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807节

  新技术?总工的兴趣更浓了起来:“那要用什么驱动增压器?”

  高振东笑道:“飞机有喷气式发动机,大家都知道吧?”

  总工有点莫名其妙:“知道,但是汽车总不能用喷气发动机驱动吧……不对不对……你的意思是,用汽车废气驱动增压器?”

  他对飞机发动机不了解,自然不可能用喷气发动机的多级压气机来类比增压器,只知道喷气发动机用在汽车上不大可能,但他作为十一机部的总工,对于技术的敏感性是有的,而且废气涡轮增压在62年开始在汽车上使用,他也不可能一点都没听说。

  高振东点点头:“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汽车排出的废气是带着热能和速度的,热能这东西在汽车发动机这个体积下,是很难利用起来了,但是速度还是能用起来的,我们用涡轮转换废气的冲击能量,驱动增压器。这东西有不少坏处,但是至少有两点很明确——比同排量的自吸发动机功率高,而且和机械增压相比,利用的是废气的能量,油耗更低,而且体积重量更小。”

  原理上这东西就是个小风车带动一个风扇增压,所以并不复杂,体积也小。

  但是这货的麻烦,不在结构上,而在其他地方。

  总工迅速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些废气涡轮增压的内容,皱起了眉头:“我想起来了,两年前,我们曾经接触过涡轮增压开始应用到汽车发动机的消息,这个东西我们不是没想过,但是难呐……”

  高振东笑道:“难在哪儿?”

  “不瞒你说,我们也搞到了一点涡轮增压器的资料,甚至还通过海外同志和友人,踅摸了一套实物过来,不过试了试之后放弃了。主要是材料问题……”

  说到这里,总工突然抬起头来,一脸惊喜的看向高振东。

  自己坐在哪里?十七机部第三轧钢厂三分厂!

  面前的是谁?十七机部著名材料专家,科学委员高振东同志!

  他最早和十一机部发生交集是因为什么?向十一机部和农畜委提供农机材料的6011大会战呐!

  “高委员,你能解决我们所需的材料问题?”

  高振东点点头:“应该没问题,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把材料报过来,我给你们挑一挑,可以优先给你们生产一些。”

  他能找到涡轮增压器的结构图,但是他没准备去找。一来这个对他来说有点偏门的东西有点贵,二来他找来的恐怕有些超前,同样是涡轮增压器,太过超前的恐怕反倒让同志们不知道怎么用了,比如油品问题。

  既然同志们连资料带实物都搞来了,那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他这话,十一机部总工是没怎么听明白,什么挑一挑、优先生产什么的,难道他手上有一堆不知道怎么用的材料?但是至少有一点他是很清楚的,那就是高振东承诺解决他们的材料问题。

  “那太好了!如果能解决材料问题,我们就组织人手把这个涡轮增压发动机研究起来。”总工深受鼓舞。

  说到这个,他想起来一件事情:“既然如此,高委员这里能不能想办法把发动机缸体给减减重?我们现在知道球墨铸铁可以用于替代现在发动机的灰铸铁缸体,其强度上升必然带来重量的下降,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拿到的球墨铸铁性能不好,内应力严重,成品率严重低于灰铸铁,高委员你是搞材料的,有没有办法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高振东听了他的话,一脸懵逼的看向他:“这不需要解决啊。”

  “啊?你的意思是?”这一下,反过来该十一机部的同志懵了。

  “我的意思是,463发动机就是用的球墨铸铁,要不然这个发动机为什么那么小那么轻?”虽然球墨铸铁缸体轻量化不如铝,但是比灰铸铁还是强得多。而铝制缸体,现在有些超前,主要是加工问题导致的成本上涨非常厉害。

  嗯?十一机部的同志算是知道什么叫身在宝山不自知了:“那就是球墨铸铁?”

  “对啊,就是。”

  “嗨,你不早说。”

  “你们也没问啊。”

  “材料表上就一个‘铸铁’,我们以为是灰铸铁。”

  “球墨铸铁也是铸铁啊……”

  球墨铸铁一个很重要的点,就在于球化里面的石墨,否则片状石墨会带来很大的问题,而这,正是球墨铸铁明明具有比灰铸铁更强的力学性能,却直到80年代才开始在发动机上大规模使用的原因。

  而高振东用的铸铁,自然是与别处不同的。

  两拨人就因为这一个铸铁的事儿扯了半天,最终以十一机部喜滋滋的请高振东这边定期额外提供一批球墨铸铁做改进试验而告终。

  除了X63系列发动机之外,他们还有大量的其他发动机,比如CA10的发动机,如果能成功改进,也是一桩美事。

  接下来,高振东又向京汽厂的同志,提了一堆技术细节建议,如空腔注蜡、可开启天窗、多段阻尼车门、将收音机升级为收录机、座椅电动调节、手套箱空调出风口、座椅通风加热等等。

  没别的意思,就是凸出一个高级感,力争让720一面世,就能重新定义什么叫做高级轿车!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

  十一机部的同志们听着高振东的话,感觉像是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这些东西完全不涉及高技术,用当前的技术也能较好的实现,可是同志们就是想不到。

  这位高委员不来搞汽车真是屈才了。

  某部委:你再说?下次再想来门都给你焊死!——

  粤东首府粤州船厂,一条船披红挂彩,船头挂着一朵大红花。

  旁边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粤州船厂的同志们载歌载舞,神采飞扬。

  虽然粤州船厂从成立之时,就继承了其前身粤南船坞的能力,具备干船坞造、修船舶的能力,但是这条船并没有在船坞中,而且隐约还能看出来,这条船船身橘皮纹较为明显,像是有着一定的使用时间。

  船的侧舷挂着一条横幅:“热烈庆祝我厂第一条千吨以上军舰改装成功,为春节献礼!”

  粤州船厂虽然有干船坞,但是在这之前并没有造过千吨以上的军舰,主要是以护卫艇、炮艇为主,这一点,从旁边那个干船坞里大型导弹护卫艇尚未完工的艇身就能看出来。

  而此时披红挂彩的这条船,正是此前的第一代护卫舰中的一条小老弟——“黔阳舰”。

  “这条船58年才服役的,没想到这才几年啊,居然就开始改装了。”粤州船厂弄出这么大的动静,自然海军那边不会毫无表示,海装局的同志也来了的。

  从实际装备上说,这型护卫舰是我们第一型携带了反舰导弹等先进装备的“大型舰艇”,只是这个大型也没大到哪里去就是了。

  “斗争形势不等人啊,这已经是第三条了,加上还在松江改造的最后一条,可以预见,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可以拥有4条具备较为可靠的防空、反舰、反潜能力的护卫舰了!”另外一位海军的同志笑道。

  “松江那条,想要部署过来可就远咯。”

  “问题不大,现在海峡通航能力没有问题,再说了,这只是临时部署,又不是常态化要在其基地到南部海域之间往返。”从这句话听起来,这几位同志并不像是单纯的海装局的。

  “也是,当归省那边的飞机和船活动范围被压缩得厉害,除了花费一点油料之外,倒也没什么问题。”

  两人正在说着,一位粤州船厂的同志走过来,对二人笑道:“同志,都准备好了,典礼要开始了。”

  两人终止了谈话,和粤州船厂的同志一起向那个简单的台子走去,多多少少要讲两句的。

  三人一边走,粤州船厂的同志一边道:“二位同志呐,你们也看到了,我们船厂的条件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造过大型军舰,但是小型的造过,大型的也改过,经验还是有的,那个新型驱逐舰的建造,我们是不是也能参与一下,分担一下金州造船厂的压力?”

  金州造船厂,位于薄海的北门户,能力、条件、地理位置等等都是很优越的。

  此时已经开始给我国的第一艘国产护卫舰下龙骨了,虽然有些武器装备尚在研制,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条船下龙骨,毕竟在研的不多,而且都是有备份方案的。

  更主要的是,得益于垂直发射系统,实际上主战的导弹等装备,搞没搞出来都不影响发射装置的建造安装。

  两位海军的同志对视一眼:“这个啊?我们可做不了主。你们不是已经分配到新型护卫舰的建造任务了嘛?都一样都一样嘛。”

  “我们也不是现在就要,就是想请两位同志向上级转达一下我们的决心,以及我们现在的能力……”

  三人一边说一边走,越走越远……

  ——

  “高总工高总工,您快来看看。”一位实验人员在电话里向高振东喊道。

  “什么事情这么急?”听起来好像很惊慌的样子?

  “嗯……就是按照您的试验要求,我们觉得好像见鬼了,发现了一些理论上不可能存在的东西。”

  高振东心里笑了:“好的,我马上过来看看。”

  高振东赶到实验室的时候,几名实验人员正在抓耳挠腮,看见高振东,跟看见了救星似的。

  “高总工,我们按照您的要求,将高定向热解石墨使用胶带进行了反复剥离,但是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当剥离次数到达一定次数的时候,按照理论,此时应该已经剥离不出样品了,毕竟直接一直厚度折半的话,此时的样品厚度已经和碳原子直径在一个量级,可是我们感觉还有东西!”

  在二维材料发现之前,普遍的理论是在非绝对零度下,二维晶体无法稳定存在。

  “你是怎么感觉的?感觉可不行啊。”高振东笑道。

  “按照您的要求,将剥离的样品转移到0.3微米厚的SiO2/Si晶片,利用显微镜可以观测出对比度来,说明是有东西的。”

  “那你们是否思考过,有没有可能,每一次剥离都不是简单的对半分离,而是有厚有薄,而你们观测到的少量样本,是每一次都恰好处于较厚那一半的幸存者效应结果?”

  高振东的意思,是恰好这一片每次都处于厚的一边,连续40多次,最终这一片的厚度实际上比理论上直接厚度折半要厚得多。

  “我们计算过了,但是从统计学概率上来说,这种样品出现的概率,比您刚才说的那种情况要高得多。而且我们在剥离过程中,也一直在用进口的这套电子显微镜中的那台扫描电镜对厚度进行观测,一直到50nm之前,我们都能确定其厚度。”

  此时的扫描电镜(SEM)分辨率还没有那么高,实际上扫描电镜一直到21世纪,分辨率也不足以确定石墨烯到底有多厚,不过高振东弄的这套显微镜可没那么简单。

  而SEM虽然分辨率差点儿,但是有个好处,那就是操作相对简单,在观测对象参数突破其分辨率下限之前,很好用。

第1241章 如何确认?(4k)

  “50nm以下我们又撕了几次,基底对比测试表明,很多次都能再次剥离开。”说这句话的时候,三分厂技术处的同志们带着激动和难以置信。

  嗯,那看来同志们撕胶带的功力还可以,东北碳研院的高定向热解石墨也很符合要求。

  高振东道:“那你们认为,这代表着什么?”

  “高总工,是不是意味着可能存在一种以二维形式、或者近似二维形式存在的石墨晶体?您设计的这种实验方案针对性非常强,绝对不是无的放矢。您已经预料到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高振东这个没头没脑的试验到底为了什么,三分厂技术处的同志心里一直在犯嘀咕。看起来好像什么都用都没有,而且试验手法一点也不高大上,看起来跟开玩笑似的。

  就是用胶带粘住高定向热解石墨,然后撕开,周而复始。

  这个描述不是原理性的简单描述,而是实际操作就是如此,这就让人很难绷。

  三分厂技术处的同志们虽然心里嘀咕,但是纪律还是有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按照高总工的要求撕胶带。

  现在看这个实验结果,同志们知道,高总工原来早有所料,不说100%,至少是有所预计。

  这个推断让同志们倒吸一口凉气,三分厂技术处作为冶金、材料方面的专业技术单位,对别的可能没那么了解,但是对于晶体结构方面的知识可是非常了解的。否则高振东也不会让三分厂技术处的同志们来搞这个事情了,而是会选择更合适的单位和人员。

  在这些内行看来,这种材料在当前理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可是现在的事实表明,好像这个理论也许……有那么一点点问题。

  好像看到了推翻经典理论论断的曙光,这里面的意义有多大,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哪怕推翻了这个理论论断,一时之间大概也找不到什么具体的应用方向,但是这件事情本身就意义重大。

  几名三分厂的同志都很激动,虽然自己在里面发挥的作用大概只是体力劳动,但是能参与这种事情,就已经足够让人热血澎湃。

  但是曙光归曙光,科学这件事情,用的时候可以无需证明拿来就用,可想要证明,那是要讲究完整的证据链和逻辑的。

  现在只是疑似,但是并没有实证。

  所有的同志都将目光看向了高振东。高总工既然发起了这次研究,那他就一定有后续的手段!

  看着同志们的目光,高振东点头笑了起来:“嗯,看来同志们都猜到我这个课题的目的是什么了,那下一步,我们就要证明,撕胶带撕出来这个东西,的确是二维材料。”

  证明手上的二维材料是二维材料,听起来有点像已经有户口本和身份证却需要证明你爹是你爹,但是两者之间区别很大。

  高振东接下来的话,没有让翘首以盼的同志们失望:“我们现在有几个办法,来研究和证实这件事……”

  几个办法?果然是高总工的风格!

  “第一个办法,其实原理比较传统,当然,证明的有效性略弱,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侧面证明,但是在当前条件下,也是有用的。同志们有没有碰到过一个智力问题,怎么测出一粒米的大致重量?”

  高振东这话,就像是一道闪电,把同志们脑袋里的迷雾一下子就劈开了。

  这个办法,就好像手撕胶带一样,土那是真的土,可是有效也是真的有效。

  碳原子的直径,在这个年代的理论值大约是0.22nm,而叠加电子云起伏,虽然尚未明确电子云起伏对碳原子观测直径带来的影响具体多大,但是已经明确这会增大碳原子观测直径,而且量级基本清楚,也即碳原子叠加电子云起伏下,碳原子观测直径大约是在0.4nm上下。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加上高振东刚才说的那个称出一粒米的提示,同志们对此可就不盲目了。

  “高总工,你的想法是把多层样品叠加,然后测量其总厚度?最终利用除法得出平均厚度来?”

  “对,我的想法就是这样,只是更间接一些。考虑到到碳原子的直径,以及压缩特性,以及我们手上的扫描电镜分辨率为50nm,所以我们只要确定一块高定向热解石墨的层数为200层,然后测量其厚度,只要能确定在50nm~100nm之间,那就证明高定向热解石墨晶体的单层厚度不超过0.5nm!”

  分辨率50nm,并不意味着能测量从50nm到100nm之间的所有厚度,而是50nm是一档,100nm是一档,所以对石墨烯厚度为0.34nm非常清楚的高振东,选择了200层这个数字。

  毕竟如果是100层,超出分辨率下限,反而是个说不清楚的事情。

  同志们干劲十足,这就是高总工,化繁为简的本事,那是真绝了!

首节 上一节 807/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