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79节

  当年自己和丈夫结婚后,两个人过得和和美美,生了一双儿女,还盘下了代销店,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王秀英家日子则是过得紧巴巴的,各方面都不如自己这个“背叛者”。她心里肯定不舒服,憋着一口气。一直想把自己比下去,但又一直不如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拧巴着。

  直到李哲建蔬菜大棚赚钱了,王秀英家的日子好过了,她的心态才转变了。

  只要自己开口求她帮忙,就证明自己‘输了’,她的内心肯定是十分开心的,两人之间的恩怨也就彻底化解了。她相信王秀英会帮她。甚至见到自己的儿子给李哲打工,王秀英没准晚上都乐醒了。

  说实话,她也不愿意开这个口,谁愿意比旁人矮一头,但是想到憔悴的儿子……她愿意低一次头。

  当年本就是她错了。

  只怪她当时年纪小,考虑得不周全。如果换成现在的她,会用更妥善圆滑的方式去解决。

  ……

  三号大棚。

  晚上众人都离开后,李哲将父母留了下来。

  “爹,娘,我有件事要跟你们说。”李哲又换上了旧衣服,在大棚里穿不出什么好,只要不冷就行。

  王秀英嗑着瓜子:“老二,什么事啊?弄得神神秘秘的。”

  李哲没有回答,从新买的黑色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递给老李。

  老李也有些纳闷:“这是啥东西啊?”老李拿着文件转过身,换了个光亮的方向看,:“购房合同?老二,你买房了?”

  老李握着文件的手突然颤抖起来:“苏州胡同7号院!你把咱现在住的院子买下来了?26000块!好家伙,这也太贵了吧!”

  “爹,我不光是买下了咱们住的前院,连后院一块买下了。还觉得贵吗?”

  老李瞪大了眼睛,依旧有些不可置信,嘴里嘀咕道:“你把后院也买下来了?这个价格……”

  老李心里也说不准是贵还是便宜,他家几辈都是贫农,对这个真没研究。

  现在他儿子居然在京城买房了,还是1栋2进的四合院!这简直是……别说是他了,估计任谁听到都会吃惊。

  王秀英手中的瓜子掉了一地。她知道儿子有钱,但是没想到这么有钱,已经能买得起京城的大房子了!要不是实实在在的待在大棚里,她都觉得自己在做梦。

  老天爷呀,要真是做梦,可千万别让我醒过来。

  ……

  第2天早上,周青禾采摘了蘑菇,坐着卡车去了京城。

  李哲照例巡视大棚。跟他一块巡视大棚的,还有马来小。她负责记录蔬菜的生长数据,以及李哲对于打理蔬菜的一些要求。比如说哪些苗该浇水的,哪些菜苗该施肥,哪些要打药?还有哪些注意多通风?李哲都会提醒到,马来小也会忠实地记录下来。

  通过简单的对话和一些问题,李哲能明显的感觉到马来小的进步很大。甚至他突然有一种想法:大哥也就那样了,要不培养一下大嫂?

  李哲巡视完大棚,准备跟老李谈谈陈镇长来考察的事。刚进了三号大棚,就看到一个庞大的身影,坐在一个矮小的马扎上,好不憋屈。

  “金哥来了。”

  “嘿,我最近经常来,有事没事就往你这边跑一趟。李老弟你该忙啥忙啥,别耽误了你的活。”

  “金哥你等会儿。”李哲出了大棚,去旁边的一号大棚搬了一个椅子,递给金百万,“坐这个。”

  接触时间长了,李哲觉得金百万这个还不赖,如果不是他帮忙找挖掘机,新扩建的十亩蔬菜大棚不会这么顺利。

  “谢了,李老弟。”金百万坐上高椅子,感觉说话都利索了,“李老弟,听说今天下午陈镇长要来大棚里考察?”

  李哲反问:“王支书也通知您了?”金百万在村子里算个能人,可能不是第1个万元户,但绝对数得着前五。

  而且人际关系广,本身又是蔬菜行业的,请他来也算是情理之中。

  “对,王支书给我提了一嘴,让我有空就过来。这不,我一早就来凑热闹了,你们可别嫌我麻烦。”

  “金哥,你说这话就见外了,我还巴不得您多来多给我提意见呢。”

  “提意见说不上,咱们可以相互讨论,共同进步。”说到这儿,金百万顺势问道:“李老弟,听说前些日子下雪,您的菜价又涨了?”

  “对,黄瓜涨了一块钱,现在市场价是8块一斤。”

  “啧啧,不敢想不敢想。”金百万摇着胖脑袋。

  李哲总觉得他话中有话,问道:“金哥,涨价这事有什么不妥吗?”

  “不妥倒是谈不上。这要看李老弟明年有什么打算?是想自己个儿种菜,还是想带着大家一起种菜?”

  李哲想了想:“一个人富不算真的富。我更愿意带着‘真心’想种菜的人一起种菜。”

  “李老弟,你这个‘真心’用得好,有什么具体打算?”

  李哲虽然有自己的计划,但他还没有搞清楚金百万的来意,并没有直接说:“金哥,我经验不足,要不您帮我出出主意?”

  金百万看了看周围,见没有外人才说道:“我觉得可以签订一个种植合作协议。合约主要分为两部分,前期,老弟传授给种植户种植技术和经验,帮种植户统一购买建材、农资、建设大棚,这样议价权更足,肯定比单个的农户购买划算。第二部分是签订蔬菜收购条款,提前约定好收购价,等蔬菜成熟后从农户手中收购上来,由李老弟负责统一销售。”

  李哲暗暗点头,金百万的想法与他有些相似。国内农业和国外农业的最大区别,就是国内的土地比较分散。要想大规模种植,操作起来不容易,有很多不确定性。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尽可能多地租赁土地,自己雇人种植,这也是李哲基本盘;

  另一方面像金百万说的,跟农户进行合作,农户有地、有人,还可以去信用社贷款建大棚;李哲有种植经验和组织力,可以更低价的购买建材和农资,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李哲也不用付出太多成本。

  同时,提前签订蔬菜收购协议,给农户一个基本保障和信心,让农户第1年在还清贷款的情况下还能盈利,算是双赢。

  李哲看着金百万,以他对金百万的了解,对方不是一个交浅言深的人,按理说不应该突然提起这件事。既然对方提了,那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

  “金哥,您这个建议很好,我会认真考虑。我擅长种菜,但说起做生意,还得跟着您学。以后您得多帮帮我。”

  一听这话金百万乐了,自己等的不就是这个机会吗?

  随即,他又露出了郑重的神色:“李老弟,如果你真的考虑我的建议,有件事就得注意了。”

  果然还有后话,“您说。”

  “尽量不要再提高蔬菜的售价了。”

第123章 画大饼 要补贴

  其实,李哲也隐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上次没有统一涨价,只是部分渠道的黄瓜售价涨了,其他的菜都没有变化。

  但又觉得隔着一层窗户纸,想的不是很透彻,诚心请教:“金哥,您详细说说?”

  “李老弟,您今年的种植规模还小,属于自产自销的模式。没有中间商,直接卖给客户。

  所以蔬菜卖得越贵,你赚的钱越多,完全符合你的利益,短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么做。

  但你又跟普通人不一样。你是冬暖蔬菜大棚的带头人,你以后不可能只当一个种植户。明年你就会参与到蔬菜的中间流通环节。”

  金百万顿了顿,接着说:“就像咱们刚才说的,与农户合作、教给他们种植技术和经验,给他们更低廉的建材和融资。反过来,他们会将大棚里产的蔬菜,以提前约定的价格卖给你,由你来负责销售。

  那明年你的身份就变了,不仅仅是种植户,更是一个中间商。确切的说,成了跟我一样的蔬菜采购商。

  蔬菜采购行业,我做了很多年。其他的我不敢说,但在这个这个行业,我还是有一定经验的。

  蔬菜商不一定每次都赚钱,有时候也会赔钱。就比如说约定的收购价高于市场价,买一车赔一车。”

  金百万说的嗓子有些干,喝了口茶水,润润喉,接着说:”今年就你一家种蔬菜大棚,黄瓜卖8块也有人抢着买,过些日子可能还会涨到9块钱、10块钱,这个属于超高溢价。以后大概率也不会再有,而且这件事还会成为一个新闻,让很多人都知道京城的黄瓜卖到了10块钱一斤。

  问题也随之而来,明年的蔬菜大棚种植户知道了这个事,就会提高他们对收购价的预期,有些种植户就会想了:去年的黄瓜卖10块,我今年卖9块,不高吧?你想收购我的黄瓜,是不是也得出高价?那么这个压力就会给到采购商。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他们会用今年的黄瓜销售价评估明年的黄瓜销售价,导致农户的预期与市场脱节。”

  金百万又望向一旁的老李:“李叔,您说您觉得呢?”

  老李琢磨了一会,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不过,随着天气变冷,种植成本的确会增加。比如说下雪那两天,棚里一直烧煤取暖。涨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钱不赚,我总觉得心里有点不舒坦。”

  金百万笑道:“李叔说的也没错,有钱不赚确实让人心里不舒服。但您可以仔细算一笔账,现在的黄瓜利润很高了,增加一些种植成本,影响不大。

  下个月你能涨到9块钱,年前能涨到10块。但这个价格是虚高,一旦过了春节,菜价肯定会回落。跟明年的利益相比,这点钱不算什么。”

  金百万又望向一旁的李哲:“老弟,你觉得呢?”

  “金哥说的有道理。”李哲点点头,金百万是从采购的角度考虑的,李哲之前想的更多的是销售渠道。

  他的蔬菜现阶段主要供应涉外和国企餐厅,都是餐饮行业的领头羊。他是很看重这些销售渠道的。他担心频繁涨价会影响跟这些餐厅的供应关系。

  如果换成在菜市场卖菜,他就没这么多顾忌了,买菜的都是散客,嫌贵可以不买。

  就算他不涨价,人家也记不住他,也不会念他的好,下次谁家的便宜还是会买谁家的。

  而餐厅是稳定的供应渠道,生意不是一天两天,图的是个长久。李哲甚至考虑过,明年跟这些餐厅签订蔬菜供应协议,约定好供菜的价格。

  只要供菜价格高于蔬菜收购价,并且能覆盖成本和损耗,李哲在签订两份合同时,就已经是稳赚不赔了。

  他也理解了金百万的意思。今年是第1年种植反季节蔬菜,价格也是最高的一年。如果今年的蔬菜价格冲的太高,明年的种植户对收购价格也会有更高的预期。

  那么明年他跟种植户签订蔬菜收购协议,价格就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你给低了,人家不乐意,觉得你赚的也太多了。但实际上,今年的蔬菜价格水分太大,明年肯定会回落。至于会回落多少,这个只能由市场决定。

  李哲突然间觉得有些累。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他甚至有那么一刻在想:要不就别搞那么大了,自己明年种上十几亩蔬菜大棚,安安稳稳地过自己小日子得了。

  但很快,这个想法就自我否定了。人是社会上的一份子,处于这个大的环境氛围,你不想努力?周围环境也会逼着你努力,真正能躺平的人是极少数。如果无法躺平,那就只能继续努力。而那些想躺平又躺不平的人,只会更痛苦。

  中午,李哲留下金百万一起吃饭,两个人又聊了很多。

  金百万做了多年的蔬菜采购商,经验丰富,既能跟农户打成一片,也能跟蔬菜批发商搞好关系。如果李哲明年要扩大种植规模,肯定会请金百万一起合作,但具体的合作方式他还没想好。

  李哲不是一个喜欢吃独食的人,也不想把自己搞得太累。明年反季节蔬菜做大,他会找一些有能力或有势力的人合作,他一个人肯定是玩不转的。

  京津冀市场这么大,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把盘子做起来,有钱大家一起赚,生意才能长久稳定。

  ……

  下午。

  吃过午饭,王支书就到了李家地头等候,今儿个日头好,几个人站在路边的日头下聊天。

  李哲问道:“王叔,陈镇长是哪儿的人?一会儿说话有没有需要注意的?”

  “他就是咱本镇人,挺好说话的,我们都是老关系。你平常不是挺会说的吗?该咋说就咋说。”

  “那成,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要不您去大棚里暖和会儿?一会儿卡车来了我叫您。”

  王支书裹了裹身上的棉衣:“甭介,我估计也快来了,陈镇长是个利索人,不会磨磨蹭蹭的。”

  金百万插话道:“我也听说过这位陈镇长,据说是老资格老党员了,在区里开会都敢拍桌子。”

  众人聊着天,不一会儿,远处开过来一辆绿色解放卡车。

  卡车停稳,副驾驶上下来一名中年汉子,中等身材,留着整齐的短发,略显斑白,身上穿着一件厚重的军大衣,颜色已略显陈旧,但干净整洁。

  王支书热情地迎了上去:“陈镇长,欢迎欢迎!这大冷天的,您还特意跑到我们大营村考察,真是辛苦了!”

  “老王,我这次可不是来看你的。”他只是说了一句,就被十几座白晃晃的大棚吸引了:”好家伙,我才多长日子没来,这地儿就变样了。”他用手指着北面:”我记得这一片应该都是村集体的土地吧?怎么也建成大棚了?”

  王支书说道:“没错,您的记性真好,这一片确实是咱们村集体的土地。前段时间租给李哲了。这是他建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哪位是李哲?给我介绍介绍,连信用社的柳主任都夸他这大棚蔬菜种得好!”

  李哲走上前,热情地跟对方握手:“陈镇长,欢迎您来大棚考察,也感谢您对我们蔬菜种植户的重视!”

  陈镇长笑着问:“哟,还挺年轻的,娶媳妇了吗?”

  “还没呢。我现在就想一门心思搞事业,想把大棚蔬菜种好。”

  “你有这个决心很好,但终身大事也不能耽搁了。老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小伙子得抓紧时间了。”陈镇长打趣了一句,挥挥手:”走,带我看看你的大棚蔬菜!”

  李哲先带他进了一号大棚,陈镇长立刻被惊住了,他年轻时也种过地,近些年也会经常下乡,对于农活并不陌生。也正因为了解,才会越感到惊讶。

  一是惊讶于大棚内的温度居然能保持到20度左右。再一个,不光是温度的问题,这种封闭式的大棚和露天种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感慨道:“这大冬天的能种出黄瓜,真是不容易啊!”

  随后,他又参观了二号大棚、三号大棚、四号大棚。见到李哲不仅能种出黄瓜和西兰花,其他一些常见的蔬菜也能种植出来,心中不免对这个年轻人多了几分佩服。

  “李哲同志,你建这个大棚花费了多少钱?”

首节 上一节 79/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