完了。
季鸿宾呆立当场,手上提的黄色纸包掉在地上:“你26,000把房子卖了?这才多大的功夫就找到买家谈好了?你不会在骗我吧?”
“定金你都见着了,我怎么骗你?”老太太说完露出疲惫神色就往屋里走。
季鸿宾艰难的挪至屋里:“妈,您把房子卖给谁了?为啥不等我一起卖?你也不怕被人骗了?”
老太太瘫坐在椅子上:“那人你也认识?”
“谁呀?”季鸿宾一下子想不出来,谁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买自家房子?
老太太指着南面:“前院的李老板。”
“那个卖菜的?”季鸿宾露出震惊的神色,难以置信地说:“这怎么可能,他哪来那么多钱?这不可能!”
……
处理完京城的事儿,李哲坐车返回大营村。
李哲有3日没回村,但一直在关注着村子里的事儿。据李卫东说,10座新建的大棚都已经完工。其中有四座大棚已经翻地施肥,地温回暖,老李昨天就已经开始带人移栽蔬菜苗了。
有老李和朱益民带头,李哲倒不是很担心。但要说完全放心,那也是不可能的。
李哲很清楚,什么人情关系销售网,都是建立在反季节蔬菜的基础上。如果大棚的蔬菜苗移栽出了问题,李哲后续的商业扩展计划都会付之东流。
回到大营村,李哲顾不上休息,直接去了新扩建的蔬菜大棚。为了方便记忆和区别,李哲直接将这些大棚命名为十一号到二十号。
其中十一号和十二号的菜苗已经移栽。十一号大棚主要种植的是黄瓜,大棚边缘栽种的是西兰花。
十二号大棚种植的是青椒、生菜。
此时老李正带人在十三号大棚移栽蔬菜苗,大棚里暖和,众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干得正起劲儿。
朱益民带人在十四号大棚移栽蔬菜苗,周青禾和马来小也在。三人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马来小见了李哲,笑着问道:“二叔回来了?你看我们干的咋样?”
李哲蹲下身检查了一下移栽的蔬菜苗:“不错,比我移栽的都标准。要是组织个移栽蔬菜苗的比赛,前三名都得被你们包揽了。”
“哈哈哈。”马来小笑着问道:“那要是俺们包揽了前三名,给发奖金不?”
“发!都发!”
周青禾站起身拍拍手:“李哲你忙不?不忙的话我跟你说点事儿。”
“我回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你们及时沟通,帮你们解决问题。有什么事儿都可以跟我说,我随时都有时间。”李哲说完,跟周青禾一起走到大棚的东头:“说吧,找我有啥事儿?”
周青禾问道:“你去二号大棚看过不?”
“没有,我刚回来就过来这边了。什么事儿了?”
“是好事儿。平菇马上成熟,可以采摘了。走,我带你去瞧瞧。”周青禾的语气中带着自豪。这些日子,除了种植平菇,她也帮着种植其他蔬菜。但要说她最重视的,还是被她选为毕业论文的平菇。这也算是她的代表作了。
没多久,两人走到了二号大棚。在第一批大棚中,二号大棚是唯一一个没有住人的大棚。
二号大棚的蘑菇种植区湿气明显要重一些。摆放整齐的菌棒上长出了灰色的扇形蘑菇,菌盖厚实饱满,边缘整齐,看着就叫人心生喜欢。
“好,这些蘑菇长得真好!青禾你辛苦了!这个月的奖金至少翻倍!”
周青禾笑了:“说的我都有些心动,想休学跟着你种菜了。”
“可千万别,你还是好好的上学。我还指望着你以后给我们带来更多先进的种植技术。我身边不缺帮手,缺的就是你这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能获得李哲的肯定,周青禾还是很高兴的:“李哲,你新扩建了10个大棚,有没有想过拿出一个大棚专门种植平菇?”
李哲确实想过这个问题,反问:“你们学校能供应那么多菌种吗?”
周青禾答道:“蘑菇的采摘期短,属于集中采摘的蔬菜,本来就要分批种植,一次性不需要太多的菌种,问题不大。”
李哲点点头:“看看这次的销售情况吧。如果平菇比较畅销,可以拿出1~2个大棚种植。”平菇的种植周期短,而且还可以多茬采收,属于回本较快的蔬菜品种,而且还有一定的种植技术难度。
周青禾听得眉开眼笑:“李哲,我有一个主意。你有没有想过等蔬菜产量上来了,专门开一家蔬菜店?”
李哲反问道:“在哪开蔬菜店?反季节蔬菜价格高,普通的客户可吃不起。”
“反季节蔬菜。”周青禾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但一下子就明白了它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冬暖蔬菜大棚的特性,听起来还有一些高大上:“反季节蔬菜这个名字取的好,我可以写在我的论文里吗?当然,我会明确地标注出你是这个名词的命名人。”
“可以,随便用。”李哲笑着说道。反季节蔬菜这个概念在90年代才会被人经常提及。
周青禾又把话题拉了回来:“我说的是专门开一家涉外蔬菜店。普通人买不起,外国人和华侨买得起啊。”
李哲摸了摸下巴。他之前想通过友谊商店售卖蔬菜。最近一段时间,他也没少往友谊商店跑。见到那位分管食品的经理后也问过这件事。对方说已经报上去,但还没有审批下来,还得接着走程序。李哲也搞不清是友谊商店不重视,还是因为审核的手续太繁琐?反正今年想把自己的蔬菜放到友谊商店卖,估计可能性不大。
“青禾,你有啥想法跟我说说。”
“我妈不是在崇文门菜市场当主任吗?我回去可以跟她谈谈,以崇文门菜市场的名义开一家涉外华侨蔬菜店。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多一个销售渠道,对于李哲来说自然是好事儿。对于产量供应的问题,李哲倒并不是特别担心。因为有了友谊商店的例子,李哲觉得即便韩主任有这方面的想法,也愿意跟他合作,光是审批手续和程序,也得需要一定的时间,等谈成,没准蔬菜产量已经上去了。
李哲已经在给涉外餐厅供菜了,但终究是隔着一层;开菜店属于直面涉外客户,这类商店的审核都会比较严格,总之,提前试探一下对方是否有合作意向,并不是坏事。
“行,那你就问问韩主任的意思。如果崇文门菜市场也有合作的意向,咱们再跟他们进一步的谈。”
“哲子!哲子在吗?”外面传来呼喊声。
“你去忙吧,明儿个我要回京城一趟。可能要带走一些蘑菇样品。”
李哲不以为意道:“这蘑菇本身就是你种的,多拿一些,送给亲朋好友都尝尝。”
“嘿嘿,那我就不客气了。”周青禾倒不是贪便宜,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种植成果。对她来说,这同样是收获的喜悦。甚至,这种喜悦比蘑菇本身还重要。
李哲出了二号大棚,见到支书王铁头急匆匆地走了过来。
“王叔您慢着点儿。出什么事了,您着急忙慌的?”
“好事儿。”王铁头笑呵呵地应了一声。不等李哲开口,他就主动说道:“走,咱进棚里说,暖和暖和。我刚才忘了戴帽子,耳朵都快冻下来了。”
进了大棚,李哲给他倒了一杯热水:“王叔,啥好事啊?信用社又打电话要给我增加贷款?”
“你小子就长了一颗钱心!你现在缺钱吗?”王铁头哼了一声:“我是接到了电话,但不是信用社打来的,是咱们镇政府打来的。陈镇长也听说了你种蔬菜大棚的事儿,明天要过来考察。”
李哲也给自己倒了一杯热水,问道:“陈镇长来这儿考察的目的是什么?”
“呵,你小子还抖上了。镇长亲自来考察,说明对蔬菜大棚的重视。你应该高兴才对!”
李哲说道:“您说的对,我肯定重视啊。我这不是怕搞不清领导的想法,担心接待不周吗?”
“没啥周不周到的。人家就是奔着大棚来的,也不图你吃,也不图你喝,你就把大棚的情况如实说了就成。怎么接待我,就怎么接待他,没你想的那么复杂。”
“行,我听您的。”其实李哲早就猜到自己种大棚这件事会惊动地方。这件事对他来说有利有弊,自从他搭上了长城饭店的关系,弊端的影响已经很小了。现在有利的方面更多一些。往近了说,明年他想要大规模的扩建大棚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往远了说,如果以后想要占据反季节蔬菜市场,冀州就必须有大规模的反季节蔬菜种植户,同样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推广。
王铁头说道:“对了,明儿个能不能用卡车去接一下陈镇长他们?这大冷天的,总不好让他们骑着自行车来。”
第122章 金百万的提醒
大营村张玉珍家。
以前张玉珍家很少做晚饭,她和丈夫都是在代销店凑合一顿。
自打儿子林小虎回来后,代销店关门早了,她每天都会按时回来给儿子做饭。
才几天的功夫,林小虎原本瘦得脱相的脸颊已经胖了一圈,可精神头却不是很好,总是提不起劲儿,像是心里有什么事儿。
“小虎,吃饭了。快去洗手。”张玉珍吆喝了一声。
丈夫林定远摆上桌子和碗筷。
林小虎四仰八叉的躺在炕上,有气无力地招呼一句:“娘,你们吃吧,我不饿。”
张玉珍走到屋门口:“不吃饭怎么行?赶紧起来吃饭!”
“我真不饿,你们吃吧。”林小虎翻了个身,头朝另一侧躺着。
见儿子这副模样,张玉珍也没心思吃饭,坐到炕沿问道:“小虎,你老实跟娘说,是不是有什么事儿?”
儿子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说道:“没事,就是天天在家里待着憋得慌,提不起劲儿,想找点活干。”
一听儿子要找活干,张玉珍心里就有一些突突,又有一些愧疚。如果不是自己当初没有问清楚,被猪油蒙了心,也不会把儿子送到电扇厂工作,也不会让他遭了这么大的罪。
“儿子,咱家不缺钱。你在家里多歇一段时间,等明年再找工作。你要是觉得闷,就去代销店转转,或者找朋友玩。”
林小虎坐起身:“娘,我都这么大了,天天玩像什么话?我都想干点事业。”
林定远也进了屋子,对着媳妇儿劝道:“小虎想干点事也是好事,咱应该支持。不能因为电扇厂的事,就一下子束手束脚的。男人嘛,不经历一些苦难,怎么可能扛得住事儿。我倒觉得有这么一遭,未必就是坏事。”
张玉珍瞪了丈夫一眼,又转头对着儿子说:“小虎,娘不是不支持你找活干,是怕你太辛苦了。”
“娘,我不累。天天闲着反倒容易闲出病,还不如找点活干。”林小虎说话都有劲了,不再是刚才有气无力的样子。
张玉珍一看这架势,知道自己拦不住,问道:“小虎,你想做什么?”
“娘,李家的车是不是每天都往京城跑?”
“对呀,人家卖菜呢。隔的时间长了,菜老了就不好卖了。”张玉珍皱着眉,也不知道儿子打什么主意。
“娘,我想明个搭李家的车去京城,你觉得怎么样?”
“去京城?”张玉珍的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虎子,这好端端的,你突然去京城做什么?”
林小虎答道:“我想姐和我外甥女儿了,想去京城看看她们。”
“不行!”说话的是林定远。
林小虎有些诧异,没想到第1个反对的会是父亲:“爹,为什么不行啊?我是去我姐家,又不是去别人家。”
“你姐家……住不开。”林定远找了一个理由很充分的借口。
其实他不想让儿子去京城,主要还是因为女婿周永强。
之前女婿周永强想要倒卖国库券,向他们借钱,他没有给,还劝女婿不要倒卖国库券。结果人家嘴上哼哈哈的,第2天一早早饭都没有吃就走了,这是心里憋了气啊。
现在儿子主动找上门,先不说女婿的态度如何,女儿也有可能夹在中间为难。
这种情况还不是林定远最怕的。他更担心的是女婿忽悠儿子一起去倒卖国库券。他们老林家就这一个男丁,真要出什么事儿,他们两口子非得后悔死。
张玉珍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丈夫的意思,但也清楚不能让儿子去京城,说道:“虎子,你要真想找个活干,不如就在咱村干个活。”临近年关,她真不想让儿子走太远。
林小虎皱着眉,有些嫌弃:“娘,这大冷天的,村里能有什么活?”
张玉珍答道:“怎么没有?李家在村北忙活,建大棚干得热火朝天。工资给的又高,村里人都挤破了头想去帮忙。就前两天,胖婶家的男人想去,人家还不要呢。”
“种菜?”林小虎有些犹豫,又有一些心动,更多的是好奇,但又有些抹不开面子。
林定远说道:“我觉得你娘说的主意不赖。前些日子我也去李家蔬菜大棚看过,不光是黄瓜,其他的蔬菜长得也很好,他家今年想不赚钱都难。虎子,你要真学会了,明年咱也建个大棚。”
“种蔬菜大棚?”林小虎又有些迷茫,“人家连胖婶的男人都不要,能要我吗?”
“胖婶算啥,他能跟我比?只要我开口请你秀英姨帮忙,这事儿准成。”
林小虎露出好奇的神色,问出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娘,您和秀英姨的关系怎么突然间就变好了?你咋知道人家就一定会帮你?”
“她会的。”张玉珍叹息一声,眼神间稍显失落。
她和王秀英从小一起长大,原本两人关系很好,后来她‘抢了’王秀英的相亲对象,两人才闹的不愉快。
这件事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两个人早就不在乎了。甚至她觉得王秀英当年生气,并不是因为自己抢了她的相亲对象,更像是在跟自己怄气,觉得自己背叛了她。
至于,为什么两人这么多年不说话?最近一段时间关系突然变好了,主要的原因还在李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