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没办法,前面“十-X”弹翼埋下的坑,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的话,发射架会非常复杂,这个导弹在过渡期很难上舰,就连上履带底盘都很麻烦。
被自己埋下的坑倒逼着装了个逼,导研院的同志们也是哭笑不得。
不管他们是什么心态,反正参观者就一个感觉——先进!太先进了!马太效应——赢家通吃这件事情,在军事上展现得无比的冷硬直接。
“嗯,雷达还是类似S-75的雷达,这能很好的兼容我们已有的训练体系,在人员成本上会节省很多,形成战斗力也很快。”
脉冲PD是不可能脉冲PD的,这十年都不可能卖脉冲PD的,平板缝隙什么的也不行,也就只有利用原有S-75的雷达体系,才能被批准出口这样子。
不过我们倒也不是完完全全的沿用S-75的雷达,我们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改了雷达的后端,虽然前端还是那个前端,但是在功能上和性能上,和S-75的雷达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这就是高振东曾经建议的,数字信号处理板是不能出口,尤其是不能出口到白熊那边,但是数字信号处理器就问题不大了。对于白熊的数学和集成能力,高振东表示了充分的尊重。
看着那套形似S-75雷达,但是参数和功能猛串了一大截的雷达参数表,以及功能表中的原本没有的几项抗干扰功能,就连白熊在心里发苦的同时,都有去弄一套回来的冲动。
“这个履带底盘和我们的PT-76水陆坦克有些像,我要抗议!!!”还是那位“抗议哥”。
不过他的眼光很毒,这个底盘虽然外形看起来和PT-76的底盘区别很大,但的确就是按照高振东的建议,用PT-76的两栖底盘改出来的通用底盘,熟悉这个底盘的人能通过数轮子和测轮距看出端倪来。
“你什么都做不了,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了。”相比主战装备,底盘、枪械之类的东西,在这个年头并不是非常看重,潜规则里是不管的,而且这个底盘外形变化还挺大。
展台边上,已经围满了咨询的各国武官,这套防空系统实在是太过亮眼,但凡是个正经国家都有点忍不住。哪怕是不买,了解了解世界最先进的防空导弹发展现状,当个情报用也是极好的。
至于类似法老国、西巴之类的国家,热情极为高涨,毕竟别人买这东西可能仅仅是为了防身,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真的要抄家伙上。就算是西巴的空军历来战功赫赫,面对脏三空军有相当的心理优势,也不妨碍他们对这套防空系统产生极大的兴趣。
至于法老国就更不用说了,别看他们国土面积算得上广大,实际上真正需要防御的目标,这种系统不需要太多套就能获得极好的效果。
打个比方就能看明白这套系统对他们的意义——提前出现的萨姆-6,而且射程射高相比萨姆-6都要更好。
没有去凑热闹的就两家,一家是高卢,一家是白熊。
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前者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导弹上所需的技术早就达成了协议,后者则很简单——拉不下那个脸。
在这个年头,除了航天核能少数尖端领域之外,中远程、中高空防空几乎可以说是军工皇冠上的明珠,如果说反坦克导弹、便携防空导弹等领域,白熊还能带着点“不耻下问”的优越感的话,那在这个领域他们是绝对拉不下脸的。
白熊的老毛病了,现在不会改,以后也同样改不了。
“看来南方同志的发展速度,远超全世界的想象。”
“是的,但是这一点很奇怪,这种发展轨迹,有些超乎常理,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南方同志智慧、坚韧、有文明传承、能吃苦耐劳,并且有一批舍得牺牲的英雄和大量兢兢业业的普通人。”
“我知道,但是这还是太快了,太快了……”
看着这片特殊的展区里的一切,还有大量的诸如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等各式武器组成的阵容,所有的白熊和高卢人都有些觉得不真实起来。
一名白熊武官看着前方,带着一点凝重开了口:“你们关注的是这些能造成直接杀伤的装备,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件甚至一个人都杀不了的装备,这件装备的出现,表明南方同志对于装甲部队的使用,已经有了体系化的想法和行动。他们真是什么都敢卖啊!”
“哪一个?”代表团的人知道,这位达瓦里氏可能在装备技术上比较薄弱,但是在装甲兵运用上却很有研究。
“这里……”这名武官指向了前方的一台装备。
这台装备周围并没有多少人,别说60年代了,就算是放到21世纪,普通军迷也会觉得这东西不够刺激,但是懂行的人却很清楚,它代表着什么。
这是一台装甲指挥车,展板上的资料看起来更加让人触目惊心。
——“第二代装甲指挥车”。
这东西甚至已经是第二代了!
这是一台利用通用履带底盘研制的装甲指挥车,相比第一代使用装甲输送车改装,这台二代指挥车在空间和电功率这两个核心基础参数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有了这两个基础,这台二代车和一代车相比,功能性能自然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看来部队对一代指挥车很满意但是又不满意。
很满意,是这种装备的确能有效提升作战指挥效率,对高质战斗力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至于不满意就不用多解释,既要又要还要呗。
此时,高振东在老早就提出来的通用履带底盘的含金量再次上升,这东西几乎可以用于一切机械化履带装备,除了在一线主战的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不能用它之外,其他的都行!拿来就能用,大大的节约了同志们的时间。
第1272章 当裤子(4k)
对于搞装甲指挥车的同志们来说,直接把底盘摸过来,将一代指挥车上的装备往上面一放,再增添一些部队那边的新需求,这个东西就齐了。
那名武官的感慨还在继续:“这件装备虽然看起来不能造成任何杀伤,但是它却是部队的中枢节点。我敢预测,以南方同志的电子技术水平,他们这个指挥车绝不只是喊喊话,下达作战命令这么简单。虽然我不知道这辆车具体有什么功能,但是我的这个感觉不会错。”
哪儿都有能人,他的看法的确没错,这辆车就是一线部队的信息中枢,承担着远比传统的指挥所更为复杂和繁重的任务。
“所以我很奇怪,他们居然连这种设备都敢卖。”指挥系统这种东西,轻易是不会卖的。
不过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操作叫“阉割”,降级,去功能,经过这些处理之后,也没什么不敢卖的。在这里的这台“二代指挥车”,严格说来只是一台具有传统指挥所功能的青春版,高级功能一律没有,实际上就算抛开保密的要求不说,这种功能一般的国家压根就用不起来,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之所以把这台车配套出来,就是为了让整个体系,显得更加完整。
要不是侦察车这玩意实在是不太好简化,估计连侦察车都拿出来卖了。
就在人们一边感叹着我们技术发展之快,一边尽可能的了解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准备在接下来的洽谈中扫货的时候,突然一阵巨大的欢呼声传了出来。
这阵突如其来的骚动,吸引了不论是民品区还是防务区所有人的注意力,动静实在是太大了!
那是一阵纯粹的欢呼,而且是不加任何掩饰的,欢呼声中,有激动,有欢欣,有自豪,甚至还有解气。
“成功了!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我们从第一步到第二步的速度是最快的!”
“现在开始,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也有了!都有了!”
“这也太快了吧,哈哈哈~~~~~~”
所有的客人都很奇怪,是什么样的消息,让这些兢兢业业,坚守岗位,沉稳内敛的东方人迸发出如此的情绪。
而这片骚动,最早是从民品区的消费电子展区传出来的。
一台参展的电视机里,反复播放着一条插播的新闻。
旁边展台的收音机中,一台展示收音效果的收音机里,也播放着同样的新闻。
——
时间回溯到几个小时以前,西北某轰炸机基地里,一架银光闪闪的轰炸机缓缓的滑行到跑道的一头,整装待发。
而他是否出发,要取决于数百公里之外的一个半地下试验指挥中心是否下达指令。
指挥中心的一间房间里,人头攒动,不少人坐在这里,各司其职。
“目标区天气正常,试验条件良好。”
“后效试验布置完成,布置人员已经撤离目标区至安全区域。”
“航线沿途气象条件稳定!”
“航线已净空,后效采样机已经准备完毕。”
“……”
一条条信息从一个个岗位陆续报出,一切都指向同一个可能。
试验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通知后效采样飞机,起飞!”
命令随着电波飞向了西北的轰炸机基地,那架银光闪闪的轰炸机发动机轰鸣,在跑道上由慢而快的滑行起来,最终在巨大的咆哮声中缓缓离地,飞向更西的地方。
这架轰炸机并不是今天的主角,它负担的,是后效采样任务。
而真正的主角,在同是西北的另外一片土地上,虽然同为西北,但是距离却很远,众所周知,我们说的“附近”,和某些国家说的“附近”在概念上有所不同。
这里是一个火箭发射场,一枚战鼓三号在发射塔边高高矗立,偶尔有一点红棕色的烟雾飘起,但是对整体并无影响。
一队队战士正在有条不紊的对这枚导弹进行最后的检查,而发射指挥中心里,防工委领导和几名科学家正在交谈着。
“这一次,可是真的要放个大卫星啊,有没有把握?”防工委领导笑道,他说的此卫星并非彼卫星,而是一个形容。
“把握还是很大的,为了这个一步到位,我们还多花了不少时间,在外边的同志们大力协助下,一切都很顺利,现在看来,这些时间花得值。”
如果高振东在这里,一定会大吃一惊,卧槽,玩儿这么大?
因为他能从现场配置和对话中,听出这次放的“卫星”真正指的什么。
聚变弹+导弹结合,一步到位,实战化试验!第一次点太阳之火就步子迈这么大,是个人听见都会吃惊。
实际上我们在胸有成竹的时候,步子该大的时候那是真大,原本的时间线上,第一枚聚变弹就是一枚实战化弹药,是从轰炸机上扔下去的。
别管是不是还要减速伞等手段确保投掷成功,你就说是不是能用轰炸机往下扔吧。
而这条线上,同志们在有外界各种各样的帮助之下,如虎添翼之后,明显就不再满足于一步步往前走,而是利用技术爆发的有利条件,大跨了一步。
防工委领导点点头:“嗯,这个一步到位,原本也是集体的决策,是我们的要求,不是你们自己想要冒进。不用担心,一次不成功就两次,两次不成功就三次,总会成功的。一定要按照要求,达到‘成功即威慑’的效果。”
随着我们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谁也不知道假想敌们会不会狗急跳墙,丧心病狂的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在这种背景下,“首弹即实弹,成功即威慑”的要求也就被自然而然的提了出来,第一颗聚变弹,就是要具备实弹发射能力的导弹结合体,第一颗弹成功,就要能形成威慑力,如此也能压下敌人一些不该有的想法。
虽然战鼓三+裂变弹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威慑力,但是聚变弹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样搞的妙处在于,如果不成功,外界也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试验,在海空军的压制和努力下,当前所有的敌侦察机都无法进入内陆领空,想要获得试验细节来推断试验性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成功,这就是一次导弹发射试验,成功了,这就是一次聚变弹发射试验。
而在同志们看来,这颗聚变弹原本还能更提前一些的,不过为了达到要求的效果,多花一些时间也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嗯,我们知道,也一直在按照这个方针进行准备。只是可惜还是多花了一些时间,没能赶在春节之前啊。”一位科学家笑道。
“哪里哪里,我们还是要尊重科学规律,脚踏实地,稳步发展,这是我们的重大工程,不需要搞成什么献礼工程。”防工委领导道。
此时,有同志汇报:“弹着区指挥中心通知,后效采样机已经起飞。”
后效采样机起飞,意味着重大节点即将到来。
“嗯,这一次的任务,就看这最后一下子了。还是那句话,不要有压力,一次不成功就两次,两次不成功就三次,这个东西,我们当裤子也要搞出来!”
为了给同志们减轻压力,防工委这边也是豁出去了。
发射总指挥点点头,眼里带着自信,开始下达命令:“发射区清场,所有人员撤离,准备发射。”
“嚓!嚓!嚓!嚓!”
整齐划一的跑步声中,穿着防化服,戴着防毒面具的同志们有条不紊的开始向安全区域撤离。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弹着区指挥中心里,响起了远方的汇报:“报告!后效采样机已经到达预定空域。”
“盘旋待命!”
“是!”
“最后一次确认试验条件!”
一阵阵汇报声响起,终于,指挥人员拿起话筒,通知远方的同志。
“可以发射!”
火箭发射中心这边,接报后很快响起了倒计时的声音。
“……两,幺,发射!”
战鼓三号的底部,红色的火焰和升腾的红棕色烟雾,映红了周边的一切,也染红了翘首以盼的同志们的脸庞。
巨大的烈焰声中,火箭迅速升空,向着西方飞去。
这是一次高弹道模拟全程发射,要不然距离火箭发射中心3500公里,而且还能吃一发聚变弹的目标区可不好找。